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綢之路辭典
- 周偉洲 王欣
- 9638字
- 2020-08-25 09:28:13
【工具 制度】
◎御
即御術,指駕駛車馬。《論語·子罕》有:“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御為商周軍事教育的重要內容,為“六藝”之一。御術對戰爭勝負有一定的影響。亦指御者,即駕駛車馬之人。
◎輦
車之一種。《說文·車部》:“輦,挽車也。”段玉裁注:“謂人挽以行之車也。”輦起源甚古,卿大夫可乘。自秦始,為天子與王后專乘。漢因之。
◎輿
原意為車廂,后也指車。與衣冠并稱“輿服”。古代車子、衣冠因人尊卑之不同而各有定式,以明等級、身份。《后漢書》《晉書》《舊唐書》等古代文獻典籍專列《輿服志》,可備詳考。
◎安車
古代一種坐乘小車。因便于安坐,故名。周時已有,王后朝見王時可乘此車。大臣若年老,也可乘坐此車。《禮記·曲禮上》:“大夫七十而致事……適四方,乘安車。”孔穎達疏:“古者乘四馬之車,立乘。此臣既老,故乘一馬小車,坐乘也。”漢制,公卿二千石于郊廟、明堂、祀陵乘安車。晉代為皇后、公主等助蠶時所乘,其飾因等級而有差異,劉宋因之。北魏為皇后助祭之車。隋制,皇后臨幸及吊乘安車。唐制,婕妤以下皆可乘,以二馬駕。宋代太子及公卿列侯均可乘。元明時,制度漸廢,雖有安車,舊制已不能盡備。
◎副車
又稱屬車。古代帝王外出時的從車。《漢官儀》載:“天子屬車三十六乘。”由奉車郎從后駕馭。秦始皇東游,張良狙擊秦始皇于博浪沙,即誤中副車。
◎公車
即官車。《周禮·春官·巾車》:“掌公車之政令。”鄭玄注:“公,猶官也。”漢代以公家車馬接送應舉者,后遂以“公車”作為舉人入京應試的代稱。如清制,舉人赴京應試,順天由順天府、各省由布政使司起送,發給路費,廣東、云南、新疆等邊遠省份的舉人,例許馳驛公車派送,故稱赴京應試舉人為“公車”。
◎記里鼓車
又名大章車。晉時,車形制如指南車,內有木人執槌向鼓,行一里即擊一槌。皇帝出行時,以指南車為先導,次即記里鼓車。南朝劉宋因之。北宋時增駕士至30人。后無聞。
◎軺車
古代軍車之一種。一馬駕駛稱軺車,二馬駕駛稱軺傳。漢時已有,但較賤,魏晉時則貴重之。

軺車
◎戎車
古代兵車軺車之一種。《詩·小雅·六月》載:“元戎十乘,以先啟行。”周代為天子親征時所乘。漢代戎車上裝飾矛旌、金鼓、箭弩等物。魏晉至隋承襲之。
◎輜車
古代一種有帷蓋的大車。既可載物,又可同時作臥車。在古代戰爭中,為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漢竇憲征匈奴時,即“云輜蔽路,萬有三千余乘”。

輜車
◎辒辌車
古代的一種臥車。車廂開有窗牖,關閉時,可保車廂內溫度,開啟時,則可乘涼。本為安車之一種,用以臥息,后逐漸演變成為喪車。參見“安車”條。
◎木牛流馬
古代一種運輸工具。據《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載,為諸葛亮所創。木牛即指小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指獨推者,民間又稱此種車為江州車子。一說木牛流馬是三國時蜀人蒲元為諸葛亮所設計的。
◎馬車
用馬挽拉的車輛,供人乘坐及載貨。馬車起源很早,商周時期已產生,曾用做戰車。馬車在中國古代驛站交通中,作用甚巨,是中國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參見“傳車”條。
◎牛車
