- 勉縣志:1987-2007
- 勉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2823字
- 2020-12-10 10:07:16
第三章 養殖業
第一節 養殖動物種類
人工養殖的動物,主要有豬、牛、羊、馬、騾、驢、狗、貓、兔和雞、鴨、鵝、鴿子以及蜜蜂、魚類等。
豬 是勉縣的主要飼養家畜。20世紀60年代前,主要品種有本地土豬、黑河豬。后相繼引進繁育蘇白、巴克夏、盤克、約克夏、長白、榮昌、內江、杜洛克、大約克、漢白等雜交良種豬。
牛20世紀60年代前有秦巴黃牛和少量水牛,供農耕使用。60年代起,從湖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引進良種水牛,后又引進西門塔爾、么拉、辛地紅、黑白花、夏洛來、短角、海福特等牛種。50年代末,縣農場開始飼養奶牛,引進黑白花斑奶牛,并用西門塔爾牛與當地黃牛雜交,么拉水牛與當地水牛雜交,改良品種。
羊20世紀50年代前有狗頭羊、山羊、綿羊等,尤以茶店的黑耳綿羊馳名。50年代開始引進奶羊。
馬、騾、驢 主要有蒙古馬等,供運輸、加工役使。
狗 家養土種狗較多,色分白、黃、黑、青、花等,還有獅子狗、哈巴狗、狼狗和獵狗。
貓 群眾素有養貓習慣,有大頭、小頭兩種,色多為黃、黑、灰、花斑、虎斑等。
兔 有少數家養兔,色以白、黑、灰居多。20世紀50年代起,先后引進安哥拉兔、長毛大白兔、青紫蘭兔、力克斯兔(又稱獺兔)。
貂、獺1983年起,群眾從外地引進長白山貂、河北獺飼養。
雞20世紀50年代前主要飼養本地雞、西山雞。50年代后陸續引進來航、星雜288、雪佛579、洛克、星布羅、星浦東、羅斯、羅斯1號等雞。
鴨20世紀60年代前以養本地土種鴨(漢中麻鴨)為主,60年代后陸續引進北京鴨、四川麻鴨、康貝爾鴨、櫻桃谷鴨等。
鵝 有白鵝、麻鵝2種。
鴿20世紀80年代起,開始飼養肉鴿,平川、山區皆有。
第二節 家畜養殖
農民素有家養牛、馬、驢、騾、豬、羊的習慣。20世紀80年代后,用作農耕、馱運的家畜養殖逐步減少,圍繞“菜籃子工程”的家畜養殖穩步發展。
養豬1988年,全縣生豬存欄21.2萬頭。2007年,全縣生豬飼養量70萬頭,出欄30萬頭,母豬存欄3.5萬頭。全縣有生豬養殖小區8個,年出欄肥豬50頭以上的養殖戶2500戶,存欄5頭以上者11,438戶。所產豬肉除滿足本地市場供應外,還遠銷10多個省、市、自治區,生豬商品率70%以上。

規模化養豬場
養牛20世紀50年代初至20世紀末,牛飼養量處于緩慢增長趨勢。品種除本地秦巴黃牛、水牛外,還引進辛地紅、西門塔爾、夏洛來、短角牛、么拉水牛等品種,并采用人工授精技術繁殖。1988年全縣牛存欄3.2萬頭,2003年3.9萬頭,之后開始下降。至2007年,存欄2.23萬頭,主要是平川地區采用農機耕作后養牛數量減少。
養羊 戶均飼養量不大,少者1~2只,多者幾十只。1988年全縣羊存欄0.3萬只,2005年存欄2.4萬只,2007年存欄0.4萬只。
個別農戶養馬、驢、騾、兔,但數量較少。
勉縣1988~2007年畜牧業生產情況統計表

第三節 家禽及蜜蜂養殖
家禽飼養以雞為主,鴨、鵝次之。1987年后,養雞業發展迅速,在各家散養的基礎上,形成一批規模化養雞專業戶。1988年,全縣年養雞50.7萬只,至2007年養雞218萬只。養鴨、養鵝仍處于單家獨戶散養,以麻鴨、白鵝為主,數量少,未形成規模。

