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縣情概況

【地理位置】渭源縣位于甘肅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介于北緯34°53″至35°25″,東經103° 44″至104°20″之間,北靠安定、臨洮,東接隴西,南連漳縣,西與卓尼、臨潭、康樂毗鄰。東西長60公里,南北寬56公里,總面積2065.5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0.07萬畝,草地面積81.28萬畝。農村人均耕地面積2.45畝,人口密度159.18人/平方公里。林地面積129.96萬畝,森林面積48.3萬畝,森林覆蓋率15.66%。轄16個鄉鎮、3個社區居委會、217個村民委員會、1584個村民小組。

【建置沿革】據《尚書·禹貢》記載,公元前21世紀,夏禹“導渭自鳥鼠同穴山”的足跡就遍及渭源。當時全國版圖分為九州,渭源即屬雍州。周時,渭源為西部戎族領地。秦獻公元年(前384年),秦獻公兵臨渭首(今隴西、渭源、臨洮一帶),滅狄、二戎,設狄道(今臨洮一帶)、道(今隴西一帶),渭源境屬道轄地。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隴西郡,郡治在狄道,渭源為隴西郡之轄地。秦始皇統一六國后,設天下為三十六郡,隴西郡設立首陽縣(今渭源)。首陽縣因其境內有商末周初伯夷、叔齊避居采薇之首陽山而得名。秦漢首陽縣境與今渭源縣大體相當,這是歷史上渭源設縣之始。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分全國為十三郡,首陽屬涼州隴西郡。王莽篡漢后,改隴西郡為厭戎郡,首陽歸屬未變。隴西郡(治所在狄道)為其中一郡,渭源仍為隴西郡所轄。三國曹魏,首陽屬秦州隴西郡,后隴西郡改隸涼州。西晉隴西郡隸屬秦州,首陽仍屬秦州隴西郡。十六國時的前后趙時期,秦州隴西郡首陽縣相繼歸前后趙統治。前秦苻堅于公元351年滅后趙,首陽于其時為前秦所轄。苻堅建元七年(371年)置河州,治枹罕(今臨夏),首陽改隸河州隴西郡。后秦沿襲前秦建置。北魏時期首陽隸渭州隴西。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年)始改首陽縣為渭源縣,兼設渭源郡??h治由原首陽舊縣遷到今渭源縣城東北一公里的老龍亭。渭源縣隸屬于渭州(州治襄武)渭源郡(轄二縣)。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實行州縣制,廢渭源郡,渭源縣屬渭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復行郡縣制,渭源縣屬隴西郡。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廢除郡制,渭源屬渭州,隸屬秦州總管府(府治上邽)。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實行道、州、縣三級制,渭源縣屬隴右道(道治鄯州,即今青海樂都縣)渭州。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復設首陽縣,與渭源縣并立。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年),又廢除首陽縣,并入渭源縣。唐代宗廣德初年(763—764年),隴右道所屬州縣盡被吐蕃所占。渭源縣境屬吐蕃武勝軍領地。至宣宗大中五年(851年),一度收復隴右并恢復渭州隴西郡及屬縣建置,但不久仍為吐蕃所據。北宋改道為路,實行路、府、州、縣四級。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八月,王韶筑渭源堡。同年十月,王韶收復熙州(臨洮),置熙河路,渭源屬熙河路熙州,這時渭源先置通遠寨,后置通遠軍,再后降縣為堡,稱渭源堡。南宋高宗紹興元年,金太宗天會九年(1131年),金大將宗弼及陜西都統洛索攻克熙州各地,渭源堡為金屬地。金熙宗皇統二年(1142年)改熙州為臨洮府,并設立熙秦路(路治臨洮府,后改臨洮路),渭源堡屬熙秦路臨洮府。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渭源堡為渭源縣,屬陜西行中書省鞏昌路臨洮府,府治狄道。至此,渭源從縣降堡歷時204年之久。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二月,置甘肅行中書省,駐甘州,渭源縣仍屬陜西行中書省臨洮府。明太祖洪武初,克復縣城,渭源屬明陜西省臨洮府。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元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甘肅又為陜西布政使司所轄,渭源縣為陜西布政使司臨洮府(治狄道)所屬。清初,沿用明制。清圣祖康熙六年(1667年),由陜西省分設甘肅省,渭源縣屬甘肅省臨洮府。至高宗乾隆三年(1738年),臨洮府治遷至蘭州,改稱蘭州府,渭源縣屬蘭州府管轄。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為道,實行省、道、縣三級制。新設蘭山道,治蘭州,渭源屬蘭山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設省、縣兩級,渭源直屬甘肅行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甘肅省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渭源縣屬第一區專員公署(署駐地臨洮)管轄。1938年,專署駐地遷至岷縣。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二月,甘肅省增設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署駐地臨洮縣,渭源縣劃撥第九區專員公署。1949年8月14日、15日,渭源、會川相繼解放后,兩縣隸屬岷縣專區。1950年岷縣專區撤銷,渭源縣劃歸定西專區管轄。1958年12月,國務院批準撤銷渭源縣,合并于隴西縣,將原會川縣區域分別劃歸臨洮、漳縣。1961年12月15日,國務院決定恢復渭源縣,屬臨洮專區。1963年12月撤銷臨洮專區后,渭源縣仍劃歸定西專區管轄。