用牛挽拉的車輛。有兩輪和四輪之分,上架車板,由一牛或數牛挽拉。牛車在中國古代是一種重要的交通工具,漢初時盛行使用牛車。

陜西長安出土的北朝陶牛車
◎遽
春秋戰國時期的驛車。《左傳·昭公二年》載:“懼弗及,乘遽而至。”
◎駟
古代一車套四馬,故以“駟”稱一車所駕之四馬或駕四馬之車。古代又以四馬為一乘,因此,駟即為一乘。還有四匹披甲馬挽引的戰車,稱“駟介”。
◎驛馬
古時驛站內配備的馬,供傳遞公文的人員及來往官員使用。驛馬的使用,因官職高低、任務輕重和時間緩急之不同而分為不同的等級。參見“傳車”條。
◎駱駝
牲畜名。哺乳綱,駱駝科。善耐饑渴,能負重并作長途遠行,號稱“沙漠之舟”。因有此特性,成為中國古代絲路交通上最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之一。西域商人常組織成駝隊,裝載貨物,在絲路沿線進行貿易。是中國古代絲路貿易不可缺少的運輸工具。
◎船
船舶的統稱。可用于運輸、作戰、交通航行及捕魚等。早期船主要以木材建造,近代以后逐漸出現鋼筋水泥船,現今還有用鋁合金、玻璃鋼等新材料建造的船。船在古代是最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中國古代除通過陸路絲綢之路與中亞、西亞、歐洲各國往來外,并有海上絲路與上述各國溝通往來。海上絲路最基本的航行與運載工具即是船。
◎舟
即船。先秦時已有。為中國古代民用、軍用及水上交通的重要工具。編制的水軍,稱“舟師”。參見“船”條。
◎樓船
有樓的大船。多用于作戰。秦始皇攻越時,即使尉屠睢將樓船之士攻之。漢時樓船高十余丈,上飾旗幟,蔚為壯觀。漢時并于江淮以南各郡訓練水軍,稱“樓船士”或“樓船”,由樓船將軍率領。

樓船
◎舳艫
形容船多、前后相銜之狀。舳,指船后持舵處;艫,指船前頭刺棹處。《漢書·武帝紀》載:“舳艫千里,薄樅陽而出。”
◎越舲
小船之一種。《淮南子·真訓》記:“越舲蜀艇,不能無水而浮。”
◎輪船
以機器推進的船的統稱。船早期以人力或風力推進,機器使用較晚。最初以明輪推進船,故稱“輪船”。因使用蒸汽機,故也稱做“汽船”“火輪船”“火輪”等。
◎驲
又作驲傳、驲置。古代驛傳中以乘車傳遞的稱謂。據甲骨文記載,商代已有驲傳制度。周代每三十里設一驲置(即后之驛站),以傳遞官府文書、接待官吏及運送貨物等。戰國以后因專用驛馬傳遞,因而多稱驛而不稱驲。
◎驛傳
又名郵傳、驛置等。古代傳遞公文或迎送往來官員的制度。主要指用驛馬進行傳遞。凡持有政府頒發的符、傳、過所等通行證的旅客,也可在所設的驛站內歇宿。起源較早,商代有用車傳遞之傳制度,戰國時有郵驛。秦漢時驛傳制度更加完備,通路上每三十里置一驛,供歇宿,由專人負責。驛內設廄置、乘傳、副車、食廚等。又有郵亭供傳遞文書。唐于陸路設驛之外,還于水路設水驛。陸驛并附有驛田。驛內設驛長,置備車、馬、船供使用,還配有供役使的驛夫。宋每十里或二十里設郵鋪,有鋪卒傳遞文書,大路上并設馬遞鋪。元驛站稱“站赤”,規模龐大,聯絡歐亞交通。明驛站分水驛、馬驛、遞運所、急遞鋪數種。清廢遞運所,置驛站、鋪遞。清末,此制廢。驛傳制的建立,對古代各地交通往來,作用顯著。對于絲路上進行的廣泛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也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嘉峪關出土驛傳畫像磚
◎郵傳
郵遞、傳遞之意。古時傳送有三種方式,以馬傳送稱“驛”,以車傳送稱“驲”“傳”,以步遞送稱“郵”,三種有時也互稱。郵傳有時也指古時傳遞文書、供應食宿和車馬的驛站。參見“郵”條。
◎郵
