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
◎隴西郡
郡名。戰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置。因在隴山之西得名,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南)。西漢時轄境相當今甘肅東鄉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水市東部地區。東漢以后屢有增縮。三國魏移治襄武(今甘肅隴西東南),北魏時轄境相當今隴西縣附近地。隋開皇三年(583)廢,改置渭州,大業三年(607)又改稱隴西郡。唐初改為渭州,天寶元年(742)復稱隴西郡,乾元元年(758)又改為渭州。為絲路要地。
◎涇陽
縣名。①秦置,治今甘肅平涼西北,因在涇水之陽得名,屬安定郡。西晉廢。十六國后趙復置。北周廢。②十六國前秦置,治今陜西涇陽縣。北魏屬雍州咸陽郡。隋開皇三年(583)移治今涇陽縣,九年(589)改名咸陽縣,十一年(591)移咸陽縣于今陜西咸陽市東北聶家溝,仍置涇陽縣于今址。
◎冀縣
縣名。東周莊王九年(前688),秦伐冀戎,以其地置,治今甘肅甘谷東。西晉后廢。北魏置當亭縣。北周省入黃瓜縣。隋改為冀城縣。唐改伏羌縣。
◎臨洮
縣名。秦置,治今甘肅岷縣,以臨洮水得名。東漢、西晉屬隴西郡。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升為臨洮郡。西魏大統中改名溢樂。隋大業初復改名臨洮,義寧二年(618)仍改名溢樂。秦筑長城西起于此。
◎西縣
縣名。秦于故西犬丘地置,治今甘肅天水西南。西晉廢。
◎狄道
縣名。①秦置,為甘肅隴西郡治,治今甘肅臨洮縣西南。北魏屬河州武始郡;隋屬雍州金城郡;唐為狄道郡,曾為臨州治所。唐寶應后廢。北宋熙寧五年(1072)復置,為熙州治所。金、元、明時并為臨洮府治所。清乾隆三年(1738)升為州,1913年降為縣,1928年改為臨洮縣。②北魏置,沿用漢翟道(古代翟、狄通用)舊名,治今陜西黃陵西北。西魏廢。
◎上邽
縣名。本邽戎地,秦武公時(前688)取其地置邽縣。西漢改稱上邽縣,治今甘肅天水,屬隴西郡。東漢時屬涼州漢陽郡,晉為秦州天水郡治。東晉初,南陽王保居此地,稱晉王。北魏時因避道武帝珪諱,改名上封,隋大業元年(605)復為上邽,為雍州天水郡治。唐開元二十二年(734)移治今甘肅秦安西北漢顯親故城,天寶元年(742)復還舊治,大中三年(849)又徙治顯親故城。漢唐之間為秦隴地區交通中心和軍事重鎮。唐安史亂后地屬吐蕃,大中時收復,改為鎮。
◎蓋臧城
城名。原為漢姑臧縣,今為甘肅武威縣城,“蓋臧”原為秦時匈奴語,自漢訛為“姑臧”,遂相因至宋不改。元廢之。
◎河西四郡
郡名。即酒泉、武威、張掖、敦煌總稱。漢元狩二年(前121),匈奴昆邪王殺休屠王降漢,以其故地置酒泉、武威兩郡。元鼎六年(前111)又另置張掖、敦煌兩郡。因其地在黃河上游以西,故稱河西四郡,是絲綢之路必經的重要地區。
◎河西五郡
郡名。漢武帝時置河西四郡,至昭帝時又置金城郡,合稱河西五郡。參見“河西四郡”條。
◎涼州
州名。①西漢武帝置,為十三刺史部之一。東漢時治隴縣(今甘肅張家川),轄境約相當今甘肅、寧夏、青海湟水流域、內蒙古額濟納旗,以及陜西定邊、吳旗、鳳縣、略陽一帶。三國魏移治姑臧(今甘肅武威)。魏、晉后轄境縮小,只限于今甘肅黃河以西地區。十六國時前涼、后涼、北涼皆建都于此。后魏改州為鎮,后復置涼州。隋大業三年(607)改為武威郡。乾元元年(758)復為涼州。唐時轄境僅及今甘肅永昌以東及天祝以西一帶。8世紀后期至9世紀中期曾屬吐蕃。五代及西夏時稱西涼府,元降為西涼州,明洪武初改為涼州衛。清雍正二年(1724)改為涼州府。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武威)。轄境相當今甘肅武威、永昌、民勤、天祝、古浪、永登等縣地,1913年廢。②前趙置,治上邽(今甘肅天水西)。③后趙置,治金城(今甘肅皋蘭西南)。④前秦置,治枹罕(今甘肅臨夏),后移治金城,太元初移姑臧(今甘肅武威)。此地為絲路交通要沖及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
◎安定郡
郡名。西漢元鼎三年(前114)置,治高平(今寧夏固原)。轄境相當今甘肅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及寧夏中寧、中衛、同心、固原等縣地。東漢移治臨涇(今甘肅鎮原東南),東晉移治安定(今甘肅涇川涇河北岸)。隋開皇三年(583)廢,大業三年(607)復置。唐初改為涇州,天寶元年(742)復改為安定郡,至德元載(756)又改名保定郡,后又改為涇州。宋改為涇州安定郡。后廢。
◎金城郡
郡名。漢始元六年(前81)置,治允吾(今甘肅永靖西北)。晉移治榆中(今甘肅蘭州市東)。十六國前涼移治金城(今蘭州市西北)。北魏時還治榆中,轄境更小,相當今蘭州市及其以南一帶。西魏后移治子城(今蘭州市)。隋開皇初郡廢置蘭州。煬帝初州廢,后復置金城郡,還治金城。唐初仍改為蘭州,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蘭州為金城郡。
◎敦煌郡
郡名。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分酒泉郡置,治敦煌(今甘肅敦煌西)。北魏降為鎮,后復為郡。隋開皇三年(583)廢,大業三年(607)復置。唐武德五年(622)改置為西沙州,貞觀七年(633)改名沙州,天寶元年(742)仍改為敦煌郡,乾元元年(758)又改沙州。歷為河西走廊要地,絲路門戶。
◎酒泉郡
郡名。西漢元狩二年(前121)以原匈奴昆邪王地置,治祿福(今甘肅酒泉)。北魏廢,孝昌中復置。十六國時西涼李嵩曾遷都于此。隋開皇三年(583)廢,分置肅州,尋廢。唐復置肅州,天寶元年(742)復為酒泉郡,乾元元年(758)仍改為肅州。為絲路要沖。
◎張掖郡