【民族人口】2017年,全縣戶籍總人口34.86萬人,常住人口33.11萬人。其中男性人口18.20萬人,占52.21%;女性人口16.66萬人,占47.79%。全縣出生率14.56‰,死亡率7.72‰,人口自然增長率6.84‰,城鎮化率25.82%。

【歷史人文】分布著首陽山、鳥鼠山、灞陵橋、戰國秦長城遺址等眾多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首陽山,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位于渭源縣城東南34公里處,為國家森林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因儒家先賢伯夷、叔齊采薇隱居、抱節守志于此而名貫古今,成為善、德、仁、義、清廉、愛國、愛民等德源文化的發源地。首陽山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處宗教勝地,自漢魏以來,僧侶信眾開鑿修建石窟寺廟,至宋、元、明時期達到鼎盛。是一座歷史底蘊深厚的文化藝術寶庫。內有大山、二臺、三臺、四臺、五臺、后五臺、皇洞、釋迦庵、老君山等九座獨立山峰,懸崖峭壁,形態各異,因九峰環峙,狀如蓮花而又名蓮峰山。渭河源景區,位于甘肅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的渭源縣,距縣城西南30公里,是黃河最大支流渭河的發源地,也是大禹導渭始祖文化的源起之地。現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森林公園。景區占地面積為46.7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95%以上,動植物種類達750種之多。文化內涵厚重,《尚書·禹貢》載:“大禹導渭自鳥鼠同穴山,渭水出焉?!薄端涀ⅰ吩疲骸拔妓鲭]西首陽縣渭谷亭南鳥鼠山。”灞陵橋,為國家AA級旅游景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渭源縣城渭河之上,是千里渭河第一橋,素有“長虹臥波”之美譽,現為全國僅存的唯一一座古典式純木結構臥式懸臂拱橋。灞陵橋始建于明洪武初年,系大將軍徐達西擊元將李思齊時,為渡渭河而建,橋身長40米,跨度29.5米,高15.4米,寬4.8米,橋身建有廊房13間,由14排吊柱構成,每排4柱,計56柱。戰國秦長城,渭源境內的秦長城,修筑于戰國時期,是中國最古老的長城地段之一。長城在渭源境內,蜿蜒起伏經過4個鄉鎮14個村37公里而進入隴西縣境,全長39.2公里。

【自然資源】渭源是渭河的源頭,渭源縣因此得名。境內分為南部高寒陰濕區、中部淺山河谷川(塬)區、北部黃土梁峁溝壑干旱區三種類型。最高海拔3941米,最低海拔1930米,平均海拔2910米,縣城海拔2080米。年總降雨量507毫米,平均氣溫6.1℃,日照時間2348.9小時,無霜期157天。境內渭河流域面積1170平方公里,河流長度48公里,年徑流量781萬立方米。盛產當歸、黨參、紅芪、黃芪等中藥材。

