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晨讀十二

時間:20分鐘

成語晨讀

里通外國:暗中與外國勾結,進行背叛祖國的活動。

綠草如茵:茵,墊子或褥子。綠草像墊子一樣。

如數家珍:像數自己家里的珍寶一樣,形容對列舉的事物或敘述的故事十分熟悉。

意興闌珊:興致將盡,玩樂快要結束。形容一個人興致已失的樣子。

皓首窮經:直到年老頭白還在鉆研經書和古籍;形容勤勉好學,至老不倦。

搖頭擺尾:形容得意或輕狂的樣子。

逆來順受:對別人的欺負或無理的待遇采取忍受的態度。

名句晨讀

1.我愛人生,所以我愿像一個狂信者那樣投身到生命的海里。(巴金)

2.生命的意義在于付出,在于給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索取。(巴金)

3.理想不拋棄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們會沐浴在理想的光輝之中。(巴金)

4.為著追求光和熱,人寧愿舍棄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巴金)

美文晨讀

永遠的巴金

李夫澤

巴金畢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實踐這種以“愛人”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猛烈攻擊與批判不把人當人的黑暗的社會體制及其意識形態,并執著地探索著怎樣才能把人變得更好,從而不斷追求人性與人格的完美和完善。

中國傳統文化的“仁愛”思想最早通過巴金的母親撒播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母親作為“第一位老師”從小就教他“愛一切人”:“她教我愛一切人,不管他們窮或富;她教我幫助那些在困難中需要幫助的人。”“因為受到愛,才知道把愛分給別人,才想對自己以外的人做些事情。把我和這個社會聯系起來的也正是這個愛字。這是我的全部性格的根底。”就這樣,傳統文化中的“仁愛”思想積淀在巴金的靈魂中,成了他“愛人”思想的根基。此外,作為“五四產兒”的巴金同時也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他從盧梭、托爾斯泰、雨果等一批作家和思想家的言論和作品中受到“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啟發,特別是從克魯泡特金、高德曼等無政府主義者的言論和著作中受到人類互助、正義、公正和自我奉獻的倫理思想的影響,其中克魯泡特金的著作對巴金產生的影響最大。巴金說:“我想不到世界上還有這樣的書!這里面全是我想說而沒法說清楚的話……從這時起,我才明白什么是正義。這正義把我的愛和恨調和起來。”巴金不僅在克魯泡特金的書中學到了正義,而且用正義把愛和恨統一起來并提升到理論的高度,形成了他的以“愛人”為核心的倫理思想。

巴金以“愛人”為核心的倫理思想,可概括為三個方面:一、對全人類的愛,特別是對世界上的弱勢群體和被壓迫被侮辱者的愛與同情;二、對除了人類以外的一切生命的愛,其中包括對家中飼養的公雞和其晚年對小狗包弟的愛;三、對不把人當成人的專制體制和一切摧殘愛的勢力的憎恨與反抗。在“愛人”思想的指導下,半個多世紀以來,巴金堅持不懈地向一切不合理的專制體制發起進攻,并憧憬一個平等、自由、充滿愛的合理的社會的到來:“我雖然是某個主義的信徒,但我并不是一個說教者……我不能叫已死的朋友活起來,喊著口號前進。我只是把一個垂死的制度的犧牲者擺在人的面前指給他們看:‘這兒是傷痕,這兒是血,你們看!’也許有些人會憎厭地跑開,但是聰明的讀者就不會從這傷痕遍體的尸首上看出來一個合理的制度的新生么?”在《文學生活五十年》中,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今天在我們新中國,高老太爺那樣的封建家庭早已絕跡。但是經過十年浩劫,封建主義的流毒遠遠沒有肅清,高老太爺的鬼魂仍然到處徘徊。”與此同時,他還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館,目的是警示國人不要忘記封建專制主義及其腐朽的意識形態的罪惡,以及它給中華民族造成的空前災難。

自我懺悔、追求人格的不斷完善,是巴金“愛人”思想的實踐。巴金是20世紀后半葉乃至21世紀中國人的良心,他的人格及其作品成了青年人的良師益友,巴金的人格魅力更加凸顯。經過“文革”磨難的巴金,不斷懺悔、解剖自己,發掘出自己靈魂中的奴性給人看。他痛苦地指出:“奴隸,過去我總認為自己同這個字眼毫不相干,可是我明明做了十年的奴隸!……這個發現使我十分難過!我的心在掙扎,我感覺到奴隸哲學像鐵鏈似的緊緊捆住我全身,我不是我自己。”他還一遍又一遍地檢查自己違心地批判胡風等人的錯誤,一遍又一遍地懺悔、拷問自己的靈魂:“我在我自己身上也發現我大哥的毛病……在小職員汪文宣身上,也有我自己的東西。”“在向偉大神明低首彎腰叩頭不止的時候,我不是‘作揖主義’和‘不抵抗主義’ 的信徒嗎?”就這樣巴金毫不留情地剖開自己靈魂的陰暗面,發掘出“作揖——無抵抗主義”“忍”等奴性給人看,以凈化自己的靈魂,追求人格的完善。

巴金不僅是一位文學大師,而且也是一位倫理型思想家,其思想的核心是“愛人”。“愛人”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產物。克魯泡特金等無政府主義者的倫理思想在其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巴金的“愛人”思想一直貫穿在他的倫理觀、文學創作和美學觀中,成為他做人和為文之魂。由于“愛人”思想是人類從動物那里繼承和發展起來的博愛觀,是人性的核心,所以地球上只要有人類存在,“愛人”的價值和意義便永駐,巴金的價值和時代意義便永存。

