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國共產黨陜西省永壽縣組織史資料(1998.6—2007.5)

綜述

1998年6月至2007年5月,中國共產黨永壽縣委員會 (簡稱“中共永壽縣委”) 歷經第十四屆、第十五屆、第十六屆委員會。其間,中共永壽縣委帶領全縣各級黨組織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這一歷史機遇,帶領全縣人民解放思想、真抓實干,完成了縣第十四、十五、十六次黨代會確定的目標任務,使全縣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明顯變化。

1998年6月至2003年1月,中共永壽縣第十四屆委員會積極適應改革和不斷發展的新形勢,進一步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創新方法,提高黨建科學化水平;堅持把推進黨的偉大事業與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緊密結合,使黨成為推動全縣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堅強領導核心。

以干部培訓和學習教育活動為抓手,全面加強思想政治建設。1997—1998年,共選派34名科級干部參加省委、市委黨校的脫產培訓。1998年分三期在縣委黨校對全縣254個行政村黨支部書記進行集中培訓。1999年先后制定印發《嚴格基層黨的組織生活和黨員干部政治理論學習制度》《基層黨委中心組學習制度》《黨員干部業務培訓制度》《黨員干部理論學習制度》。利用鄉 (鎮) 黨校以50天時間對全縣村、組干部進行政策、法規培訓。組建“四教育”(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教育,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教育,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 輔導團,編寫宣傳資料6.2萬字,培訓農村基層干部、入黨積極分子、新任領導干部1480人 (次)。同時,在黨員領導干部中開展以“三講”為主要內容的黨性黨風教育。即講學習,解決各級領導干部的理想信念問題;講政治,解決對黨和人民負責任的問題;講正氣,解決權力觀和公仆觀的問題。2000年12月4日至8日,對124名農村新任黨支部書記和第四次村民委員會換屆后的新任村主任進行黨性宗旨、政策理論、農業科技、法律知識、工作方法培訓。2001年1月,印發《關于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的實施方案》。學習活動從1月1日開始,分廣泛動員、學習培訓、對照檢查、整改提高四個階段,到7月25日結束。活動中,組建領導機構278個,建立科級干部聯系點388個;召開各類動員會218場 (次)、座談會894場 (次);培訓干部1890人;發放學習資料4084本,印發意見征詢表24168份,走訪群眾15780人;收集意見、建議5688條。在民主評議中,82個縣級部門和鄉(鎮) 班子群眾滿意,14個班子基本滿意;377名科級以上領導干部中有348人得滿意票,滿意率達到92%。清退縣鄉不在編人員800人。解決群眾生產生活問題132件,協調落實資金329萬元,查處違法違紀案件8起,調整充實村級“兩委”(支部委員會、村委會) 班子49個。

2001年2月,縣委發出《關于在全縣政法機關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開展“三項教育”活動的意見》,用五個月時間,在政法機關開展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教育、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教育、嚴格公正文明執法的法制教育”三項教育活動。著力解決了政法機關和政法隊伍中存在的少數干警玩忽職守、徇私舞弊、以權謀私、辦“金錢案”和“關系案”等嚴重損害黨和人民群眾關系的突出問題。2001年8月,印發《關于在全縣國有企業領導班子及成員中開展“三講”學習教育活動的實施意見》,從8月底至9月底,分學習理論、召開民主生活會、制訂整改方案三個環節開展學習教育活動,增強了企業領導班子團結協作、積極進取的信心,促進了企業改革,提高了市場競爭力。2002年6月28日,縣委發出《關于建立長效機制,鞏固和擴大學教活動成果的意見》,要求堅持學習教育制度化,形成干部經常受教育的機制;堅持群眾路線,創建干部作風建設新機制;深化“三級聯創”(創建農村基層組織先進縣,創建“六個好”先進黨委,創建“五個好”先進村黨支部),形成基層組織建設長抓不懈的機制。

