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眉戰役綜述
1949年7月,在中央軍委領導下,彭德懷指揮第一野戰軍(簡稱“一野”)發動扶眉戰役,殲滅國民黨軍胡宗南部4.4萬人,其中斃傷敵1.3萬人,俘獲3.1萬人
。一野收復與解放了武功、眉縣、扶風、岐山、鳳翔、永壽、麟游、寶雞、千陽等九座縣城。此役一野傷亡失蹤4600人。扶眉戰役是一野在西北戰場上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圍殲戰,是與國民黨軍進行的一次大決戰,從此胡宗南部一蹶不振,潰退四川。此役徹底改變了西北戰場敵我力量對比,與國民黨軍相比,一野總兵力由相對優勢變為絕對優勢,為徹底殲滅胡宗南及青寧二馬
,解放大西北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一、戰前敵我態勢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相繼取得了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大戰役的勝利,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被消滅,“總兵力下降到204萬,其中能用于作戰的部隊僅146萬人”。與此同時,“國民黨政府的經濟出現了崩潰的局面,財政枯竭,物價飛漲,赤字高達900億元”
。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日益分崩離析,互相傾軋,鉤心斗角。蔣介石在無法阻止人民解放軍向長江以南進軍,玩弄和談陰謀被揭穿后“引退”,由副總統李宗仁代總統。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事打擊、政治宣傳攻勢下,國民黨軍的一些愛國官兵紛紛尋找新的出路,投向和準備投向中國人民解放軍;一些國民黨高級將領和地方實力派也不斷與中國共產黨或者人民政權聯系,欲走投誠或者和平解決的道路。全國各民主黨派和各民主階層相繼脫離國民黨的控制,與中國共產黨日益團結,參加新政協會議。
全國形勢 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正確指揮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東北全境及華北和長江中下游以北的絕大部分地區,各個解放區迅速連成一片,省級中共組織、人民政府紛紛建立,城市陸續被解放軍接管,面積達到261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27%;人口約2億,占全國總人口的42%;擁有縣以上城市776座,占全國縣以上城市總數的38%。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已經發展、壯大到358萬余人,其中野戰軍增加到188個師(旅),人數達218萬人,幾乎是同時期國民黨軍的2倍。長江以南各省的游擊武裝也有5萬多人。全國解放戰爭的形勢表明,國民黨反動集團已經失去進攻的力量,同時也無法在戰略上組織有效的防御作戰和大的決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戰爭勝利在望。人民解放軍力量迅速壯大,通過新式整軍運動,其政治素質、軍事技能快速提升。指戰員士氣旺盛,斗志昂揚,勇猛頑強地向國民黨軍展開戰略攻勢,為奪取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而奮勇前進。
西北形勢 隨著全國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發展的一派大好形勢,西北解放戰爭也以雷霆萬鈞之勢迅猛推進。1948年,西北野戰軍和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在彭德懷、賀龍、習仲勛等的指揮下,先后取得了沙家店戰役、宜川瓦子街戰役、黃龍山戰役、西府戰役、澄合戰役、荔北戰役等戰役的勝利,殲滅胡宗南、青寧二馬及鄧寶珊等部16萬多人,收復并解放了延安和黃龍地區,并一度占領了渭河以北及東府、西府地區的20余縣,有效地牽制了胡宗南集團,減輕了中原解放軍和華北野戰軍的西顧之憂,成功地進行了淮海戰役;使解放軍華北第一兵團、晉綏軍區部隊順利肅清了晉南、晉中閻錫山所部,開始圍攻太原。長期盤踞西北地區的胡宗南部也被迫由戰略攻勢處于守勢,并準備實施戰略退卻。到1949年元月,西北野戰軍已經由1947年的2.5萬人發展到9.1萬人。正如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員賀龍所說:“基本上恢復了陜甘寧邊區,包括民主革命圣地延安在內,開辟了黃龍、西府廣大地區,并且有力地配合了全國各戰場的勝利進攻。在這時間,敵人是大大地削弱了,我軍是大大地加強了,已經造成全殲胡馬匪軍,解放大西北更好的條件。我后方的黨和政府領導人民戰勝了嚴重的災荒,進行了徹底的土改,發動與組織全體人民的力量,支援前線,基本上完成了對前線的供應任務,西北戰場上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了?!?img alt="賀龍:《加強戰斗,迎接勝利年》,《賀龍軍事文選》,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版,第42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3E117/17613880206698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950257-h0WlysbaLq0snZ6oIc3uzHxRpUvnxKFK-0-d8ffea89b4ea2f568477f2e495bf3883">隨著解放戰爭勝利發展,人民解放軍已經完全有把握在全國范圍內戰勝國民黨,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已經勝券在握。
1949年西北野戰軍的任務 面對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攻勢,蔣介石出面于1949年元旦發出求和聲明,企圖以和談為名,加強長江防御,依托長江天險阻擋解放軍過江,形成所謂“南北分治”的局面,贏得時間進行反攻。中共中央和毛澤東識破了蔣介石的陰謀。1949年元旦,毛澤東為新華社撰寫了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強調指出:“已經有了充分經驗的中國人民及其總參謀部中國共產黨,一定會像粉碎敵人的軍事進攻一樣,粉碎敵人的政治陰謀,把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進行到底。”
中共中央、毛澤東科學地分析了解放戰爭的形勢,確定了1949年的戰略任務。在元月8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提出,今年“夏秋冬三季,我們應當爭取占領湘、鄂、贛、蘇、皖、浙、閩、陜、甘等九省的大部,其中有些省則是全部”。
1949年1月11日至23日,中共西北野戰軍第一次代表會議在陜西白水縣史官鄉武莊村召開。賀龍傳達了中央政治局九月會議精神;彭德懷傳達了元月8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的《目前形勢和黨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務》的黨內指示和14日毛澤東發布的《關于時局的聲明》,并做了關于1948年工作的總結和1949年任務的報告。彭德懷指出,敵人目前總的軍事方針是依托巴山、扼守長江,以保守江南及西南各省。從全局來看,西北還有幾個大仗要打。1949年西北的任務就是要解放陜、甘兩省,先集中力量消滅胡宗南部。我們要集中力量消滅胡宗南的兵力,穩步前進,擴大解放區;要占領一連串的城市,要有一套城市政策;要進一步加強紀律性,克服勝利途中的困難,將革命進行到底。
