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鑄魂:延安時期從嚴治黨
- 張建儒
- 4641字
- 2020-08-25 09:28:44
(一)從實際出發,及時制定黨的正確政治路線
黨的政治建設,最根本的是黨的綱領、路線的制定與執行。既要制定正確的綱領和路線,更要堅定不移貫徹執行黨的綱領和路線,這關乎黨的事業全局和根本方向。1939年10月,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明確指出:“黨的建設過程……是同黨的政治路線密切地聯系著的。”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根據國內外時局變化和國共力量對比,適時制定正確的政治路線和行動綱領,并及時進行調整,使黨的政治建設有了根本遵循,黨的建設始終保持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
1.瓦窯堡會議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新策略
長征到達陜北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在陜北安定縣(今子長縣)瓦窯堡召開擴大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博古、劉少奇、鄧發、張浩(林育英)、何克全、李維漢、楊尚昆、郭洪濤等十余人。

圖2 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窯堡會議會址
會議主要討論政治形勢和黨的策略路線問題及軍事問題。12月25日,會議通過《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規定黨的策略路線是建立最廣泛的(不僅是下層的,而且是上層的)民族統一戰線,發動、團結與組織全中國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對當前的主要敵人——日本帝國主義與蔣介石。《決議》批評了黨內長期存在著的“左”傾關門主義,指出黨必須大膽地運用廣泛的統一戰線。
中國共產黨貫徹瓦窯堡會議的精神,通過反蔣抗日—逼蔣抗日—聯蔣抗日的策略轉換,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推動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毛澤東在給抗大學員講促進國共合作一致抗日時,打了個十分形象的比喻:“對付蔣介石,就要像陜北的農民趕著毛驢上山,前面要人牽,后面要人推,牽不走還得用鞭子抽兩下,不然它就耍賴、搗亂。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我們用的就是陜北老百姓這個辦法,迫使蔣介石起碼在口頭上承認了陜甘寧邊區政府,接受了一致抗日的主張。”
2.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毛澤東強調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問題
為了進一步動員全體共產黨員和全國人民鞏固和平,爭取民主,早日實現對日全面抗戰,1937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了全國代表會議(當時稱為蘇區代表會議),出席會議的正式代表260人,列席代表74人。會上,毛澤東做《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的報告和《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斗爭》的結論,博古做組織問題的報告,劉少奇、朱德等做專題發言。毛澤東在報告中分析了中日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以及國民黨的政策由內戰、獨裁和對日不抵抗開始向和平、民主和抗日轉變的總形勢,提出了鞏固和平、爭取民主和早日實現抗戰的三位一體的任務。

圖3 毛澤東《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斗爭》手稿
毛澤東在講話中總結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歷史經驗教訓,闡明了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的極端重要性,強調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這是革命成敗的關鍵。為了實現無產階級的領導,共產黨必須正確地提出基本的政治口號和動員口號;共產黨人在實現這些口號所規定的具體目標時,應起到先鋒模范作用;必須正確建立和發展與同盟者的關系;必須發展共產黨的隊伍,保持思想的統一和嚴格的紀律等。因此,在黨內,必須繼續反對關門主義、冒險主義,爭取更多的群眾,以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同時,也要警惕右傾錯誤在新的形勢下復活,以免使革命事業遭到失敗。
3.洛川會議提出《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制定黨的全面抗戰路線
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共中央于1937年8月22日至25日在陜北洛川縣馮家村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出席會議的有:政治局委員及候補委員洛甫、毛澤東、周恩來、博古、朱德、任弼時、關向應、凱豐、張國燾,各方面的負責人彭德懷、劉伯承、賀龍、張浩、林彪、聶榮臻、羅榮桓、張文彬、蕭勁光、林伯渠、徐向前、周建屏、傅鐘等22人。會議的中心議題是制定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時期的路線、方針、政策。會議通過了《中央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和毛澤東為此起草的宣傳鼓動提綱《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而斗爭》。

圖4 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會議舊址
會議正確分析了抗戰爆發后的政治形勢,規定黨的中心任務是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的勝利。會議制定了一條與國民黨片面抗戰路線針鋒相對的全面抗戰路線,確立了共產黨在敵后放手發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利用游擊戰爭配合正面戰場、開辟敵后戰場、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戰略任務,并強調必須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一定要實行黨對抗戰的領導。
洛川會議是在全面抗戰爆發的歷史轉折關頭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它正確闡明了黨在抗戰時期的政治路線,規定了黨的基本任務和各項政策,指導了黨和軍隊實行由國內革命戰爭到民族戰爭、由正規戰到游擊戰的戰略轉變,為實現黨對抗日戰爭的領導權、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礎,也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和壯大指明了方向。
4.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提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
為推動中國共產黨更好地適應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帶來的眾多挑戰,更好地解決黨的建設中出現的一系列新問題,1939年10月4日,黨中央機關刊物《共產黨人》正式創刊。毛澤東親自為刊物寫了發刊詞,創造性地提出了黨的建設總目標,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標志性的黨建經典文獻。
在發刊詞中,毛澤東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抗日戰爭時期以至整個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建設的總目標——“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毛澤東還把黨的建設稱為“偉大的工程”,并進行深刻闡釋。由此,堅定不移地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便成為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自覺選擇。