郡名。西漢元鼎六年(前111)以故匈奴昆邪王地置,治得(今甘肅張掖西北)。北魏廢。十六國北涼沮渠蒙遜曾都于此。西魏文帝時復置。隋開皇三年(583)又廢。大業三年(607)復置,移治今張掖市。唐初改名甘州,天寶元年(742)復稱張掖郡,乾元元年(758)復改甘州。地當通往西域及漠北道路要沖。
◎天水郡
郡名。西漢元鼎三年(前114)置,治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轄境相當今甘肅通渭、靜寧、秦安、定西、清水、莊浪、甘谷、張家川等縣。東漢永平十七年(74)移治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改名漢陽郡。三國魏復改為天水郡。西晉移治上邽(今甘肅天水)。隋開皇三年(583)廢,大業三年(607)復置。唐初廢,天寶元年(742)復置。乾元元年(758)改為秦州。此地是由漢唐都城長安通往西域的重地。
◎武威郡
郡名。漢元狩二年(前121)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屬涼州刺史部,治姑臧(今甘肅武威)。十六國時前涼、后涼、南涼、北涼皆曾建都于此。隋開皇三年(583)廢,大業三年(607)復置。唐武德初改置涼州,天寶元年(742)復為武威郡,乾元元年(758)復為涼州。地處祁連山麓,漢唐時為通往西域絲路之要地。
◎氐道
縣名。西漢置,屬隴西郡,其地為氐族所居。漢制,縣有蠻夷曰道,故得名。治今甘肅武山縣東南,禮縣西北。東漢末廢。
◎首陽
縣名,西漢置,屬隴西郡,治今甘肅渭源縣東北渭河北岸。西魏大統十七年(551)改名渭源縣。
◎金城
縣名。①西漢置,屬金城郡。治所在今蘭州市西北。應劭曰:“初,筑城得金,故稱金城。”十六國前涼為金城郡治所,西秦曾在此建都。北魏改置子城,移治今甘肅皋蘭縣西南。隋復治金城,治所在今蘭州市,后改名五泉。唐復故,后陷吐蕃。宋改置蘭泉,治所即今甘肅皋蘭。此地為絲路交通沖要之區。②唐武德二年(619)改因城置,治今陜西甘泉西北。天寶元年(742)改為敷政。③唐景龍四年(710)以始平改置,因中宗送金城公主入吐蕃別于此,故名,治今陜西興平。至德二載(757)改為興平。此地為關中東西大道及絲路所經之地。
◎平襄
縣名。西漢置,治今甘肅通渭西北。西漢為天水郡治所,新莽為鎮戎郡治所。北魏廢。
◎綿諸
①道名。西漢時,因有蠻夷居其間,故置綿諸道,治今甘肅天水東。東漢廢。②縣名。北魏置,治今甘肅天水東。西魏廢。
◎臨涇
縣名。①西漢置,治今甘肅鎮原縣東南。東漢、曹魏、西晉為安定郡治所。②隋大業十二年(616)改湫谷縣置,治今甘肅鎮原縣。唐元和后置原州于此,五代、宋、金為原州治所。元至元七年(1270)廢。
◎古隴縣
古縣名。西漢置,治今甘肅張家川縣境。東漢為涼州刺史治所。西晉廢。北魏改置隴城縣。
◎豲道
縣名。西漢時以隴西豲戎之地置,治今甘肅隴西縣南。北魏改作桓道,后更名內陶,隋開皇初改稱武陽,開皇十年(590)又改為隴西。
◎望垣
亦作望恒。縣名。西漢置,屬涼州天水郡,治今甘肅天水西渭河南岸。西晉廢。
◎敦煌
縣名。西漢置,治敦煌(今甘肅敦煌),為敦煌郡治所。十六國西涼建都于此。北周改名鳴沙縣。隋大業初復名敦煌縣。唐末廢。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復置,并移治今址。為絲路門戶。
◎廣至
縣名。西漢置,屬敦煌郡,治今甘肅安西縣百齊堡。北周廢。
◎冥安
縣名。西漢置,屬敦煌郡,治今甘肅安西東南鎖陽城。因縣境有冥水而得名。北周廢。
◎龍勒
縣名。西漢置,屬敦煌郡,治今甘肅敦煌西南南湖鎮破城子。因有龍勒山得名。北魏為壽昌郡治所。北周時郡縣俱廢,并入鳴沙縣。
◎池頭
縣名。西漢置,屬酒泉郡,治今甘肅玉門西北。東漢改名沙頭。后廢。
◎令居
縣名。西漢昭帝置,治今甘肅永登西北。后移治今甘肅古浪西。東漢元初二年(115)護羌校尉龐參復遷舊治。西晉廢。十六國前涼復置。后廢。
◎允吾
縣名。①西漢置,治今甘肅永靖西北湟水南岸。三國魏廢。②隋大業二年(606)改邑次縣置,治今甘肅永登東南。六年(610)改名會寧。
◎祿福
縣名。西漢置,為酒泉郡治,治今甘肅酒泉。西晉改名福祿。參見“福祿”條。
◎酒泉
縣名。①隋開皇三年(583)以永平縣改置,治今張掖西北。大業二年(606)移治今張掖,改名張掖。②隋義寧初以福祿縣改名置,治今甘肅酒泉。1913年廢。
◎
得
縣名。漢武帝以匈奴地置,治今甘肅張掖西北。西晉改名永平。自漢至魏為張掖郡治所。
◎驪靬
縣名。西漢置,治今甘肅永昌西南。西域驪靬人內遷居此,故名。東晉張祚將伐驪戎于南山,大敗而還。北魏后作力乾,隋廢。
◎張掖
縣名。①西漢置,屬武威郡,治今甘肅武威張義堡。西晉廢。②隋大業二年(606)以酒泉縣改置,為張掖郡治,治今甘肅張掖。唐為隴右道甘州治。唐末廢。清雍正二年(1724)復置。
◎宣威
縣名。西漢置,治今甘肅民勤西南。北魏廢。
◎休屠縣
縣名。西漢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治今甘肅武威北。西晉廢。北魏復置。隋廢。
◎姑臧
縣名。西漢元狩二年(前121)置,為武威郡治,治今甘肅武威。三國后為涼州治所。十六國時前涼、后涼、南涼、北涼及唐初李軌皆建都于此。唐為涼州及河西節度使治所。安史亂后地陷吐蕃,遂廢。地處河西走廊要沖,是絲路要地。
◎武威
縣名。①漢元狩二年(前121)匈奴昆邪降,以其地置,治今甘肅民勤東北。晉并入姑臧。②唐總章元年(668)以神鳥縣改置,治今甘肅武威。神龍元年(705)復改神鳥縣,后廢。清復置,仍稱武威縣。
◎允街
縣名。西漢置,屬金城郡,治今甘肅永登南莊浪河西岸。《后漢書注》:“允街城臨麗水,一名麗水城。”麗水即今莊浪河。西晉末廢。
◎榆中
縣名。西漢置,治今甘肅榆中西北。《水經注》河水“又東過榆中縣北”,“昔蒙恬為秦北逐戎人開榆中之地”,即此。唐廢入五泉縣地。民國復稱榆中。
◎枝陽
縣名。西漢置,治今甘肅永登東南莊浪河東岸。西晉初廢。十六國前涼復置。北魏廢。
◎安定
縣名。①西漢置,治今甘肅涇川北涇河北岸。東漢廢。西晉復置。唐至德二載(757)改名保定縣。曾為安定郡治所,又先后為雍州及涇州治所。②金大定七年(1167)以定安縣改名,治所即今甘肅寧縣。元至元七年(1270)廢。③元升安定堡置,治所即今陜西子長縣西北安定鎮。④明洪武初降安定州置,治今甘肅定西縣。1913年改今名。