西北野戰軍副政治委員習仲勛元月17日在會議上做《關于接管城市的問題》的報告。指出,接管城市必須要有統一的接管機構,統一管理接管城市的一切工作。已經解放和將要解放的一切城市,均是人民的或將是人民的城市,必須嚴格保護,不許破壞。甘泗淇、張宗遜、張德生分別就提高部隊紀律、加強黨委制、地方黨委工作等問題講話。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與西北軍區 根據中央軍委關于統一全軍組織、統一番號的指示,自1949年2月1日起,西北野戰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副司令員張宗遜、趙壽山,參謀長閻揆要,副參謀長王政柱、李夫克,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副主任張德生,后勤司令員劉景范、副司令員方仲如(3月黎化南任后勤部部長,方仲如任后勤部政治委員);野戰軍所轄縱隊改稱軍,旅改稱師,軍轄三個師,師轄三個團。野戰軍所轄八個縱隊,依次改稱第一軍、第二軍、第三軍、第四軍、第五軍、第六軍、第七軍、第八軍共八個軍和兩個騎兵師,總兵力15.5萬人。同時,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將中共西北野戰軍前線委員會改稱中共第一野戰軍前線委員會,彭德懷仍為書記。
與此同時,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區也按照中央軍委命令改稱西北軍區,司令員賀龍,政治委員習仲勛,副司令員王維舟,參謀長張經武,副參謀長朱早觀,政治部主任李卓然,后勤部部長陳希云,后勤部政治委員劉海濱。西北軍區下轄晉綏軍區、綏蒙軍區、晉南軍區與西北軍區軍政大學,以及延屬、綏德、三邊、隴東、黃龍、關中、西府、榆林八個直屬軍分區。
一野春季攻勢1949年2月19日至3月24日,一野在陜西東部發起春季攻勢,殲滅國民黨軍第二十師全部,第十四師、第八十四師、陜西保安第四旅各一部,斃敵二四八師少將師長馬德勝,俘第二十師少將師長褚靜亞、陜保第四旅少將旅長兼第十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趙國禎以下4921人。繳獲各類大炮32門,擲彈筒、槍榴筒92門,輕重機槍234挺,長短槍4689支,炮彈7132發,子彈79萬發,小麥373萬斤,火車頭2臺,車皮34節。在此前后,第一野戰軍于2月1日再次收復了白水縣城,國民黨白水縣自衛團150人投誠。5月23日,中共白水縣委、縣人民政府遷回縣城。2月12日,第一野戰軍收復旬邑縣城,國民黨旬邑縣長郝登閣率部起義,中共旬邑縣委、縣政府移駐縣城。2月20日,同官(今陜西省銅川市印臺區、王益區)解放,第一野戰軍同官軍事管制委員會建立,中共同官縣委、縣政府隨軍進入縣城。2月21日,耀縣(今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解放,第一野戰軍耀縣軍事管制委員會建立。22日,中共耀縣委員會、縣政府進入縣城。2月22日,蒲城縣解放,中共蒲城縣委、縣政府移駐縣城。2月24日,第一野戰軍攻占淳化縣城,殲敵500余人;次日,中共赤水縣委、縣政府進駐縣城(28日赤水縣更名為淳化縣)。2月25日,富平縣解放,第一野戰軍第九師成立了富平縣城市工作委員會,中共富平縣委隨軍進入縣城。3月4日,大荔縣、朝邑縣、平民縣解放,隨之縣委、縣政府進駐縣城。
此時,國民黨當局沒有認清其必然失敗的結局,仍然負隅頑抗。1949年4月1日,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與以張治中為首的南京政府代表團在北平舉行談判。此前,國民黨陜西省政府主席董釗、陜西省參議會議長王宗山、西安市市長王友直、國民黨西安市特別黨部主任委員陳建中等發表通電,反對國共和平談判,叫囂“繼續戡亂”。4月20日,國民黨南京政府拒絕了由中共代表團和南京政府代表團所擬定的國內和平協定。21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軍“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于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的獨立和完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南京的解放,加速了國民黨胡宗南集團和陜西省政府從西安向漢中的潰逃。已經成為“獵物”的胡宗南自然不能坐以待斃。隨著華北人民野戰軍在第一野戰軍配合下解放了閻錫山盤踞的太原,胡宗南判斷華北野戰軍必然將主力部隊調往西北,配合一野作戰,便決定在此之前進行戰略撤退,并企圖與青、寧二馬配合,以陜中、隴東為防御重點,保住西北,屏障西南,迫不得已時則退據陜南、川北。但是,胡宗南的動向已經被第一野戰軍全面掌握,隨即部署了陜中戰役,趁胡宗南集團撤退的混亂之際,準備一舉殲滅其主力,解放西安。
陜中戰役與西安解放1949年4月19日至23日,中共第一野戰軍前委在陜西省澄城縣北的平城召開了第六次擴大會議,傳達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精神。由于中央軍委派彭德懷在山西太原前線指揮作戰,王震向會議傳達了七屆二中全會和毛澤東的講話精神。會議結束時,習仲勛做了總結講話,指出胡宗南已經將幾個軍撤到隴東、涇陽、高陵、臨潼,背靠秦嶺組成保衛西安的新防線,妄圖固守西安,同時又在秦嶺以南準備了退路。強調指出,中央決定解放軍第十八、十九兵團由華北入陜,統歸第一野戰軍指揮,因此要抓緊時間進行軍事訓練,籌備糧草,準備吃大苦,打大仗,解放西安,解放大西北。
為了在關中地區殲敵一部,同時打亂胡宗南的撤退計劃,第一野戰軍決定發起陜中戰役。5月11日,第一野戰軍副司令員張宗遜、趙壽山就胡宗南部動態及野戰軍行動計劃致電中央軍委與彭德懷,指出根據最近西安情報獲悉,胡宗南及其綏署、一軍、六十五軍、三十六軍、九十軍、三軍、二十七軍于15日南撤,留三十八軍、十九軍、五十七軍、六十九軍為掩護部隊。因此決定在關中地區殲敵一部,重點打亂胡宗南撤退計劃,擬于15日出動:第一步,以殲滅三原地區國民黨軍為目標;第二步,視情況逐次奪取咸陽、西安、寶雞。17日中央軍委批準了這一計劃
。
第一野戰軍發動秦川追擊戰,陜東、陜中的國民黨統治區全部獲得解放。5月13日高陵縣解放,14日三原縣解放,17日涇陽縣解放,20日臨潼縣解放,23日華陰縣、華縣、渭南縣(今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藍田縣解放,29日潼關縣解放。隨著陜東、陜中國統區的相繼解放,大荔、三原、渭南三個分區先后建立。1949年3月7日,東府分區更名為大荔分區(4月29日進駐大荔縣城)。5月20日,關中分區更名為三原分區(21日移駐三原縣城);渭華分區更名為渭南分區(24日進駐渭南縣城)。
隨著關中各縣解放,胡宗南集團加速了撤退計劃。5月13日,解放軍西北軍區參謀長張經武、副參謀長朱早觀致電中央軍委:“胡匪綏署已遷漢中,準備入川,保存實力,主力正準備西撤?!?img alt="中共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編:《中國共產黨陜西歷史》(第一卷),陜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473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3E117/17613880206698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950257-h0WlysbaLq0snZ6oIc3uzHxRpUvnxKFK-0-d8ffea89b4ea2f568477f2e495bf3883">18日,胡宗南和董釗乘飛機退到漢中。胡宗南撤退時,以其第十七軍軍長楊德亮兼西安警備司令,率部守衛西安;以李振為第十八兵團司令,率第一軍、第三十八軍、第六十五軍、第九十軍到寶雞、鳳翔布防;以陜西保安部隊編成的幾個新軍為主體的第五兵團,司令裴昌會率部西撤寶雞后,任西安綏靖公署寶雞指揮所主任;國民黨軍第三十師從三原出發,在乾縣與第五十七軍會合,直奔寶雞,從側背掩護胡宗南主力沿渭河西撤;秦嶺中部守備司令何文鼎一面接受西安警備司令楊德亮指揮,一面掩護胡部主力西撤,并伺機東返。