黨的十六大召開后,2002年11月8日,縣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收看十六大開幕式。隨后發出《關于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的通知》。23日,黨的十六大代表、省委副書記袁純清對全縣科級以上干部作學習十六大精神的專題輔導報告。25日,召開全體縣級領導會議,部署縣級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六大精神的工作。會后,全體縣級領導分行業、分門類、分鄉 (鎮) 下基層向干部群眾宣講十六大精神,并開展調查研究活動。全縣共舉辦各類宣講、輔導報告31場 (次),參加人員4500多人;縣級領導干部形成調研報告28篇。

不斷加強干部隊伍建設。1998年11月至1999年3月,在全縣鄉 (鎮)黨委和鄉 (鎮) 人大換屆中,抽調24名工作人員,組成8個考察小組,對17個鄉 (鎮) 領導班子進行包括民主測評和民主推薦在內的全面考察。依據綜合研判結果提拔任用29人,其中副科級提拔為正科級的7人、科員提拔為副科級的22人;年齡在35歲以下的24人,占83%;女性12人,占41%。換屆后全縣鄉 (鎮) 領導班子成員平均年齡37.6歲,比換屆前下降0.4歲;黨政正職平均年齡39.4歲,下降0.8歲。班子成員中,大學本科學歷17人,比換屆前增加10人,大學專科學歷62人,增加7人;中專學歷30人,增加14人;女干部16人,增加9人;非中共黨員干部從無到有,達到8人。1999年4月,縣委根據中共中央《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暫行條例》制定了《永壽縣“雙推雙考”選拔任用副科級領導干部實施方案》,提出全縣選拔任用黨政群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副科級領導干部實行“雙推雙考”(組織推薦,群眾和個人推薦;文化考試,組織考察) 的指導思想、實施步驟、資格及條件。同年在開展“三講”“雙學”(學理論、學黨章)、“四教育”活動中,進一步突出加強科級領導班子建設,提高了科級干部隊伍整體素質。建立起科級后備干部信息庫和黨員信息庫,儲備35歲以下、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科級后備干部信息189人,黨員信息6300人。2002年1月,印發《永壽縣公開選拔黨政領導干部暫行規定》,提出公開選拔黨政領導干部的指導思想、適用范圍、應選條件、基本程序等9條規定。1月至3月,在鄉 (鎮) 黨委換屆中,根據永壽實際,確定監軍、店頭、常寧3鎮黨委各由9名委員組成;儀井、甘井、馬坊、豆家、御駕宮、渡馬、上邑、渠子、永平、永太10個鄉 (鎮) 黨委各由7名委員組成。鄉 (鎮)黨委設書記1名,副書記2名 (其中兼任鄉鎮長1名)。鄉 (鎮) 紀委由5名委員組成,設書記1名。

2002年4月,根據省、市委關于機構改革精神,縣委印發《永壽縣縣級機構改革方案》,成立以縣委書記龐少波任組長,縣委副書記、縣長黃啟平任副組長的機構改革領導小組。后又印發《永壽縣縣級機構改革部門職能配置、崗位設置和人員編制規定工作的意見》《關于在縣鄉機構改革中實施競爭上崗、定崗和輪崗工作的意見》《關于對縣鄉機構改革撤并單位進行審計的意見》《關于在機構改革中加強檔案管理的意見》《縣鄉機構改革中機關人員分流實施辦法》等文件。機構改革工作從4月1日開始,6月15日結束,分準備、學習提高、實施“三定”(定職能,定崗位,定編制)、人員定崗、建章立制、檢查驗收等6個階段進行。改革后,共設置39個縣級黨政機構。其中縣委設紀律檢查委員會機關 (監察局)、辦公室、組織部、宣傳部、統戰部、農工部、政法委員會、縣直機關工委、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9個工作機構和黨校、檔案館等兩個直屬事業機構;縣人民政府設24個工作部門、3個直屬事業機構;精簡率為15.2%。縣級機關新的行政編制為291名,精簡率17%。縣級部門領導配備152名,精簡8%。分流機關工作人員217人,占應分流人員的82%。縣人民政府各部門共精簡審批事項109項。8月,縣委制定了《永壽縣鄉﹙鎮﹚機構改革方案》及實施細則。改革后,鄉﹙鎮﹚設黨政綜合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財政農稅辦公室4個行政機構和農業科技服務中心、計劃生育服務中心2個事業機構。全縣核定鄉﹙鎮﹚行政編制194名,精簡率18.5%。鄉﹙鎮﹚黨政領導職數98名,精簡率9%。分流鄉﹙鎮﹚機關工作人員74名,占應分流人員的95%。

