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當代中國的基本特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是當代中國新的歷史方位。步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重大變化,已經變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但是,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個當代中國國情最基本的特點出發。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宣布,“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一個重大政治判斷。這一判斷,是對黨和國家發展歷史方位的精辟概括,也是我們把握新起點、新使命、新征程的根本依據。

那么,我們是怎樣迎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怎樣判斷和標識新時代的新?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對當代中國發展具有怎樣的深遠影響?這些問題,是我們認識和理解當代中國國情,首先最需要搞清楚的。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

1.中華民族進入強起來的新時代

國情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的社會性質及其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是歷史文化傳統、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國際關系等各個方面的總和。因此,不同歷史時期,國情有所不同,其主要歷史使命也就不同,所要完成的歷史任務也不同。從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來看,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經過28年的浴血奮斗建立了新中國。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人民迅速醫治了戰爭創傷,恢復了國民經濟,創造性地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這為隨后中華民族一切進步與發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制度前提,開創了中華民族站起來的嶄新時代。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推動改革開放。1982年,在黨的十二大上,鄧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92年年初鄧小平的南方談話,解決了改革開放以來一系列實踐上、理論上的疑慮和困惑,有力地實現了改革開放第二次思想解放,黨的十四大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中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面探索的新時代。經過實踐探索,鄧小平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基本問題。黨的中心任務的轉移、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提出及其實踐,開創了中華民族富起來的嶄新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2.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發生的歷史性變革

十八大以來,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尤其是中美貿易沖突和摩擦升級等問題和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等一系列深刻變化,我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和總方法,迎難而上,開拓進取,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黨的十九大將其概括為十個方面。

第一,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提出并堅決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54萬億增長到2017年的近83萬億2018年1月18日國家統計公布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為82.7122萬億元;2018年1月16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18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為41.8961萬億元。統計網,2018-07-29。;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農村三權并置及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2017年以來,各地城市化率提升加速,農村居民市民化步伐加快;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逐步健全。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首先,確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全面深化改革領導組織更加完善。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成立為標志,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恢宏大幕壯麗開啟;到十九屆三中全會,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已改組為深改委員會,全面啟動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其次,出臺了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舉措。整體上,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中央和地方機構改革聯動協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再次,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工作和重大成就,有力推動了全社會思想的進一步解放,有效破解了許多阻礙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阻礙人民群眾創造活力充分發揮的體制機制障礙,有效激發了全社會發展活力和創造活力,有效增強了社會公平正義,有效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顯著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總之,十八大以來,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嶄新局面,形成披荊斬棘、擊楫勇進的強勁勢頭,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前所未有,改革的廣度、深度、力度前所未有。

第三,民主法治建設邁出重大步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實現新飛躍,法治體系日益完善,法治建設進入新階段,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司法質量、效率、公信力大幅提升,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全面鋪開。

第四,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黨的理論創新全面推進,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更加鮮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扎實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文藝創作持續繁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互聯網建設管理不斷完善,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主旋律更加響亮,正能量更加強勁,文化自信得到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全黨全社會思想上的團結統一更加鞏固。

第五,人民生活不斷改善。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到實處,人民獲得感顯著增強。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教育事業全面發展,中西部和農村教育明顯加強。就業狀況持續改善,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300萬人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設穩步推進。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國家安全全面加強。

第六,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明顯改變。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主體功能區制度逐步健全,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積極推進。全面節約資源有效推進,能源資源消耗強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展順利,森林覆蓋率持續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明顯加強,環境狀況得到改善。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第七,強軍興軍開創新局面。著眼于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制定新形勢下軍事戰略方針,全力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2014年召開古田全軍政治工作會議,恢復和發揚我黨我軍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人民軍隊政治生態得到有效治理。國防和軍隊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新格局,人民軍隊組織架構和力量體系實現革命性重塑。加強練兵備戰,有效執行海上維權、反恐維穩、搶險救災、國際維和、亞丁灣護航、人道主義救援等重大任務,武器裝備加快發展,軍事斗爭準備取得重大進展。人民軍隊在中國特色強軍之路上邁出堅定步伐。

第八,港澳臺工作取得新進展。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牢牢掌握憲法和基本法賦予的中央對香港、澳門全面管治權,深化內地和港澳地區交流合作,保持香港、澳門繁榮穩定。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加強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晤。妥善應對臺灣局勢變化,堅決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勢力,有力維護臺海和平穩定。

第九,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開。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為我國發展營造了良好外部條件。實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發起創辦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絲路基金,舉辦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亞信峰會。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進一步提高,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新的重大貢獻。