陜中戰役打響之后,一野各路進展順利,在中共地方組織的密切配合與大力支持下,關中各地很快迎來解放。5月17日,胡宗南全線西撤。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各部在副司令員張宗遜、趙壽山的指揮下,各軍按原計劃實施追擊。第一軍向臨平、岐山,第二軍向咸陽、武功方向追擊。17日,第二軍在涇陽縣全殲國民黨軍第九十軍五十三師之一五七團,第四師、第六師在永樂鎮殲敵一五八團大部,順利進占涇陽;18日進占咸陽、興平,殲敵九十軍五十三師一五九團及騎兵二旅四團一部,19日占領了扶風。與此同時,第四軍攻克禮泉、武功、乾縣;第一軍20日到達岐山、橫水地區;第三軍進至武功、臨平及其以西地區。21日,第四軍進占麟游,次日與第一軍配合于鳳翔東北之姚家溝將國民黨軍第五十七軍附三十師殲滅,俘敵8000余人。第二軍配合第一軍、第四軍行動,第四師攻占虢鎮;第六師攻克眉縣;第五師攻占鳳翔,殲敵千山守備司令部警備團、保警隊等,俘守備司令李夢筆以下1800余人。接著第四軍又殲逃敵第二一五師六四三團一部;第二軍四師、六師南渡渭河,向五丈原、高店鎮守敵第三十六軍發動攻擊,俘敵800余人;第六師向盤踞周至南山辛口子、馬召鎮之敵發動攻擊,殲秦嶺守備司令部及第四十八師一四四團各一部,俘敵1500余人。另外,敵四十八師警衛營和一個保安中隊1300余人及渭潼警備司令武緯等率5000余人投誠、起義。
解放西安是陜中戰役的重點。5月18日,一野第六軍從三原大程鎮出發渡過涇河,向西安挺進。20日凌晨,解放軍在炮火掩護下,擊破國民黨軍渭河南岸守軍暫編第二旅六團防線,殲敵四十八師一個營,全軍泅渡過河,直逼西安城下。上午11時,六軍第十六師四十九團進至西安城西門下,在中共地方組織策動下已經起義的西安團管區和民眾自衛總隊撤出城防,四十九團順利入城。第四十六團也從南門攻入。第四十八團在四十六團配合下占領飛機場。第十七師五十團攻下三橋后乘火車進占西安火車站,接著奪取北門,與第四十九團在鐘樓會合。在解放軍進入西安城郊時,西安守敵第十七軍殘部已于18日向秦嶺逃竄,一野第六軍即以一部實施追擊,另一部占領北郊草灘鎮。到20日14時,第六軍完全控制了西安。此戰一野共殲滅國民黨軍第十七軍四十八師、十二師及暫編第二旅各一部,俘敵軍官兵1274人,繳獲各種槍械1973支,炮51門。
5月21日,解放軍舉行入城式。23日解放軍西安市警備司令部成立,張經武任司令員,徐立清任政治委員。24日解放軍西安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賀龍任主任。
陜中戰役給予胡宗南集團以重大打擊,殲敵正規軍第五十七軍(二一四師、二一五師)、三十師、五十三師、二十二軍補訓團等全部,十七軍、三十六軍、九十軍六十一師各一部;非正規軍千山守備司令部及所屬警備團、陜西保安團第六團、西安團管區第九團及沿途十余縣、鎮之自衛團隊,并爭取了部分敵軍起義或者投誠。此役,殲敵27346人,其中斃傷正規軍1915人,俘虜17965人,起義864人,計20744人;斃傷非正規軍300人,俘3778人,投誠2069人,起義455人,合計6602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和軍用物資,迫使胡宗南不得不收縮兵力,退據秦嶺。人民解放軍的勝利作戰,同人民群眾的有力支援密不可分。在中共中央西北局的領導下,解放區和國統區的中共組織帶領人民奮勇支前,有力地支援了陜中戰役。
西安和陜西關中廣大地區解放,敵我力量發生了根本變化,極大地打擊了胡宗南集團和西北地區國民黨軍隊妄圖負隅頑抗的夢想,使國民黨軍士氣大跌。關中廣大國統區的解放,西潼公路、隴海鐵路(潼關至咸陽段)的恢復通車,為第一野戰軍嗣后大兵團作戰所需物資運輸保障有著重大作用,不僅對殲滅胡宗南集團有利,而且為進軍甘肅、寧夏、青海殲滅馬步芳、馬鴻逵創造了條件。
第十八、十九兵團入陜及第十九軍劃歸一野1949年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期間,毛澤東告訴彭德懷,太原解放后,可將華北幾個兵團調往西北作戰。4月25日,太原戰役勝利結束,毛澤東致電彭德懷,并告徐向前、周士第、羅瑞卿:“同意你于五月初回陜,在回陜前請對十八、十九兩兵團的部署加以確定,而后該兩兵團即由你直接指揮。”
同日,中央軍委致電徐向前、周士第、羅瑞卿,并告彭德懷:“十八及十九兵團改隸第一野戰軍建制,爾后行動整訓及補給等統聽彭德懷同志區處?!?img alt="第一野戰軍戰史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戰史》,解放軍出版社1995年5月版,第29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3E117/17613880206698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950257-h0WlysbaLq0snZ6oIc3uzHxRpUvnxKFK-0-d8ffea89b4ea2f568477f2e495bf3883">此后,第十八、十九兵團在彭德懷指揮下,積極準備由晉入陜,參加消滅胡宗南和馬步芳、馬鴻逵等國民黨軍隊,解放大西北的作戰。同時,與兩兵團一起入陜歸建的還有一野第七軍和第一軍三師、第三軍八師,共20萬人。第十八、十九兵團原直屬中央軍委指揮,具有光榮的歷史??谷諔馉帟r期,創建了華北抗日民主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分別發動了上黨、邯鄲、石家莊、臨汾、晉中,以及平津、張家口等戰役,開創了攻占敵人重點防守城市的范例,涌現出“臨汾旅”等一大批先進單位和戰斗英雄。兩個兵團的入陜,壯大了第一野戰軍的力量,對于迅速奪取西北解放戰爭的勝利,具有重要作用。
第十八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周士第,副司令員王新亭(兼副政治委員)、陳漫遠,參謀長陳漫遠(兼),政治部主任胡耀邦。兵團下轄第六十軍、六十一軍、六十二軍;第十九兵團司令員楊得志,政治委員李志民,副司令員耿飚、葛晏春,副政治委員潘自力,參謀長耿飚(兼),政治部主任潘自力(兼),副參謀長康博纓。兵團下轄第六十三軍、第六十四軍、第六十五軍、騎兵第六師。兩兵團入陜前全部配齊物資、裝備。軍組建了炮兵團,師成立了炮兵營。同時各部隊針對西北作戰特點進行了技戰術訓練。
1949年4月28日,為加強兩支部隊的團結,第一野戰軍副司令員張宗遜、趙壽山等發出《關于與華北兄弟兵團會師的指示》,要求西北部隊與華北部隊團結得像一個和睦大家庭一樣,同時頒布了與兄弟部隊團結的“八條守則。”第十九兵團政治部也頒發了與西北部隊的團結守則。
按照彭德懷的指示,5月4日第十八兵團決定組成先遣工作隊(參謀處長梁軍為隊長,民運部長米建書為政委),分別由會興鎮、陜州、靈寶渡過黃河西進。15日先遣隊進入陜西了解敵情、地形、糧食供應,以及地方武裝等情況。鑒于胡、馬集團企圖集中兵力反撲西安的情況,彭德懷于5月22日命令十八兵團速乘火車運一兩個師到西安,接替第六軍守衛西安,以便六軍開往寶雞。同時,彭德懷也于25日由太原出發,經禹門口,26日來到乾縣秦家莊一野司令部。29日,彭德懷、張宗遜指示十八兵團先頭部隊迅速趕往潼關,乘車前來西安、戶縣(今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第七軍和第一軍三師、第三軍八師應迅速向禮泉推進。