也稱郵置、置郵。古代傳遞文書、供應食宿和車馬的驛站。戰國時已有,秦漢時道路上三十里設一驛,五里設一郵,有專人負責。古時“置”“郵”“傳”“驛”四字義同,常互用。
◎郵亭
秦漢時道路上每三十里置一驛,供停留。又設郵亭以供傳遞文書,并兼供傳送文書之人及旅客歇宿。
◎郵驛
古時供傳送文書及其傳送人員歇宿的機構。戰國時已有。秦漢時道路上三十里置一驛,五里置一郵。政府以郵驛之制,保證了地方與中央間交通的暢達。
◎亭長
亭長官名。西漢時于鄉村每十里設一亭,亭設亭長,掌治安警衛、治理民事,隸郡都尉。亭長并負責過往官員的迎送與食宿及其所轄范圍內的交通。參見“亭”條。
◎置
亦稱驛置、郵置。漢代驛傳機構名稱。《后漢書·西域傳》載西漢時河西走廊一帶設驛置情況:“……列郵置于要害之路。馳命走驛,不絕于時月……臨西海以望大秦,拒玉門、陽關者四萬余里,靡不周盡焉。”《風俗通》亦記:“漢改郵為置,置者度其遠近置之也。”據1990年考古工作者在敦煌東北甜水井一帶發掘出土大批有關漢代懸泉置簡帛文書、紙書記載,“置”一般相當于縣級,故多稱“縣置”;主要建于烽燧旁,是主管信件傳遞、接待賓客等的獨立機構。下設有置、廄、傳舍、廚分支機構,設有嗇夫、丞、令史、郵書令史、佐、驛卒、郡府特派置監等官吏。從簡牘道里簿看,西漢時從京師長安至敦煌共設80余個置;敦煌郡境內設有淵泉、冥安、廣至、魚離、懸泉、遮要、敦煌七個置(以上見甘肅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敦煌漢代懸泉置遺址發掘簡報》,《文物》2000年5期)。
◎傳車
中國古代驛傳配備車馬的制度。有數種:四馬高足所駕車稱“置傳”,四馬中足稱“馳傳”,四馬下足稱“乘傳”,二馬駕車為“軺傳”,急事單騎馬稱“乘”。
◎置傳
古時驛站傳車之一種。四馬高足所駕車稱“置傳”。參見“傳車”條。
◎馳傳
古時驛站傳車之一種。四馬中足所駕車稱“馳傳”。參見“傳車”條。
◎乘傳
古時驛站傳車之一種。四馬下足所駕車稱“乘傳”。參見“傳車”條。
◎軺傳
古時驛站傳車之一種。二馬所駕車稱“軺傳”。參見“傳車”條。
◎驛使
古代傳遞公文的人,以其沿途在驛中歇宿,故稱驛使。唐、宋、明、清諸朝,均制定有相關驛使延誤路程與事務的懲罰律令。參見“驛傳”條。
◎驛卒
供驛站差役的士卒。戰國時設郵驛,秦漢設驛騎,唐設驛丁、驛子,均征發當地人充役。宋代始專設軍卒充役,稱驛遞夫,軍事時期并增設急遞鋪兵。元時驛為站赤,站中服役者稱站戶。明清時合驛站與急遞鋪,設鋪兵,也泛稱為驛卒或驛夫。
◎驛路
中國古代設有官驛之官路。為傳車、驛馬之通行而開辟。驛路沿途則設驛站,供傳遞公文的人和來往官員歇宿、換馬。參見“驛傳”條。
◎廄
原意為馬房,引申為驛站之一種,又稱廄置,漢時附于驛站而設,置馬以傳驛。
◎長行坊
也稱馬坊,唐代與館驛并存的交通機構。供官吏及一般人員乘載,因由起點至終點,中途不換乘,而稱長行。坊內置長行牲口,以長行馬為主。坊內對牲口實行嚴格管理,標明等級,打烙印記。坊內置有檢校長行使、長行典、群頭、槽頭及馬兵、馬子等官吏和差役。河西及西域一帶多設此機構,敦煌吐魯番文書中有反映長行坊及長行馬的牒文。
◎飛鳥使
一作鳥使。唐代吐蕃驛騎名。《新唐書》卷二一六《吐蕃傳》記:“……適有飛鳥使至,飛鳥,猶中國(唐朝)驛騎也。”白居易《城鹽州》詩也有“金鳥飛傳贊普聞,建牙傳箭集群臣”之句。敦煌石室發現藏文文書中,也有“往來鳥使”等記載。
◎急腳遞
宋代驛傳制度之一種。因軍事需要而設置,用以加快傳遞軍事情報,晝夜換馬奔走,日行四百里。熙寧年間(1068—1077),又有金字牌急腳遞,以木牌朱漆黃金字,光明眩目,過如飛電,望之者無不避路,能日行五百余里。若軍事情況緊急,金字牌由皇帝直接發下,三省樞密院也不得參與。元明諸朝沿襲宋制,稱急遞鋪。參見“急遞鋪”條。
