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胡適與留美先驅容閎

胡適與容閎(1828—1912),實實在在是兩代人。不過,他倆亦有不少共同點:同在美國名校留學,皆獲得博士學位,特別是先后在耶魯大學都榮獲過名譽法學博士學位(1940年6月間,胡適應邀出席耶魯大學畢業典禮時被授予名譽法學博士)。容閎是胡適無可爭議的前輩。容閎是提倡“西學東漸”的先驅者,而胡適則是容閎觀念的追隨者。二人皆出任過中國駐美國使節,在美國政界享有長遠的聲譽。

容閎,1828年出生于廣東香山縣(今珠海市)。19歲時跟隨初中老師布朗(S.R.Brown)牧師赴美留學,1850年,如愿以償地進入美國名校耶魯大學。1854年,取得了耶魯大學文學士學位。1876年,母校耶魯大學非常重視容閎的成就,授予他法學博士學位。容閎獲此殊榮,開創了中國學生留學美國大學名校并取得兩項學位之先河。

容閎在美八年,終于學成歸國。他立志報效祖國,可是當雙腳踏上母邦的大地后,發現祖國正處于動亂之中,于是一心想改變苦難祖國的命運。他訪問了太平天國,結果獻策未成,但胸中強國富民的信念卻更加堅定。1863年,容閎轉向,先后謁見清朝兩位總督——曾國藩和李鴻章,提出派遣幼童赴美國留學的宏偉計劃,幸被清政府采納。1872年,容閎與陳蘭彬赴美,共同主持“幼童出洋肄業局”,切實地將幼童留學計劃付諸實施,終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事實證明,容閎構建的這種“西學東漸”藍圖,是開辟中西文化交流的創舉,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功載史冊!

1854年,容閎的中英文勵志筆跡

容閎是近代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為了紀念他的功績,也是為后人提供教育的良機,1925年10月13日,中國駐美國公使施肇基博士,為紀念容閎赴美50周年,在美國威斯康星州哈德福城發表演說,表彰容閎及120位幼童來美留學之事跡。他說:“這是中國開始與列強接觸后,面對困境,一種真誠愿望的表現,這也是中國沖破陳舊傳統的轉折點。”

1954年6月13日,耶魯大學與“雅禮協會”為紀念容閎畢業100周年,聯合舉辦了隆重的紀念會和容閎文物展覽。美國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羅勃生建議請中國前任駐美國大使胡適為演講貴賓。該日,出席紀念會的有耶魯大學校長及“雅禮協會”人士,并容閎在美親友。中國方面出席者,除胡適博士外,尚有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華美協進社”孟治,“哈佛燕京學社”代表楊聯陞等人。胡適對老前輩容閎的功績進行了熱情的贊揚,對容閎的某些作為也提出異議。但是胡適對先驅者的敬意和緬懷則是無限的。

茲將胡適這篇演講稿的中文譯稿全文公布如下,以饗讀者。

容閎畢業100周年(1)

1954年6月13日 耶魯

去年,我應邀參加中國“耶魯運動”50周年的慶祝會。今晚我再次感到榮幸,接受雅禮協會的邀請,參加紀念容閎博士耶魯大學畢業100周年的慶祝會。

這個慶祝會原本應該在耶魯大學舉行,及由雅禮協會資助。容閎的生命、工作及影響從真實的歷史角度來看就是代表中國耶魯運動。今晚我們來到這個可能被稱為歷史性的聚會,其實不是為紀念容閎博士畢業100周年,而是為紀念真正和最早創立中國耶魯運動115周年。

故事開始于1839年,一個美國耶魯大學畢業生——塞繆爾·羅賓· 布朗牧師,受到澳門馬禮遜教育學會的邀請,被委任為新成立學校的校長。在任教的頭兩年,他只有五名中國小伙子,據稱,其中兩名還是在街上帶回到學校的。在他任教的第三年,有一位名為容閎的學童來到他的學校。這六名小伙子無疑是推動“中國耶魯運動”的先驅。其中一名小伙子叫黃寬,是1847年和容閎一同來美國的,兩年后,黃寬由他的蘇格蘭贊助人送到愛丁堡學習,成為第一個畢業于西方醫科學校的中國學生。他回國后,在廣東行醫,成為最負盛名的外科醫生。還有一名叫唐杰,又叫唐廷樞或唐景星,成為輪船招商局的創辦人。