5月26日,第十八兵團在周士第率領下,第六十一軍、六十軍、六十二軍依次從山西出動,經風陵渡渡過黃河,向關中開進。前衛部隊六十一軍一八二師連續11天急行軍,每日趕路40余公里,終在6月7日凌晨抵達西安,于十時接替了第六軍防務。11日,第一八一師代表華北部隊在西安舉行入城式。至6月24日,第十八兵團全部集結西安附近。
第十九兵團在楊得志率領下,于6月初開始西進,依次為第六十五軍從禹門口渡河,經韓城、合陽、蒲城,進至三原、富平地區集結;第六十四軍渡河后,經大荔、田市至高陵、櫟陽、康橋地區集結;第六十三軍渡河后,至王寮鎮、美原鎮、關山地區集結;兵團直屬隊進抵富平、王寮地區集結。6月23日,先頭部隊六十五軍到達三原地區。至7月3日,第十九兵團全部進至渭北地區。
一野第十八、十九兵團入陜抵達指定位置后,以臨戰姿態,準備迎接新的戰斗。兩兵團入陜之際,按照中央西北局和地方黨委安排,得到了沿途黨政軍組織和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與支持。5月5日,陜甘寧邊區政府建立了支前委員會,邊區政府副主席劉景范指揮支前工作。晉南地區派出民工整修了三條公路,架設浮橋、準備船只,保障大軍西進。據統計,晉南地區籌糧18.2萬石,草245萬公斤,油肉菜40萬公斤,柴炭430萬公斤,民夫16萬余人,牲口16萬多頭。中共中央西北局在關中地區籌糧49萬石。
兩個兵團由華北到西北,是一次規模較大的遠征。從先遣隊開始行動到全部集結關中地區,歷時一個半月,行程約1000公里,勝利地完成了進軍大西北的任務。
在十八、十九兵團劃歸一野的同時,5月8日,中央軍委決定將陜南軍區組建的第十九軍(軍長劉金軒,政委汪鋒)劃歸一野指揮。十九軍下轄五十五師、五十七師,共1.5萬余人。
第十八、十九兵團由晉入陜,第十九軍劃歸一野,使第一野戰軍由原來的15萬人增加到35萬人,連同西北軍區的地方部隊,西北地區解放軍兵力達40萬人,徹底改變了西北戰場敵我力量的對比。
二、扶眉大決戰
隨著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第一野戰軍粉碎了胡宗南、馬步芳組織的聯合反撲,并與7月成功地發動了扶眉戰役,取得了西北大決戰的勝利,為解放大西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組建新的西北局與擴大一野前委1949年5月23日,毛澤東對各個野戰軍的戰略任務進行了具體部署,其中要求第一野戰軍在年底前占領蘭州、寧夏、青海后,“準備兵分兩路:一路由彭率領位于西北,并與明春開始經營新疆;一路由賀率領經營川北,以便與二野協作解決貴州四川西康三省。”根據任務和形勢的變化,中共中央于6月8日通知組成以彭德懷、賀龍、習仲勛、馬明方、王維舟、王震、張宗遜、劉景范、賈拓夫、馬文瑞、張邦英、張德生、王世泰、李井泉、張稼夫、周士第、陳養山、張子意、張經武、甘泗淇等20人為委員,彭德懷、賀龍、習仲勛、馬明方、王維舟、李井泉、馬文瑞、劉景范、賈拓夫等9人為常委,彭德懷、賀龍、習仲勛分任第一、二、三書記的新的中共中央西北局。新的西北局建立,使西北局、第一野戰軍、西北軍區在組織形式上成為一體,統一了西北地區黨政軍的領導,更有利于協調各方面工作。對保障西北解放戰爭取得徹底勝利和建設新西北,具有重大意義。
6月28日,中共第一野戰軍前委增加了第十八、十九兵團的領導同志為成員。補充后,前委由彭德懷、張宗遜、甘泗淇、張德生、趙壽山、閻揆要、王震、許光達、王世泰、周士第、楊得志、李志民、耿飚、徐立清、潘自力、陳漫遠、王新亭、胡耀邦、孫志遠、廖漢生為委員,彭德懷、張宗遜、甘泗淇、張德生、趙壽山、閻揆要、王震、許光達、周士第、楊得志為常委,彭德懷為書記。
粉碎胡、馬兩軍聯合反撲 陜中戰役后,第一野戰軍主力已進至西府地區,逼近寶雞。受到沉重打擊的胡宗南集團退守秦嶺一線后,馬步芳、馬鴻逵駐地甘肅、寧夏直接暴露在一野進攻的面前,受到嚴重威脅。二馬為了不使自己孤立和被殲,企圖拖住胡宗南,以保甘、寧、青之安全。剛被任命為西北軍政長官公署代理長官的馬步芳急電國民黨廣州政府,提出只要胡宗南不撤退,愿與其相配合,奪回西安,保住陜西。蔣介石即電令胡宗南,要其與二馬協力收復西安。胡宗南遂改變原來撤向漢中的部署,與二馬達成了在解放軍華北部隊入陜前一起實施聯合反撲,再占西安的共識。彭德懷分析認為:“未放棄西安前胡求馬;放棄西安后,馬求胡”,二馬拖住胡宗南,是為了擺脫孤立的處境。
馬步芳、馬鴻逵在5月底就開始根據他們預先制定的共保西安協議,開始向陜甘邊境調兵遣將,并商定先奪咸陽,以一部偷襲西安,然后主力越涇河,在三原以北地區與解放軍決戰。馬鴻逵將第一二八、十一、八十一軍及兩個騎兵團、兩個炮兵營約4萬人,組成寧夏兵團,由馬鴻逵次子馬敦靜任兵團司令,盧忠良為指揮官,集結于平涼、固原地區;馬步芳將第八十二軍和第一二九軍約4萬人,組成隴東兵團,由其子馬繼援指揮,集結于彬縣、涇川、靈臺地區;由第一一九軍等部組成隴南兵團,由軍長王治岐率領,集結于千陽、隴縣地區。各兵團統歸馬繼援指揮,會同胡宗南部第十八兵團(轄第三十八、六十五、九十軍)和第五兵團第三十六軍計劃聯合實施反撲。胡、馬兩部共30多個師(旅)20余萬人。退守西安南山的胡宗南部第三、十七軍和六十九軍等殘部向西安以東、以南地區竄擾,以資策應。6月8日,寧夏兵團經長武向永壽集中;隴東兵團向麟游、乾縣間的廟灣集中;隴南兵團由千陽、鳳翔向岐山開進。
根據胡、馬兩部集中大批兵力反撲的嚴峻形勢,第一野戰軍決定采取“積極防御、誘敵深入、阻胡殲馬”的方針,待二馬疲勞攻擊受阻、糧草發生困難時,則全力舉行反攻,一舉圍殲。為此,6月8日彭德懷致電中央軍委,指出陜中戰役后,馬步芳、馬鴻逵部聯合胡宗南部20余萬人正向涇渭間集中,準備向第一野戰軍實施反攻,阻止我軍前進。彭德懷提出誘敵深入、包圍殲滅的作戰部署。并說:“如此役成功,對我很有利?!?img alt="第一野戰軍戰史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戰史》,解放軍出版社1995年5月版,第37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3E117/17613880206698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950257-h0WlysbaLq0snZ6oIc3uzHxRpUvnxKFK-0-d8ffea89b4ea2f568477f2e495bf3883">9日,毛澤東復電彭德懷,指出:“(一)就現有兵力與馬胡全力作戰,似覺無全勝把握,不如誘敵深入,俟兵力集中再打較為適宜。(二)如你們認為有各個殲滅敵人的良好機會,我們亦同意先打一仗。(三)請將誘敵深入,待本月底或下月初兵力集中時再打有何困難及不利之點,分析電告。”10日,彭德懷電告毛澤東,認為如放棄在涇渭間作戰,等6月底或7月兵力集中時再打胡、馬,對我有諸多不利。如在涇渭間作戰,雖我現有兵力不占優勢,但胡軍士氣很低,胡、馬互信差,麟游山天然分割胡馬聯系,有利我鉗胡打馬。我十八、十九兵團正向西安前進,數日后我即稍占優勢。11日,毛澤東復電彭德懷:“同意你的作戰方針。作戰時請注意先殲滅寧馬一個軍,然后再殲其一個軍,各個擊破,一次不要打多了?!?img alt="第一野戰軍戰史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戰史》,解放軍出版社1995年5月版,第383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3E117/17613880206698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950257-h0WlysbaLq0snZ6oIc3uzHxRpUvnxKFK-0-d8ffea89b4ea2f568477f2e495bf3883">