◎陰槃縣
縣名。①西漢置,東漢稱陰盤,治今陜西長武縣西北。漢靈帝末廢。②東漢末徙置,治今陜西臨潼東,晉稱陰般,北魏廢。
◎襄武
縣名。①西漢置,屬隴西郡,治今甘肅隴西東南。三國魏移郡治于此。唐屬隴右道渭州,后陷于吐蕃。宋改置隴西縣。②北魏置,治今甘肅民勤西南。西魏廢。
◎祖厲
縣名。又名馬城。西漢置,以近祖厲河而得名。屬定安郡,治今甘肅靖遠西南。西晉廢。
◎揟次
縣名。西漢置,治今甘肅武威東南。為絲路河西走廊段之要地。
◎顯美
縣名。西漢置,屬張掖郡,治今甘肅永昌東南。東漢西晉屬涼州武威郡。北周廢入姑臧。
◎屋蘭
縣名。西漢置,治今甘肅山丹西北,北魏廢。
◎昭武
縣名。西漢置,治今甘肅臨澤西北舊臨澤東。西晉改名臨澤。
◎日勒
縣名。西漢置,屬張掖郡,治今甘肅山丹東南古城洼。西晉為涼州西郡治所。北魏改名永寧縣。
◎淵泉
縣名。①西漢置,屬敦煌郡,治今甘肅安西東的古朗吉。故城左右有十道溝水。闞骃《十三州志》:“地多流泉,曰淵泉,縣以水名。”清移柳溝衛來治。后廢為城。②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以安西、柳溝兩衛改置,屬安西府;三十七年(1772)又升置安西州,治今甘肅安西。
◎干齊
縣名。西漢置,屬酒泉郡,治今甘肅玉門東七十里柳溝堡南,為西部都尉治所。晉屬涼州敦煌郡。后廢。為絲路要地。
◎會水
縣名。西漢置,屬酒泉郡,治今甘肅金塔南。《十三州志》:“泉水所會曰會水;今蘇賴昌馬合流,分注靖逆舊城之東西;又西經十道溝水,至柳溝。以方位考之,十道地當為漢之會水縣地。”北魏廢。
◎表氏
縣名。西漢置,治今甘肅高臺西。東漢、西晉稱表是。北魏廢。
◎樂涫
縣名。西漢置,屬酒泉郡,治今甘肅酒泉東南。北魏降為樂涫戍,后復置。隋廢降為鎮,為絲路要地。
◎玉門
縣名。西漢置,治今甘肅玉門西北赤金堡稍東。東晉時西涼分置會稽郡,北魏時又分置玉門郡,北周廢玉門郡,設置會稽縣。隋開皇十年(590)復改玉門縣。唐末廢。明置赤金蒙古衛,后廢。清復置赤金衛。乾隆二十四年(1759)復置玉門縣,移治今玉門西北玉門鎮。城西有玉門關,是絲路上的重要關隘,為通往西域各地的交通門戶。
◎番和
縣名。西漢置,屬張掖郡,治今甘肅永昌。西晉改名番禾。十六國后涼升置番禾郡。北魏改為番和郡。北周廢為鎮。隋開皇三年(583)復置番和縣,屬雍州武威郡。唐天寶中改名天寶縣,長慶中仍改番和縣,后廢。為絲路要地。
◎略陽道
政區名。西漢置,治今甘肅秦安東北隴城鎮。秦漢時縣級行政機構,以有蠻夷曰道。東漢改為略陽縣。
◎羌道
政區名。西漢置。以羌族所居得名。秦漢時縣級行政機構,有蠻夷曰道。治今甘肅舟曲一帶,屬隴西郡。三國后廢。
◎刪丹
縣名。西漢置,因刪丹山(即焉支山)得名。屬張掖郡。治今甘肅山丹縣。東漢興平二年(195)屬西郡。北魏改名山丹縣,隋大業初復舊名,仍屬張掖郡。唐屬甘州。安史之亂后其地為回鶻所據。北宋天圣六年(1028)地入西夏。元代置山丹州,明改山丹衛,清改山丹縣,今因之。
◎安故
縣名。漢置,治今甘肅臨洮南。東漢末廢。前涼復置,兼置安故郡,旋廢。
◎漢陽郡
郡名。①東漢永平十七年(74)改天水郡置,治冀縣(今甘肅甘谷東)。三國魏復名天水。②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置,治蘭倉(今甘肅禮縣)。北周廢。隋大業三年(607)置,治上祿(今甘肅禮縣西南)。唐武德元年(618)改為成州。
◎廣魏郡
郡名。三國魏置,治臨渭(今甘肅天水東)。西晉泰始中改為略陽郡。
◎南安郡
郡名。東漢中平五年(188)分漢陽郡置,治豲道(今甘肅隴西)。轄境相當今甘肅隴西縣東部及定西、武山縣地。隋開皇三年(583)廢。
◎武都郡
郡名。①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于白馬氐居地置,治武都縣(今甘肅武都北)。下轄武都、上祿、河池、沮、故道、嘉陵道、平樂道、循成道、下辨道九縣。約當今甘肅隴南武都地區的大部、天水地區的西和、徽、兩當諸縣,以及東入陜西境內的鳳、略陽等縣地。東漢因之。至東漢末年,郡廢。北魏復置,治石門縣(今甘肅武都)。西魏、北周因之。隋開皇初,廢郡存州。大業初又改州為郡,仍稱武都郡。唐初復改武州,天寶元年(742)再改武都郡,迄乾元元年(758)郡廢。②北魏太延二年(436)置,治虢縣(今陜西寶雞虢鎮)。轄地當今陜西眉縣、寶雞、千陽與隴縣的南部及太白縣的西北部地區。郡境為長安西出絲綢之路所必經。西魏、北周因之。隋開皇初郡廢。
◎略陽
縣名。①東漢以略陽道改置,屬涼州漢陽郡,治隴城縣(今甘肅秦安東北隴城鎮),西晉屬秦州略陽郡。后廢。②西魏以隴城縣改名置,治今甘肅秦安東北隴城鎮。隋開皇二年(582)改為河陽縣。
◎沙頭
縣名。東漢以池頭縣改名置,屬涼州酒泉郡,治今甘肅玉門西南。北魏廢。
◎鹯陰
縣名。東漢以鶉陰縣改名置,治今甘肅靖遠西北。西晉廢。
◎安彌
縣名。東漢以綏彌縣改名置,治今甘肅酒泉東。北魏廢。
◎鶉觚
縣名。東漢改漢陰密縣置,治今甘肅靈臺東北。秦使太子扶蘇及蒙恬筑長城,見此地原高水淺,因欲筑城,遂以觚爵奠祭,乃有鶉鳥飛升觚上,以為靈異,因以名縣。西魏大統中移治今靈臺縣。唐天寶元年(742)改名靈臺。
◎鄣縣
縣名。①東漢析襄武縣地置,屬涼州隴西郡,治今甘肅漳縣西南。晉永嘉后廢。北魏復置,改此名。隋改名障縣。唐復名為鄣縣,屬隴右道渭州,后陷吐蕃。宋置鹽川鎮。元復置鄣縣。明初改名漳縣,并移治三臺山麓。②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置,治今西安臨潼區交口鎮北。西魏廢。
◎新興
縣名。東漢末置,治今甘肅武山西北,屬南安郡。北魏屬廣寧郡。隋初廢。
◎西郡
郡名。三國魏置,治日勒(今甘肅永昌西北),西魏廢。
◎中陶
縣名。三國魏置,屬南安郡,治今甘肅隴西東北渭水北岸。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廢。
◎新陽
縣名。①三國魏置,治今甘肅天水西北渭河北岸。晉屬秦州天水郡。《水經注》:“渭水過新陽下城南,即故縣也。”西晉末廢。②北魏置,為涼州泉城郡治,在甘肅省境。
