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力如
- 中共陜西省黨史研究室 中共志丹縣委
- 2517字
- 2020-08-25 09:41:59
一生赤誠為革命
曹力如是我的堂表兄,我是在他的家鄉窎坪長大的,對他很熟悉。
力如的父親曹儒賢,為人豪爽,心直口快,愛打抱不平,力如深受其父的熏陶和影響。五六歲時,力如就很懂事,不貪玩,不貪吃,好勞動。他常用小斧頭把驢馬槽內咬不爛、咽不下的甘草節節砸碎,喂給牲口。人人夸獎他是個好娃娃。八九歲時,他開始念私塾,由于他愛讀書,老師要求嚴格,因此進步很快。他家里貧窮交不起學費,老師就給他免費。他的老師傅學士得了病,要到延安治病,臨行時,力如拿著雞蛋,提著雞給老師送行,感動得老師流了淚。從此力如失了學,當了放羊娃。
他邊放羊邊學習,有一次分了心,母羊被狼吃了,留下小羊沒奶吃,餓得“咩咩”叫。力如看它太可憐,就用米湯喂,小羊喝慣了,一見力如就跟在他后面轉,咩咩地要米湯喝。村里的人都叫力如是“小羊哥哥”。
力如一邊放羊,一邊還放牛。有一頭大母牛失足落崖摔死了,丟下小牛犢沒奶吃。力如就擠下羊奶給小牛喝,小牛喝慣了,一見力如就“哞哞”叫,喝飽了才走。一兩年后,小牛長得比力如還高,他祖母說力如是“小牛的好弟弟”。
后來,力如到榆林中學念書。放寒假回到家鄉,他看到惡霸派人訛詐窮人的場面,義憤填膺,當眾大罵金佛坪張廷芝家拿假契約、假賬本勒索,鼓動老百姓把他們趕走。當地群眾三三兩兩地傳說,說曹力如和劉志丹都是孫中山的好學生。他們一面在榆林當學生,一面和陜北軍閥井岳秀斗爭,哪里還怕張廷芝這些吃人蟊賊?
榆林中學畢業后,曹力如投筆從戎,到國民二軍胡景翼的部隊學無線電,后又到楊虎城部隊當中尉文書。大革命時期隨楊虎城部東出潼關,策應北伐,聽說當過師政治處長。
1928年4月,曹力如和魏野疇、杜聿德(杜聿明的胞兄)發動的皖北暴動失敗后,魏野疇和杜聿德等壯烈犧牲。當敵人從兩面夾擊時,力如一邊打擊敵人,一邊掩護同志們撤退。因為他穿的是國民黨軍服,其中有一股敵人曾把他當成指揮官。他機智地拿起短槍一指,喊道:“媽的,追!”敵人乖乖地往前跑了,于是力如安全脫險。他到開封沒有找到地下黨組織,借了錢回到西安。在西安也沒找到一個熟人,他決定到甘泉縣下寺灣找同學張二。到下寺灣后街,碰到張二。張二看到力如十分高興地說:“你是稀客。從哪里來?”力如還沒來得及回答,張二又說:“我剛才把志丹從南溝送走,回來點起一袋煙,還沒吸到嘴,只聽見外面狗叫,沒想到是你來了。來,來來!你先休息一會兒,我去把志丹叫回來,咱3人好好談一談。”張二把劉志丹叫了回來,買了20個雞蛋,殺了一只老公雞,招待力如和志丹。為了安全,把大黃狗拴在崖畔上,又把大黑狗拴在大門處。晚上大家邊吃邊談,志丹談了渭華暴動失敗教訓,力如講了皖北暴動失敗教訓。3人談到半夜,張二休息去了。志丹和力如兩人決定回家鄉保安鬧革命,因為那里有黨員王子宜、老師崔煥九等熟人,條件比較有利。到保安縣后,見到崔煥九縣長,任命志丹為教育局督學,力如為高小校長,他們共同開創陜甘邊的武裝斗爭。
1928年臘月間,謝子長等3位同志來到窎坪,住在上院倉庫房內。他們秘密召開會議,決定子長和志丹到甘肅一帶搞兵運工作;力如和子宜在保安縣民團中發展黨團員,爭取各區民團都掌握在可靠的人手中。