6月10日,胡、馬兩部聯合向第一野戰軍進行試探性反撲。寧夏兵團第一二八、十一軍向五峰山、陽峪鎮、鐵佛寺、關頭地區一野第三、四軍陣地進攻,受到猛烈打擊后,退至常寧鎮、永壽、邵寨、崔木鎮地區。胡宗南集團除以第三十六軍占眉縣高店鎮(即五丈原)外,主力向岐山、蔡家坡地區進攻,在陽平以北及岐山以南地區遭一野第二軍四師、五師的頑強抵抗,死傷800余人。同時,隴南兵團向鳳翔,第三十六軍(欠一二三師)向眉縣之斜峪關地區逐步推進。由于胡、馬兩軍相互配合,一野第十八、十九兵團未全部到達指定地區,與其決戰顯然兵力不足,彭德懷立即改變原定的阻胡殲馬計劃,于11日晚放棄涇渭間三角地區,撤至云陽鎮、涇陽、咸陽、戶縣、周至地區,爭取時間使一野四個兵團集中后再與敵決戰。
6月11日,馬部繼續向一野駐守的關頭、陽峪鎮、鐵佛寺、注泔陣地進攻。馬部第八十二軍先頭到達南、北注泔(地名),第十一軍先頭到達監軍鎮,第一二八軍先頭到達關頭鎮。一野第三、四、六軍實施頑強抗擊后,按預定計劃轉移。第三軍撤到云陽鎮,第六軍撤到石橋鎮、北屯鎮地區,第四軍撤到涇陽以西地區。第一、二軍也轉移至戶縣以西和眉縣、周至地區,誘敵深入的目的達到。13日,彭德懷、張宗遜、趙壽山電告中央軍委:為誘敵深入,爭取時間集結四個野戰兵團組織反攻,已于11日晚放棄涇渭間三角地區。15日,中央軍委復電彭、張、趙,指出:“你們放棄三角地帶,引敵深入準備反攻的部署是適當的,但請充分注意馬匪有利用我軍分置涇渭兩路,中間薄弱,采取中間突破進取西安,使我兩路不能聯系之可能?!?img alt="第一野戰軍戰史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戰史》,解放軍出版社1995年5月版,第39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3E117/17613880206698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950257-h0WlysbaLq0snZ6oIc3uzHxRpUvnxKFK-0-d8ffea89b4ea2f568477f2e495bf3883">當天,彭德懷、張宗遜、趙壽山電告中央軍委,我兵分兩路,處涇北、渭南,中間薄弱,馬匪乘弱中間突破,在14日前此顧慮甚大?,F十八兵團已有5個師到西安,余在續運中,故不準備再放棄西安。
第一野戰軍節節東移,胡、馬兩部誤以為敗退,便分頭向咸陽、興平、監軍鎮、杏林、武功方向跟進。孤軍前進的胡宗南部第三十六軍(欠一二三師)沿秦嶺北麓進至眉縣東南寧堡、金渠鎮地區時,一野第一兵團司令員王震當即指揮第二軍于12日晚將其包圍,至13日拂曉,殲其一六五師大部,俘少將師長孫鐵英以下2200余人,軍部、一六五師余部亦在13日2時被殲。后因胡宗南部第六十五、三十八軍增援,一野第二軍即向東撤至周至啞柏鎮地區。
咸陽阻擊戰 馬繼援率第八十二軍一九〇師、二四八師、騎兵第八旅以集團式沖鋒從北猛攻咸陽,企圖奪取西安。一野第三、四、六軍對其進行了頑強抗擊。彭德懷命令到達西安的第十八兵團六十一軍增援咸陽,其一八一師首先趕到咸陽,修筑工事。彭德懷向師長王誠漢下達了作戰命令。6月12日下午,第一八一師全部進入防御陣地。18時,馬部騎兵第八旅三個團向一八一師陣地發動攻擊,遭到迎頭痛擊。13日,馬部第八十二軍和騎兵第八旅再次向一八一師陣地連續發動攻擊。面對三面攻擊之敵,解放軍沉著應戰,連續打退幾次進攻,敵軍憑借騎兵優勢一度占領了解放軍前沿陣地。緊急關頭,解放軍拼死與敵人反復爭奪。入夜,解放軍全線出擊,一直戰斗到次日,收復全部陣地,打垮了敵人的進攻。經過13個小時激戰,斃傷馬家軍2000余人。其中,一八一師第五四二團八連連續擊退國民黨軍整營兵力的七次進攻,殲敵200余人,保障了右翼陣地;第五十三團一連九次陷入敵軍包圍,指戰員憑借九枚手榴彈、刺刀、石塊與敵搏斗,守住了陣地。此戰斃傷俘馬家軍第八十二軍二四八師師長韓有祿(傷)以下2000余人,迫使青馬退守禮泉一線;同時,奔襲涇陽的馬部第二四八師騎兵團亦被一野第四軍擊退。
一野咸陽阻擊戰的勝利,保衛了陜中戰役的勝利果實,宣告了胡馬聯合反撲破滅,為開創西北解放戰爭的新局面創造了條件。咸陽阻擊戰是第十八兵團入陜后打的第一仗,挫敗了二馬的銳氣,為第十八、十九兵團集結殲敵贏得了時間。彭德懷稱贊:“打得好!”西安人民向第一八一師贈送了“百戰百勝”的錦旗。
6月14日,胡宗南集團第六十五、三十八、三十六軍殘部沿渭河南岸,第九十軍沿渭河以北之隴海鐵路,隴南兵團沿寶雞至咸陽公路平行東進,一野第二軍于渭河南岸節節抗擊。胡宗南部第三、十七、六十九軍等先后進至西安外圍王曲、灞橋等地,均被我第十八兵團擊退。二馬遭我嚴重打擊,仍分兩路犯我臨涇渡、修石渡,企圖突過涇河。胡、馬聯合反撲決心仍未放棄。
6月19日晚,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野戰軍前委在西安建國公園召開緊急聯席會議,彭德懷、賀龍、習仲勛、張宗遜、趙壽山、閻揆要、王維舟、甘泗淇、張德生、馬明方、張經武、周士第、王新亭、陳漫遠、楊得志、李志民等出席。會議針對胡馬聯合進行反撲的嚴峻形勢,集中討論了西安要不要守和擊南擊北(即打胡打馬)問題。會議認為:(一)第一線敵我兵力大致相等。敵3個兵團、11個軍、32個師共21.3萬人。我3個兵團(一、二、十八兵團,十九兵團7月3日全部到達)、9個軍、27個師共24.8萬人,且我士氣占優勢。(二)守住西安,并利用西安、咸陽堅城消耗敵人,集中機動部隊尋機打擊敵人一路,殲敵一方面或另一方面的幾個軍是完全可能的。(三)敵人尋機決戰是我求之不得的,關鍵是等第十九兵團到齊,以便集結主力殲敵于西安附近。最后,彭德懷強調,現在不是放棄西安的問題,而是如何利用敵人攻我之機會吸住敵人,殲敵于西安附近。放棄西安,對政治、軍事和士氣均不利。應利用西安、咸陽堅固據點誘敵深入,要向每個軍民做戰斗動員和解釋工作。關于擊南擊北問題,看來打馬是理想的,但在胡、馬兩軍乘我十九兵團來到前即聯合實施反撲使我被迫過早決戰的情況下,可能先擊胡,特別是敵威脅到我不能守西安,需集中兵力殲敵一兩個單位,遲滯敵人進攻也是需要的(即部分決戰)。彭德懷還特別指出,要不怕任何困難,不為零碎動搖整體。此時,一野第十八兵團三個軍及第七軍、第一軍的三師、第三軍的八師全部到達三原、西安地區,第十九兵團三個軍前衛師亦已渡過黃河進至韓城、芝川地區,向三原、富平地區開進。由于胡馬二軍進犯被一野阻止,又偵悉十八、十九兵團迅速集結,乃停止進攻,紛紛后撤。至26日,二馬退至永壽、崔木鎮一線,胡宗南部遂沿渭河北之隴海鐵路和周至終南鎮地區后撤。胡馬聯合反撲,企圖奪取西安的美夢破滅。
由于我第十八、十九兵團經長途行軍需要集結休整,遵照中央軍委指示,第一野戰軍各兵團原地進行休整,準備與胡、馬兩軍進行決戰。
鉗馬打胡方針的制定 陜中戰役的勝利,及第一野戰軍第一、二兵團組成,第十八、十九兵團相繼抵達陜西,把西北戰局推進到了解放軍能夠集中優勢兵力,殲滅胡宗南集團及馬步芳、馬鴻逵集團的決戰階段。胡、馬兩軍聯合向西安反撲受挫后,兵退涇河以西和西府地區的渭河南北。青馬第八十二、一二九軍位于彬縣、旬邑張洪鎮、禮泉叱干鎮地區;寧馬第十一、一二八軍位于永壽、麟游崔木鎮地區。胡宗南集團第十八兵團部和第六十五、三十八軍在扶風以南、渭河以北的隴海鐵路兩側集結;第三十六軍(欠一二三師)、九十軍分別撤至眉縣、周至啞柏鎮地區;隴南兵團第一一九軍撤至武功、扶風一線。另以第三十六軍一二三師、十七軍十二師,六十九軍八十四師控制周至以南秦嶺,以第五十七軍二一四師守寶雞,第一軍撤至鳳縣以南地區。胡、馬兩軍形成掎角之勢,時刻準備與一野決戰。
1949年6月20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了致第一野戰軍彭德懷、張宗遜、趙壽山的電報,部署對胡宗南、馬步芳、馬鴻逵的作戰計劃:判斷“胡匪不外兩途:一是以全力擔任鉗制我渭南各軍,保證馬匪右側之安全;二是馬、胡同時向我涇(河)北、渭(河)南舉行攻勢。不論胡匪采取何種計劃,均給我軍以首先殲滅胡匪的機會。希望你們針對先打胡匪的方針,迅速集中王周兩兵團主力,于馬匪向涇陽攻擊之際,突然發起對胡軍的攻擊,以殲滅三十八軍、六十五軍、九十軍為目標。
