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工匠精神:人工智能挑戰下如何成為稀缺人才
- 付守永
- 6621字
- 2020-08-07 16:52:27
3、別輸在AI起跑線上
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帶給我們的既有機遇也有挑戰,這就要求我們對新技術的發展和影響要敏感。另外,只有不斷學習,提高自我認知能力,才能對當下和未來的事物有較清晰的認識,并適時做出合適的選擇。實際上,不斷地學習,有意識提高自己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提升自己的適應能力和協作能力,是在為我們的未來鋪路。按照智能社會的分工,創新勞動將占主導地位,它將會給人類的各方面帶來巨大的改變。
如今,人工智能市場潛力巨大,與其被人工智能代替,還不如參與到人工智能的創造中來。掌握時代最新、最重要的科技,是我們未來的努力方向。我們不能預測未來,亦不能決定未來,但是可以憑借我們的努力改變未來。
與時代共舞,通過網絡是最好的方式。集中式的結構是層級結構,而分散式的結構相比之下更加開放,網絡式結構的無限活力為大家提供了一個自由創造的平臺。比如,我們在使用谷歌的時候,往往通過搜索引擎獲得答案。可是你有沒有想過,每當我們輸入一個查詢詞,不論點擊一個鏈接或是在網上創建,都是在幫助谷歌訓練并不斷完善人工智能,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在給公司創造價值。通過每天處理億次查詢,深度學習型人工智能得到了大幅提升。與此同時,科學家預言,未來所有產業都會在趨向分散式結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人工智能的到來,“認知的趨勢”作為其本質將意義重大。在不久的將來,人工智能甚至可以作為商品交易。人工智能并不需要機器具備像人類一樣的智能,只是作為幫手輔佐人類。如果嘗試將人工智能運用在某一領域上,使用它的越多,它將越聰明,最終將進入一個良性循環。未來,人工智能將和人類并肩工作,倘若你能和機器默契配合,你的事業便有很大的成功概率。
人工智能可以通過整合大量信息,制作出一份份文件,應用在法律方面,其專業性并不亞于律師;人工智能通過精密計算,讓人類在飛行中解放了自己的雙手,由計算機來進行飛機的操作;在行駛途中,人工智能會以遠超人類的剎車技術幫助你剎車,讓你和你的汽車遠離傷害。將來或許不需要醫生診斷疾病,人工智能的診斷技術遠比人工更劃算、更高效。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工智能在以我們想象不到的速度進步。在這當中,人工智能數量和質量在以下三種技術元素的幫助下得以飛躍。
(1)神經元網絡。它模擬大腦神經元網絡的結構以及處理、記憶信息的方式,使計算機能夠完成與人腦相同的信息處理功能。自20世紀50年代誕生這種方式,曾在幾千個神經元中進行實驗,最終沒有得到進展,倘若把試驗對象擴大到幾萬、幾百萬甚至是數億量級的神經元,便能得到更準確、更可靠的數據,發展更深層次的算法,達到比之前更好的效果。
(2)圖形處理器芯片。它通常用來做游戲芯片,用在AI領域,也具有很大的價值。用這樣一個小小的芯片,可以讓人工智同時進行多任務處理。過去,它的發展緩慢,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的進步,變得越來越便宜的芯片中將蘊含著無窮的價值以及無限可能。
(3)大量的數據。長期處理和預測大量數據,不僅可以讓人工智能得到訓練,還能幫助人工智能變得更聰明,更加善解人意。
計算機、手機導航系統更新換代較快,如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能夠猜測到你想要知道什么,只要輸入兩個字母,便能判斷出你的需求,感受你的體驗,預測你的想法,對你了解的程度之深好似超過了你的伴侶。這就是人工智能在后臺進行的日常工作,這是你感覺不到卻又真實存在的事。
我們要積極擁抱人工智能,充分認知自身職業的特點,做好職業規劃與人工智能的匹配,積極運用人工智能提升自己的崗位價值。比如,成為機器人調配師或管理者,成為人工智能的個性化設計師和策劃人,成為人工智能高端營銷策劃師等。
當今時代,產品和技術的生命周期日益變短,再加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極富個性化的用戶需求,這對傳統的生產制造和組織方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顯然,在這種形勢下,傳統的以精益求精為主導的工匠精神,已經很難順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在大數據時代,工匠精神也需要與時俱進。