◎臨渭
縣名。三國魏析隴縣地置,治今甘肅天水東五十里。晉為秦州略陽郡治所。北魏并入隴城。
◎宜禾
縣名。①三國魏置,治今甘肅安西南。北周廢。②西晉以宜禾都尉改置,屬涼州敦煌郡,治昆侖障(今甘肅安西縣地)。北周廢。③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置,為新疆鎮西府附郭,治今新疆巴里坤縣。咸豐五年(1855)廢。
◎秦州
州名。①晉泰始五年(269)分雍、涼、梁三州置,治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太康三年(282)廢,并入雍州;七年(286)復置,移治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改縣曰上封,仍為州治。隋縣復故名,大業三年(607)改州為天水郡。唐初復名秦州,開元二十二年(734)移治成紀縣(今甘肅秦安西北)。天寶元年還治上邽,乾元元年(758)復改為秦州,寶應中陷入吐蕃。北宋初與成紀同移治今天水。明省縣入州。清雍正時改為直隸州。1913年降為天水縣。②十六國前涼置,治隴西(今甘肅隴西西南)。③十六國北涼置,治張掖(即今甘肅張掖)。④唐武德二年(619)置,治今甘肅秦安東,領成紀、伏羌、上邽、隴城四縣,地當今天水地區大部。宋時廢。
◎狄道郡
郡名。晉惠帝置。治狄道(今甘肅臨洮)。轄境相當今甘肅臨夏、臨潭、臨洮、岷縣和青海貴德、尖扎、循化等縣地。十六國前涼張駿時改置武始郡。唐天寶元年(742)復置。乾元元年(758)改為臨州。
◎略陽郡
郡名。①西晉泰始中以廣魏郡改名置,治臨渭縣(今甘肅秦安東南)。北魏廢。②北魏置,治隴城縣(今甘肅秦安隴城鎮)。隋開皇三年(583)廢。
◎蘭池
縣名,西晉置,治今甘肅山丹縣境,隋廢。
◎永平
縣名。西晉以得縣改名置,治今甘肅張掖西北。十六國北涼建都于此。隋開皇三年(583)改名酒泉,后又改為張掖。
◎骍馬
縣名。西晉置,屬涼州酒泉郡,治今甘肅玉門東北騸馬鎮。北魏廢。
◎萬歲
縣名。晉置,隸于西郡。地不詳。
◎仙提
縣名。晉置,隸于西郡。地不詳。
◎會稽
縣名。①西晉元康五年(295)置,治今甘肅玉門西北玉門鎮附近。北周廢。②北周以玉門縣改置,治所在今甘肅玉門西北赤金堡東。隋開皇十年(590)復改為玉門縣。
◎臨澤
縣名。①西晉以昭武縣改名置,屬涼州張掖郡。治今甘肅臨澤縣西北。北魏廢。②1928年以撫彝廳改置,治今甘肅臨澤縣西北舊臨澤。1952年移治沙河堡(即今縣治)。
◎福祿
縣名。①西晉以原祿福縣改名置,治今甘肅酒泉。十六國西涼李嵩曾建都于此,尋入北涼。北魏平北涼后復置。隋屬雍州張掖郡,義寧初改名酒泉。②唐武德二年(619)置,屬隴右道肅州。治今甘肅高臺西南。天寶后廢。
◎沙州
州名。十六國前涼置,治敦煌縣(今甘肅敦煌西)。轄境相當今甘肅安西縣西至新疆吐魯番一帶,不久廢。唐武德五年(622)改瓜州為西沙州,貞觀七年仍改為沙州。天寶元年(742)改為敦煌郡。乾元元年仍改沙州。安史亂后陷入吐蕃,五代時屬回鶻,宋屬西夏。元至元十四年(1277)復置,十七年(1280)升為路。轄境相當今甘肅安西以西地區。明洪武初廢。永樂初置沙州衛,正統時廢。
◎河州
州名。十六國前涼分涼州置,治枹罕(今甘肅臨夏東北)。西秦末地入吐谷渾。北魏太和中改為枹罕鎮,移治今臨夏,太和十六年(492)仍改河州。轄境相當今洮河、大夏河中下游流域地。隋以后縮小,大業三年(607)改為枹罕郡。唐初復置河州,天寶元年(742)改為安鄉郡。乾元元年(758)又改河州,寶應初地入吐蕃。北宋熙寧六年(1073)復置。元至元六年(1269)改為河州路。明洪武三年(1370)改置河州衛,五年(1372)升為府,景泰二年(1451)復改為州。1913年改為導河縣。1938年改為臨夏縣。
◎仇池郡
郡名。晉時楊定求割天水之西縣、武都之上祿為仇池郡,治今甘肅成縣仇池山。北魏為仇池鎮,后改置秦州仇池郡,治階陵,又為南益州仇池郡,治西鄉。隋廢。縣境有仇山。本名仇雍,其上有池,故稱仇池。
◎建康郡
郡名。十六國前涼置,治今甘肅高臺南,北魏廢。
◎祁連郡
郡名。十六國前涼置,治今甘肅張掖東南,北魏廢。
◎大夏
郡名。①郡名。十六國前涼置,治大夏(今甘肅廣河西北)。北魏廢。②縣名。西漢置,治今甘肅廣河西北。西晉廢。十六國前涼復置。唐廣德后廢。
◎武始郡
郡名。十六國前涼張駿以狄道郡改置,治狄道縣(今甘肅臨洮),北魏移治勇田縣(今臨洮北),西魏還治狄道。隋開皇三年(583)廢。
◎武興郡
郡名。①十六國前涼置,治晏然縣(今甘肅武威西北七十里)。北周廢。②北魏以楊氏原據地武興國改置,治武興縣(今陜西略陽)。隋開皇三年(583)改郡名為順政。
◎晉昌郡
郡名。西晉元康五年(295)分敦煌郡置,治冥安縣(即今甘肅安西東南鎖陽城)。轄境約當今甘肅安西至玉門以西的疏勒河中游和踏實河流域一帶。北魏后縮小,并改名為常樂郡。北周武帝時改名永興郡。唐天寶、至德時又曾以瓜州為晉昌郡。
◎廣武郡
郡名。十六國前涼置,治廣武縣(今甘肅永登東南)。南涼禿發烏孤曾建都于此。隋郡廢,改縣名邑次,后復為廣武郡,后又改邑次,又改允吾。唐復稱廣武郡,后陷于吐蕃。
◎平涼郡
郡名。①十六國前秦置,治平涼縣(今甘肅平涼南)。轄境相當今甘肅平涼地區西北一帶。北魏移治鶉陰縣(今甘肅華亭西)。轄境相當今甘肅華亭與平涼西南至東南一帶。北周廢。②隋大業三年(607)置,治平高縣(即今寧夏固原)。唐初改為原州,天寶元年(742)復為平涼郡,乾元元年(758)仍改為原州。
◎苑川
①郡名。十六國西秦乞伏國仁置,治苑川城(今甘肅榆中境),后廢。②縣名。十六國后秦置,治今陜西寶雞市東。西魏大統十六年(550)治今寶雞東渭水北岸漢陳倉故城,改名陳倉縣。
◎魏安郡
郡名。十六國前涼置,治今甘肅古浪縣東。北周降為百山縣。
◎昌松
①郡名。十六國后涼置,治昌松縣(今甘肅武威東南),后改名東張掖郡。北魏復改昌松郡。北周廢。②縣名。十六國后涼以蒼松縣改置,治今甘肅武威東南漢蒼松縣舊址南十里。隋開皇初改名永世縣,后復改昌松縣,唐乾元后廢。
◎臨松郡
郡名。十六國后涼置,治臨松縣(今甘肅肅南東南)。北周廢。
◎涼興郡
郡名。十六國后涼置,治涼興縣(今甘肅安西縣南),北魏廢。
◎會稽郡