◎急遞鋪
也稱遞鋪。金、元、明傳送公文的郵驛。由宋急腳遞發展而來。金泰和六年(1206)初置,于軍馬要道口每一里置一鋪。每鋪四人,鋪頭一人,鋪兵三人,腰間系鈴傳遞,能日行三百里。元設急遞鋪,以達四方文書之往來。中統元年(1260),自燕京(今北京)至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開平至京兆設立急遞鋪,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設一鋪,每鋪置鋪卒五人。后各路依例設置。又于每十鋪設一郵長。每文書至,鋪卒即腰系革帶、懸鈴,持文書行,夜間行走則持火炬。遇路窄時,路上行走之車馬、路人聞鈴聲即讓道,夜間鈴聲則用以驚虎狼。定制一晝夜行四百里。至元三十一年(1294),于大都設置總急遞鋪提領所,總管急遞鋪事務,給九品銅印。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十里設一鋪,每鋪設鋪長一名,鋪兵重要之處設十名,偏僻之處或五名、或四名,鋪兵均需少壯之身。正統三年(1438),又令各鋪添設鋪司一名,兩京總鋪添設三名,各布政司總鋪添設二名,專一傳送旨意公文。明制,急遞鋪一晝夜須行三百里,公文到鋪,要隨即遞送,不分晝夜,鳴鈴走遞,前鋪聞鈴,鋪司即出鋪交收,令鋪兵急遞至下一鋪,不立即送者,問罪。
◎鋪丁
也稱鋪兵、鋪卒。金、元急遞鋪中的充役人員。金時每鋪置丁四人,一人為鋪頭,三人為鋪兵。元時每鋪置丁五人。文書至,鋪丁則腰系革帶、懸鈴,持槍、挾雨衣,夜則持火炬,持文書晝夜行走傳遞。元時鋪丁由各州縣在所轄境內不能充差的貧戶及漏籍戶內選派充役。參見“急遞鋪”條。
◎急遞鋪提領
元代管理急遞鋪的官員。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于大都設總急遞鋪提領所,總管急遞鋪事務,給九品銅印,設提領三員。參見“急遞鋪”條。
◎懸鈴
金、元時急遞鋪鋪卒行走傳遞公文時所攜之物。遇道路狹窄時,路人聞鈴聲則避路旁讓道,夜間鈴聲則用以驚虎狼。參見“急遞鋪”條。
◎火炬
元時急遞鋪鋪卒行走傳遞公文時所攜之物。夜間行走時持火炬用以照明,以便晝夜均能行走趕路。參見“急遞鋪”條。
◎站赤
元朝“驛傳”的蒙古語音譯。也作“驛站”“站”或“站驛”。為通達邊情、布宣號令而設立。元站赤組織龐大,全國各地遍設站赤,不包括西北諸汗國驛站,計數有1500余處。站赤所通,東北達奴兒干(今黑龍江口一帶),東達高麗,北達吉利吉思(今葉尼塞河上游),西南達烏思藏宣慰司轄區(今西藏),南達安南、緬甸。站赤有陸站、水站之分,遼東還設有狗站。陸站內備馬、牛、驢、車、轎等;水站備船;狗站內則備有橇。站赤的管理,初由中書省,后歸通政院。地方站赤初由本府、州、司、縣兼管,后皆直隸于路。站赤內設有驛會丞、提領、司吏等職員。站內充役的民戶即稱站戶。過往人員需憑驛傳璽書即鋪馬圣旨方能乘驛。后制度日濫,站戶不堪其役,多逃亡,站赤之制漸衰。
◎脫脫禾孫站
元站赤之一種。于關會之地,置脫脫禾孫,以司辨詰,往來使臣,皆由脫脫禾孫盤問。
◎驛令
元站赤內的管理人員。一般在較大及較重要的站赤內設,下又有驛丞、提領、司吏等職員。依據站赤重要性之不同,驛丞、提領、司吏等職員數目也有所不同。部分不重要及較小的站赤,則無驛令之設,而以提領掌管驛站之事。參見“站赤”條。
◎提領
元站赤內所設職員。職專車馬之役,行九品印,各站赤內所設提領人數依站赤重要性之不同而有所不同,有三員、二員、一員之分。較小的和不重要的站赤,則不設驛令,只置提領二員,掌管站赤之事。參見“驛令”條。
