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古人程明道說:“凡看文字,非只是要理會語言,要識得圣賢氣象。”梳理沈家莊的精神脈絡,也許是進入他詩歌創作美學境界的最佳途徑。在組詩《靈感湘西》中,詩人用這樣幾句話做題記——
1968年12月26日,我和我的同學們丟棄書包,肩挑行李,乘汽車從岳麓山腳出發,往湘西“接受再教育”;第二天在永順縣青天坪區住三晚,第六天傍晚來到永茂公社余家大隊余家小隊落戶,第二年夏在永順縣城集訓兩個月后,往大庸縣織布廠學工……三十余年后,大庸縣改名張家界市,二十一世紀初,與幾位發小重游故地……
接下來是題為《青巖山寫意》的這樣一首詩——
一群古老的巖巒/跳起迪斯科/鐵的骨骼石的外殼/將雄崛和奇峭,掙扎著寫上蒼穹/編鐘樂舞的神韻里/旋起剛健明快的節奏/崢嶸崔嵬地上升/譜一串立體楚聲交響的化石//封閉的景觀封閉的奇跡/在亙古的荒蠻悠長地封閉/美在深澗人不識的青巖/銹蝕了,連同將軍巖畔的金鞭/攪動古棧道的流霞/模糊著歲月的年輪//幾聲拉長的鳥唱,在四面響起/是山谷回應鐵骨骼起飛/也是鷹的盤旋也有松的矗立/綠的踴躍和力的黑弧/讓褐黑相間的駁雜/騰起生命的希冀//上世紀冰川的擦痕/噴濺并未沉睡的潛力/用斷裂巖層的折皺/寫下大地的呼吸和脈象/沉重的靜臥/這時間與空間澆鑄的/是華夏五千年嘆息的沉默
在此,讀者可感覺到詩本身擁有的那種震撼心魄的沖擊力,感覺到詩人的思想和境界。
古往今來,有不少書寫山岳奇峻的好詩,沈家莊的角度很特別。詩人在題記里選了幾個時間節點,走過這個年代的中國人,都封存著自己的歷史記憶。請留意詩人提示的這幾個時間點:1968年12月26日……往湘西“接受再教育”;第二天……;第六天傍晚來到永茂公社余家大隊余家小隊落戶,第二年夏在永順縣城集訓兩個月后,往大庸縣織布廠學工……三十余年后,大庸縣改名張家界市,二十一世紀初,與幾位發小重游故地……
在這里,詩人用他的人生智慧、政治智慧,對時空做了一番大調度、大編排、大組裝,每一行詩句,都為人們嵌入了歷史的表情和容顏。修辭里隱含著作者思維的影像和文學動機。詩人儼然站在時代的巔峰上,面對萬古蒼茫,發出振聾發聵、令崇山峻嶺永世回響的感慨。
用歲月累積凝結起來的情感,去喚醒沉睡的歷史,最終表達出如此深厚的人文情懷以及對華夏五千年光陰的文化追問,詩句的氣勢如此高闊,如此磅礴。
沈詩中蘊含豐厚的哲學思想以及他角度獨特的美學追求,為我們進一步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增強文化自信,提供了生動的參照。詩人將他的《三支翅膀》詩集按體例編為三輯:翅膀一(新體詩)海之戀;翅膀二(舊體詩)心之韻;翅膀三(曲子詞)魂之霓。體例雖有不同,但詩情是連貫的。讀者可在不同節奏的詩句里,去充分領略詩人的精神氣象。
透過沈家莊的“精神氣象”,讓我們得以窺見中國文化人邁入21世紀初時的清醒,和那種不同于以往的神情。
2017年1月23日于溫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