郡名。十六國前涼置,冶今甘肅安西縣境。北周廢。
◎金山郡
郡名。十六國北涼置,治今甘肅山丹縣西南。北魏廢。
◎晏然
縣名。十六國前涼置,治今甘肅武威西北。北周廢。
◎涼興
縣名。十六國后涼置,治今甘肅安西縣南。隋開皇四年(584)廢。
◎廣武縣
縣名。十六國后涼以永登縣改名置,治今甘肅永登東南。隋開皇初改名邑次縣,大業二年(606)改為允吾縣,六年(610)改名會寧縣。唐武德三年(620)復舊名。乾元二年(759)改為金城縣。
◎永登
縣名。前涼始置。北魏并入廣武縣,改廣武為邑次,后又改為允吾。唐復曰廣武,后陷吐蕃而廢。元置莊浪縣,明洪武十年(1377)改置莊浪衛,三十一年(1398)降為莊浪守御千戶所。永樂元年(1403)復莊浪衛。清康熙二年(1663)復降為莊浪所,雍正六年(1728)改置平番縣,屬甘肅省涼州府。1928年改永登縣,至今因之。
◎平涼城
城鎮名。東晉時苻秦置,即今甘肅平涼。北周升置平涼縣。
◎渭州
州名。北魏永安三年(530)以隴西郡置,治襄武縣(今甘肅隴西東南)。隋大業三年(607)復改置隴西郡。唐初仍改渭州,天寶元年(742)又改為隴西郡,乾元元年(758)復改渭州。唐轄境相當今甘肅隴西、定西、鄣縣、渭源、武山等縣地。安史亂后入吐蕃,大中時又復歸唐。中和四年(884)移治平涼縣(今甘肅平涼西)。北宋時轄境相當今甘肅平涼、華亭、崇信及寧夏涇源縣地。金升為平涼府,移治今平涼市。
◎古涇州
州名。北魏以安定郡置,治臨涇縣(今甘肅涇川),后移治定安縣(今甘肅涇川北涇河北岸)。隋大業三年(607)廢,改為安定郡。唐復置涇州,天寶元年(742)復為安定郡,至德元載(756)又改為保定郡,乾元元年(758)復改為涇州,大歷三年(768)置涇源節度(后又改彰義軍節度)治此。北宋仍稱涇州。金移治涇川縣(今甘肅涇川北五里),元光元年(1222)移治長武縣(今甘肅涇川東)。元還治臨涇縣故址。明洪武三年(1370)移治今涇川縣。1914年降州為縣。
◎瓜州
州名。①北魏孝昌中改敦煌鎮置,因屬古瓜州(即月氏戎地)而得名,治敦煌縣(今甘肅敦煌西)。轄境相當今甘肅酒泉市以西地區。隋大業初廢。唐武德二年(619)改置西沙州。②唐武德五年(622)置,治晉昌縣(今甘肅安西東南鎖陽城)。轄境相當今安西附近一帶。后又先后陷于吐蕃、回鶻、西夏,遂廢。③元至元十四年(1277)置,治今甘肅安西縣西南瓜州口。明廢。
◎南安陽郡
郡名。北魏置,治今甘肅隴西縣東南。
◎壽昌郡
①郡名。北魏置,治今甘肅敦煌西。北周廢。②唐武德二年(619)以龍勒故城地置,屬隴右道沙州,治今甘肅敦煌西南南湖鎮破城子。后陷于吐蕃,遂廢。
◎武安郡
郡名。北魏置,治襄武縣(今甘肅民勤西南)。西魏廢。
◎平原郡
郡名。北魏置,治陰槃縣(今甘肅平涼東涇水北岸)。隋開皇三年(583)廢。
◎趙平郡
郡名。北魏置,屬涇州,治鶉觚(今甘肅涇川東南)。北周時廢。
◎常樂郡
郡名。北魏以晉昌郡改名置,治冥安縣(今甘肅安西東南鎖陽城)。北周改名永興郡。
◎玉門郡
郡名。北魏孝明帝時置,治玉門縣(今甘肅玉門西北赤金堡東)。北周廢。
◎番禾郡
郡名。十六國后涼升番和縣置,治番禾縣(今甘肅永昌)。北魏改為番和縣。
◎番和郡
郡名。北魏以番禾郡改名置,治今甘肅永昌縣。北周廢。
◎勇田
縣名。北魏置,治在今甘肅臨洮縣北,西魏廢。
◎赤水
縣名,北魏于索西城置,治今甘肅岷縣東北。北周廢。
◎永寧縣
縣名。①北魏以日勒縣改名置,治今甘肅永昌西北。西魏改稱弱水縣。②北宋崇寧三年(1104)升永寧寨置,治今甘肅甘谷縣西。金廢縣復為寨。
◎隴城
縣名。①北魏改略陽縣置,屬秦州略陽郡,治今甘肅秦安東北隴城鎮。西魏改名略陽縣。隋開皇二年(582)又改為河陽縣,六年(586)復改隴城縣,屬雍州天水郡。唐屬隴右道秦州,安史亂后地陷吐蕃。宋復置。元廢。②五代后唐長興三年(932)置,治今甘肅天水西南。元至元七年(1270)廢。
◎臨松
縣名。北魏置,治今甘肅肅南東南馬蹄鎮。因境內有臨松山而得名,北周廢。
◎岷州
州名。西魏大統時置,因岷山得名,治溢樂(即今甘肅岷縣)。隋大業初廢,義寧二年(618)復置,唐天寶元年(742)改名和政郡,乾元元年(758)復改岷州,上元二年(761)廢。唐轄境相當今岷縣一帶,后陷于吐蕃。北宋熙寧六年(1073)復置,其轄境相當于今甘肅西和、禮縣、宕昌、岷山和甘南藏族自治州東南部地。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改名西和州,移治白石鎮(今甘肅西和)。元初復置岷州,還治故址。明洪武十一年(1378)改為岷州衛。清初改為廳,雍正中復為州。1913年改為岷縣。
◎西涼州
州名。①西魏文帝時置,治永平(今甘肅張掖西北)。廢帝時改名甘州。②元至元十五年(1278)降西涼府置,屬甘肅省永昌路,治今甘肅武威縣。明洪武九年(1376)改為涼州衛。
◎西魏交州
州名。西魏廢帝三年(554)以北秦州改名置,治安陽縣(今甘肅秦安東北)。隋開皇十八年(598)改名紀州。
◎甘州
州名。西魏廢帝三年(554)以西涼州改名置,治永平縣(今甘肅張掖西北)。北周改置張掖郡。清初郡廢,復置甘州。唐天寶元年(742)又改為張掖郡,乾元元年(758)復改為甘州,永泰后地入吐蕃,大中后入回鶻,宋天圣中入西夏,改為宣化府。元初復改甘州,至元后改甘州路,為甘肅行省治所。
◎寧州
州名。西魏廢帝三年(554)以豳州改名置,治安定縣(今甘肅寧縣)。隋大業二年(606)改為北地郡。唐初復改為寧州。宋屬永興軍路,金屬慶原路。元省安定縣入州,屬陜西省。明屬陜西省慶陽府,清屬甘肅省慶陽府。1913年降為寧縣。
◎會州
州名。①西魏廢帝置,治會寧(今甘肅靖遠)。北周保定二年(562)廢,改置會寧防。隋開皇元年(581)改名會寧鎮。唐武德二年(619)升置西會州,貞觀八年(634)改名粟州,同年又改會州。宋天圣后陷入西夏,元符二年(1099)再置會州,并于崇寧三年(1104)以倚郭縣改置敷川縣(今靖遠)為其治所。轄境相當今靖遠、定西、會寧等縣地。后復入西夏。元初復名會州,移治西寧縣(今甘肅會寧東),其后又省西寧縣入州。明洪武初降為會寧縣。②北周置,治今寧夏中寧縣東鳴沙州。后廢。
◎效谷郡
郡名。西魏置,治效谷縣(今甘肅安西縣西)。北周廢。
◎古隴東郡