【產業開發】2017年,馬鈴薯種植面積340770畝,比上年增長700畝,同比增長0.21%;馬鈴薯產量95153.21噸(折糧產量),比上年增加4561.96噸,同比增長5.04%。2017年,共發展馬鈴薯合作社336家,帶動農戶4.82萬戶,其中貧困戶1.62萬戶。實施馬鈴薯脫毒種薯“一分田”工程1000畝,引進馬鈴薯新品種(系)18個,全縣良種化程度90%,年貯藏能力60萬噸,產值6.4億元。中藥材面積306221畝,比上年減少428畝,同比下降0.14%,其中黨參115642畝,比上年減少2445畝;當歸105961畝,比上年增加972畝;黃芪80352畝,比上年增加1020畝;其他藥材3906畝,比上年增加15畝。建設中藥材標準化生產基地25萬畝,全縣中藥材加工企業65家,通過藥品生產許可證企業29家,通過GMP認證企業28家,發展中藥材個體加工戶1200戶,中藥材年加工能力7萬噸。大牲畜存欄6.05萬頭,比上年增加3.22%,其中:牛存欄4.52萬頭,同比增長8.57%。羊存欄7.77萬只,同比增長0.23%;豬存欄10.74萬頭,同比下降2.79%;家禽存欄34.75萬只。肉類總產量9164.08噸,禽蛋產量1042.5噸。種植牧草6.46萬畝,全株青貯玉米5.01萬畝,發展家庭適度規模牧草種植戶554戶,推廣秸稈微貯0.84萬噸,發展家庭養殖場130個,家庭適度規模養殖示范戶1450戶,新建養殖專業合作社16個,培育省級標準化畜禽示范場1個,養殖專業村11個,搭建菌草育苗棚2100平方米,移栽面積200畝。

【經濟綜述】2017年,全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315591萬元,較上年增長3.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3413萬元,同比增長5.9%;第二產業增加值43149萬元,同比增長1.0%;第三產業增加值169029萬元,同比增長2.5%。三次產業結構比由上年的33.95∶13.90∶52.15調整為32.8∶13.7∶53.5。與上年相比,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下降1.1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下降0.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上升1.35個百分點。全縣人均生產總值9565元,比上年凈增236元,同比增長2.53%。全年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2.52億元,同比下降16.7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9億元,同比下降20.52%。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3.84億元,同比增長6.62%。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632236萬元,同比增長3.93%,其中住戶存款余額450390萬元,同比增長10.1%;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521275萬元,同比下降0.75%,存貸比為82.45%。

【農業與農村經濟】2017年,爭取國開行項目貸款4.2億元,努力補齊基礎設施欠賬和短板。投資6113.7萬元用于村級基礎設施灌溉和村級飲水安全鞏固。全縣有效灌溉面積10.05萬畝,其中保灌面積6.63萬畝,全年新修梯田2000畝。自來水供水保證率95%,自來水覆蓋自然村比例達99.9%,完成自來水新入戶825戶,自來水普及率97.6%,安全飲水率100%。改造提升農村電網86.5公里,供電可靠率提高到99.7%,自然村動力電覆蓋率100%,109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和26個非建檔立卡深度貧困村動力電覆蓋率100%。投資13.9億元實施交通道路建設項目建設總里程2122公里,其中,投資7230萬元硬化撤并建制村通村道路36條145.2公里;投資600萬元實施“千村美麗”示范村組道路工程20公里;實施自然村通硬化路項目212公里;建設砂化路265公里,巷道硬化路148公里。2017年計劃完成的145戶640人建檔立卡人口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已全部完成主體建設;2017年,簽訂赴疆轉移就業安置協議519戶1879人,兵團向農戶發放準遷證447張,遷出271戶922人,落戶123戶398人。撥付補助資金2679萬元,實施農村D級危房改造任務4181戶。4G網絡覆蓋率100%,216個村接通有線寬帶,貧困村有線寬帶覆蓋率100%,3萬戶農戶接入互聯網。

全縣共輸出各類勞務人員7.05萬人,其中組織輸出4.55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3.97億元,完成農村勞動力培訓2萬人,其中:技能培訓0.96萬人,引導性培訓1.04萬人。全縣農村自來水普及率97.6%,累計入戶達到7.19萬戶。