”根據中央軍委電示,彭德懷、張宗遜、趙壽山于22日向軍委請示:“(一)馬匪確有渡涇河攻我涇、原企圖。胡匪刻正以一軍、三十六軍、六十五軍、三十八軍、九十軍,沿渭河南岸,隴東兵團沿咸寶公路,十七軍及八十四師、二五四師依南山,沿子午鎮東西,有乘馬匪在涇、原與我激戰時,向西安、咸陽攻擊之極大可能。(二)以上情況,我擬以一至三個軍(視十九兵團集結程度),位置于三原附近,組織頑強防御,給頑敵青馬以重大打擊與消耗,以利今后作戰。集結三個兵團(若敵很快進攻時,二兵團須留一部于三原地區)于西安附近,殲滅胡匪進攻的七個軍。(三)戶縣以西地區,南靠秦嶺,北依渭水,正面僅四十至三十里,且多稻田藕塘,利防御不利出擊,因此擬誘敵至西安附近,我集一兵團全部,二兵團大部,以至全部(視敵進攻時間與十九兵團集結程度決定)于西安東南,十八兵團以一個軍守咸陽、西安城防與維護工事外,可抽兩個軍集結于西安、三橋間,待敵進到西安西南地區時,我以七至八個軍,由東向西出擊殲滅之。”
22日9時,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了復電:“假如胡馬各敵照你們來電所述,分向渭南、涇北進攻,則你們的作戰計劃是正確的,但請注意:(一)以許(光達)兵團由涇北轉至渭南,難于保持秘密,似不如令楊(得志)兵團改開西安集中,留許兵團就地鉗制馬匪,或退至三原誘馬深入較為適宜;又一個軍不足鉗制馬匪,至少要有兩個軍。(二)須估計到胡馬各匪可能不戰而退的情況,假如這樣,則部署須準備及時改變?!?img alt="第一野戰軍戰史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戰史》,解放軍出版社1995年5月版,第412、41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3E117/17613880206698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950257-h0WlysbaLq0snZ6oIc3uzHxRpUvnxKFK-0-d8ffea89b4ea2f568477f2e495bf3883">26日,彭德懷等向中央軍委建議:如二馬集結乾縣、永壽、彬縣、常寧鎮等地區,則以第十八兵團鉗制寶雞、扶風、眉縣地區之敵,以第一、二、十九兵團聚殲二馬主力;如二馬西撤長武、平涼,則以第十九兵團鉗制二馬,集中第一、二、十八兵團圍殲胡宗南部及王治岐部,奪取寶雞、隴南,做解放漢中準備。同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了致彭德懷、張宗遜、趙壽山電,提出鉗馬打胡的作戰方針,指出:“根據近日情報,馬匪各部業已準備向彬(縣)長(武)撤退,胡匪各部勢必同時向寶(雞)鳳(縣)撤退,決不會再前進了,也不會保守不退。在此種情況下,你們應當集中王周兩兵團全力及許兵團主力取迅速手段,包圍胡匪四、五個軍,并以重兵繞至敵后,切斷其退路,然后殲滅之。許兵團留下必要兵力監視兩馬,以待楊兵團趕到接替。楊兵團應立即向西開進,迫近兩馬筑工,擔負鉗制兩馬任務,并嚴防兩馬回擊。此點應嚴格告訴楊得志,千萬不可輕視兩馬,否則必致吃虧?!?img alt="第一野戰軍戰史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戰史》,解放軍出版社1995年5月版,第412、41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3E117/17613880206698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950257-h0WlysbaLq0snZ6oIc3uzHxRpUvnxKFK-0-d8ffea89b4ea2f568477f2e495bf3883">
6月27日,毛澤東、中央軍委就殲擊胡宗南、馬步芳、馬鴻逵、王治岐的作戰計劃再次致電彭德懷,指出:“如青寧兩敵只做小撤退,位于乾、永、彬、常寧、南坊、通潤地區,而不是向彬、長、涇、涼做大撤退,則先打兩馬后打胡王的計劃是正確的,但打兩馬比較打胡王為費力,必須充分準備,從精神動員到作戰技術都要力求準備充分,并要準備付出數萬人的犧牲,以期全殲兩馬或殲其主力,即可基本上解決西北問題?!薄叭鐑神R向彬、長,涇、涼做大的撤退。距離胡王較遠,十九兵團只需擔負鉗制兩馬任務(仍要小心)”,“你們在執行當前戰役,占領寶、鳳、涇、涼后,看青寧胡王四敵主要是青寧兩敵被殲程度如何,再決新的部署,如兩馬主力被殲,進一步解決蘭州、青海、寧夏及甘肅西部已無重大困難,則可以按照二中全會時商定的計劃,早日分兵為兩支。第一支西進,擔負解決甘寧青新四省(我們希望本年年底能解決甘青寧三省,并直達甘、涼、肅三州取得油源。明年春季或夏季占領新疆,取得更大油源,這是極端重要的任務),這一支兵力的數量以能擔負解決上述任務為原則。第二支南進,以占領成都解決川北為目的,出動時間要和劉鄧占領黔、渝相配合,不可太早,寧可稍為緩一點,以期聚殲胡匪,不使逃入云南?!薄叭绻鄬幒跛臄车闹髁μ貏e是青寧主力不能在涇、涼、寶、鳳及其以東地區被我殲滅,則你們暫時不能做大的分兵。那時,為了免除西進路上的側翼威脅,可以考慮以主力先給胡匪以打擊,然后西打兩馬,待兩馬主力殲滅后再分兵?!泵珴蓶|同時還指出,“為使偽府放心遷往重慶而不遷往臺灣……及使胡匪不致早日入川起見,你們暫時似不宜去占漢中,讓漢中留在胡匪手中幾個月似較有利?!?img alt="第一野戰軍戰史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戰史》,解放軍出版社1995年5月版,第41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3E117/17613880206698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950257-h0WlysbaLq0snZ6oIc3uzHxRpUvnxKFK-0-d8ffea89b4ea2f568477f2e495bf3883">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以及西北戰場的實際情況,一野進行了積極的準備。6月27日,彭德懷、張宗遜、趙壽山發出《關于首殲胡宗南部于武功眉縣地區的作戰命令》,明確指出,野戰軍主力決乘敵移動首先殲滅胡匪于武功、寶雞、周至、眉縣地區,并對兵力進行了部署。29日,彭德懷等致電王震等并報中央軍委,通報殲擊胡馬敵軍的計劃。
為了貫徹中央軍委有關電示精神,制訂與胡宗南及二馬決戰計劃,7月6日中共第一野戰軍前委在咸陽第十八兵團司令部召開有各軍軍長、政治委員參加的第七次擴大會議。會議由彭德懷主持,賀龍出席了會議。會上,彭德懷傳達了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作戰意圖。與會人員集中討論了“先胡后馬、先馬后胡”的利弊。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及敵我兵力部署情況,會議分析認為:二馬已撤至永壽、彬縣、長武地區,并繼續撤至平涼;而胡宗南集團五個軍集結扶眉地區夾渭河而陣,被河分割,不易配合,且縱深力量薄弱,沒有戰略預備隊的實際,是一野全殲的有利條件。因此,會議制定了“鉗馬打胡”的作戰方針,決定發起扶眉戰役,以一部兵力鉗制二馬,集中主力聚殲胡宗南主力及第一一九軍于漆水河與千河之間。彭德懷在講話中指出,由于蔣介石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盤踞西北的胡宗南、馬步芳、馬鴻逵和退縮中南的白崇禧身上,妄圖以西南作為最后的反革命基地,取得美帝國主義支持,以便伺機卷土重來。而蔣介石在西北西南仍有80萬軍隊,不可小視。二馬尚未遭到過殲滅性打擊,戰斗力較強,對胡、馬二敵不能分兵對待,必須集中力量一個一個地殲滅。若“鉗胡打馬,先馬后胡”,從戰場上考慮,把二馬殲滅在陜西比他逃回老窩再打有利,但是打馬比打胡費力,二馬兵力分散,不易聚殲。若“鉗馬打胡,先胡后馬”,則較為有利。胡宗南在扶眉地區兵力集中,我包圍該地區,其秦嶺以南沒有戰役預備隊可以北援,則可全殲該敵。雖然胡、馬可以南北策應,然而胡、馬之間空隙較大,我軍可以從容迂回胡部側后。同時要看到,二馬在咸陽受挫,我圍殲胡部,二馬不會輕易出援。