郡名。①北魏置,治涇陽縣(今甘肅平涼西北)。后廢。②西魏置,治今陜西隴縣東南。隋開皇三年(583)廢,義寧二年(618)復置。唐初廢。
◎渭源郡
郡名。西魏大統十七年(551)置,治渭源縣(今甘肅渭源東北渭河北岸)。后廢。
◎宕州
州名。北周置。隋廢,唐復置,改曰懷道郡,后為吐蕃所陷。治今甘肅岷縣南。宋時于此設茶馬市。及金人入據洮州,置蕃市于此。今為宕昌鎮。
◎枹罕郡
郡名。北周置,治枹罕(今甘肅臨夏)。轄境相當今甘肅臨夏市地。隋開皇三年(583)廢。大業時又曾改河州為枹罕郡。唐時郡廢。
◎平涼
縣名。北周以平涼城置,治今甘肅平涼,隋移治陽晉川(今平涼西涇河北)。唐移治今平涼縣西北,唐末廢。五代后唐清泰三年(936)復置,移治今平涼西安國鎮之西。元移治今址。清時為甘肅平涼府治所。1913年廢府存縣。
◎和戎
縣名。北周置,隋因之,屬宕昌郡,位于郡境西北隅。唐廢之。今不詳其確址。
◎金山縣
縣名。北周置,治今甘肅山丹西南。后廢。
◎蘭州
州名。隋開皇元年(581)改金城郡置,治子城(今甘肅蘭州)。轄境相當今蘭州市及臨洮縣等地。大業三年(607)改置金城郡。唐武德二年(619)復改蘭州,天寶元年(742)又改金城郡,乾元元年(758)仍改蘭州,寶應后廢。唐轄境僅有今蘭州附近。北宋元豐四年(1081)復置。明洪武初降為蘭縣,成化十四年(1478)復升為蘭州,不領縣。清乾隆三年(1738)移臨洮府來治,改為蘭州府,并置皋蘭縣為治所。蘭州綰轂東下關中,西去湟水,西北進入河西走廊,東北前往寧夏、內蒙古河套地區交通路口,是絲路上的樞要之地。
◎慶州
州名。隋開皇十六年(596)置,治合水縣(今甘肅慶陽)。轄境相當今甘肅慶陽、環縣、合水、華池及陜西志丹縣西部。大業三年(607)改為弘化郡。唐初復改為慶州,天寶元年(742)又改安化郡,后改為順化郡,乾元元年(758)又復改為慶州。宋慶歷元年(1041)后為環慶路治所,宣和七年(1125)升為慶陽府。
◎肅州
州名。隋仁壽二年(602)置,治福祿縣(今甘肅酒泉),天寶初廢。唐武德二年(619)復置。天寶元年(742)改為酒泉郡,乾元元年(758)仍設肅州。后陷于吐蕃,又入西夏。元至元七年(1270)改置肅州路。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改置肅州衛,清雍正二年(1724)廢,七年仍置肅州。1913年,改置酒泉縣。
◎常樂
縣名。①隋開皇四年(584)以涼興縣改名置,治今甘肅安西東南鎖陽城。唐武德四年(621)改名晉昌。②唐改隋常樂為晉昌,別置常樂縣,治今甘肅安西縣西,后陷于吐蕃。
◎隴西
縣名。①隋開皇十年(590)以武陽縣改名,治今甘肅隴西東南。唐末廢。②北宋元祐五年(1090)升古渭寨置,治今甘肅隴西城關鎮,為秦鳳路鞏州治所。金為臨洮路鞏州治所。元為陜西鞏昌路治所,清為甘肅鞏州府治。1913年裁府留縣,直屬甘肅省。
◎會寧
縣名。①隋大業六年(610)以允吾縣改名置,治今甘肅永登東南。唐武德三年(620)改為廣武縣。②唐武德二年(619)以涼川縣改名置,治今甘肅靖遠縣。后廢。③明以會州改置,治今甘肅會寧縣。
◎階州
州名。唐景福元年(892)改武州置,治皋蘭鎮(今甘肅武都東)。五代唐遷治福津縣(今武都東南)。北宋轄境相當今甘肅武都、康縣、舟曲等縣一帶,屬秦鳳路。南宋屬利州路。元遷治柳樹鎮(今甘肅武都西北),省福津縣入州,屬鞏昌都總帥府。明洪武四年(1371)降為縣,移治今武都縣。十年復為州,領文縣,屬鞏昌府。清雍正六年(1728)直隸陜西省,增領成縣,轄境擴大,相當今甘肅武都、康縣、文縣、成縣等縣地。1913年,改為武都縣。
◎玉州
州名。唐因少數民族部落而置的羈縻州,在今甘肅慶陽境內。
◎安化州
州名。唐羈縻州,以內附黨項置,后改為宜州都督府,寄治于關內道慶州(治今甘肅慶陽)境。
◎伏羌
①縣名。唐武德三年(620)改冀縣置,治今甘肅甘谷縣。至德后廢。元至元十三年(1276)復置。1928年改為甘谷縣。②城名。北宋熙寧三年(1070)以伏羌縣置,即今甘肅甘谷縣。元至元十三年(1276)復升為縣。
◎安化
縣名。①唐神龍元年(705)以弘化縣改名置,治今甘肅慶陽。至德元載(756)改名順化縣,乾元元年(758)復改安化縣。元至元七年(1270)廢。明復置,1913年改名慶陽縣。歷為慶州、慶陽府治所。②北宋乾德二年(964)置,治今寧夏涇源西南。熙寧七年(1074)移治今涇源縣。金大定七年(1167)改名化平縣。
◎神鳥
縣名。唐武德三年(620)分姑臧縣置,為隴右道涼州治所,與姑臧同城分治,治今甘肅武威縣。貞觀元年(627)廢,總章元年(668)復置,改名武威縣,神龍元年(705)復改神鳥縣,后廢。
◎嘉麟
縣名。唐萬歲通天元年(696)置,屬隴右道涼州,治今甘肅武威西北,后陷于吐蕃。
◎天水
縣名。唐初析上邽置,治今甘肅天水西南天水鎮。唐末廢。五代后唐長興三年(932)復置,移治今天水西南。北宋屬秦鳳路秦州,又為利州路天水軍治,治所南移,宋紹興時陷于金,另置南北天水縣,后復歸宋,升為天水軍,南宋嘉定九年(1216)復還故治。元初廢。
◎晉昌
縣名。唐武德七年(624)以常樂縣改名置,治今甘肅安西東南鎖陽城。大歷后至宋先后陷于吐蕃、回鶻、西夏、蒙古后遂廢。
◎木波城
城堡名。唐貞元九年(793)治筑鹽州城,命朔方都虞侯楊朝晟戍木波堡,貞元十三年(797)楊朝晟改筑為木波城。宋因置木波鎮,以御西夏軍隊的南侵,故址在今甘肅環縣東南,仍名木波鎮,或木缽鎮。
◎西涼府
府名。五代及西夏時以涼州為西涼府,治今甘肅武威。元至元十五年(1278)降為西涼州。
◎涇原路
政區名。北宋康定二年(1041)分陜西路置涇原路經略安撫使。治渭州(今甘肅平涼)。金皇統二年(1142)廢。
◎環慶路
政區名。北宋康定二年(1041)分陜西路置環慶路經略安撫使,治慶州(后升慶陽府,今甘肅慶陽)。轄境相當今陜西長武、武功、旬邑、淳化等縣間地和甘肅環江、馬蓮河流域以東地。元豐中及宣和時均曾置轉運使。金皇統二年(1142)改置慶原路。
◎慶陽府
政區名。北宋宣和七年(1125)改慶州置,治安化(即今甘肅慶陽)。
◎鞏州
州名。北宋崇寧三年(1104)升通遠軍置,治隴西縣。轄境相當今甘肅隴西、通渭、漳縣、武山、定西等縣地。元改置鞏昌路。金正大(1224—1231)中改為鞏昌府。