第十,全面從嚴治黨成效卓著。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堅決改變管黨治黨寬松軟狀況。推動全黨尊崇黨章,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層層落實管黨治黨政治責任。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全黨理想信念更加堅定、黨性更加堅強。貫徹新時期好干部標準,選人用人狀況和風氣明顯好轉。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深入推進,黨內法規制度體系不斷完善。把紀律挺在前面,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對黨的執政基礎威脅最大的突出問題。出臺中央八項規定,嚴厲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堅決反對特權。巡視利劍作用彰顯。堅持反腐敗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堅定不移“打虎”、“拍蠅”、“獵狐”,不敢腐的目標初步實現,不能腐的籠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壩正在構筑,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并鞏固發展。

這些歷史性成就,帶來歷史性變革:黨的領導權加強,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強黨對意識形態的領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進國防現代化,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總之,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變革是深層次的、根本性的。中國共產黨以巨大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

(二)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

上述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是我黨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重大政治判斷的根本依據,其最顯著性表現,就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對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判斷,是制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基本依據。在新民主主義時期,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對當時社會主要矛盾的深刻準確分析,才確定了如何領導和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打敗國民黨,建立了新中國。在社會主義改造行將結束的時候,正因為我黨認為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斗爭已經結束,才有了黨的八大上作出了“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建國以來中央文獻選編》第9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293頁。重大判斷,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

改革開放后,隨著實踐的進展,鄧小平作出了“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4頁。的科學判斷,這成為此后我黨制定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引領實踐的基本依據。

從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至黨的十九大,整整36年過去了,中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基于此,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莊嚴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11頁。

關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以上提法,從黨的八大提出,到十一屆六中全會再次確認,再到黨的十九大,61個年頭過去了。黨的十九大為什么給出了一種全新的提法?這只是提法的改變,還是有更為深刻的原因在里邊?從根本上講,這是基于當代中國社會發展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所發生的歷史性變革。主要表現在,首先,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目標,也指日可待。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提出更為廣泛多樣的要求。其次,我國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再次,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成為制約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主要因素。因此,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最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這里需要深入思考的是,為什么說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經成為制約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主要因素。正如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傳統提法中,“落后的社會生產”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一樣,新提法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本身是不難理解的。但是,為什么說“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為此,我們應當怎樣作為?等等,需要深入探索和研究。我們既需要作學理的探究,也需要探究其主要表現到底在哪里。經濟學中有一個納什均衡,基本含義就是指兩家公司在進行價格大戰可能導致兩敗俱傷的條件下,任何一家不得首先提價,否則會進一步喪失市場;也不能降價,否則會出現賠本大甩賣。兩家公司可以改變原先的利益格局,通過談判尋找新的利益評估分攤方案,這就是納什均衡。那么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社會發展中會不會也存在納什均衡,或者相反情況呢?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發展,這是舉世矚目的。但是,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生態環境保護、金融改革等方面所存在的不盡如人意,也是大家能感受到的。在整個改革開放進展中,在行業改革、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農村居民城市居民社會保障等方面,我們是否都較好地顧及到了呢?這些都屬于發展的不平衡。我國幅員遼闊,又是后發國家,這本身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但如果搞不好,我們國家本身的多形態、后發優勢,就會轉化為劣勢。2018年的中興事件,給我們的教訓就是在原創性、基礎性科學技術領域,如果沒有執著追求和開創性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會大受影響乃至推遲。我國在原創性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也是發展不充分的一個重要表現。

總之,黨的十九大關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這個重大判斷,揭示了制約我國發展的癥結所在,明確了解決當代中國發展問題的根本著力點,為新時代謀劃發展、推動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理論成果。秋原:《深刻領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求是》, 2017-12-15。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深刻內涵和歷史意義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深刻內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緊密聯系基本國情,聯系當代中國歷史方位的深刻變化,聯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加深對當代中國基本特點的理解和把握。這個新時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深刻把握其內涵特征,有利于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在新的起點上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第一,這是一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民族所取得的最偉大的成就,就是在改革開放前三十年開創和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政治經濟等一切制度,從而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奠定政治基礎的前提上,創立并始終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多年奮斗的基礎上,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總而言之,從站起來、富起來中走來,當下我們正接續奔向強起來的偉大時代。

第二,這是一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藍圖已經繪好,號角已經吹響。2020年第一個百年目標指日可待。當代中國體量很大。但是,體量大,不等于質量高。要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大國,躍升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只有唯一的道路可走,那就是更加執著、頑強、奮勇前行,才可能化解各種艱難險阻,應對各種風險考驗,逐步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第三,這是一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時代。美好生活,只能靠中國人民勤勞的雙手和無比的智慧來編制。共同富裕的美好時代,一定是每一個勤勞勇敢的中華兒女都傾情其中,精誠團結、樂于奉獻、共享美好主體性感覺的時代。

