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曹凱 延安精神的執著傳人

曹凱,1928年生,中共黨員。延安市安塞區人,離休干部。2016年、2018年榮獲“陜西好人”稱號。

曹凱故事之一 主動作為搞傳承

91歲的曹凱同志,28年嘔心瀝血、無私奉獻,致力于傳承和弘揚延安精神,被群眾譽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育百萬人”的革命老人。

習近平總書記2009年9月在全國離退休先進黨支部和離退休先進個人表彰會上強調指出:“陜西省安塞縣曹凱同志離休17年來,堅持不懈地進行政治理論、革命傳統、形勢政策宣講,撰寫講稿240多萬字,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做輔導報告18場。像曹凱同志這樣的老干部全國各地都有許多,他們堅持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奉獻到老,這種境界和追求很值得發揚光大。我們要用這些老同志的親身經歷和事跡,用新中國成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和歷史事實,激勵廣大離退休干部繼續保持過去革命戰爭時期的那么一股勁、那么一股革命熱情,堅持把老有所養同老有所為很好地結合起來,做到生命不息,追求不止,余熱光輝。”

1944年4月,曹凱參加了八路軍,194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部隊時,他英勇作戰,多次立功受獎。轉業到地方后,他愛崗敬業、盡職盡責,先后擔任過鄉長、區長、區委書記、縣委宣傳部部長、延安地區南泥灣油礦黨委書記兼廠長、延安黨校理論教員講師等職,1991年10月16日離休。離休后,曹凱感到,作為革命精神的傳家寶——延安精神被許多人忽視了、淡忘了,干部隊伍中一些人揮霍浪費腐化墮落的風氣開始滋生蔓延,許多青少年不知道什么是延安精神,價值觀扭曲。曹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覺得作為一名老黨員、老干部,應該主動承擔起傳承和弘揚延安精神的歷史使命,堅持用延安精神教育廣大青少年。辦完離休手續后,他主動請纓,擔任了安塞縣關工委副主任和革命傳統教育宣講團團長,踏上了新的征程。

曹凱埋頭整理學習筆記,堅持用延安精神育人

曹凱認為,搜集、深入挖掘、整理編寫革命傳統教育教材,是搞好傳承延安精神的前提和基礎。為了使延安精神宣講準確、生動、具體,更富有感染力,25年來他頂著嚴寒酷暑,克服重重困難,知難而進、不辭辛勞、廣泛搜集、深入挖掘,整理編寫革命傳統教育教材。他先后自費奔波于延安、志丹、靖邊、橫山、富縣、西安、北京、上海、韶山、南昌等地,足跡遍及7個省市、20多個縣區、68個村莊。他訪問了近百名老紅軍、老八路、老干部、老黨員,走訪了毛澤東故居、劉少奇故居、徐向前故居、北京軍事博物館、“八一”起義紀念館和延安、志丹、子長、南梁、照金等地紀念館,盡力搜集整理、編寫資料。內容包括理論文章、革命故事、回憶錄等800余篇,近300萬字;革命領袖毛澤東照片600多幅,南昌起義畫展90幅,劉志丹、謝子長等革命斗爭畫展167幅,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事跡圖展38幅,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圖片12幅,抗日戰斗圖片84幅,習仲勛革命斗爭圖片174幅,張思德同志革命事跡圖片39幅,延安精神圖片128幅,延安時期有志青年投身革命圣地圖片100多幅,西柏坡革命舊址圖片37幅,革命先烈英雄模范人物劉胡蘭、黃繼光、邱少云、雷鋒、焦裕祿、狼牙山五壯士、毛岸英等圖片2358幅,安塞縣城建設成就圖片43幅,以及他自己撰寫的宣傳教育講稿100多幅,宣講照片74幅,多達百萬余字。這一幅幅珍貴圖片、一篇篇寶貴資料,凝結著曹凱的多少辛苦、多少心血和汗水啊!面對這摞起來一米多高的圖片和文字資料,誰能不肅然起敬、由衷贊嘆呢?

曹凱故事之二 不辭勞苦忙宣講

為了取得更好的宣講效果,每次宣講曹凱都要精心準備,根據中小學師生、機關干部、企業職工等不同對象和不同地點調整宣講內容,把宣講說唱、圖片展覽、快板表演等形式巧妙地結合起來。比如在安塞縣磚窯灣就講當地老紅軍孫立生的事跡,在招安、高橋就講劉志丹打李塌寨子的故事,在沿河灣就講當地老紅軍田啟元、王生富的英雄事跡,在王家灣就講毛主席在王家灣和轉戰陜北“三戰三捷”的故事,在樓坪就講張思德的故事,在靖邊縣就講劉志丹打靖邊的故事,在衡山就講劉志丹打黃山寺畔的故事,在米脂縣中學就講劉志丹打二郎山的故事,在榆林就講解放軍圍榆林城、沙家店消滅敵三六一師鐘松的故事。在安塞中學他用歌唱革命歌曲的方式開場,催人奮進的歌聲吸引了臺下的幾千名師生,接著他還講了延安時期的學生們艱苦學習的故事等。曹凱認為社會在發展、時代在變化,為了豐富宣講內容,在宣講延安精神的同時,及時增加了“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習總書記系列講話和中央“八項規定與延安精神相結合”等內容,用真實的事例、深厚的愛心和生動活潑的宣講形式來感召青少年、激勵青少年,引導青少年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聽黨話,跟黨走。