全縣全年農作物種植面積808655畝,其中:糧食作物面積470241畝,比上年減少122畝,同比下降0.03%。全縣糧食總產量144792.17噸,比上年增加6279.67噸,同比增長4.53%。經濟作物種植面積309214畝,比上年減少248畝,同比下降0.08%,其中,中藥材面積306221畝,比上年減少428畝,同比下降0.14%。經濟作物總產量70623.12噸,比上年增加5475.48噸,同比增長8.4%。其中:中藥材產量70116.97噸,比上年增加5413.03噸,同比增長8.37%。油料面積2993畝,比上年增加180畝,同比增長6.4%。油料產量506.16噸,比上年增加62.45噸,同比增長14.07%。蔬菜種植面積32200畝,比上年增加370畝,同比增長1.16%。蔬菜產量29965噸,同比增長11.68%。

【工業經濟】2017年,全縣小微企業達458家,工業企業達176家,規模以上企業達6家,完成工業增加值2.06億元,同比增長2.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0.44億元,同比增長6.0%。工業增加值2.17億元。重點推進集中區建設,累計投資3億元,建設了工業集中區基礎設施,工業集中區開發面積達3.04平方千米,引進廣印堂、佛慈等6家企業入駐園區,企業項目總投資26億元,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26億元,上繳稅金430.9萬元,實現外貿進出口貿易總值119萬元。全社會建筑業實現增加值2.25億元,同比下降0.1%。具有建筑業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4戶,共計完成建筑業總產值2.4億元。全年全縣能源消費總量17.87萬噸標準煤,同比增長1.71%,萬元GDP能耗0.5895噸標準煤,同比下降1.7%。全年全社會用電量17846.88萬千瓦時,同比增長32.55%,其中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9328.94萬千瓦時,同比增長30.02%;農村居民生活用電量7172.65萬千瓦時,同比增長53.65%。全縣工業用電量2346.58萬千瓦時。

【精準扶貧】成立了資金整合領導小組,制訂了全縣統籌整合涉農資金管理辦法,2017年,用于脫貧攻堅資金14.4億元。爭取資金100萬元建設元古堆村百合氣調庫。幫助香卜路村建成300千瓦光復電站+大棚建設項目1個。建設2個巨菌草試驗基地,向福州市組織輸轉勞動力669人次。兌現2016年穩定脫貧戶脫貧攻堅獎勵資金109.65萬元。精準識別,剔除不符合條件的4242戶18107人,重新識別5141戶15320人,通過驗收認定3456戶15101人達到脫貧驗收標準,仍有13460戶51047人沒有脫貧,貧困面由20.3%下降到15.7%。組織34名縣級干部對109個貧困村和108個非貧困村全覆蓋聯系。選拔163人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122人擔任村(居)委會主任,選派74名大學生村官和162名機關黨員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副書記。加強駐村幫扶工作隊217個,實現了全縣所有行政村駐村工作隊全覆蓋。組織6個省級幫扶單位663名干部、17個市直幫扶單位541名干部、縣直125個幫扶單位3260名干部結對幫扶全縣16902戶建檔立卡戶。銜接捐贈價值180萬元愛心包裹6000件,協調百年職校招收貧困家庭學生39名。建立服務中心、服務點240個。

【項目建設】2017年,實施各類重大項目120項,總投資143.6億元,開工建設108項,完成投資64.5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8.42億元,同比下降40.7%。其中:項目投資完成35.56億元,同比下降43.0%;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2.86億元,同比增長19.8%。集中開工項目5次47項,甘肅佛慈藥源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萬噸中藥飲片加工生產基地等13個市列重點項目進展順利,甘肅田地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富硒馬鈴薯產品生產線建成投資。實施招商引資項目34項,落實到位資金33.94億元。第二十三屆“蘭洽會”共簽約項目11項,簽約資金21.5億元,開工項目7項,開工率63.3%。