“新工匠精神”除了需要融匯傳統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精雕細琢、追求極致的基本內涵之外,還應該展現出新的特征,即創新、開放協作、又好又快。創新是核心,開放協作是輔助,又好又快是努力的目標,它們是相輔相成的。
“新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有喬布斯和馬斯克等人,喬布斯推出的iMac、iPod、iPhone等劃時代的產品,充分體現了“工匠精神+創新精神”。埃隆·馬斯克被譽為“硅谷鋼鐵俠”,他是一位在硅谷乃至世界上都被人稱贊的傳奇創業者和企業家。他先后創辦并主營多家涉及互聯網、清潔能源、電動汽車、航天等領域并對人類產生影響的高科技公司。比如,生產特斯拉電動車,其無論是在質量、安全方面,還是在性能、用戶體驗等方面,目前都已經達到了世界上智能汽車行業的最高標準。特斯拉電動車已成為世界上最酷、最先進的電動車品牌,歸功于馬斯克對產品品質和細節等方面的極致追求。除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馬斯克的連續創業經歷也完美詮釋了“新工匠精神”的全部內涵。2014年,他宣布為了幫助其他企業研發先進的電動汽車,準備開放特斯拉的所有專利,這件事情引發了汽車行業的“開放源代碼運動”。再如,由馬斯克創辦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在可回收火箭的研發與測試過程中也充分體現了“新工匠精神”中創新、又好又快的理念。自2015年1月起,雖然“獵鷹9號”在進行地面和海上回收試驗時屢次失敗,但經過不斷測試和創新,最終于2015年12月和2016年4月成功實現了在地面和海上回收火箭。
吳曉波在提及“新工匠精神”時說到,中國經濟在過去10年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使一大批中產階級應勢而生,這也帶動了消費的升級。如今,企業為了更好的發展就需要靠服務、品質和新的技術革命去滿足新中產階級的需求,這使“新工匠精神”由傳統的成本加規模的模式轉變為產品驅動和積木式創新。
“新工匠精神”依托于產品和服務,它的核心就是新技藝、新審美和新鏈接。
創新主要有兩種途徑:超越式創新和顛覆式創新。舉例來說,若干年前,3.0排量的汽車只能產生200匹的馬力,但今天同樣排量的汽車馬力卻是以前的兩倍。再如,多年前,臥式吸塵器非常笨重,其重量達2kg多,但現在同樣吸力的吸塵器不僅只有200g的重量,而且性能還特別好。這個過程就是超越式技術創新。開發出全新的產品,這屬于顛覆式創新。比如,電動車顛覆了傳統汽油車,智能手機顛覆了傳統手機等。
未來消費者對品質和健康的追求將成為主流,推動產品結構更加高端化正是消費者需求從同質化向個性化的轉變。正如我們前文所說,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工匠精神也需要與時俱進。在“互聯網+”時代,市場競爭的激烈化,用戶需求的個性化,技術與產品的生命周期變短,這些變化都對傳統的生產制造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人工智能時代需要“新工匠精神”。
那么如何塑造“新工匠精神”呢?
摒棄“打工思維”
“新工匠精神”有很多較為典型的事例,將其發掘出來并加以總結,對企業乃至全社會營造創新的氛圍將有極大的作用,這不僅可以鼓勵工匠和創客們發明創造,也能讓他們切身體會到存在感和價值感。
以“新工匠精神”激勵員工,替換舊有的“打工思維”。對于工匠來說,如果他們能做到對自己的產品負責,而且能因這個成果而感到自豪,有成就感,那么他們就會重視每個產品的細節,把粗制濫造視為恥辱。如果僅僅用“打工思維”對待自己的產品,那么他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為了完成任務,他并沒有將其視為自己的個人成果,自然難以全身心的投入。企業的真正生命力來自于員工的全身心投入。
“新工匠精神”是一項極其重要的文化,公司應該將它更好地利用,將其作為企業成長基因中的一項。通過各種方式,例如培訓、加強管理、制度激勵及崗位流動機制、開展特色活動等將“新工匠精神”滲透到每個員工內心深處。不僅如此,還可以舉辦相關的活動,比如評選“最美工匠”或者設立“工匠周”等,讓每一位參與者都有強烈的榮辱感,讓“新工匠精神”成為員工的主體意識和主流精神。
巨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杭州市,他們一直將工匠精神作為重要的企業文化,現已躍居為亞洲最大的手工具企業之一。他們有一種新型產品“倍速螺絲刀”,在2015年的銷量達到了一個億。其奧妙在哪里呢?原來這款螺絲刀的手柄無論是正轉還是反轉,其輸出都是一個方向,這樣擰螺絲就不用反復調換用力的方向其效率是常規的4倍。此項細節設計讓“倍速螺絲刀”在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閃光點。除了精細和考究之外,它的人性化設計也是無處不在:將多種規格的螺絲批頭做在同一個螺絲刀上,速度快,使用還方便;通過納米改良技術,工具把手在使用中不易打滑,也不會吸附灰塵。通過這些細節設計,更好地讓消費者感受到產品背后的工匠精神,體會到制作者的情懷,也將其與一般流水線上批量操作生產的產品區別開來。