另外,胡部三個軍在渭河北,兩個軍在渭河南,渭河沿岸沒有大軍渡河設備,我軍發起攻擊的時候,南北敵人無法相互支援。權衡利弊,我們決心先打胡宗南集團。其作戰方針是“鉗馬打胡,先胡后馬”,力爭于漆水河、千河之間殲滅胡宗南的主力,然后集中全力對馬。彭德懷強調指出,扶眉戰役意義重大,一定要打勝。他還特別對第二兵團司令員許光達說:“最關鍵的是二兵團,你們要隱蔽開進,路上如遇小股敵人不要糾纏,突然插入敵后,直逼渭河。在占領青化鎮、益店鎮后即向羅局鎮、眉縣車站進攻,搶占蔡家坡,切斷隴海路,阻止敵人向寶雞撤退?!?img alt="第一野戰軍戰史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戰史》,解放軍出版社1995年5月版,第23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3E117/17613880206698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950257-h0WlysbaLq0snZ6oIc3uzHxRpUvnxKFK-0-d8ffea89b4ea2f568477f2e495bf3883">一野“鉗馬打胡”的部署得到中央軍委的同意。
7月1日,第一野戰軍司令部、政治部發布《關于消滅胡馬軍的戰役指示》,進行戰略決戰動員,要求:“全體指戰員,共產黨員,戰斗英雄們,后勤工作人員都要緊張地行動起來,發揚我們勝利的光榮傳統,在各個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團結起來,發揮智力、勞力,進行充分的戰斗準備,勇敢而頑強地戰斗,為徹底殲滅胡馬匪軍而共同奮斗。”
決戰扶眉 按照一野第七次前委擴大會議決定的“鉗馬打胡”的作戰方針,第一野戰軍決心消滅胡宗南集團在西府地區的四五個軍。7月7日,一野發出《關于殲滅胡、王匪軍于漆水河千陽間及眉縣地區的作戰部署》和扶眉戰役的作戰命令,野戰軍政治部發出了《奮勇前進,全殲胡馬匪軍動員令》,要求領導干部分頭深入部隊進行動員,反復講清扶眉戰役的作戰方針和意義,明確戰役部署和戰術要求,號召部隊發揚猛打猛沖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堅決打好這一仗,各部隊普遍針對胡馬軍的作戰特點,進行了戰前戰術、技術訓練和對敵區的偵察,弄清各自進軍路線和敵人守備情況。
根據鉗馬打胡的戰略方針,7月7日,一野發布扶眉戰役作戰部署:第十九兵團并騎兵第二師于7月10日進至唐王陵、兩馬山、鐵佛寺、儀井、楊家山之線(置重點于乾縣、禮泉之間),構筑據點工事,鉗制二馬于乾縣、永壽地區,確保我沿咸(陽)鳳(翔)公路作戰兵團右側后之安全。集中主力第一、二、十八兵團聚殲胡宗南部的五個軍。其中,第二兵團于11日隱蔽集結于臨平鎮以東乾縣西南地區,于12日向法門寺(即崇正鎮)、益店鎮及其南北取平行道路迅猛攻擊前進,迂回到羅局鎮以西,截斷胡宗南第三十八、六十五、一一九軍退路;第十八兵團(欠第六十一軍2個師)并第七軍,于12日沿咸鳳公路及其以北大王村、朱市溝、吳家堡、王家堡、杏林鎮、浪店、劉家堡之線,向武功及劉家堡以南以西之敵攻擊前進,然后兩個兵團協同將敵包圍壓迫于渭河北岸之午井鎮、羅局鎮地區而全部殲滅之。第六十一軍(欠一八三師)仍衛戍西安并各個殲滅西安以南子午鎮一帶之敵軍。第一兵團(欠第七軍)于12日開始各個殲擊渭河南岸周至、眉縣地區敵第九十、三十六軍,并策應渭河北岸作戰。同時,中共中央西北局動員解放區各級黨委、政府積極籌備物資、擔架隊、運輸隊,全力支援前線。
7月10日,扶眉戰役開始。為迷惑敵人,第一野戰軍擔任鉗馬任務的第十九兵團首先行動。第十九兵團附騎兵第二師于當日進至乾縣、禮泉以北高地構筑工事,以一部逼近二馬展開進攻之勢,使二馬不敢輕舉妄動,以保證主攻部隊右側之安全。同時,防守西安的第六十一軍(欠一八三師)率第一八一師,一八二師五四五團及五四四團一個營,同日向子午鎮方向挺進,對退至子午鎮、小五臺地區的胡宗南部第十七軍十二師殘部發起攻擊。至11日17時,胡部第十二師師部及第三十五、三十四團被壓縮包圍于正經殿、五佛殿等廟宇中,胡軍先是憑險頑抗,失敗后又四次企圖奪路突圍,均被一野第六十一軍一八一師、一八二師擊退。最后,解放軍五四五團在五四二團配合下,全殲小五臺之敵。此戰共斃傷俘敵1580余人。此次戰斗使胡宗南摸不清第一野戰軍總的作戰意圖,打亂了胡宗南的陣腳,保證了主攻部隊兄弟兵團左側的安全。
10日晚,一野主攻兵團發動進攻。隱蔽在禮泉縣城西和城南待命的一野第二兵團,沿渭河北岸急行軍西進,渡過漆水河,從胡、馬兩軍防線之間楔入,迂回到胡宗南部第十八兵團側后。擔任穿插作戰任務的一野第四軍奔襲并占領羅局鎮、益店鎮,切斷敵人西逃退路。第四軍十師以隱蔽動作,一夜前進70余公里,越過漆水河,迂回到胡軍側后,11日3時攻占羅局鎮、7時占領眉縣火車站,殲西退之敵先頭部隊一部,截斷胡軍退路。彭德懷司令員得悉后,立即發電嘉獎,令全軍迅速包圍殲滅敵人。第二兵團主力于11日4時進至益店鎮、青化鎮,由北向南快速迂回到胡宗南部第三十八、六十五軍和一一九軍側后。隨后,一野第三、第六軍由青化鎮東西線向南攻擊,經十余小時惡戰,第三軍九師克扶風,并將渭河北岸之胡軍壓縮于河灘上。第一兵團亦由戶縣渭河南岸向周至、眉縣攻擊前進,策應渭河以北部隊作戰。11日,第一兵團二軍六師于辛口子、黑山寺地區殲胡軍第一二三師一部。11日夜,第一兵團以第一軍二師一部從狹窄的胡軍據點間水網地帶楔入敵整個防御縱深,切斷胡軍第二十四師與五十三師的聯系。一兵團主力于12日在啞柏鎮、橫渠鎮間殲胡軍第二十四師及第六十一、五十三師各一部,俘敵6000余人,午后攻占眉縣。第十八兵團(欠第六十一軍兩個師)附第七軍,由興平沿咸鳳公路和隴海鐵路分三路向西攻擊前進。11日拂曉6時,一野十八兵團第六十軍插入武功、扶風間之杏林鎮附近,8時于絳帳鎮擊潰胡軍一一九軍第二四七師,殲六十五軍第一八七師主力。12日晨,一野第六十二軍攻克武功,殲胡宗南一一九軍第二四四師一部,并跟蹤追殲逃敵。第十八兵團俘敵約2000人。至此,野戰軍只用了一天多時間,就從東、北、西三面將胡宗南部第十八兵團部及第一一九、六十五、三十八軍包圍于岐山、扶風、眉縣之間的羅局鎮以東、午井鎮以南的渭河灘上。
胡宗南集團雖然判定第一野戰軍要向其進攻,但并未料到會來得這么快,和縱深進入這么遠。當發現第一野戰軍行動時,誤認為是少數地方部隊襲擾。直至11日夜,胡軍第十八兵團部才組織第六十五、三十八軍沿隴海鐵路向寶雞急退。12日拂曉,胡軍在羅局鎮遭一野二兵團阻擊。在此情況下,能否堅守羅局鎮,便成了奪取這一戰役勝利的關鍵。第二兵團四軍向部隊提出了“寸土不失”“堵住敵人就是勝利”的口號,廣大指戰員以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在羅局鎮對敵展開了頑強的阻擊。一野四軍第十、十一師奮力拼殺,打退了胡宗南部第六十五、三十八軍集團式的輪番沖鋒十余次,陣地前敵人橫尸遍野。戰斗激烈時,解放軍一些師職干部帶領警衛、通信人員投入戰斗。第二十九團五連只剩下五個人,仍然堅守陣地。第三十團的三連和七連連續打退敵人九次沖擊,沒有后退半步,陣地巋然。該團三營干部陣亡后,下級自動代理。指戰員負傷不下火線,失掉聯絡的連隊自動歸并,用鮮血和生命堵住了敵軍退路,為全殲敵人贏得了時間。此役,第四軍雖然傷亡大,但作風頑強,打出了威風,為戰役的勝利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大功。
與此同時,一野第二兵團其他部隊和第十八兵團前后夾擊,將胡軍第六十五、三十八、一一九軍緊緊包圍于扶風西南、渭河北岸的午井、羅局、高望寺地區。12日15時,第一野戰軍乘敵處于動搖、混亂狀態發起總攻。一野先用幾百門火炮壓制敵人,打亂敵人,然后從四面包圍,進行穿插分割,輪番沖擊。各部隊不顧疲勞、炎熱,越戰越勇。二兵團四軍第十二師兩晝夜急行軍120多公里,在戰斗中傷亡千余人,中暑死亡百余人的情況下,表現了勇敢頑強、不怕犧牲的戰斗精神。經五小時激戰,除部分敵人泅渡渭河南逃外,其余均被我殲滅。泅水南渡之敵8000余人,全部被我占領眉縣之第一軍俘獲。14日晨3時,第二兵團四軍十二師占領寶雞,第二軍占領寶雞以南益門鎮。扶眉戰役勝利結束。