制定規劃,扎實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1999年3月制定印發《永壽縣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三年規劃》,提出從1999年起,用三年時間對全縣農村基層組織分期進行整頓建設,到2001年,使全縣90%的村和鄉 (鎮) 分別實現“五個好”(有一個好的領導班子尤其要有一個好黨支部書記;有一支好的黨員干部隊伍;有一條能加快本村經濟發展的好路子;有一個好的經營體制;有一套科學決策、民主管理,保障工作有效運轉的好制度), “六個好”(有一個好的領導班子尤其有一個好黨委書記;有一支好的鄉 (鎮) 干部隊伍;有一條符合當地實際的經濟發展路子;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管理和監督制度;有好的工作作風;有一個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好的工作格局) 目標。同年3月印發《關于在全縣農村基層干部中開展“四教育”活動的實施意見》,決定用50天時間對全縣農村基層干部普遍進行一次“四教育”活動。4月1日至5月31日,“四教育”活動在全縣17個鄉 (鎮)、254個行政村中全面展開。通過教育,鄉村干部的整體素質明顯提高,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基本得到解決。2001年8月1日至10月底,對處于“殘、癱、軟、散”狀態的村級班子實施集中整建。先后選配村黨支部書記9名,補選村委會主任4名;改選、補選村級配套組織負責人168名,培養村級后備干部208名、入黨積極分子518名,轉正農民黨員56名。修復供水設施5處,整修村級道路10.7公里,處理土地、宅基地糾紛18起,清理違規資金0.75萬元,收回拖欠稅費4萬元。2001年11月,縣委批轉組織部、農工部、縣民政局《關于建立農村干部定編定額補貼及激勵制度的意見》。依據《中共中央組織部關于加強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建設的意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農村基層干部一般包括村黨支部書記、副書記,村委會主任、副主任,會計。村級干部的職數依據各村村民人口分三類情況確定:500人以下的村設村干部3人,501—1000人的設4人,1000人以上的設5人;黨支部、村委會的主要干部可以相互交叉任職;農村干部每屆任期三年,可以連選連任。其候選人要具有一定政策理論水平,遵紀守法,心系群眾;有較強的組織領導能力,身體健康,年齡一般在45歲以下,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此后,全縣各村嚴格按照上述規定落實了農村干部定編定額補貼政策。2002年3月至5月,縣委在監軍鎮、永平鄉、永太鄉、渠子鄉等4個鄉鎮的83個村開展第二期村級“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7月,縣委發出《關于在全縣開展村級組織集中整建活動的實施意見》,提出整建活動的重點是選準配強以黨支部為核心的領導班子,解決農村存在的突出問題,完善村級組織規章制度。整建中,縣級領導現場辦公16次,協調解決問題33件,落實發展資金17.6萬元。

圍繞中心工作加強和改進干部作風。1999年3月,縣委、縣人民政府向全縣人民公開承諾,努力辦好人畜飲水、保障貧困人口溫飽、現代通信、職業教育、公路交通、電網改造等方面的十件實事。同年又印發《永壽縣扶貧工作包村扶戶目標責任制考核辦法》,對所有幫扶貧困戶的縣級領導干部、縣級部門主要負責人、鄉 (鎮) 黨委書記、鄉 (鎮) 長實行扶貧工作百分制考核,落實責任,根據考核結果獎懲。同月,制定《永壽縣第二期優秀年輕干部駐村任職工作實施方案》,選派74名黨政機關優秀年輕干部到74個村任職,實施為期兩年的駐村任職工作。要求以中央提出的“五個好”為目標,認真抓好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建設;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建立健全村級組織和村務管理規章制度。規定下派干部每年累計在村工作時間不得少于240天。2000年1月,縣委發出《關于在全縣開展機關作風整頓的安排意見》。2002年1月,縣委印發《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實施細則》,要求全縣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認真學習貫徹中共十五屆六中全會精神,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集中解決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突出問題,集中解決思想作風、學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和干部生活作風方面的突出問題。