◎熙州
州名。北宋熙寧五年(1072)置,治狄道縣(今甘肅臨洮)。金升為臨洮府。
◎隴干
縣名。北宋元祐八年(1093)升外底堡置,屬秦鳳路德順軍,治今甘肅靜寧縣。金因之。元大德八年(1304)并入德順州。
◎北宋永寧縣
縣名。北宋崇寧三年(1104)置。金廢為寨,元省。故址在今甘肅武山東約20公里處。
◎阿干
①城堡名。北宋元豐六年(1083)置,屬秦鳳路蘭州,即今甘肅蘭州南阿干鎮。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為縣。②縣名。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阿干堡置,屬臨洮路蘭州,治今甘肅蘭州南阿干鎮。元至元七年(1270)廢縣為鎮。
◎落門鎮
①鎮名。即宋小落門寨。在今甘肅武威東。②鄉聚名。一名大落門。在今甘肅甘谷縣西。《水經注》:“落門水,東北流注于渭水,有落門聚。”
◎定西城
城名。北宋元豐四年(1081)以西使城改名置,在今甘肅定西南27公里,金升為定西縣。
◎來羌城
城寨名。北宋置,崇寧三年(1104),王厚開邊,西取吐蕃故地,筑城戍守,因名來羌,取安輯招撫羌人之意。《宋史·地理志》云:此城“東至安鄉關七十里,西至大通城界三十八里,南至南川界四十八里,北至黃河二十里”。故址在今甘肅臨夏西北。
◎踏白城
城名。初為吐蕃所置,北宋熙寧七年(1074),吐蕃首領鬼章誘知河州景思立與偏將王寧會于此城,殺之。八年(1075),王韶攻下踏白城,遂歸宋,故址在今甘肅臨夏西北。
◎熟羊城
城寨名。北宋皇祐(1049—1054)初筑,因筑城十分迅速而得名,意為用煮熟一只羊的工夫筑成的城。故址在今甘肅隴西西北約20公里處。
◎大順城
城寨名。北宋慶歷初筑置。此城對遏制西夏軍隊的南犯起了很大作用,所謂“大順既成,而白豹、金湯皆不敢犯,自是寇患益少”。其故址在今甘肅華池東北。
◎隴城寨
堡寨名。北宋慶歷四年(1044)于隴城縣故地筑,即今甘肅秦安東北隴城鎮。
◎柔遠寨
堡寨名。北宋筑置,屬慶州,在今甘肅華池北。
◎渭源堡
堡寨名。北宋熙寧五年(1072)置,屬熙州。金隸臨洮府。西夏光定五年(1215)敗金軍于渭源堡,即此地。元至元年間升為縣。故地即今甘肅渭源。
◎宣化府
府名。西夏以甘州改置,治今甘肅張掖。元初改為甘肅路。
◎積石州
州名。①原積石縣,唐置積石軍。西夏置積石州。故址在今甘肅臨夏西。②本靜邊鎮,唐儀鳳二年(677)置為軍,治今青海貴德西。后地入吐蕃,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為積石州。
◎金慶原路
政區名。金皇統二年(1142)并宋涇原、環慶兩路置,治慶陽府(今甘肅慶陽)。轄境相當今甘肅環縣、鎮原、涇川以東,靈臺以北和陜西長武、彬縣、永壽、旬邑、淳化等縣地。元初廢。
◎臨洮路
政區名。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分熙秦路西部置,治臨洮府(今甘肅臨洮)。轄境相當今甘肅岷山以北,黃河以南,會寧、通渭、武山縣以西,臨夏、夏河、臨潭等縣以東地區。金末廢。
◎臨洮府
政區名。金升宋臨洮州置。元明因之。轄原蘭州府地,治臨洮縣(今甘肅臨洮)。清移府治至蘭州,改稱蘭州府。
◎平涼府
政區名。金改涇州置,屬鳳翔路,治平涼縣(今甘肅平涼)。轄境相當今甘肅平涼、華亭、崇信及寧夏涇源縣地。明擴大,東至今甘肅涇川、鎮原,西至莊浪、靜寧,兼有今中寧縣南部以南的寧夏地區。清初略小,同治后僅有今平涼、靜寧、華亭及寧夏隆德縣地。1913年廢府存縣。
◎德順州
州名。金皇統二年(1142)以德順軍改名置,屬鳳翔路,治籠竿(又作隴干城,今寧夏隆德)。元至元后改名靜寧州,移治靜邊寨(今甘肅靜寧)。
◎定西州
州名。金貞祐四年(1216)遷定西縣于安西縣地置,治今甘肅定西南。后廢。元移治今定西縣,改名定西州。
◎金州
州名。金正大三年(1226)置,治龕谷縣(今甘肅榆中南)。元移治今榆中縣。明初降為金縣。
◎新會州
州名。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以會州改名置,治保川縣(今甘肅靖遠西南)。元改為會州,移治今甘肅會寧縣。
◎隆德
縣名。宋置羊牧隆城,不久改為隆德砦,在今寧夏隆德縣西北九十里。金升為縣,明清因之,隸于平涼府。
◎通渭
縣名。金升通渭堡置,屬臨洮路鞏州,治今甘肅通渭。清雍正八年(1730)移治今通渭縣東北,乾隆十三年(1748)夏移治今通渭縣。
◎安西
縣名。金升安西城置,治今甘肅定西縣。元移定西州治此,后改為安定州。明降為縣。清屬甘肅鞏昌府。民國改為定西縣。
◎龕谷
縣名。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龕谷堡置,屬臨洮路蘭州,治今甘肅榆中南二十里,后于縣置金州。元時縣廢。
◎保川
縣名。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改敷川縣置,為臨洮路會州治所,縣治在今甘肅靖遠縣西南。元廢。
◎定西
縣名。金升定西城置,屬臨洮路鞏州,治今甘肅定西南,貞祐四年(1216)升為定西州。
◎甘肅行省
元政區名。至元十八年(1281)置,治甘州路(今甘肅張掖),轄境相當今甘肅黃河以西,寧夏大部和青海黃河以北、日月山以東地區。明洪武五年(1372)改為甘肅衛。
◎鞏昌都總帥府
又名鞏昌路便宜都總帥府。政區名。元置,治隴西(今甘肅隴西)。始統鞏昌、平涼、臨洮、慶陽、隆慶五府及秦、隴等27州。至元十三年(1276),立鞏昌路總管府;十四年,復行便宜都總帥府事,所轄府、州減少。至元二十一年(1284)僅統鞏昌、平涼、臨洮、慶陽四府及秦、隴等15州,所轄地當今陜西吳旗、定邊及寧夏同心以南,寧夏鹽池與甘肅靖遠、蘭州以南,甘肅永靖、臨洮、漳縣、禮縣、武都以東,大巴山以北地區。明初廢。
◎莊浪路
政區名。元初以通邊縣改置,屬陜西省,治今甘肅莊浪東北通邊鎮。大德八年(1304)降為州,仍屬陜西省。
◎永昌路
政區名。元至元十五年(1278)置,治今甘肅永昌縣。明洪武三年(1370)改置永昌衛。清雍正二年(1724)降為縣。
◎鞏昌路