第四,這是一個全體中華兒女戮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刻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然而,越切近舞臺的中央,越需要堅忍不拔的毅力,堅如磐石的定力。而這種更加厚重、更為深邃、更為持久的基礎性的東西,一定來源于深厚綿長鮮活的文化價值觀念。因此,民族復興,一定是中華文化煥發出勃勃生機,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在文化上更加自信的時代。

第五,這是一個當代中國日益走進世界舞臺中央、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的時代。早在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就說過,中華民族應該為世界做出更大的貢獻。今天,當代中國蒸蒸日上、國富民強,中華民族到了有能力有方法有方案為世界做出更大的貢獻的發展階段。這既根源于我們優秀傳統文化所蘊涵的天下一家、和合共生等價值理念精華,也根植于當代中國將這種價值理念以中國夢這樣的一個非常親民而形象的形式。這不僅將我們自身的民族夢、國家夢、個人夢融為一體,而且大大拓展其內涵,從一個民族和國家拓展到世界范圍,升華為中國夢與世界上所有國家和民族的夢是相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從理念到實踐的深入展開,“一帶一路”戰略、亞投行等等國際平臺和支撐的持續發力,這就使得中國夢由意象、理念走向實踐,落地生根,在中華大地和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花結果。中華影響力空前提升,當代中國與世界聯系更加緊密。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正處于全面決勝小康收官節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當口,這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努力的積累性結果。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與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意義非凡。

第一,從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邏輯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前景。

第二,從理論邏輯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20世紀末的東歐劇變,使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一度陷入低潮。而中國堅持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勃勃生機。

第三,從文明類型即實踐邏輯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一體共生,展示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二、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但是,這“并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然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2頁。這里,一個“進入新時代”和“兩個沒有變”,構成對我國當前基本國情的最基本描述。

關于社會發展階段問題,既是一個深刻的理論問題,更是重大的現實問題和實踐問題。包括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馬克思和恩格斯,將馬克思主義從理論轉變為實踐的列寧和斯大林,以及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進程中的主要領導人毛澤東和鄧小平在內,基于自身特定的具體的歷史條件和現實使命,都曾不同程度地思考過這個問題,從而對思考—實踐—檢驗主體(主要指政黨及在其領導下所展開實踐的廣大民眾)在此問題上的實踐中產生了深遠影響。比如,1875年,馬克思因德國工人黨愛森納赫派對拉薩爾派進行無原則的妥協,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對其提出了尖銳批評。馬克思曾提到“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后者的革命轉變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2—23頁。結合世界社會主義國家特別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實際,再看馬克思在該文獻中的相關論述,我們會很清楚地發現,馬克思實際上在此主要著力于未來社會演進中,國家與社會發展、經濟文化建設的各自功能、走勢及其相互匹配問題。而直接論及社會發展階段的列寧認為,“我們在剝奪了地主資本家之后,只獲得了建設初級形式的社會主義的可能性,但是這里還絲毫沒有共產主義的東西。”列寧:《關于星斯六義務勞動》,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我們看到,列寧作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在革命實踐中已經發現,即使擁有了生產資料(所有權),對于建設初級形式的社會主義還只是一種可能,更不用奢談為建立共產主義奠定好基礎了。列寧晚年在反思審察深思的基礎上已經深刻地意識到,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絕不能和社會革命一樣,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尤其需要堅實的物質文化和社會心理基礎的支撐,絕不可以有絲毫的憑意志、憑臆想就進行某種創制。蘇聯歷史的進程即是明證。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澤東也曾對此問題做過深思。他對于怎樣叫“已經進入、尚未完成”,什么叫“剛剛建立”、“還沒有完全建成”,為什么社會主義也要分“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和“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且“后一個階段可能比前一個階段需要更長的時間”,是有過透徹心扉的體驗、理解和闡釋的。比如,我國1958年的“三面紅旗”及隨后的三年困難時期的產生,跟毛澤東等人對社會發展階段的認識、把握和判斷,具有很大的關系。我國改革開放之所以在短短四十年里,取得了長足的進展,跟鄧小平等基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正反兩方面實踐經驗教訓,形成的對我國社會發展階段的基本國情的正確認識與判斷,是深度關聯的。這典型地體現在1987年黨的十三大形成的初級階段理論上。只有在這個基本國情明確的前提下,我黨才正確地制定了指引黨和國家發展的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