圖5 《共產黨人》創刊號
在發刊詞中,毛澤東還精辟地論述了中國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十八年的經驗,已使我們懂得: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結合黨的歷史,毛澤東進一步闡釋了“三大法寶”之間的相互關系:“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統一戰線,是實行武裝斗爭的統一戰線。而黨的建設,則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沖鋒陷陣的英勇戰士。”“三大法寶”的提出及其相互關系的論述,是對中國革命經驗的深刻總結,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成果,為以后黨的建設提供了重要遵循。
5.中共中央做出《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總結歷史經驗,統一思想認識
1944年5月21日至1945年4月20日,中國共產黨擴大的六屆七中全會在延安召開,出席會議的有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17人,各中央局、分局和其他方面的負責人12人。這次全會是與全黨的整風運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會期長達11個月,其間先后召開了八次全體會議。毛澤東在會上提出六屆七中全會的任務有兩項:一是為黨的七大做準備,二是在全會期間處理中央的日常工作。
六屆七中全會的主要內容和最重要的成果是通過了《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個決議以毛澤東1942年寫的《歷史問題草案》為藍本,并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從1944年5月開始起草,歷時一年,數易其稿。
《決議》總結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特別是六屆四中全會至遵義會議前黨的歷史及其基本經驗教訓,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對若干重大歷史問題做出結論;批判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領導在政治上、軍事上、組織上和思想上的錯誤,并著重分析了產生錯誤的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高度評價了毛澤東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杰出貢獻,肯定了確立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的重大意義。同時,在總結開展黨內思想斗爭的經驗時,強調要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志”的方針。《決議》提出,全黨今后的任務,就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一致的基礎上,團結全黨同志如同一個和睦的家庭一樣,如同一塊堅固的鋼鐵一樣,為著獲得抗日戰爭的徹底勝利和中國人民的完全解放而奮斗”。
黨的六屆七中全會的召開和《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通過,標志著整風運動的勝利結束,增強了全黨在毛澤東思想基礎上的團結,為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在思想上做好了充分準備。
6.黨的七大制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國,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的政治路線

圖6 七大代表進入會場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在延安舉行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補代表208人,共755人,代表全國121萬黨員。毛澤東主持了七大開幕式,并在致辭中指出,中國面臨著兩個前途和兩種命運的斗爭,黨的任務是要用全力去爭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運,反對另外一種黑暗的前途和黑暗的命運。24日,毛澤東向大會做《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提出了一條完備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國,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25日,朱德做《論解放區戰場》的軍事報告,闡明了人民革命軍事路線的完整體系。30日,周恩來做《論統一戰線》的重要發言,總結了大革命以來統一戰線的經驗教訓。5月14日,劉少奇做《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大會通過了政治決議案、軍事決議案和新的黨章。
七大系統總結了中國共產黨成立24年來領導中國革命的經驗,深刻論述了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理論,提出了黨的政治路線。七大通過的新《黨章》還規定,中國共產黨以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導方針。七大取得了圓滿成功,以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載入史冊。
7.“十二月會議”提出“打倒蔣介石獨裁政府,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基本政治綱領
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陜北米脂縣楊家溝召開擴大會議(即“十二月會議”)。毛澤東做《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深刻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在軍事、土地改革、整黨、經濟、統一戰線等方面的基本政策,提出今后奪取全國勝利的各項任務。毛澤東在報告中重申《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中提出的黨的最基本的政治綱領,即“聯合工農兵學商各被壓迫階級、各人民團體、各民主黨派、各少數民族、各地華僑和其他愛國分子,組成民族統一戰線,打倒蔣介石獨裁政府,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并且總結了人民軍隊的作戰經驗,提出了著名的十大軍事原則。

圖7 “十二月會議”舊址——米脂縣楊家溝村
“十二月會議”是黨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歷史轉折關頭召開的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會議。會議通過的《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是一個綱領性的文件,也是對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豐富和發展,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奪取全國革命的勝利,在政治上、思想上和一系列政策上做了充分的準備。
8.毛澤東《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完整地提出了中國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總政策
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率中央機關東渡黃河前往華北。途經晉綏解放區時,4月1日,毛澤東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發表講話。講話肯定了晉綏黨組織的工作成績,總結了晉綏解放區的工作經驗,闡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總政策,這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這條總路線正確地解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動力、領導力量、性質與前途等一系列基本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民主革命的學說,對于各解放區正在開展的土改、整黨等工作堅持正確方向,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從而奪取全國勝利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