深入開展反腐倡廉建設。按照上級紀檢監察部門的部署,1998年全面清理通信工具,遏制“耳朵上的腐敗”現象。全縣共清理出領導干部住宅電話99部,其中條管單位公費安裝6部;移動電話56部,其中違規配備32部。對違紀配備的移動電話進行公開拍賣。嚴格控制會議和公務接待費,制定印發公務活動接待標準、招待費實行賬務列單等規定,使會議費、公務接待費比1997年減少25.8%。建立并推行《干部離任審計制度》《公務員輪崗制度》《村務公開制度》《廉政檔案制度》《談話誡勉制度》。加大辦案力度,年內縣紀檢監察部門共立案18件,查結18件,結案率100%。受黨紀處分13人;政紀處分3人。在被處分人員中,縣級部門領導干部1人,縣屬公司級領導干部3人,農村基層干部11人。挽回經濟損失近20萬元。清理村級財務1954.8萬元,收回各種欠款390萬元;清理出違紀資金10.9萬元,立案查處違紀村干部11人。1999年3月,縣委制定印發了《關于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實施意見》,完善管理機制、監督機制,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

至2002年年底,全縣地區生產總值3.73億元,比1997年凈增1.41億元,年均增長12.16%,地方財政收入由1997年的1793萬元增長到2467萬元,凈增674萬元,年均增長7.52%,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97年的762元增長到1010元,年均增長6.51%。

2003年1月6日至7日,中共永壽縣第十五次代表大會召開。出席會議的代表217名,列席代表75名。縣委書記龐少波作題為《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為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跨越而奮斗》的工作報告,縣委常委、紀委書記陳希文作縣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報告。大會選舉產生縣委委員27人、候補委員5人。十五屆一次全委會選舉產生縣委常委11人。龐少波當選為書記,周少華、黃啟平、李西安、陳希文當選為副書記。大會選舉產生縣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15人。縣紀委一次全委會選舉產生常委7人,陳希文當選為書記。會議提出下一個時期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思路是果畜富民、工業強縣;“一招四推”,跨越發展。果畜富民就是精準把握永壽農業發展現狀,堅定不移地發展壯大果畜兩大主導產業,形成基地規模,提高產業化水平,促進農民增收;工業強縣就是依托現有工業基礎,強化措施,擴張總量,壯大實力,使工業經濟成長為縣域經濟和財政收入的重要支撐;“一招四推”就是把招商引資作為縣域經濟爭跨越的關鍵環節擺在經濟工作重要議事日程,以招商引資統攬發展全局,借助外力,激發內力,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和信息化進程,實現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會議要求全縣各級黨組織繼續實施項目帶動計劃,加快扶貧開發,為全面實現小康目標而奮斗。