那么,所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什么樣的階段呢?是不是所有走上社會主義的國家進行現代化建設,都必然要經歷的歷史時期呢?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比較低、商品經濟不發達情況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必然要經歷的發展階段。誠然,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概念時,我國生產力,無論從整體上看,還是從局部的、具體的領域看,都是很低的;商品經濟只有零星的存在,比如在廣大農村地區,已經萌生了不少的自發的市場交易,城市里的交易也比較頻繁起來。不過整體上我國那時主要還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計劃是主要的。自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方向以來,我國的生產力水平在某些領域已經居于世界前沿或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社會市場經濟體制機制更加完善。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是不是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內涵已徹底改變了,我國現在已經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呢?答案是否定的。黨的十九大給出的“兩個沒有變”充分表明:所謂“生產力比較低、商品經濟不發達”本身是一個相對的、動態的概念,是具有質量和程度的差別的。換言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本身也是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發展階段的。不過,這些不同發展階段盡管生產力發展程度、商品經濟完善程度均不同,所要應答的時代問題和所要完成的歷史使命也不同,但是這些階段均屬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范疇。

第一,我國人口數量與人口質量并非正相關關系。目前,我國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但并非世界人才強國。以美國為例,雖然“很難說人口增長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某種必然關系,但是我們從1946年至1964年的18年間出生的嬰兒潮現象來看,卻不難發現人口對于經濟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從1946年至1964年期間出生的嬰兒多達7600萬”,該“嬰兒潮為美國經濟自1960年到2000年的增長提供了重要的動力,而且從1982年至2000年,美國股市進入漫長的大牛市,嬰兒潮一代就是重要的引擎之一,……造就了美國房地產和股市長達十幾年的輝煌。”人口增長率創80年新低,誰來拯救美國經濟?國際財經每日經濟新聞,2017-01-06。中國也有學者持以上類似的觀點,但也有學者以東亞發展作為例子,認為用“趕超型”理論,會更好解釋此現象。朱天:“中國增長之謎:人口紅利對經濟增長影響究竟有多大?”《中國企業家》, 2016-09-13。中國目前的確存在“未富先老”的現象,但并不意味著人口變老了就不會持續變富了。而正因為中國這種“未富先老”跟發達國家存在明顯差別,才又給我們帶來繼續發力趕超的潛力和空間。關鍵就在于我國當前和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如何從人口數量優勢躍升到人口質量優勢上去,而教育將成為當代中國和未來中國發展尤為重要的引擎和支撐。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入學率追趕發達國家的步伐明顯加快。1978年,世界平均高等教育入學率為9.85%,我國高等教育入學率為1.55%, 1988年為3.7%, 1998年為9.76%; 2002年躍升至15%,中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實現了歷史性突破;2006年為22%。《中國新聞網》, 2009年11月27日。2015年,中國高等教育提前實現“國家教育規劃綱要”2020年達到40%的目標。當代中國正奔往將人口大國轉變為人口強國的檔口,而高等教育的加快發展,無疑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表1 2017年年末人口數及其構成

第二,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處于趕超階段。2013年中國人均GDP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是一個國家在某一年度的所有生產的商品和服務除以同年的人口的人均值。為6747美元,世界排名第86位IMF數據庫2014年4月8日發布。; 2017年已經升至8770美元據國家統計網數據換算所得(進一步,請參閱:中華人民共和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國家統計網,2018-02-28)——筆者注。,盡管目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排名第二位,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居世界中后位。人均GDP的意義在于:首先,人均GDP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定國家社會的發展水平和發展程度。我國在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和人口壽命以及環境和生態建設等方面的發展水平有待提高。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農村農業發展滯后,城鄉發展不均衡等因素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最終也深刻影響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其次,人均GDP本身具有社會公平和平等的含義。人均GDP雖然不能直接等同于居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但卻是構成一國居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主要物質基礎,是提高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重要參照指標;再次,人均GDP與工業化進程和社會穩定,具有一定內在聯系。