規模化養雞場
山區部分農戶采用傳統方法飼養中華蜜蜂(土蜂)。土蜂蜜質好,但蜂群發展慢,產蜜量較低。
第四節 水產養殖
勉縣水產資源豐富,境內有較大河流10條,天然水域面積2.15萬畝。有水庫35座,養魚水面2248畝;陂塘1300口,養魚水面2593畝;有坑塘養魚水面1922畝。此外,稻田面積20萬畝,亦可兼作季節性養魚。境內水質屬淡水,有多種水生植物,適宜養殖。
全縣養殖水產品種主要有鰱、鳙、草、青、鯉、鱉、鯽、魴魚,江河野生水產品種有鰱、草、鯉、鯽、魴、鯰、鱔、烏鯉、黃桑魚、赤眼鱒、堯咀鰉、鱉、蝦、螃蟹、螺、蛙、蚌等。在七里砭、武侯鎮、馬營、胡家渡、楊砭等河段,有魚類天然產卵場。國家二類保護動物大鯢(娃娃魚),在漢江支流和山溪中多有存在。2007年,全縣水產養殖量2103噸,人均水產品約5公斤。
塘庫養魚 池塘養魚始于20世紀50年代。1982年后,池塘養魚開始朝精養發展,除施肥、喂草外,并增喂精飼料。1988年,全縣池塘養魚1038.8畝,產魚24.1萬公斤,平均畝產232公斤。至2007年,養魚2750畝,產魚137.5萬公斤。
水庫養魚始于20世紀50年代,通過下撥魚種費,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等措施,扶持、鼓勵水庫養魚。80年代后,各地將集體水庫承包給個人管理,農戶在水庫養魚,投放磷、氮、糞肥培育肥水,投喂陸生、水生植物青草料。至1989年,全縣28座水庫1824畝水面中,畝產鮮魚45公斤的水庫16座,畝產40公斤的水庫12座。至2007年,全縣水庫養魚2250畝,年總產56.6萬公斤。
勉縣1995年水庫、池塘養魚水面統計表

勉縣1996~2007年漁業養殖面積和產量統計表

稻田養魚1984年,省市有關部門在勉縣組織開展稻田養殖技術推廣,以褒聯區為試點,試辦稻田養魚,首次放養面積321畝,平均畝產魚種和成魚10公斤。1985年起,在高潮、褒聯、溫泉、阜川、新鋪、茶店等地投放魚苗,面積1.02萬畝,平均畝產10.25公斤,被評為全省稻田養魚先進縣,省上有關部門在勉縣召開稻田養魚經驗交流會。1987年,全縣稻田養魚1.06萬畝,平均畝產16.5公斤。1988年,在元墩鄉楊家坪村選擇水源條件好、天旱不干、雨澇不淹的稻田7.97畝,開展壟稻溝養魚試驗,平均每畝收入鮮魚366.5元、稻谷194元,比單植水稻每畝增收362元。
1990年后,稻田養魚逐步淡出。
勉縣1987~1990年稻田養魚情況統計表

引進羅非魚1985年,引進尼羅河羅非魚種,利用溫泉溫水越冬試養成功。隨后,由省水利廳投資6萬元,省科委投資3萬元,漢中地區水電局投資1.5萬元,縣農委和縣水電局投資3.5萬元,貸款6萬元,租賃郭家灣村土地15畝,于1988年在溫泉鄉郭家灣村溫泉浴池旁建成勉縣羅非魚繁殖場,建池24口,水面10.5畝,利用溫泉水養魚,當年產成魚1萬公斤,供應勉縣和周邊縣(區)種魚40萬尾,經濟效益可觀,發展勢頭良好。
1998年,因土地租賃到期,縣上將該漁場交由郭家灣村經營。后因經營管理不善停辦。
大鯢養殖20世紀70年代末,山區農民自發探索養殖大鯢;90年代起,養殖大鯢戶增多。2006年12月4日,縣政府專門研究大鯢發展與保護問題。2007年,群眾養殖大鯢積極性空前高漲,養殖戶由山區開始向平川、城鎮迅猛發展。當年,全縣大鯢養殖戶1200戶,養殖15萬尾,資源擁有量25萬尾,總產值1.8億元。

大鯢養殖
第五節 特種養殖
1991年,全縣野生動物養殖種類增多,規模擴大,養殖種類有黑熊、王錦蛇、黑眉錦蛇、烏梢蛇、中華鱉、美國七彩山雞、狐貍、果子貍、南江黃羊、珍珠雞、環頸雉、蝎子、中華竹鼠、畫眉、八哥、相思鳥等。但由于養殖技術不成熟,管理水平低,上市交易少,價格波動大,部分種類逐漸被市場淘汰。至2003年,全縣共有蛇類養殖場11家;果子貍養殖場7家,種源480只,年繁育600只。野生動物及其產品經營戶7家,野生動物產業年產值250萬元。
2003年7月23日,縣內7家合法養殖戶養殖的577只果子貍,在二道河鄉、長溝河鄉、小砭河鄉集中放生。放生后,國家為養殖戶補助43.65萬元,所有果子貍養殖場全部關閉。2003年8月4日,國家林業局發布《商業性經營利用馴養繁殖技術成熟的梅花鹿等54種陸生野生動物名單》,蛇類未被列入,2003年,全縣11家蛇類養殖場全部關閉。野生動物養殖業逐漸萎縮。
至2007年,全縣有林麝養殖場1家,野豬養殖場2家。投資500萬元的黑熊養殖場獲得省林業廳批準,正式動工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