這一期間,中共永壽縣十五屆委員會緊緊圍繞改革發展穩定的工作大局,不斷加強黨的建設。

按照中共中央《關于在全黨開展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意見》,扎實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2005年1月24日,縣委成立以縣委書記龐少波任組長,縣委副書記陳希文、邢步宜任副組長的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25日,發出《關于在全縣黨員中開展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實施意見》,提出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指導思想、方法步驟和目標要求。28日召開動員大會,部署安排全縣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出席會議的省委副書記楊永茂、咸陽市委書記宋洪武分別講話。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了《江澤民加強和改進執政黨建設〈專題摘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讀本》等資料,發放到黨員手中。同時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在縣城主要地段和機關單位門前懸掛宣傳橫幅75條,刷寫標語上千條,發放宣傳資料1.53萬份,縣電視臺播放專題節目105條。并抽調縣委組織部、宣傳部、黨校5名干部組成理論宣講團,巡回13個鄉 (鎮) 和32個單位宣講45場。同時,圍繞學好中央、省委、市委規定的學習內容,開展了集中封閉學習、向先進模范人物學習、學習筆記和心得體會展評、學習教育知識測試、重溫入黨誓詞等活動。縣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先后四次集中學習,并邀請省委黨校教授作專題輔導。各鄉(鎮)、部門每天組織黨員學原文、聽輔導,觀看先進人物事跡電教片,組織黨員到長武縣學習參觀巨粉娥先進事跡。同時采取集中培訓、組織參觀、電化教育等形式,對95名科級干部和190名農村黨支部書記進行了輪訓。縣委基層組織建設整頓辦公室 (簡稱“基層辦”) 編印了3500冊《農村基層黨員必讀》,組織民政、司法、農業、衛生、果業等部門深入農村,對黨員干部和農民群眾進行政策理論、法律法規、實用技術等教育和培訓。“保先”教育活動從2005年1月開始,分三批進行,每批半年時間,2006年6月結束。第一批教育活動中有1200多名黨員與1300多戶農民結成幫扶對子,幫助解決資金23萬元,幫助果農改形果樹7.5萬畝;開工水利工程14處、投資167萬元,鄉村道路建設投資375萬元。學習教育活動達到了提高黨員素質、加強基層組織、服務人民群眾、促進各項工作的目的。

在領導班子建設方面,中共永壽縣委全面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頒布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2003年推行副科級以上領導干部考察預告制、考察責任制、公示制、試用制,嚴把推薦關、廉政關、計劃生育關。注重社會公議,堅持憑實績用干部,靠貢獻定位次。年內調整科級干部90人,其中縣級部門與鄉 (鎮) 交流46人;從129名年輕科級后備干部中提拔任用為科級領導干部的29人。2005年調整科級干部67人,其中提拔任用36人,交流29人,暫緩任用1人,取消任職資格1人。制定《選拔任用干部實行票決制規定》,首次對擬提拔 (推薦) 擔任縣級部門和鄉 (鎮)正職的27名干部實行全委會投票表決;組織36名新任科級領導干部向全縣公開宣誓承諾。2006年6月,組成6個考察組對13個鄉 (鎮) 領導班子及班子成員進行全面考察。召開全縣領導干部大會,推薦新一屆鄉 (鎮) 黨政班子正職人選。在此基礎上提出初步人選,廣泛征求人大、政協等各方意見。8月,召開縣委常委會議集體討論研究,形成鄉 (鎮) 領導班子人事安排方案。確定監軍鎮配備9名黨委委員,其他12個鄉 (鎮) 分別配備7名;監軍鎮配備7名黨政領導班子成員,其他鄉 (鎮) 分別配備6名。全縣鄉 (鎮) 共配備86名領導班子成員。其中女性10名,占11.6%;非中共黨員干部5名,占5.8%。大學文化程度41名,占47.7%;大專文化程度29名,占33.7%;高中、中專及以下文化程度16名,占18.6%。30歲以下14名,占16.3%;平均年齡為35.8歲,比上屆下降1歲。平級交流干部14人;提拔8人 (正科級2人,副科級6人),其中從縣級部門提拔2人、鄉 (鎮) 就地提拔6人。

進一步加強作風建設。2003年5月,縣委印發《關于在全縣深入開展學習白河“三苦”精神的通知》。要求全縣干部認真學習、準確把握白河縣領導苦抓、干部苦幫、群眾苦干的“三苦”精神,鼓足干勁,推動工作。2003年6月發出《關于建立農村基層干部經常受教育、農民長期得實惠機制的實施意見》,提出要以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保持農村穩定為主題,通過建立基層干部學習培訓、調查研究、領導干部包村抓點辦實事、評議干部、村黨支部書記“兩推一選”(黨員推薦、群眾推薦、黨內選舉)、接受黨員審查、村級財務監督、干部激勵、督查指導等九項制度。同月,發出《關于在縣級部門和鄉 (鎮) 推行“三三制”的意見》,決定機關干部用三分之一時間處理日常工作、三分之一時間下基層蹲點、三分之一時間進行調查研究。2004年8月,發出《關于集中開展縣、鄉、村干部作風教育整頓活動的安排意見》,對全縣干部作風進行全面整頓。10月,發出《關于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的通知》,要求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認真學習貫徹《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提高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推動縣域經濟更好更快發展。2006年8月,做出《關于“治庸治散”、加強干部作風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針對全縣各級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中存在的“懶”“散”“庸”問題,從8月中旬開始,用一個月時間,分學習、自查、整改三個階段進行了重點整頓。