幾十年來,曹凱不但堅持不懈地宣講延安精神,并且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保持著艱苦奮斗的延安作風,他按照黨章和上級黨組織的要求,給自己制訂了嚴格的“行為準則”,內容包括“八個學習”“八個牢記”“八個不要”“八個奉獻”“八個維護”等。他把這些“準則”掛在墻上,記在心里,嚴格遵照執行。

他的衣食住行非常儉樸,住的是陜北石窯洞,穿的是普通的中山服,吃的是老百姓的家常飯,就連常用的材料袋也是很普通的布袋子。在個人生活方面,他非常節省,但用于宣傳教育青少年的開支,卻是慷慨大方。多年來,他去外地采訪,不論遠近,所有的差旅費全是自己付,累計支出達到10萬多元,其中材料打印費就達5萬元。

多年來,曹凱還資助家庭困難的大、中、小學生十余名,共計花費23000多元。為了節約交通費,曹凱外出宣講多半騎自行車,先后騎壞了兩輛自行車。一次,曹凱在海拔1700米高的毛界山革命烈士墓前給學生們講述羊馬河戰斗故事。講得正起勁,一場暴雨突然來襲,被雨淋透了的他回到室內就開始發燒。他隨即服了一片安乃近,接著堅持帶病宣講,在場的50多名師生都感動得流下了熱淚。

25年來,曹凱共巡回宣講報告3000多場次,受教育青少年和干部職工達百萬人次,總行程達1.5萬公里,相當于重走了一次長征路。人們稱贊他是“育百萬人”的革命老人,是延安精神的傳承楷模。曹凱不怕累、不怕苦,自覺踐行延安精神,主動宣講延安精神,堅持幾十年如一日,靠的是一種執著,是一位年邁老黨員對傳承延安精神與時俱進的時代楷模。

曹凱故事之三 無私奉獻建基地

曹凱作為一名老黨員,他志趣高潔、理想崇高,堅持“錢財不為兒女謀,營造基地育后人”的原則。經過深思熟慮,曹凱決定利用自家的小院,建造一座延安精神陳列館,讓更多的青少年可以經常來這里參觀學習。但要建造一座陳列館絕非易事,初步預算,需要展室和辦公室十余間,還要修建圍墻、道路,硬化院落,購置展柜、展板和辦公用具等,需要投資近百萬元。曹凱拿出自己數十年的積蓄60萬元,重修了原有的五孔舊窯洞,新建平板房六間。資金仍有短缺,他就動員三個兒子各自再捐10萬元。這每一分錢都體現著他堅強的黨性,都包含著他無私奉獻的精神!

在安塞縣委、縣政府以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兩年多的努力,一座內容豐富初具規模的延安精神教育基地已基本建成。展室共分上下兩層,平整的水泥地院落占地約100平方米,大門口懸掛的“曹凱延安精神教育基地”紅字招牌鮮亮奪目,展室樓頂上“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八個大字金光閃閃。展覽分為室內展覽、多媒體展示、櫥窗塑像宣傳等。目前,一期展室內布展已經完成,布展面積達400多平方米,展出圖片1000多幅,主要展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革命斗爭事跡。第二期將要展出的主要有張思德、白求恩、劉胡蘭、黃繼光、雷鋒、毛岸英、焦裕祿等模范英雄事跡。

活到老、學到老、奉獻到老,是曹凱的座右銘,也是他一生的奮斗歷程。20多年來,曹凱同志懷著對黨的事業的一片忠心,對青少年的一片愛心,承擔著教育青少年的光榮使命,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宣講延安精神,傳承延安精神。曹凱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受到中、省、市、縣黨委、縣政府的表彰和獎勵。他曾多次獲得全國、全省老干部先進個人和全省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榮譽稱號;五次被評為延安精神宣講先進工作者;兩次被評為全國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六次被中共延安市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模范老干部、安塞縣十大杰出人物等。他的先進事跡曾刊登在新華社《國內動態清樣》內參上,《陜西日報》《中華魂》《延安日報》《今秋》《中華民族的榜樣》等多家媒體,都曾先后予以報道。正如詩中“老牛自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描述的一般,現在曹凱正遵照習近平總書記“堅持服務青少年的正確方向”的重要指示,以新的思路和行動,滿腔熱情地奔走在宣講延安精神、關愛青少年的征途上。

中華美德格言

雖千萬人,吾往矣。

——《孟子·公孫丑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岱山县| 盈江县| 邓州市| 四平市| 大新县| 三都| 巍山| 贵溪市| 永顺县| 巴彦淖尔市| 同心县| 泊头市| 石门县| 华蓥市| 高陵县| 岐山县| 平乐县| 贵阳市| 郁南县| 枣阳市| 兴国县| 临西县| 彰化县| 扶余县| 朝阳市| 伊宁县| 新野县| 呼伦贝尔市| 射阳县| 平乡县| 修武县| 凉城县| 永仁县| 嵊泗县| 眉山市| 镇宁| 永新县| 镇康县| 安多县| 奉新县| 丹江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