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讀晚練(高一上·語文)
- 魏萬青主編
- 3932字
- 2021-12-31 13:23:57
晨讀八
時間:20分鐘
詞語晨讀
1.旦日饗士卒(用酒食款待賓客)
2.婦女無所幸(封建君主對婦女的寵愛叫“幸”)
3.毋內諸侯(內,通“納”,接納。)
4.數目項王(數,屢次。)
5.項王按劍而跽曰(跪直身子,這是一種警戒的姿勢)
6.拔劍切而啖之(吃)
7.大禮不辭小讓(細小事情上的禮節)
8.大王來何操(拿,這里是攜帶)
9.所以遣將守關者(……的原因)
10.軍中無以為樂(沒有能夠用來……的)
11.孰與君少長(表選擇問的句式,可譯作“與……相比……哪一個……”)
12.沛公起如廁(往,到……去)
13.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料想)
14.殺人如不能舉(全、盡)
15.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道歉)
16.沛公軍霸上(駐軍)
17.故幸來告良(幸虧,副詞)
18.相去四十里(距離)
19.當是時(正當……時候,介詞)
20.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抵擋)
美文晨讀
問世間誰是英雄
王劍剛
西楚霸王項羽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悲劇英雄。
項羽身為楚國貴族后裔,從24歲(公元前209年)起兵反秦開始,到31歲(公元前202年)垓下身亡為止,在風起云涌的反秦斗爭中和楚漢相爭的舞臺上,只活躍了短短的8年,卻給人們留下了歷久不衰的鮮明印象。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戰。此時陳勝被殺,項梁戰死。秦軍名將章邯率20余萬主力圍困趙軍于巨鹿,而反秦起義軍首領宋義卻坐觀成敗,延誤戰機。項羽果斷斬殺了宋義,率楚軍渡過漳河,破釜沉舟,以一當十,殺聲震天,九戰九捷,消滅了秦軍主力,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此時的項羽將他的英雄豪氣演繹得淋漓盡致。
公元前202年,楚漢相爭已接近尾聲。項羽到了四面楚歌的悲慘境地,不免發出“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嘆。但在最后一戰中,他孤身奮戰群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退避)數里”。可以想見其多么神勇!但“虎落平陽遭犬欺”,他終究擺脫不了受圍困的處境,故有烏江邊以馬贈亭長之舉,有無顏見江東父老之感,他以自刎之舉成全了急欲領賞的漢軍將領。一代英雄,自我毀滅。死得坦然,一點也不拖泥帶水。就連李清照這樣的弱女子也不禁贊嘆:“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個項羽,將整個南宋小朝廷比了下去!
項羽是英雄,但只是一個失敗的英雄,只是一個悲劇的英雄。
他力能扛鼎,有萬夫不擋之勇,但他有勇少謀。
他自視甚高,豪爽直率,但“自矜功伐”“奮其私智”“欲以力征經營天下”,剛愎自用,不善用人。劉邦能利用項伯來擺脫危機,項羽卻輕易出賣曹無傷;劉邦對張良言聽計從,項羽有一范增卻不用。
他坑殺秦軍降卒20余萬,火燒阿房宮,其暴戾之舉令人扼腕。
他自封西楚霸王,分裂天下以封王侯,更是倒行逆施之舉,這豈不是要將歷史的車輪拉回到戰國時代?
他在面臨垓下之圍的絕境時,尚自詡英雄,說什么“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拒絕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他政治上優柔寡斷,目光短淺,不屑于耍弄權術,又怎能玩得過年長他24歲又極有心計、極有野心的劉邦呢?
總之,項羽能做一個偉大的軍事將領,卻不能成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
屠洪剛在一曲《霸王別姬》中唱道:“問世間誰是英雄?”后人卻更感慨于項羽與虞姬生離死別時表現出來的俠骨柔情。至于他是否是英雄,他已以自身的行為做了最好的詮釋。
(有刪改)
[賞析點評] 本文以“悲劇英雄”為主線,先肯定項羽是一位英雄,再談到他諸多方面的失誤,結尾用歌詞與題目照應,條理清晰,論述有力。
時評晨讀
讓崇尚英雄成為時代風尚
余榮華
“誰是英雄?今天,我們一起尋找。”5月21日開始,由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和眾多網絡媒體共同發起的“崇尚英雄 精忠報國”大型網絡互動活動,引發互聯網上的傳播熱潮。兩天內,相關網絡話題的點擊量超過1.7億次。
與此同時,全國中小學也正在同步開展“崇尚英雄精忠報國”主題班會。“崇尚英雄” 并不是要讓孩子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而是教導他們從小擁有遠大志向、寶貴勇氣和拼搏精神。相信,“怎樣的人稱得上英雄”“用什么方式去報國”會成為孩子們之間熱切討論的話題,也可能讓很多家庭幾代人坐在一起,共同追尋家國記憶、感悟英雄精神。
億萬網友既被活動主題宣傳片中抗戰老兵、烈士英模的畫面所震撼和打動,也積極響應,分享“我們家的報國故事”。一張照片、一個軍用水壺、一封家書、一本證書、一枚獎章……很多人突然發現,家中這些看似簡單的老物件,其實是長輩為國為民奮斗打拼的歲月見證。這些普通網友所分享的故事,雖是一份份平凡的“家族記憶”,但匯聚在一起,就成為一部連接歷史與現實的“英雄史”。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曾幾何時,以“還原真相”為名歪曲歷史、以“不合常理”為名抹黑英雄的言論,在網絡上反復出現,引發輿論如潮的譴責。眾多有識之士紛紛指出,肆意歪曲歷史、褻瀆英雄英烈,既影響大眾認知、傷害公眾情感,更可能把國家歷史和民族精神引向虛無。