在制度建設方面,2004年縣委召開專門會議,認真學習貫徹中紀委三次全會精神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 (試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以下簡稱“兩個《條例》”)。會后,全縣各級黨組織把學習貫徹胡錦濤在中紀委三次全會上的重要講話及兩個《條例》與解決思想、工作、作風方面的突出問題結合起來,弘揚求真務實精神,以過硬作風推動各項工作;修訂完善監督制度體系,建立干部推薦責任制、干部考察責任制、干部任免責任制、用人失察失誤責任追究制,明確干部選拔任用工作各個環節的責任和追究方式;繼續推行村務公開、廠務公開、政務公開制度,提高監督的質量和水平。2005年,全縣各級黨組織在認真開好民主生活會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黨委 (黨支部) 工作制度、黨委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構建起集體領導、民主決策、分工負責、團結協作的工作機制。2006年7月,縣委制定《黨員旁聽縣委常委會議試行辦法》,決定縣委常委會議凡研究全縣經濟建設、社會發展、重大改革、黨的建設以及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在永壽縣內生活、學習、工作的中共黨員均可申請旁聽。同時就會議討論問題的意見和建議,可依主持人的安排進行簡要發言,也可以書面形式會后向縣委反映。同日,印發《關于進一步擴大黨務政務公開的試行辦法》。推行會議公開、文件公開、職能公開、機關辦公場所公開、職能部門和領導干部工作評議公開。建立“社情民意綠色通道”,開通“民聲快遞熱線”。

在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方面,進一步加大力度,推動整建取得成效。2003年,縣委抽調57名科級干部,帶領工作隊對班子不健全、經濟發展滯后的44個村進行思想、組織、作風、財務等方面的集中整頓。共調整村黨支部書記8人,選舉產生村委會主任6人,培養、確定村級后備干部51人。通過整頓,增強了村級組織的活力,解決了群眾關心的水、電、路等問題21個。2004年3月,縣委發出《關于在全縣范圍內深入開展新一輪基層組織建設“三級聯創”活動的實施意見》。隨后,全縣13個鄉 (鎮) 黨委、250個村黨支部、縣級涉農部門及鄉 (鎮) 站、所廣泛開展“三級聯創”(創建“五個好”村黨支部,創建“六個好”鄉 (鎮) 黨委,創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先進縣) 活動。7月,縣委又提出《關于實施“四培雙帶兩示范”工程的意見》,決定用三年時間,按照“一年打基礎,兩年上臺階,三年大變樣”的目標要求,創建1個省級、2個市級、3個縣級綜合示范先進鄉(鎮),創建2個省級、10市級、40個縣級科技示范基地;培養10個具有行業特色的典型,樹立10個部門包抓典型。至2005年6月,“四培雙帶兩示范”工程在黨員中確定致富能手204名,在致富能手中確定黨員培養對象186名,在黨員致富能手中確定村“兩委”主要干部培養對象35名,創建黨組織示范基地36個、黨員科技示范戶132戶,涌現出“支部+協會+農戶”等黨建經濟發展共同體上百個。2005年,縣委抽調18名科級干部、36名一般干部組成18個工作組下鄉駐村,繼續整建后進村。整建中共調整充實村黨支部班子6個、村委會班子4個;調解各種糾紛24起,解決了450口人吃水難、4個村行路難的問題。在199個村黨支部和252個村委會換屆選舉中,以“選創業型干部、配事業型班子”和“窮村選富人、富村選能人”的原則推薦村干部候選人,使換屆后的村兩委會班子成員中具有農民技術員職稱的占到62%。年齡和文化結構也有所改善,50歲以下的占77.8%,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8.2%。同年制定印發《關于建立健全村級干部定編定額保障激勵制度的意見》,對村級干部的職數設置、選拔任用、教育培訓、工資待遇和考核監督等十個方面做出具體規定,使全縣村組干部職數由1573人減少到到857人;在全市各縣 (市、區) 中第一個實行村干部工資由縣財政統一發給,當年兌付工資150萬元;對連續擔任正職15年以上的卸任村干部,由縣財政統一發給生活補貼。至年底,第二批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在全縣街道社區和鄉 (鎮) 機關137個基層黨組織、943名黨員中順利完成任務。

