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現代化強國建設研究
- 許門友
- 934字
- 2020-09-30 10:44:30
導論 百年強國夢與新時代的行動指南
根據《韋氏新國際大辭典》(1976年),“現代”(modern)這一概念最早出現于1585年的歐洲,主要用于概括1500年以來的歷史時段,而“現代化”(modernization)一詞則出現于1770年左右。但是,對于什么是“現代化”這一問題,學術界卻頗具爭議。社會學家勒納在《國際社會科學百科全書》中寫道:現代化是一個舊的社會變革過程的流行術語,而這個過程就是“欠發達社會”獲得“較發達社會”共有特征的社會變革……;《中國大百科全書》將“現代化”定義為,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是具有相互排斥特征的社會,由傳統向現代演進的過程就是現代化;國內研究現代化的代表性人物羅榮渠認為,廣義上現代化作為一種世界性的歷史進程,是指人類社會從工業革命以來所經歷的急劇變革,這一變革以工業化為推動力,并導致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出現全球性大轉變,它使工業主義滲透到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多個領域,引起深刻變化;狹義上的現代化就是落后國家迅速趕上先進工業國家和適應現代世界環境的發展過程。我們認為,羅榮渠先生對于“現代化”的狹義定義更符合世界現代化發展的實際狀況。就是說,從世界范圍來看,現代化體現為各國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發展前沿水平的行為與過程。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也基本符合這種情況。當然,“現代化”應該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概念,在不同歷史時期其標準也應該是不同的。
世界近代以來的現代化進程主要表現為以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為代表的現代化道路和以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現代化道路兩種不同的形態。中國的現代化肇始于鴉片戰爭前后,1840—1949年的100多年間,由于內憂外患而導致現代化進程緩慢。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擺脫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附庸的命運,為現代化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歷史條件,并由此邁入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不斷推進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在借鑒歐美現代化經驗教訓的同時,結合自身國情和實踐,探索符合本國特色、適合本國人民的現代化模式,逐漸走出一條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蘇聯等國的現代化道路,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并且取得歷史性的發展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方案”不斷完善和成熟,并引領我國逐步邁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