中國耶魯運動最初起源于澳門,后在香港發展。布朗牧師工作七年后,因為疾病而被迫退休,于1847年初回美國。啟程之前,他邀請學生自愿跟他去美國,完成他們的學業。當時有三位學生接受了他的邀請,分別是容閎、黃寬和黃勝。他們跟隨著布朗,進入位于麻省的孟松預備學校。黃勝不久因為身體不佳返回中國。黃寬即在1849年離開美國遠赴蘇格蘭。而容閎則單獨留在美國,進入耶魯大學。他在1854年畢業——這是康奈爾大學創立者之一安德魯·迪克森·懷特就讀班級畢業后一年,也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第一任校長丹尼爾·吉爾曼就讀班級畢業后兩年。

1854年到1855年冬天,容閎返回中國,當時他的祖國正瀕臨危機,發生了一場大型的反抗起義行動,這就是幾年前已經開始的太平天國起義。這場反抗起義行動在容閎回國后一直持續了十年。容閎在廣東和香港工作一段時間后去了上海,在上海,當時的新教傳教士正積極地將一些有權威性的科學著作翻譯成中文。中國偉大的數學家李善蘭正在幫助偉烈亞力翻譯未經翻譯過的《幾何原本》及約翰·赫歇爾的《天文學綱要》(《談天》)。李亦幫助艾約瑟翻譯威廉·惠威爾的《初等力學》(《重學》)。其他中國學者亦幫助有學識的傳教士將科學著作翻譯成中文。合作方式是外國學者以中文口語向中國學者解釋,而中國學者即以中文書面語記錄。

容閎認識這些學者,但他沒有參與這些翻譯工作。不管怎樣,這種合作令人感到不滿意并出現了問題,外國學者不會寫中文,中國學者不懂原作和外國翻譯者使用的語言,這一切讓容閎進入深層次的思考,重新燃起他想將中國青年送到美國念書的夢想,讓他們有能力直接將新的西方自然科學介紹到中國。

李善蘭幾年后將容閎介紹給中國官員曾國藩。曾總督在1863年邀請容閎到安慶探望他。那時太平天國起義已近尾聲,清朝官員為了鞏固統治,派遣容閎去美國購買用于軍械庫的機器。于是容閎遠赴歐洲,最后在英格蘭買好機器。新的軍械庫建造起來了,不久成為有名的江南軍械庫。在容閎的建議下,軍械庫成立了一間培訓本地機械工的學校。之后又有了一間語言學校,成立了有名的翻譯部門。在這里,中國及西方學者成功翻譯了二百余部有關自然科學、工程、西方國家歷史及國際法律的著作。

1870年,容閎剛好有機會向曾國藩和其他領導人提出他設想派送中國青年到美國學校及大學讀書的計劃。這個計劃最后制定成一個備忘錄,曾國藩和李鴻章一齊將此備忘錄呈交給皇帝。1871年,大清皇帝批準了這個計劃,曾總督及李鴻章受命執行細節。

就這樣,容閎創立的中國留美幼童計劃便開始了。這個計劃簡單來說包括以下幾點:

1.在大清國內挑選120名學生,四年內以每年30名學生送到美國。這是一個四年計劃,如果成功,計劃將會無限期延續下去。

2.學生年齡10歲到14歲。

3.留學的時間是15年或16年,就讀包括小學、中學、大學及歐洲國家研究院的課程,并參加歐洲國家研究院舉辦的考察。

4.中文老師隨團出發,讓留學生的中文保持一定的水平。

5.他們不是為了自身利益回國的。回國后進入中國政府部門工作,不會去私人企業。

6.維持學生和中國留美幼童的經費(估計全部約120萬兩白銀)由大清帝國位于上海的海關總稅務司負責支付。

除了以上六點,容閎還接受了經過和耶魯大學波特總裁及其他學者商量后提出的意見,可以作為第七點建議:留學生的住宿安排不要一大群,而是以二至三人為一小組,分別安排在康涅狄格鄉村、城鎮的美國家庭中。