政區名,元改鞏州置,治隴西(今甘肅隴西)。明改為鞏昌府。
◎安定州
州名。元以定西州改名,治今甘肅定西縣。明初降為安定縣。
◎靜寧州
州名。元初以德順州改置,屬陜西省,治今甘肅靜寧縣。轄境相當今靜寧及寧夏隆德一帶。明屬陜西省平涼府,轄境相當今靜寧、莊浪兩縣。清屬甘肅省平涼府,轄境相當今靜寧縣地。1913年降為靜寧縣。
◎山丹州
州名。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升山丹縣置,治今甘肅山丹縣。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改置山丹衛。
◎莊浪州
州名。元大德八年(1304)改莊浪路置,屬陜西省,治今甘肅莊浪東北通邊鎮。明洪武三年(1370)降為莊浪縣。
◎莊浪
縣名。①元以允吾縣故地改置,治今甘肅永登。明洪武十年(1377)升為莊浪衛。②明洪武三年(1370)降莊浪州置,屬陜西省平涼府靜寧州,治今甘肅莊浪東北通邊鎮。清改置廳,屬甘肅省涼州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并入隆德縣。
◎陜西行都司
全稱為陜西行都指揮使司。政區名。明洪武(1368—1398)間置,治甘州衛城(今甘肅張掖),領軍衛十二,守御千戶所四,分別為甘州左衛、右衛、中衛、前衛、后衛、肅州衛、山丹衛、永昌衛、涼州衛、鎮番衛、莊浪衛、西寧衛,碾伯、鎮夷、古浪、高臺守御千戶所。隸右軍都督府。其轄區約當今甘肅河西地區、青海湟水流域一帶。
◎金縣
縣名。明洪武中降金州置,治今甘肅榆中縣。清屬甘肅蘭州府。后改為金城縣。1911年仍改為榆中縣。
◎涼州府
府名。清雍正二年(1724)以涼州衛改置,治武威(今甘肅武威)。1913年廢。參見“涼州”條。
◎狄道州
州名。清乾隆三年(1738)升狄道縣置,屬甘肅蘭州府,治今甘肅臨洮。1913年降為狄道縣。參見“狄道”條。
◎皋蘭
縣名。清置。原為漢金城、隋玉泉、宋蘭泉縣,清改為皋蘭縣。清甘肅省及蘭州府共治此。縣境自然條件優越,土田腴美,漢、回雜居,貿易甚盛,由此東經平涼入陜西,西北出嘉峪關以達新疆,古為通西域大道,絲綢之路之要沖。
◎平番
縣名。清改明莊浪衛置。1928年又改名永登縣。今因之。
◎古浪
縣名。元時為古浪城。明正統三年(1438)置古浪守御千戶所,屬陜西行都司。清雍正二年(1724)升置為縣,隸甘肅省,至今因之。
◎靖遠
縣名。清雍正八年(1730)升靖遠衛置,屬甘肅省蘭州府,治今甘肅靖遠。
◎安西廳
政區名。①清雍正二年(1724)置,治今甘肅安西東布隆吉鎮。五年(1727)移治今安西縣,乾隆二十四年(1759)升為安西府。②清雍正九年(1731)置,治今新疆巴里坤。乾隆三十八年(1773)升為鎮西府。
◎莊浪廳
政區名。清以莊浪縣改置,屬甘肅省涼州府,治今甘肅莊浪東北通邊鎮。后并入隆德縣。
◎撫彝廳
政區名。本甘肅高臺縣地,明時置驛,隸后衛。清初因之,后設撫彝廳,置通判,屬甘州府,分理張掖縣、南山關、梨園堡、沙河堡、高臺縣、平川堡等地。民國初改縣。
◎甘涼道
政區名。民國置,屬甘肅省,治今甘肅武威。轄武威、永昌、鎮番、古浪、平番、張掖、東樂、山丹、撫彝廳等。
◎渭川道
政區名。民國置,屬甘肅省,治今甘肅天水。轄天水、秦安、清水、徽、兩當、禮、通渭、武山、伏羌、西和、武都、西固、文、成等縣。
◎安肅道
政區名。民國置,屬甘肅省,治今甘肅酒泉。轄酒泉、金塔、高臺、毛目、安西、敦煌、玉門七縣。
◎涇原道
政區名。民國置,屬甘肅省,治今甘肅平涼。轄平涼、華亭、靜寧、隆德、莊浪、慶陽、寧縣、正寧、合水、環縣、涇川、崇信、鎮原、靈臺、固原、海原、化平等縣。
◎蘭山道
政區名。民國初置,屬甘肅省,治今甘肅皋蘭縣。轄皋蘭、狄道、紅水、導河、寧定、洮沙、靖遠、榆中、渭源、定西、隴西、臨潭、會寧、岷、漳15縣。后廢。
◎民勤
縣名。1928年改鎮番縣置,治今甘肅民勤城關鎮。
◎臨夏
縣名。1928年以導河縣改名置,治今甘肅臨夏。
◎景泰
縣名。1933年改紅水縣置。屬蘭山道。尋道廢。1949年后屬武威地區,1958年成立白銀市,劃歸白銀市管轄,縣治一條山鎮。
◎張家川
縣名,1953年由甘肅清水、秦安、莊浪及陜西隴縣析置,1955年改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拉卜楞
鎮名。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北部,大夏河西岸,為夏河縣政府駐地。境內拉卜楞寺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為黃教六大寺院之一。保存有大量藏族歷史文獻。
◎罕幵
①地名。即枹罕。在今甘肅臨夏東北,因境西有罕幵谷得名。《宋書·吐谷渾傳》:“渾既上隴,出罕,西零。”②縣名。西漢置,治今甘肅天水南,因遷罕幵之羌居此得名。東漢廢。
◎秦亭
地名。又作秦邑、秦城。在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東。《世本》:“秦非子始封于秦。”即此。《水經注》:“秦川有育故亭,秦仲所封也,秦之為號始于是。”
◎赤亭
地名。在今甘肅隴西縣。東漢燒當羌來降,遷其眾于此,后又稱為赤亭羌。晉時后秦始祖姚弋仲,即赤亭羌人。
◎街亭
地名。①今甘肅天水東南街子鎮。三國蜀建興六年(228)諸葛亮出師祁山,先鋒馬謖為魏將張郃戰敗于此。②在今甘肅莊浪南浪河北岸。東晉隆安元年(397)南涼禿發烏孤敗后涼將竇荀于此。
◎西固
地名。宋為福津縣之故城鎮。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置西固軍民千戶所。明洪武七年(1374)置西固城千戶所,洪武十五年(1382)置西固城軍民千戶所,屬岷州衛。清為階州地,土名西固堡。民國改為西固縣。今因之。
◎白墩子
地名。在今甘肅靖遠境內。以鹽業聞名。
◎赤金湖
地名。在今甘肅玉門縣東南,為驛道所經,地甚貧瘠。
◎蘭泉
地名。在甘肅皋蘭縣南。亦曰五眼龍泉。相傳漢驃騎將軍霍去病擊匈奴至此,以鞭杵地而泉出,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