[賞析點評] “仁愛”是人類得以維系、發展的道德基礎,而世間太多的冷漠又常常讓我們神往于那個溫暖的字眼——“愛”。“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們溫暖的腳印里。”巴金“愛一切人”,愛一切生命,更有“對不把人當成人的專制體制和一切摧殘愛的勢力的憎恨與反抗”。他給予人世間的愛,博大、熱烈、深沉。“愛”是一股澎湃的激流,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抵抗它。落后、愚昧、野蠻和自私,最終都會敗在它的腳下。只要有“愛”,世間就會溫暖起來,社會就會有希望和美好的未來。

時評晨讀

反省的力量

管克江

2013年9月4日,德國總統高克在法國總統奧朗德的陪同下,訪問了法國中部的奧拉杜爾村。1944年6月10日,納粹黨衛軍包圍該村莊,屠殺了642人,僅6人幸存。殘垣斷壁的村落、時間凝固的手表、高溫溶化的眼鏡,無不默默控訴著納粹暴行。高克在訪問中發表演講說:“我今天有幸代表的德國,已經不是給人留下痛苦記憶的德國……我們找到了將我們的國家重新建設成好國家的力量。”對此,奧朗德回應道:“你選擇來到這里,敢于直面昨天的殘暴,你代表了德國的尊嚴。這也促使我們在承認歷史之后,勇敢地走向未來。”

從高克和奧朗德的講話中不難看出:德國找到的重建國家的力量,就是認真反省歷史。歷史、現實、未來,三者相通。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一個國家和民族,如果不善于總結歷史經驗,就無法勉力前行;如果不能吸取歷史教訓,就可能在同樣的地方再次跌倒。高克之所以能理直氣壯地說德國今后將成為一個好國家,是因為德國從上到下勇于反省、敢于擔當,從而取得了鄰國諒解,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獲得了前進動力。

反觀某些國家的政客,在歷史問題上不是遮遮掩掩,就是信口雌黃。越想甩掉歷史包袱,卻在泥沼中越陷越深。他們不僅失信于天下,而且把自己同舊時代綁得更緊,無法切割。

高克是第一位訪問奧拉杜爾村的德國總統。在他之前,諸多德國政要已先后到過其他納粹暴行紀念設施,發表不忘歷史的宣言:

1949年,聯邦德國第一位總統特奧多爾·豪斯在談到納粹大屠殺罪行時說:“這段歷史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全體德國人的恥辱。”1970年,勃蘭特總理訪問波蘭,在華沙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前驚人一跪,是“替所有必須這樣做而沒這樣做的人下跪”。2005年,施羅德總理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遺址向受害者及其家屬鞠躬,并表示德國負有道義和政治責任來銘記歷史,絕不允許悲劇重演。2013年,默克爾總理表示德國對納粹罪行負有“永遠的責任”……

二戰結束快70年了,多數當事人已經逝去。但德國仍然誓言要讓在逃的納粹分子一一歸案,承諾提高給予大屠殺幸存者的賠償金,并在全國建立起數以千計的反思歷史的紀念碑、紀念館、紀念柱。這是對自己良心的交代、對正義的敬畏、對后代的負責、對現世的警告!

值得一提的是,在戰后初期,聯邦德國政府和民眾對納粹暴行的了解和認識并不夠深刻,隨著他們大膽“揭短”“翻舊賬”,這段歷史才逐漸為人熟知。今天,納粹大屠殺已成為德國學校的必修科目,在公開場合宣揚納粹言論將受到法律制裁。盡管如此,歐洲仍有一小撮人企圖否認和沖淡歷史,反猶太主義和種族主義仍然是個威脅。現狀更加呼喚人們重視和堅持歷史教育,如同默克爾所說的,一定要把歷史的記憶一代代傳下去。

記得不久前參觀柏林的安妮紀念館,有幾幅照片記錄了這樣一個場景:盟軍攻克荷蘭后,組織民眾觀看威斯第包克集中營內的受害者錄像,結果有兩名荷蘭姑娘在觀看中笑出了聲。最后,她倆受罰,被關在電影院又看了一遍錄像。在沉甸甸的歷史面前,任何推脫、戲弄都是一種恥辱!

德法總統在奧拉杜爾村的攜手,不僅傳遞出尊重歷史的信息,也發出了共創未來的宣示。德法這兩個數百年來的宿敵,“相逢一笑泯恩仇”,成為推動歐洲融合、攜手共度經濟危機的火車頭。德國在誠懇反省中贏得了朋友,獲得了利益,也推動了歐洲的和平與繁榮。

中國明朝方孝孺在《深慮論》中有言:“夫茍不能自結于天,而欲以區區之智,籠絡當世之務,而必后世之無危亡,此理之所必無者也,而豈天道哉?”遺憾的是,國際政壇上確有一些國家的政客自恃有過人之智和匹夫之勇,屢出狂言,挑戰二戰后確立的和平秩序。人們不禁要問:這些人的良心何在?他們的國家要走向何方 ?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港市| 宁津县| 青阳县| 北票市| 隆昌县| 肃南| 五莲县| 科尔| 东乌珠穆沁旗| 雅安市| 武威市| 苗栗县| 岢岚县| 金华市| 霸州市| 岳西县| 彰化县| 祁连县| 井陉县| 尖扎县| 泸定县| 从江县| 自贡市| 独山县| 台南县| 酒泉市| 临洮县| 凤凰县| 霍林郭勒市| 阿尔山市| 交城县| 冷水江市| 吕梁市| 金川县| 资溪县| 苗栗市| 大安市| 万荣县| 六盘水市| 兰州市| 通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