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拳宗師鷂子高三
- 金懷斌
- 1537字
- 2020-10-21 17:26:23
自序
遺忘記起
近代中國留給西歐列強和東亞日本的印象是極其羸弱的,稱中國之歷史,不武之歷史也!中國之民族,不武之民族也!
梁啟超深受刺激,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以“飲冰室主人”為署名,寫下《中國之武士道》一書,這一年一代紅拳宗師鷂子高三無疾而終,享壽九十三。
梁公啟超在書中寫道:“若失尚武之精神,一民族欲為強者,實為霧中之花,水中之月。空余美好之暢想……于是乃為《中國之武士道》。”
1917年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這樣寫道:“國力恭弱,武風不振。民族之體質日趨輕細,此甚可憂之現象也。”并提出了“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蠻其體魄”的尚武主張。
梁公啟超還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一文中明確指出:“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今日欲改良群治,心自小說革命始,欲新民,心自新小說始。”一時間,民國成為武俠小說的黃金年代,諸如黃飛鴻、霍元甲、楊露禪皆是文人為振興民族尚武之精神而推出的俠義英雄偶像人物,對這些人物以文學的形式通俗演繹,成功地塑造傳播,使其成為幾代華人的精神偶像。
1991年,一生很少題詞的習仲勛欣然為一代紅拳宗師鷂子高三題名。
道咸年間,秦商的生意做到了頂峰。這是西秦商人數百年積累的結果,威名卻是鷂子高三打出來的。
鷂子高三是紅拳一代宗師,一生癡武,攜重資訪拳于大江南北,集其大成,為我所用。其一,整合了古老松散的陜西老紅拳,創立新意高派紅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技擊理論和武學思想;其二,為秦商打出了威名;其三,摒除門戶之見,廣傳紅拳。這是他一生做過的最有影響力的三件事。
紅拳本是皇家武術,帝王皇族習武,請的是天下最好的拳師。宋代皇家設御拳師,分天、地、人三等,陜西大俠鐵胳膊周侗位列天字輩之首。宋太祖趙匡胤武將出身,紅拳贏得天下。后來流俗,落到民間,叫洪門。如廣東火洪、西北土洪、湖北流水洪等。唯獨陜西一直叫紅拳,這是秦人的魂。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這是紅拳的本色。傳承千年,其色不改。
皇家的拳流落到民間本身就是一種悲哀,但在陜西這塊土地上,如在皇家一樣高貴,秦地的黃土埋皇上。
紅拳躲過了民國國術運動的操化改造,其名聲已不復當年。紅拳在秦中一直以古老的師承關系,言傳身教代代相傳,純粹得幾乎讓人遺忘。皇家武術走到這個地步,是傳武人的痛。
起初高派新意紅拳門傳拳,沒有門戶之見,亦師亦友,見了好東西互相交流,切磋分享,這是高鷂子的遺風。武林講的是規矩,江湖講的是宗派儀規,武行人與江湖人只是來往,從不深交。窮文富武,拳師自視高貴,和九流的江湖人黏在一起,掉身份。
現在的師門自清末民國始,脫胎于幫會香堂,與武者之道相去甚遠,是畫地為牢、自立為王的產物,也是技擊退化的開始。
陜西自元明清開始,逐漸遠離政治權力中心,昔日的十三朝古都成了偏僻之地,保守禁錮了性格,全無漢唐時的氣度風尚。秦商則是另類,他們甘于冒險,有利必往,不畏艱險。伴隨而生的是武行的興起,商人離了武行立不住腳。
秦商借鷂子高三的拳腳名聲立威,請他,必往。全然俠者之風,已諾必誠。
民國的舞臺拉開帷幕,粉墨登場的是他的徒子徒孫們。一時間風云際會,豪杰輩出。初心不改的英雄、不擇手段的人杰、不畏生死的好漢、除霸安良的刀俠……亂世揚名,而他卻漸漸被淡忘。
一代宗師鷂子高三的家在光緒年間遭了火災,所剩物件已是不多。“文化大革命”中,再次被燒,他的故事只剩下傳說,被風吹散,再難復原。
我在支離破碎的故事里想象著他的模樣,體悟他的傳奇歷程。也許只有小說才能演繹出他傳奇的一生。于是我用文字與他神交,向宗師致敬。筆端書寫下的一頁頁章節,弘揚的是一種精神,一種愛國尚武的民族精神,鮮活的是宗師鷂子高三和那幕消逝在時光里的波瀾畫卷。
我畫上最后一個句號,故事在我的筆下完結。紅拳宗師鷂子高三的故事卻在字里行間精彩上演……
金懷斌
2018年5月18日寫于閻良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