抓精神文明建設不放松。2006年4月,縣委印發《關于在全縣開展“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宣傳教育的通知》,要求全縣各級黨政組織廣泛深入進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宣傳教育,積極開展榮辱觀實踐活動,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起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2003年至2005年,全縣建成省級文明單位5個、文明機關2個。縣人民法院、縣人民檢察院先后被評為國家級人民滿意的司法機關。廣泛開展科技普及、推廣培訓。至2005年,科技對全縣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6.4%。文化、廣播電視、衛生、體育、環境保護等各項社會事業得到健康發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成效較為顯著,2004年、2005年永壽縣被評為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先進縣。

持續深入開展反腐倡廉建設。2003年,縣委制定并實行有紀檢、組織、人事、審計、計生、公安、檢察、法院等部門參加的干部監督聯席會議制度,每季度召開一次聯席會議。由審計部門對鄉 (鎮) 和縣級部門的領導干部進行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并將聯席部門報送的信息輸入信息庫,使黨員領導干部的監督工作趨于規范。2005年3月,縣委印發《永壽縣2005年黨風廉政建設目標任務分解落實方案》,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規定》,對全縣黨風廉政建設目標任務進行分解細化。對領導干部廉潔自律、查辦案件、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行政執法監察,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等工作進行全面部署和責任落實。各級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堅決執行中紀委提出的“四大紀律、八項要求”;不收受與其行使職權有關系的單位或個人的現金、有價證券;不“跑官要官”;不在婚喪中大操大辦、收受禮金;不參與賭博;完善并落實永壽縣領導干部個人重大事項報告制度,落實領導干部配偶、子女從業的有關規定;落實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廉潔自律的各項規定。在學習的基礎上,集中力量查辦20多起大案要案,重點查處貪污、受賄、挪用公款案件,科級以上領導干部違紀違法案件,建設工程招標、經營性土地使用權出讓中發生的案件,改革中的國資嚴重流失案件,違反政治紀律和組織人事紀律的案件及領導干部和執法人員為黑惡勢力充當“保護傘”案件,破壞投資環境、破壞招商引資的案件。2005年8月,全縣學習貫徹中共中央印發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制定實施意見,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要求黨員干部做到“八個堅持、八個反對”。11月,縣委召開常委會議,研究部署黨風廉政建設警示訓誡工作。在全縣抓好兩個《條例》的學習貫徹,制定印發《永壽縣領導干部管理考核監督辦法》,建立健全個人事項報告制度、廉政鑒定制度、計劃生育鑒定制度、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干部監督信息交流制度等五項制度。2005年,全縣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94件,查結94件;給予黨政記處分103人,追回款額22.98萬元;在治理教育亂收費中撤銷職務2人、行政記大過2人、記過2人;對醫療單位采購的29個品種醫藥實施監督,對19名科級領導干部進行經濟責任審計,監督工程項目實施五處,監督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兩起839萬元;警示訓誡64人。2006年9月發出《關于重申公務接待管理的有關規定》,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制止奢侈浪費行為的若干規定》精神作出九條具體規定,從源頭上制止奢侈浪費。