第一組30名學童,在1872年8月離開中國。第二組30名學童,在1873年6月離開中國。第三組30名學童,在1874年9月離開中國。最后一組30名學童,在1875年10月離開中國。

由于容閎的一些中國同僚和老師們思想保守,他們強烈批評留學生美國式的自由獨立生活及活動,中國留美幼童計劃被迫在1881年6月取消,全部留學生被勒令回國。因為死亡和遭受學校開除,留美學童人數稍為減少。1881年,回國人數約為105人。這是容閎的中國留美幼童計劃的不幸結果。

后來的耶魯大學教授威廉·里昂菲爾普斯在他的自傳中,有一章專門講述他最感興趣的“中國同學”。有幾位容閎的學童記錄了他們曾經在學校和在居住區域的美國家庭有過的快樂生活,也寫了有關被迫回國的慘痛經歷。

現在我們可能要問:容閎的教育計劃是否失敗?失敗在哪里?盡管計劃突然被中斷,是否有它的成功之處?作為長遠發展和影響,計劃是否成功?

毫無疑問,留學計劃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朝廷提前召回學童之故,因此,1872年赴美讀書的學生被召回時,他們在美國只停留了九年;1873年赴美讀書的學生被召回時,在美國只停留了八年;1874年赴美讀書的學生被召回時,在美國只停留了七年;1875年即最后一批赴美的學生被召回時,在美國只停留了六年。結果是僅少數學生能完成四年大學課程,最后去美國的大部分學生差不多只完成中學課程,最先去的一百余位學童,沒有一個能獲得研究生學歷的。

只有三位學童在他們專業行業里成為杰出的人才。詹天佑,1881年畢業于耶魯大學雪非爾理德工學院土木工程系,成為第一位建造從北京到張家口的中國鐵路的工程師。吳仰曾,回國后幸運地再被送到倫敦皇家礦冶學院,學習采礦工程,在中國的采礦事業發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第三位學生是鄭廷襄,他于1881年被召回國,1883年重返美國,繼續完成他的工程課程,之后他再也沒有回國,成為紐約出名的工程顧問,有幸參與設計和興建布魯克林大橋,還發明了用于連接火車車頭、車廂的車鉤,以及很多其他重要機械零件。

因為未完成大學課程,最初一百余位學童大部分回國后便在政府部門從事翻譯和秘書工作,這些工作需要和外國人接觸,需要懂英語的人。他們要等很多年才可以在官場得到晉升,后來,他們逐步在大清帝國的海關、礦山與新擴展的領事和外交領域擔當重要的職位。

另外,因為這些學生很年輕時便離開自己的國家,大部分缺乏書寫中文的能力。原本計劃是把中文老師一同帶到國外,以保持這些學童的中文水平,但這個計劃行不通,這些學童分散在很多美國家庭,放假期間用于教導中文的中國留美幼童大樓,被那些無憂無慮的學童所憎惡,他們稱它為“魔鬼屋”。

最初一百余位學童沒有一個能夠書寫中文或有中文著作,也沒有一個能把一本西方外文著作翻譯成中文的。他們對中國知識界貢獻很少。以上看來都是容閎計劃一些失敗之處。回顧容閎畢業100周年,創立中國留美幼童計劃82周年,最初一百余位學童中途突然被召回國73周年,我們不得不承認容閎的夢想真實地、慢慢地對中國人民有著深遠的影響。