國家的意志,回應著人民的情感與心聲。為了捍衛英烈,《英雄烈士保護法》上月底全票表決通過,并于5月1日起施行。該法莊嚴宣告:“國家和人民永遠尊崇、銘記英雄烈士為國家、人民和民族做出的犧牲和貢獻。”當此之時,以全網互動形式倡導“崇尚英雄”、熱議“精忠報國”,也是對這一法律的生動踐行。正如一個網友留言所說:“我一直以為升旗時我致敬的只是國旗,后來才發現我致敬的還有國旗背后的英雄、先烈、歷史、傳承和不死的精神。”
在一個和平的年代,英雄情懷更顯珍貴。“崇尚英雄精忠報國”活動中,有一句話被網友反復點贊:“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為你負重前行。”軍人、警察、維和戰士、消防官兵……他們在這些高風險的崗位上默默奉獻,不少人為了國家和人民、和平與發展壯烈犧牲。人們面對英雄許下的每一條誓言,都傳遞著對英雄精神的崇尚,匯聚起推動時代和社會前行的力量。
尋找英雄、崇尚英雄,更要努力成為英雄。新時代的中國,同樣需要英雄精神。默默鉆研數十載的科技人員、堅守脫貧攻堅第一線的基層干部、累倒在手術臺旁的醫生、對每個孩子都關懷備至的教師……英雄精神不僅體現在剎那間的生死抉擇,而且體現在經年累月的執著堅守。在日常工作中恪盡職守,在普通崗位上埋頭苦干,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英雄”。
有人說:“失去生命,并不是真正的死亡;真正的死亡,是被人徹底地遺忘。”“崇尚英雄 精忠報國”活動還在繼續。無論是耳熟能詳的知名英模英烈,還是普通網友講述的“年老失聰的外祖父”“沉默寡言的父親”“當年小學的代課教師”,都將在人們自發參與、互動傳播中,凝結為一份獨特的全民記憶。去發現,去傳承,去效仿,正是這個活動的最大意義。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無論哪一個時代,英雄的事跡和精神都是激勵社會前行的強大力量。期盼“崇尚英雄”蔚為風尚,光榮永遠傳承,英雄永不獨行。
前進的時代需要英雄
李越勝
為了應對高原地區的體能訓練,一餐能吃20個包子;常年與雪山為伍風沙做伴,臉上曬出了“高原紅”。西藏高原上90后女兵袁遠的故事,感動了無數網友。“我愛你,中國!”為了這句樸素的告白,為了那份像火一樣藏在心底的信念,多少軍人像袁遠一樣,在和平年代默默守衛邊疆,付出青春年華、奉獻一腔熱血?
近期走紅熒屏的主旋律紀錄片《我愛你,中國》,記錄著激情燃燒的當代軍旅傳奇,向人們訴說我們時代的英雄故事。“沙場之花”袁遠、“雪域雄鷹”周宇峰、“草原戰狼”滿廣志、“雷達兵王”劉衛民、“冰花男神”張書輝……有血有肉的人物,心有大我的情懷,至誠報國的志向,正是因為他們身上散發出強烈的“英雄的氣息”,讓這部紀錄片產生如此撼人的情感、引來如此強烈的共鳴,上線10天就獲得3300多萬次點擊。正如網友的感慨:“他們不過是平凡人,卻替我們承受了難以承受之重,為他們點贊!”
英雄不應該站在云端和神壇,他們也是有血有肉有親情的普通人。紀錄片在展現軍中英雄報國志的同時,也記錄下他們的兒女情、英雄淚,讓他們的選擇和堅守在家與國的“雙線敘事”中更顯不凡與崇高。中國空軍第一人王文常,隨身攜帶著與妻子談戀愛時收到的百余封情書;駐守黑河的“冰花男神”張書輝,已13年沒有回家過春節,每年冬天帶著戰士們建冰哨、刻冰雕以解鄉愁。這是記錄更是喚醒,是表達更是傳遞,它激發了人們心中深藏的種子,以一組負重前行的時代英雄群像,煥發出整個社會的愛國情懷與英雄精神。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譚清泉在大山深處堅守40年,是導彈發射場上的“定海神針”,被人譽為“年齡越來越長,貢獻越來越大”,這是精忠報國的價值血脈;王文常29年翱翔長空,3次與死神擦身,卻駕駛殲擊機安全飛行5000小時,刷新中國空軍的紀錄,這是精益求精的專業精神;滿廣志從小立志“絕不僅為吃飽穿暖,還要干成大事”,在訓練場上激勵將士“贏我才能過關,勝我才能打仗”,這是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在這里,家國情懷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由許多與我們有著共同信仰的人們彼此確認的情感聯結,讓觀眾在我和祖國之間發現了“我們”。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這些身著戎裝的當代英雄,傳承的是岳飛、文天祥、戚繼光等民族英雄的火種,是中共一大、八一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以來一代代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進入新時代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今天,無論是攻關核心技術還是脫貧攻堅,無論是推動轉型升級還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我們仍需要征服“雪山”“草地”、跨越“婁山關”“臘子口”,需要用愛國情懷和英雄精神匯聚起磅礴力量。
每個前進的時代都有英雄,每個向上的民族都需要英雄精神的滋養。這是兒女對母親的訴說,這是青春書寫的誓言,這是熱血鋪就的長路,這是生命熔鑄的豐碑。新時代,新長征,英雄精神永遠是照亮我們前路的燈塔,愛國信仰永遠是激勵我們前進的號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