從此力如的家就成了黨組織在陜甘邊界的秘密交通點。來往的地下黨員不住在倉庫內,就住在高窯子(上山有梯子)或者陽洼溝窨子里,吃住方便。當時叫做“三保險”,也叫“三方便”。他們經常化裝成商人、軍官、教員、說書的、唱戲的、算命的,來到窎坪。力如的胞兄曹崇周時常背著謝子長等,來往渡過洛河。我地下工作人員,不是雞叫來,就是半夜走。家庭婦女常常半夜起來給來客做飯。
1935年春天,力如從榆林出獄后在窎坪養傷。馬錫五路過我家,要我去給力如秘密送信。當時我把信放在褲子里邊的兜兒里。不料走到后牛家溝山梁上,遇見旦八寨的團丁,他們問我到哪里去。我說去窎坪看外婆,外婆有病。他們說:“你丟人,拿的什么禮?”我說:“兩肩抬一張嘴。”我闖過關,平安將信送給力如。力如看了信以后問:“你走的是山路,還是川路?”我說:“山路。”力如說:“要是走川路遇上旦八民團那就麻煩了。”我就把沿途遇險的情況講述了一番。力如的胞兄曹崇周哈哈大笑說:“看你王國楨危險不危險!”力如說:“你應該知道,這樣的信要黑夜送才行……”記得這封信的內容大概是要力如到金鼎山寨子,說服民團把槍交給紅軍,并且要防止民團和土匪張廷芝聯合起來。若是力如繼續住在家里,危險性就很大,所以希望他早點到陜甘邊蘇維埃政府去工作。不久,力如便到金鼎山寨子說服民團,把40多支槍交給了紅軍。事情辦得很順利,因為力如的舅父過去就是該團的團總,而這些團丁大半是力如在永寧山當縣團總時的下屬,力如在他們中間有很高的威信。這事也只有力如才能承擔。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后,力如擔任志丹縣委書記。他用兩個月時間走遍8個區,檢查督促公糧入倉、擴兵、做軍鞋、完成生產等工作,提前兩個月完成上級布置的任務,受到蘇區政府表揚。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由于我們對黨的政策宣傳不夠,有少數人對紅軍和蘇維埃政府不了解,結果赤安縣(1936年6月,為紀念劉志丹,改名為志丹縣)就有100多人跑到國民黨區域。力如擔任志丹縣委書記后,千方百計地進行宣傳,使這些人很快地就回來了。其中雷發春、王在豐等一回來就分給工作,雷發春任志丹縣教育部長,王在豐任完小校長,王在朝、馬俊德等擔任了小學教員(他倆是力如的學生),這些人對志丹縣文化教育工作都起到了推動作用。這也是力如為貫徹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壯大革命力量做出的貢獻。
志丹縣當時賭博成風,另外農村中點香、拜把子等封建迷信活動也比較普遍。力如曾對此進行批評教育。他走遍全縣各個區,說服了干部,又教育了群眾,很快把賭博、拜把子的歪風剎了下去。
1938年4月8日,陜甘寧邊區教育廳廳長周揚把各縣教育科長找來開會。會開完后,邊區政府請我們吃飯。這時力如是邊區政府秘書長,他代表林伯渠主席招待我們。他問志丹縣教育工作有什么困難。我說別的沒有,就是完小沒有校長,領導力量薄弱。力如批評我說:“誰叫你把王在豐放走的……”事隔不久,經力如的建議,教育廳派了亢思遜擔任完小校長,使學校工作走上正軌。
力如為革命艱苦奮斗終身的精神,對我的一生有很大的影響,是我前進的動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