◎甲姆
驛站名。指元朝政府設于西藏地區的驛站。元在西藏共設27甲姆,各甲姆之間又設若干小甲姆。所設甲姆沿途的居民負責傳送公文、供應馬匹及往來官員的食宿。甲姆之設為溝通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間的往來,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馬甲姆
驛站名。元政府在西藏地區設立的專為軍用或提供軍需的驛站。
◎水馬驛
明驛傳之一種。因水路、陸路之不同而分設馬驛、水驛,合稱水馬驛。水馬驛中備馬驢船車及供役人員,以供公差人員往來及傳達軍情重務者使用。馬驛中配備馬驢數目不等,重要的馬驛備馬80、60或30匹,不重要的馬驛,則備馬20、10或5匹不等,各驛馬并分上、中、下三等,依過往人員職別之不同而分別使用,馬身上懸小牌,標明馬之等第。各驛馬夫需置銅鈴,遇緊急公務,將鈴懸于馬上,前驛聽到鈴聲,即隨即供應,以免貽誤。水驛設船數也不等,重要的水驛,備船20、15或10只,不重要的,則備船7只或5只。每船設水夫10名。明全國各州府縣均設有水馬驛,保證了交通往來之暢達。
◎遞運所
明驛傳之一種。與水馬驛并為明地方驛站的組成部分。遞運所之設,旨在遞送公差人員往來及傳報軍情、轉運軍需。明遞運所遍布全國各地市鎮鄉村。遞運所內配備馬驢船車等物,因各所所處地理位置及重要性之不同,數目不等。所內配備之物若損壞缺少,官吏即坐罪,政府并及時修理補買。遞運所之設立及嚴格管理,保證了明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間交通往來的暢達。參見“水馬驛”條。
◎驛丞
官名。明清時在各省個別州縣設置,官秩不入流。掌驛站車馬迎送諸事。
◎烏拉
蒙古語、藏語、滿語“差役”之意,語源于突厥語。蒙元時期,烏拉指供應來往使臣、客商乘騎的馬匹。清時,在東北有專為皇室狩獵的人,稱“打牲烏拉”。藏族地區,農奴向農奴主提供的各種人役、畜役,也稱“烏拉”。
◎驛傳牌符制
中國古代驛使傳遞文書時的憑證。周代使用竹符和銅符,秦漢使用銅符,唐代有銀符和紙“驛卷”。宋、遼、金、西夏、元時用木牌、銅牌或金牌。金牌為傳遞最緊急的公文時使用。
◎傳
秦漢時度關津之通行證。《漢書》卷四《文帝紀》:“除關無用傳。”張晏注:“傳,信也,若今過所也。”
◎傳符
唐代發驛遣使之憑證。唐制,凡發驛遣使,兩京留守及諸州、軍處給傳符,由門下省發放,在外則由兩京留守及諸州、軍發放,為過關津、驛站之憑證。若無傳符,私過關門,合徒一年,即為奴一年,或贖銅二十斤。
◎紙券
唐代發驛遣使之憑證。唐制,凡發驛遣使,兩京留守及諸州、軍處給傳符,余則給紙券。在京,紙券由門下省發放,在外則由兩京留守及諸州、軍發放。為過水陸等關門禁查驗,若無符券,私過關門,合徒一年,即為奴一年,或贖銅二十斤。
◎遞牒
唐代傳乘憑據。唐制,凡官人家口等無急事者,不合給驛,并給傳乘(又作傳送)。傳送者由門下省給牒,路次轉遞,以為憑據。故名遞牒。
◎總歷
一作名歷。唐代軍防、丁夫番上服務之憑證。唐制,凡軍防、丁夫番上服役皆有證明,即總歷。而當軍防、丁夫經過水陸等關,門禁查驗其總歷,方可通行。如私過關門,合徒一年,即為奴一年,或贖銅二十斤。
◎西夏“火急馳馬”銅牌
西夏驛使傳遞緊急文書憑證。圓形,上有門字形牌首,中有“火急馳馬”四個西夏文字,背面為圖紋。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西夏“火急馳馬”銅牌
◎金字圓牌