【城鄉建設】2017年,實施總投資57.8億元的縣城重點建設項目18項,開工建設14項,完成投資16.51億元。完成清源路東段道路拓寬改造,火車站前大橋、環形道路、綠化、廣場鋪砌、雕塑等工程。實施會川鎮污水處理項目、蓮峰鎮生活垃圾處理項目、上灣鎮中央財政移民搬遷補助資金項目等小城鎮建設項目13項,完成投資25.8億元,全縣城鎮化率24.71%。完成縣城總規、控規、工業集中區及火車站綜合服務區控規、16個鄉鎮的小城鎮總體規劃、會川鎮等9個鄉鎮的控規以及9個美麗鄉村規劃編制。完成195個村的村莊規劃編制,實現全縣217個行政村村莊規劃編制全覆蓋。全縣森林覆蓋率15.66%,森林面積3.22萬公頃,當年造林面積7.38萬畝,林地面積86637公頃。

【社會民生】爭取項目資金7991萬元,實施高中操場、全面改薄、行政村幼兒園、教育現代化推進工程和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新建校(園)舍3.03萬平方米。全縣共有學校332所,在校學生48195人。其中高級中學4所,在校學生8437人,專任教師790人;初級中學24所(含九年制學校),在校學生10286人,專任教師1118人;小學169所(含教學點和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在校學生18090人,專任教師1613人;職業學校1所,在校學生1035人,專任教師132人。全縣共有幼兒園133所,在園幼兒10347人,專任教師305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3.73%,年內本科上線人數1014人,本科上線率35.7%,本科錄取率40.4%。新建行政村幼兒園21所,投資2959萬元實施改薄項目學校29所。全面落實“兩免一補”政策,發放各類資助金2321萬元,救助貧困生34124人次,辦理生源地助學貸款3209人1990.8萬元。接受社會捐助資金630.29萬元,資助學生23041人次。全縣學前三年毛入園率92.29%,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鞏固率92.52%以上。

全年組織申報專利25件,新增授權發明專利2件,累計擁有有效發明專利7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為0.21件。取得省市級科技成果鑒定項目6項,上報10項省級科技計劃項目,截至年底,全縣共有各類科技特派員65人。

進一步鞏固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分級診療病種縣級219種,中心衛生院60種,一般衛生院50種。新農合參合28.17萬人,參合率98.1%。全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26個(不含個體診所),村衛生室217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1536張,衛生技術人員(含工勤等)855人。年內門診就診人數524250人(次),住院人數47007人(次)。孕產婦住院分娩率98.5%,嬰兒死亡率控制在10‰以內。

全縣共有健身場地362個,場地面積27.04萬平方米,人均0.77平方米。承辦國家級體育活動1次(中國國際露營大會),承辦省級體育比賽2次(甘肅省青少年自行車錦標賽和甘肅省青少年足球錦標賽,承辦市級體育比賽1次(定西市象棋對抗賽)。在訓隊員15人,向省、市體工隊、運動學校輸送優秀體育后備人才8人。

2017年,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4543.9萬元,同比增長7.1%。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城鎮實現零售額52430.9萬元,同比增長7.0%;鄉村實現零售額22113萬元,同比增長7.3%。按行業分:批發業完成7532萬元,同比增長9.0%;零售業完成55485.9萬元,同比增長6.58%;住宿業完成1368萬元,同比增長3.95%;餐飲業完成10158萬元,同比增長9.0%。

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87.6元,比上年凈增1743.8元,同比增長8.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15元,比上年凈增539.7元,同比增長8.6%。全縣現有農村低保人口23580戶77008人(其中建檔立卡戶11270戶39895人),累計發放農村低保金1.45億元。醫療救助1302人551萬元(其中建檔立卡戶82人34.7萬元)。全縣共資助75174人309萬元(其中資助精準扶貧戶參合費18505人44萬元)。臨時救助對象1262戶5282人516萬元。全縣參加養老保險的企業職工2926人,年內征收基金2772萬元。全縣共有退休人員1442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3335人,收繳基本醫療保險金4907萬元;年內住院治療2172人(次),基金報銷住院費用3414萬元。全縣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301416人,收繳保險費17877萬元,年內住院治療62672人(次),基金報銷住院費用15651萬元。

全縣參加工傷保險的職工10047人,年內收繳工傷保險費252萬元。領取工傷待遇的人員21人,領取工傷補償金107萬元。全縣參加失業保險的職工9533人,年內收繳失業保險費620萬元。全縣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199765人,特殊人群24639人,年內收繳養老保險費7892萬元,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續保率99.4%,為50092人累計發放養老金5634萬元,發放率100%。