第三,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總體上小康,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尚有一些距離。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不懈努力,我國人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2003年我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為標志,中國開始由低收入國家進入到中低收入國家行列,2017年已經接近9000美元。但是,收入差距問題是這個發展階段的一個重大的社會矛盾。伴隨著經濟結構的深刻變動,城鄉之間、區域之間、行業之間以及占有不同資源的人群之間的收入差距還會拉大,而且隨著收入的提高以及差距的拉大,各種利益關系日益復雜。2013年1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03年至2012年基尼系數基尼系數用于判斷收入公平程度,其值在0和1之間。中國全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2003年是0.479, 2004年是0.473, 2005年是0.485, 2006年是0.487, 2007年是0.484, 2008年是0.491, 2009年是0.490, 2010年是0.481, 2011年是0.477, 2012年是0.474。, 2012年中國的基尼系數為0.474, 2008年基尼系數曾達到0.491,此后逐步回落。隨后,我國收入差距盡管有反復,但整體上收窄的趨勢未變。這說明我國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縮小收入差距的緊迫性。我們還是要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發展中國家這個基本國情,正確處理公平與效率、發展與分配的關系,穩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四,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少,面臨很大的資源環境壓力。中國自然資源先天脆弱。國土面積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面積每年受季風影響,33%是干旱或荒漠地區。55%的國土面積不適宜人類生活和生產。我國人均土地面積在世界上190多個國家中排110位以后,耕地面積排在126位以后,草地面積排在76位以后,森林面積排在107位以后。目前,世界人均耕地0.37公頃,我國的人均耕地只有0.1公頃,不足世界人均耕地三分之一。發達國家1公頃耕地負擔1.8人,發展中國家負擔4人,我國則需負擔8人。《中華工商時報》2012年6月25日。應注意的是我國非農業用地逐年增加,人均耕地逐年減少。

第五,目前我國工業化、城市化加快推進。新中國成立近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工業化快速發展,中國已經整體步入工業化中期階段。中國已從一個農業經濟大國轉變為工業經濟大國,但是工業化總體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從區域發展來看,東部發達地區工業化程度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而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化水平仍然偏低。從地區工業結構來看,各地區在技術水平、產品層次上存在同構性,這種雷同的工業結構有待優化。由此可見,我國工業化仍然有很大發展空間,特別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推動下,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將極大提高我國工業化的水平和生產效率,從而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從城市化程度看,由于我國社會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的滯阻力很難一時消除,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城市化的推進。近幾年來加快趨勢明顯。2011年,我國城市化率越過50%大關,邁入工業化中期(50%~60%)門檻。之后,城市化持續推進,到2017年底我國城鎮化率已達58.52%,不過,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為42.35%。中華人民共和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國家統計網,2018-2-28。根據國際經驗,城鎮化水平在30%~70%之間是城鎮化加速推進的時期。因此,目前我國城鎮化已進入持續較快發展階段,拉動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均進入快速推進階段,2017年,我國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8.8%就是明證。

第六,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發展。1978年,世界三產占比為47.43%,發達國家三產占比為54.78%,發展中國家是44.46%,而中國三產占比是23.94%。2010年,世界三產占比上升為58.17%,發達國家三產占比為70.32%,發展中國家為56.25%,而中國三產占比為43.14%。數據參見世界銀行數據庫(http://www.worldbank.org.cn/Chinese)2017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1.6%。這說明中國的三產占比水平盡管與世界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尚存在差距,但差距已經大大縮小。

第七,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很不平衡。國家在促進協調發展方面采取了許多政策措施,但是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根本扭轉。從抑制差距擴大到逐步縮小差距,還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發展不平衡的矛盾還會長期存在。

第八,從我國所處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環境看,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還要經歷一個很長的初級階段。從國際環境看,進入新世紀,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一方面為我國趕超現代化國家提供了機遇,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我國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難度。同時,全球發展不平衡加劇,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上升,世界和平與發展面臨諸多難題和挑戰。從國內環境看,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制約我國人民實現對美好生活需求的主要因素。

第九,生產力仍然存在巨大提升空間。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偉大的創舉,但在多個方面,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實踐還是很初步的,需要繼續在探索中前進。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繼續消除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需要注意解決市場經濟體制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和問題。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為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是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建立之后,仍然需要通過深化改革和加強制度建設,逐步找到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以及適應經濟基礎變化要求的上層建筑的具體形式。

總之,中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中國共產黨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所肩負任務的艱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見,在改革發展穩定中面臨新矛盾和新問題的規模和復雜性世所罕見,在前進中所面對的困難和風險也世所罕見。這“兩個沒有變”和“三個世所罕見”是對中國基本國情的清醒定位和科學認識,是準確觀察問題、作出正確決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山县| 嘉义市| 盐山县| 崇信县| 龙游县| 云浮市| 吉林市| 民丰县| 乡宁县| 方正县| 那坡县| 晴隆县| 康马县| 阳山县| 广河县| 盐山县| 双鸭山市| 太和县| 清流县| 诏安县| 来安县| 阜城县| 灵寿县| 略阳县| 蓬溪县| 砀山县| 南宫市| 昂仁县| 平凉市| 清流县| 泸定县| 肥城市| 佳木斯市| 海晏县| 衡阳县| 淮安市| 贵定县| 木里| 兰考县| 疏勒县| 当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