首先,能夠得到清朝重臣曾國藩和李鴻章的支持,將中國青少年送到美國受教育,本身便是一大成功。計劃得到朝廷的肯定和大清皇帝的允準,讓在外國受教育的留學生得到社會的認同,使他們能夠在社會上享有公民和政治權利。當容閎的計劃在1871年至1872年間初立后,中國北部和中部實際上沒有人響應這個將學生送到國外讀書的計劃。最初兩組的60名學生只有20%來自廣東以外。但這個計劃不久便傳開來,最后兩組的60名學生40%來自江蘇、浙江和安徽。

徐潤(曾經負責1872—1875年間全部120位學生赴美的交通安排)在他的自傳中提及有幾位學生在1875年考試失敗后,得到家人的資助,能夠和其他合格考生一同啟程赴美。

第二,這些被迫提早回國的學生,盡管他們未能完成學業,卻在中國邁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填補了一個很重要的空缺,他們在中國新海軍、海關稅務、礦山、鐵路、領事和外交服務等方面提供了切實可靠的服務。他們身處的年代,中國受到很大的欺凌,遭受列強的入侵;中國政府突然意識到他們急需一批曾經接受過西方教育和培訓的人去和西方國家打交道。容閎的學生恰好在這段時間承擔起這個任務,有幾位學生在政治和工業上都有很杰出的成就。正是這個原因,回國的留學生在社會上得到更大的尊重,也推動了當時繼續送學生出國學習的風氣。

第三,容閎的最初一百余位學童,實際上是隨后50至60年兩萬位中國學生到美國高等學院和研究院學習的先鋒。知識分子出國有如其他方式的自愿性移民,通常是走早期先鋒者已走過的路。容閎留學計劃的學童雖然被召回國,但他們自己的孩子和他們的朋友、學生繼續飛到英格蘭、美國,以及其他地方。

最后,這最初一百余位中國學生在學校和他們居住的基督教家庭得到非常好的照顧,而且他們非常尊敬容閎博士,感受到容閎博士對他們很大的關懷。其中一位早期的學生仍然在世,現已94歲。他們永不會忘記他們敬愛的領導和院長,以及中國留美幼童曾經美好的日子。

1908年,美國建議退回庚子賠款多余部分,容閎的一位曾在耶魯讀書的學童梁敦彥負責這次退款的談判,他是“東方人棒球隊”中一名出色的球員,也是當時的外交部總長。談判中,中國政府自愿將退回的賠款用于資助在美國讀書的學生。最初一百余位學童其中一位,叫唐紹儀,成為特別全權使節來到華盛頓,感謝美國政府退回多余的庚子賠款。容閎的另一位同學唐國安,幫助成立清華學堂,對即將送到美國學習的青年進行輔導。1909年,他率領第一組經甄選的47位學生去美國,后來成為清華學堂第一任校長,清華學堂最后竟發展成為現代中國最優秀的大學。

容閎在1912年4月去世,這是中華民國成立后的三個月。對容閎的回憶,他帶來的影響和他的夢想還會繼續下去,中國留美幼童會懷念他,過去100年共兩萬學生跟隨他的足跡來到這個國家求學,他們會懷念他。他們學成后回到自己的祖國,各自在受重視的單位工作,他們在一個世紀前并不發達的中國,扮演了一個個十分光彩的角色。


(1)  此次為本文第一次發表,承蒙美國留學生、香港中國銀行呂邦慧小姐翻譯。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唐县| 庐江县| 文登市| 乌鲁木齐县| 邛崃市| 榆中县| 荆州市| 布拖县| 广灵县| 五河县| 苍梧县| 大邑县| 平潭县| 西乌珠穆沁旗| 靖西县| 腾冲县| 金沙县| 沅江市| 虹口区| 大港区| 黄大仙区| 富蕴县| 会理县| 五常市| 稻城县| 邻水| 翁源县| 德安县| 东辽县| 阿图什市| 儋州市| 尚志市| 曲阳县| 马鞍山市| 陇南市| 宣化县| 沂水县| 博湖县| 容城县| 邛崃市| 新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