全縣建檔立卡貧困參合人口政策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提高5個百分點,累計補償13525人次3436.8萬元,提高5%補償238.77萬元。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大病保險報銷起付標準由5000元降到3000元,累計補償332人次107.09萬元。

全年全縣能源消費總量17.87萬噸標準煤,同比增長1.71%,萬元GDP能耗0.5895噸標準煤,同比下降1.7%。全年全社會用電量17846.88萬千瓦時,同比增長32.55%,其中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9328.94萬千瓦時,同比增長30.02%;農村居民生活用電量7172.65萬千瓦時,同比增長53.65%。全縣工業用電量2346.58萬千瓦時。

【交通郵電】全社會投入營運的汽車6569輛,其中客運449輛(其中出租車211輛),貨運6120輛。全年完成客運量162.84萬人,客運周轉量10584.65萬人公里;完成公路貨運量935.12萬噸,貨運周轉量79484.93萬噸公里,完成公路運輸總周轉量80543.4萬噸公里,同比增長14.10%。

年末全縣固定電話用戶0.89萬戶,移動電話用戶32.06萬戶,4G網絡覆蓋全縣217個行政村?;ヂ摼W寬帶用戶4.81萬戶,同比增長136.95%,有線電視用戶1.55萬戶。

【文化旅游】2017年,全縣新建文體廣場、表演戲臺106處,實現全縣217個行政村“鄉村舞臺”全覆蓋。組建村級民間自辦文化社團217個,團隊人員2800人。新編大型秦腔劇《渭水醫魂》,代表甘肅省參加“2017年全國基層院團戲曲匯演”取得圓滿成功。全縣共有藝術團體(社團)218個,博物館1個,公用圖書館1個,藏書9.02萬冊。全縣有線電視用戶1.55萬戶,廣播和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為97.6%和97.3%。

以培育壯大鄉村旅游為重點,新發展農家樂24戶,新增農家樂就業人員149人,帶動貧困戶2700。全年接待境內外游客101.1萬人(次),同比增長29.5%,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03億元,同比增長32%,新增旅游就業人數927人,增長20.04%。

【光伏產業和電子商務】編制完成了《渭源縣2017—2019年光伏扶貧實施方案》,在61個貧困村建成總裝機規模18.137兆瓦光伏電站,6月底全部并網發電,帶動貧困戶3601戶,戶均增收3000元。2017年,規劃新建的49個裝機規模14.763兆瓦的村級電站,已完成貧困村確定和選址工作,預計受益貧困戶2109戶,戶均可增收3000元。

2017年,全縣累計建成網店592家(其中貧困村建成網店308家),發展網銷企業51家,組建電商企業3家,建成縣級行業協會1個,鄉鎮級電商協會3個。全年實現上線交易17950萬元(其中貧困村線上交易額660萬元)。

【環境治理】強力推進非煤礦山整治,開展河道生態恢復治理,全面整改生態環境問題,投資3397.73萬元,開展渭河流域綜合整治及城區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查處城鄉違法占違法建設案件85起,依法拆除違法建筑92處13200平方米。圍繞全域無垃圾綜合整治,開展了“十萬人清潔渭源”活動。峽口水庫、石門水庫、滿壩河三個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淘汰黃標車26輛、老舊車1149輛。查處采砂場37家,8家涉嫌構成犯罪的采砂場被移送公安機關處理。

【安全生產】全年共發生各類安全生產事故17起,死亡13人,直接經濟損失1.3萬元。其中道路交通事故16起,死亡13人,生產經營性事故1起。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武县| 来凤县| 盐津县| 图片| 香港 | 桐柏县| 青海省| 长兴县| 闵行区| 敦煌市| 江西省| 南汇区| 洪江市| 新兴县| 宁夏| 新闻| 达拉特旗| 福海县| 县级市| 繁昌县| 安达市| 五指山市| 民丰县| 龙山县| 航空| 融水| 温泉县| 历史| 定襄县| 大洼县| 石狮市| 惠东县| 鹤山市| 万山特区| 旬阳县| 武隆县| 桐柏县| 平湖市| 巍山| 且末县| 井冈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