元站赤的通行證。凡遇軍務之急,即以金字圓牌為信,銀字者次之。持此牌即為過站赤之憑證。圓牌遣使,本為軍情大事而專設,但后日益濫給,仁宗延祐元年(1314)曾針對此加以整頓,凡頒給圓牌,必須經過中書省與樞密院。
◎銀字圓牌
元站赤的通行憑證。凡遇軍務之急,即以金字圓牌為信,銀字圓牌次之,憑圓牌通過站赤。圓牌遣使,是為軍情大事而專設。參見“金字圓牌”條。
◎鋪馬圣旨
元站赤的通行憑證。各站赤過往人員需持有政府頒發的驛傳璽書(即鋪馬圣旨),方得乘驛。持鋪馬圣旨之站赤,若站赤內人員不給驛馬,即當論罪。鋪馬圣旨之頒行本為管理站赤之一種辦法,但后期制度日濫,并不嚴格頒行,致使站赤內站戶不堪其役,大多逃亡,站赤制度由此漸衰。
◎乘驛勘合
明代公差人員乘驛的憑證。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凡在內公差人員,系軍情重務及奉特旨差遣給驛,由兵部填寫勘合,所差人員至內府領取符驗,給驛前去,事畢后繳還。嘉靖三十七年(1558),改設內外勘合,部中給者為內號,由兵部填給編發。南京兵部及各處撫按衙門者,為外號,照地方大小分發,數目多寡不等。遇公差,即發給一道。萬歷三年(1575),又改用大小勘合,公差官員應供給糧食、人夫、馬船者,用大勘合并附長單。其他雜職官員等,用小勘合,不開人夫、糧食,隨宜給發。勘合及所附長單上填寫公差人員姓名、職務、公差緣由及過驛時各項供應數目,以便稽查核對,禁止冒名使用勘合及持假勘合。周邊番夷進貢回還時,也由兵部出給勘合,付與伴送人,定每站程,限二日經過驛遞,不許稽遲。伴送人回還后,將勘合交回,查驗是否有違限及改添之處。勘合之制,是明政府對驛傳實施管理的辦法之一。
◎乘驛火牌
又稱火票。明代乘驛符驗之一種。舊例用牌,萬歷三年(1575)改由兵部照依牌式刊票,印發給各沿邊、沿海總督鎮巡衙門收用,數目或30張,或20張,用完即上報,再發。火牌主要給沿邊、沿海區傳報軍事急情者使用,不得濫用,憑此牌得以乘驛。
◎火牌
清代軍中符信之一種。火牌由兵部制造,下發給各省督撫提鎮使用,凡兵丁至各地傳達命令,即發給火牌一面。憑火牌,沿途可向各驛站領取口糧。
◎臺
也稱臺站。驛站之意。舊時傳遞公文至長城以北,均經臺站。張家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都設置過臺站。
◎傳舍
古代供來往行人居住的旅舍。也稱客館。漢時在通路上每三十里置一驛,于各地則設傳舍,供旅客歇宿。《漢書·酈食其傳》:“沛公至高陽傳舍。”顏師古注:“傳舍者,人所止息,前人已去,后人復來,轉相傳也。”《后漢書·光武帝紀上》:“光武乃自稱邯鄲使者,入傳舍。”李賢注傳舍:“客館也。”
◎客舍
古代供過往旅客歇宿的處所。秦漢時已有。唐王維《送元二使之安西》詩中云:“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即指此。
◎逆旅
指古代的客舍。逆,本意為迎接。逆旅即指迎接旅客的處所。先秦時已有,后世承繼之。
◎店肆
古代商店、鋪子的稱呼。也兼作旅館之用。
◎會同館
客館名。遼、金、元、明、清諸朝設于京城用以館待來朝的邊疆民族貢使及外國使節的館舍及機構。遼時已于燕京設會同館,金燕京亦設會同館。元朝于至元九年(1272)始設會同館,“掌接伴引見諸番蠻夷峒官之來朝貢者”,至元二十五年(1288)罷,二十九年(1292)復置。元貞元年(1295)前,會同館由翰林學士承旨、集賢侍講學士、翰林集賢直學士、集賢院使等文職官員兼領事,未成定制。元貞元年后,以禮部尚書領館事,成為定制。館內職員設置如下:禮部尚書領會同館事一員,正三品;大使二員,從四品;副使二員,從六品。提控案牘一員,掌書四人,蒙古必阇赤一人,典給官八人。明初,改南京公館為會同館,永樂初(1403)設會同館于北京。