與此同時,劃歸一野指揮的陜南第十九軍,在軍長劉金軒、政委汪鋒指揮下,于7月10日攻占安康平利縣東南險要陣地關埡子,擊潰六十九軍全部及一五八師一部,生俘一四四師師長符樹蓬,先頭部隊直抵平利縣城附近。
扶眉戰役從7月10日開始到14日結束,第一野戰軍共計殲胡宗南一個兵團部、四個軍部、八個整師另三個整團,共4.4萬余人。其中,斃傷敵1.3萬余人,俘敵3.1萬余人。繳獲騾馬2400匹,各種炮290余門,機槍1160挺,長短槍9000余支,汽車6輛,電臺26部。收復與解放了武功、眉縣、扶風、岐山、鳳翔、永壽、麟游、寶雞、千陽等九座縣城。一野傷亡失蹤4600余人,與敵損失兵力之比為1∶10。
扶眉戰役勝利后,毛澤東致電祝賀:“殲胡四個軍甚慰?!?img alt="第一野戰軍戰史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戰史》,解放軍出版社1995年5月版,第44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3E117/17613880206698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950257-h0WlysbaLq0snZ6oIc3uzHxRpUvnxKFK-0-d8ffea89b4ea2f568477f2e495bf3883">
扶眉戰役勝利后,第一野戰軍第一、二、十九兵團乘勝追擊,揮師西進,相繼解放了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完成了解放大西北的任務。十八兵團由賀龍率領進軍陜南、四川,配合第二野戰軍解放了大西南。
三、扶眉戰役勝利的意義
扶眉戰役是第一野戰軍在西北戰場上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圍殲戰,是與國民黨胡宗南集團、二馬集團進行決戰的第一仗,其作用和意義非常重大。其勝利的原因在戰役總結時寫道:一是戰前準備充分。對敵情和地形有深入的了解,尤其是二兵團插入敵軍縱深,詳細掌握了敵軍部署和作戰地形,因而各部能夠大膽、迅速地從胡軍空隙中穿插到其背后,斷敵后路,成為戰役包圍殲滅敵人的關鍵。二是中央軍委、第一野戰軍“鉗馬打胡,先胡后馬”戰略方針的勝利。胡、馬雖都有聯合作戰的需要,但馬步芳更有求于胡宗南,以擺脫自己的孤立處境。而胡宗南則利用馬步芳減輕北線的壓力,茍延殘喘。二者互相利用,以犧牲對方而求自保。扶眉戰役利用了胡、馬之間的矛盾,達到了鉗其一方殲其另一方的目的。此役,彭德懷針對胡馬軍將兵力集中在第一線,后方空虛,而且沒有預備隊的弱點,采用了迂回敵軍側后,斷其后路,分割包圍,就地殲滅。這是一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大膽而巧妙的戰術,使敵軍無路可退、無兵可援,更無法呼應而進行有組織的抵抗。這種戰法完全出乎敵人預料,因而戰斗時間短、戰果大、代價小,一野只用了一比十的代價,就解決了胡宗南四個軍。三是在作戰方法上,貫徹了“集中優勢兵力,包圍分割,各個殲滅敵人”的戰術原則。就連臺灣當局出版的《國民革命軍戰役史》里也承認:“主決戰方面包含寧夏、隴東及(含隴南兵團),無統一指揮,不僅未能使打擊力統合發揮,且兩馬只知擁兵自重,互相猜疑,各自為戰。他們在不愿消耗各自兵力的心態下,當遇到局部小挫折,就擅自撤退,以致影響全局,功虧一簣。更糟糕的是,我西安綏靖公署對華北共軍第十八、第十九兵團增援彭德懷一事,以及該兩兵團之行動,均毫不知情?!北容^我、敵兩軍的總結和評論,反差何其鮮明。解放軍各部積極求戰,上下團結,主動支援,互相配合,所以大獲全勝;國民黨軍則消極避戰,擁兵自重,互相指責、猜疑,各自為戰,因此一敗涂地。
此役美中不足的是,胡宗南第八兵團司令李振及手下軍長、師長大多逃脫。雖然沒有抓到國民黨軍高級軍官,但是繳獲甚豐,在一野來說尚屬首次。另外一個重大收獲是國民黨軍倉皇敗退時,在其長期統治的城市寶雞、虢鎮、蔡家坡等地,丟下了許多來不及破壞的軍需倉庫和軍工廠。解放軍接管了這些工廠、倉庫和大批物資,對一野解放大西北發揮了重大作用。
扶眉戰役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有著重大的意義。
第一,此役使胡宗南集團賴以生存的主力受到毀滅性打擊,損失四個軍,4.4萬人,從此再無還手之力。第一野戰軍由相對優勢轉變為絕對優勢,完全掌握了西北戰場作戰的主動權。同時沿秦嶺北麓各縣的解放,使退守漢中的胡宗南失掉秦嶺屏障,再無問津關中之力,為一野徹底打敗胡馬敵軍創造了條件。
第二,此役中,第一野戰軍充分利用了胡宗南與二馬,以及二馬之間各自互保實力,不能“精誠團結、互相支持”的弱點,實現了“鉗馬打胡”的戰略意圖;通過此役,完全隔絕了胡、馬集團的聯系,粉碎了胡、馬聯合反撲或聯防的一切幻想,有利于第一野戰軍各個擊破。胡宗南四個軍被殲之際,二馬集中兵力似有救援之勢。據此,7月14日,毛澤東、中央軍委電告第一野戰軍,要求各軍休整幾天,消除疲勞,準備反擊,一直打到平涼,全殲馬匪。但是,當二馬獲悉胡宗南部四個軍已經被殲,擔心自己遭受損失,隨即向隴東、平涼地區撤退,為“鉗胡打馬”創造了條件。
第三,此役使第一野戰軍有了一個以西安為中心的、穩固的戰略后方。隨即中共中央西北局、陜甘寧邊區政府進駐西安,領導人民積極生產,可以籌措大量的糧食、物資和戰勤服務人員,為以后一野殲滅二馬,進軍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解放大西北,支援大西南奠定了基礎。
第四,此役鍛煉提高了部隊大兵團作戰的能力。第四軍(即原第四縱隊),是西北紅軍部隊,有著革命傳統,在1948年西府戰役中,因缺乏大兵團作戰的經驗,打得不夠好,這次在扶眉戰役中打得很出色,尤其是羅局阻擊戰為殲滅胡宗南部起了關鍵性作用。第四軍的同志稱扶眉戰役打了“翻身仗”。彭德懷高度評價第四軍頑強的戰斗作風,稱贊“四軍這次打得好,立了功”。并發電報通令嘉獎。
第五,扶眉戰役的勝利,是一野廣大指戰員不忘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初心,頑強拼搏,英勇奮戰的結果。戰役中一野傷亡4600余人,其中犧牲3000余人,連以上干部84人。他們中有團級干部三人:二軍四師十一團政委趙存仁、三軍七師二十一團副團長劉永成、四軍十一師三十三團副團長高增岳;正營級干部11人:二軍六師十八團獨立營營長栗政通、四師十二團三營教導員黃毅志,五師十四團三營營長何輝章、四師十一團二營營長謝鳳鳴,三軍七師十九團三營營長韓佩、十九團二營教導員張哲,四軍十師三十團二營營長馬成林、教導員周鳳翔,六十軍一七九師五三六團營長牟應德,一軍一師一團一營代理教導員陳昆。安葬在扶眉烈士陵園有名有姓的就有623人。戰斗中涌現了一批先進集體和個人。據統計,獲得師以上單位嘉獎的連以上英雄集體有40個。
英烈與日月同輝,永載史冊。
第六,在扶眉戰役中,地方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是戰役勝利的重要保障。戰前,賀龍、習仲勛發出指示,要求地方大力配合與支援第一野戰軍主力作戰。僅關中新解放區就支援糧食1.95億斤,送軍鞋55萬雙,出動擔架9300副,大車2700輛,基本上保證了作戰部隊的需要。為了保障支前,解放區的人民付出了極大的辛苦和代價,節衣縮食、夜以繼日,按時完成任務。同時,嚴格按照陜甘寧邊區政府制定的標準,確保軍需任務的質量。如軍鞋的鞋底要納夠870至960針碼。绱鞋一只,要納至70針碼,沿邊、納底、绱鞋均要用麻繩,每雙鞋至少要用麻4兩,如果照此再加針碼則更好,晉綏邊區因大都用連環繩納法,每只鞋底應納920至950針碼,加上內外兩行沿邊,每只共納1140至1200針碼。
扶眉戰役的硝煙已經散去,但英雄的第一野戰軍廣大指戰員和陜西各級中共組織領導人民群眾,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共和國的建立,不怕流血犧牲,英勇戰斗、頑強拼搏的獻身精神,永載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