至2005年年底,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02億元,比2002年增加3.29億元,增長88.2%,年均增長29.4%;固定資產投資6.8億元,年均遞增49.14%;地方財政收入1580萬元,同口徑比較年均增長10.12%;農民種地零稅負,農民人均純收入1420元,年均增長13.53%。2005年在全省年度縣域經濟綜合考核中,永壽縣綜合考核位次前移15位、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前移26位、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前移18位、地方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前移22位,成為“十五”期間全省經濟增長最快縣之一。2006年6月底,第三批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在農村和278個承擔活動組織和指導工作的基層黨組織、4655名黨員中圓滿完成各項教育任務。

2006年10月25日至27日,中共永壽縣第十六次代表大會召開。出席會議的代表213名,列席代表92名。縣委書記龐少波作了題為《堅持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實現縣域經濟的跨越發展而努力奮斗》的工作報告,縣委常委、縣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王旭作了縣紀委工作報告。大會選舉產生縣委委員29人、候補委員6人。十六屆一次全委會會議選舉產生常委11人,龐少波當選為書記,齊海斌、邢步宜當選為副書記。大會選舉產生縣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17人。縣紀委一次全委會選舉產生常委7人,王旭當選為書記。會議提出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速進位,奮力跨越”,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建設小康永壽、和諧永壽。主要預期目標是:到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14.16億元,地方財政收入2910萬元,年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87元,分別年均遞增15%、13%、20%和10%;人口自然增長率在5‰以內。實現這一目標的基本思路是:果畜富民,工業強縣,教育奠基,城鎮帶動,招商突破。即抓果畜、促增收、強支柱,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抓工業、促民營、增實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抓招商、引項目、促帶動,激發全民創業活力;抓城鎮、促三產、活商流,推動生態旅游和現代服務業發展;以人為本,統籌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

為了適應深化改革、跨越發展的新形勢,實現既定目標任務,中共永壽縣十六屆委員會從領導干部和黨政機關抓起,加快工作節奏,狠抓工作落實。2006年11月,在全縣領導干部中開展“訪貧思廉、扶貧思勤”教育活動,教育各級領導干部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通過結對走訪貧困家庭、了解群眾疾苦、傾聽百姓呼聲、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上的困難,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促使領導干部自覺為人民服務。12月,發出《加強機關效能建設的意見》,實行崗位目標責任制、政務公開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時辦結制、首問負責制、績效考核制、效能投訴制、過錯追究制等八項制度,有效提高了公務人員的辦事效率。同月,發出《關于加強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的實施意見》,按照構建和諧社會和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的要求,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任務,探索創新體制機制,在農村構建起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

2007年3月,中共永壽縣十六屆二次全體 (擴大) 會議召開,會議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紀委七次全會上的講話精神和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對2007年全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各項工作進行部署,對進一步改進領導干部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學風、領導作風和生活作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3月5日,縣委制定《永壽縣2006—2020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提出永壽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目標是:經過10至15年的建設,使全縣80%以上的村鎮基本達到經濟社會繁榮、群眾生活安康、村容村貌整潔、鄉風民風文明、公共服務配套、村務管理民主、人與自然和諧,實現農業發展、農民富裕、農村繁榮。同時制定《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5月,發出《關于學習宣傳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的通知》,要求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深刻領會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實質,把握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及政策措施,以飽滿的熱情投身現代農業建設,以科學理念指導現代農業建設,以扎實的工作推動現代農業建設,力求取得實效。

2007年5月,中共永壽縣委下屬29個黨委、8個黨組、11個黨總支、469個黨支部,共有黨員6871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榆县| 天水市| 苏尼特左旗| 睢宁县| 当雄县| 镇原县| 乐亭县| 太原市| 庆城县| 资溪县| 嫩江县| 吐鲁番市| 长白| 尖扎县| 沙湾县| 田东县| 公安县| 青阳县| 河东区| 县级市| 当阳市| 财经| 黔西| 嫩江县| 云梦县| 嘉义市| 保山市| 临漳县| 阿城市| 宿州市| 拉孜县| 武川县| 深州市| 安徽省| 资兴市| 大田县| 泉州市| 武城县| 临清市| 东阳市| 嫩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