三年(1405)并烏蠻驛入會同館。正統六年(1441),又定會同館為南、北二館。其中北館六所,南館三所。會同館內原設大使一員、副使二員,內以副使一員,分管南館。弘治五年(1492)又于禮部主客司增設主事一人,正六品,專門提督會同館。清沿明制,于順治元年(1644)始設會同館,隸禮部,以禮部主客清吏司主事,滿、漢各一人提督。又設四譯館,隸翰林院,以太常寺漢少卿一人提督,以譯各族朝貢文字。乾隆十三年(1748),省四譯館入禮部,與會同館合并,稱會同四譯館,以禮部郎中兼鴻臚寺少卿銜一人攝之。光緒二十九年(1903)廢省。會同館的設置不僅為來朝的邊疆民族貢使及外國使節提供了居住場所,館內還開展有經濟貿易活動及文化交流活動,對加強邊疆民族對中央政府的向心力及中央政府與外國間的對外友好關系,作用顯著。
◎南館
客館名。明時設會同館,用以館待入朝的邊疆民族貢使及外國使節。正統六年(1441),分會同館為南、北二館。其中南會同館在東江米巷玉河橋西街北,正統六年蓋造,弘治五年(1492)改作,共房屋387間。用以接待瓦剌、朝鮮、日本、安南朝貢人員。參見“會同館”條。
◎北館
客館名。明時設會同館,用以館待入朝的邊疆民族貢使及外國使節。正統六年(1441),分會同館為南、北二館。其中北會同館在澄清坊大街東,正統六年蓋造,弘治五年改作,共房屋376間,用以接待東北女真、北方蒙古、南方土官及西南、西域、中亞諸族來朝貢的人員。參見“會同館”條。
◎關
中國古代以京城四面及水陸險要之處所設驗檢驛傳、行人的機構。用以“限中外,隔華夷,設險作固,閑邪正暴”。后也泛指一般形勢險要的處所。如據《唐六典》卷六司門郎中員外郎條記:唐代“凡關二十有六,而為上、中、下之差:京城四面關有驛道者為上關,余關有驛道及四面關無驛道者為中關,他皆為下關焉”。
◎上關
唐代京城四面關有驛道者的稱謂。參見“關”條。
◎中關
唐代有驛道及四面關無驛道者的稱謂。參見“關”條。
◎下關
唐代除上、中關外,其余關總名。參見“關”條。
◎塞
指邊界險要之處,多為邊防、軍事重地,常置關以加強守備。舊時外長城以北即稱塞北或塞外。
◎卡
也稱“關卡”“厘卡”。古時在交通要道或險要路口駐兵稽查行人或設站征稅的地方。
◎關津
指水陸交通的要道。關,陸路交通要道的稱謂;津,指水上交通的要處。古時常于關津之處設關卡,以加強對百姓的管理,并征稅以資國用。
◎私度
指私自越出關塞的行為。古代于關津之處設卡,往來出入有一定的規章。對非經官方允許,私自冒越者,制定有嚴厲的刑罰律例。唐宋時稱“私度關罪”,明清時稱“私越冒度關津”。參見“越度”條。
◎越度
指偷越國境。古時于沿邊置關塞,非官方允許,私自冒越者,稱越度。古時對越度者,制定有刑罰律例。唐宋時稱“越度緣邊關塞罪”,明清時與私度合稱“私越冒度關津”。參見“私度”條。
◎樆稅
官府征收的一種商稅,西晉初年實行。因南北交通恢復,沿線旅店業發達,故官府將旅店收歸官辦,謂為“官樆”,所征之稅稱“樆稅”。實行不久即廢。
◎漕運
指中國古代各朝政府將所征糧食通過水運(間或有部分陸運)送至京師或其他指定地點的運輸方式。漕運自秦已開始,歷代沿襲,漕運河道不斷增加延長。漕運主要是將東南糧食運往京師和北方諸地。從秦至宋,漕運主要為河運。元則用海運。明清東南漕糧則主要通過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北運。漕運河道由官府負責修理,漕船并可搭商貨,故漕運對溝通南北交通及物資交流有顯著意義。清末,用海輪運漕糧,停止河運。辛亥革命后,漕運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