落實“新工匠精神”,需要制度保障
工匠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更關鍵的是企業的制度能否讓認真參與的工匠和創客們得到切實的尊重和保障,因此相關的激勵制度和措施應有效落實。
工匠精神應依靠領導的重視、道德的宣講和媒體宣傳等,并與相應的規則制度相輔相成,這樣才能得以順利實現。比如,我們所熟知的日本和德國的工匠精神,它們并不是天然產生的,而是經過時間的磨礪而形成的,它們有一整套高品質、高標準的工匠制度,也有對違規者的嚴懲制度。
企業應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一整套完整的考核和獎罰制度,嘉獎將創新產品成功推向市場的員工,并持續鼓勵他們根據客戶評價,再及時改進和完善產品。在每個員工的價值觀里注入追求完美的理念。
以德國為例,德國政府對于引導企業向專業、精密、高技術的方向發展投入了較大的精力。就行業協會而言,它們在制定各個企業排行榜時并不按照營業額大小進行排名,而是根據企業的創新標準、細分市場占有率等方面進行評估。這樣一來,排名靠前以及獲得獎項的往往不是規模最大的企業,而是在創新方面最活躍的企業。營造這樣的文化氛圍,能夠更好地引導企業發展,保持“工匠精神”,不斷積累、創新。
為新工匠提供活動場所
創客(Mak-er),指不以贏利為目標,把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創客空間、實驗室乃至車庫等是工匠、創客們聚會活動的場所。他們可以根據興趣共同開發有趣和富有意義的項目。
創客空間的意義和價值已經被一些企業率先發現。比如,通用電氣和Local Motors共同打造的First Build就是一家基于社區和眾包理念的“夢工廠”,它吸引了很多發明家、設計師、工程師、學生甚至普通人,大家在一起共同創作,將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中的產品。對于大部分傳統公司來說,一個好的產品,從最初的想法到研發、設計,直到最終成為現實中的一項產品,整個過程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但是在First Build,用“眾包+協作”的模式,加之3D打印技術,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通用電氣搭建的“夢工廠”里,每個人都將變成“造物者”。
為新工匠提供工具
麻省理工學院的埃里克·馮·希普爾(Eric Von Hippel)教授提出了用戶創新工具箱的理念。用戶創新工具箱是一種幫助顧客完成創新活動的工具。它是一項允許用戶參與到設計環節的一項新穎的產品。除此之外,它還提供了一個平臺使用戶能夠反復實驗并且及時反饋用戶的設計理念。
在互聯網普及的時代,發明和生產工具變得更加大眾化,只要你有創意,可以通過科技手段將想法變成現實生活中的設計,進而再將設計轉變為現實中的產品,通過互聯網將產品賣到全世界。隨著時代的發展,各類有助于創客創新的工具將越來越豐富。
打造新工匠品牌
對于企業來說,產品品牌推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了更好的發展,在塑造和宣傳創新產品時,可以將新工匠和創客的個人品牌緊密結合起來,甚至可以將產品與產品經理的品牌、口碑緊密結合起來。這樣既可以加強工匠和創客的責任感和成就感,又可以使產品更具情懷。眾人皆知的褚時健、羅永浩,他們的工匠精神和產品情懷是促使人們去買褚橙、錘子手機的動力之一。當那些經由你雙手打造出來的產品,你會對它們充滿愛。
簡單地堅持
每個人都想做點事,但總說不知道做什么,找不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也不知道做什么更容易成功。這里提及著名的“卓越三環論”,即能力、興趣和利益。“卓越三環論”告訴我們,只要能把這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找到其中的交匯點,就可以實現卓越的事業和偉大的夢想。這似乎有些理想主義,但是,仍舊有很多人一直在尋找三者的交匯點,找到的人寥寥無幾。因此,這也直接導致了許多人一輩子都停留于尋找而忘記了去采取真正的行動。其實,當我們思考這是否是感興趣的事時,其實就包含了做事的動機了。
想做事,這是成功的第一階段。但我們要學會克服人性中的一些弱點,比如懶惰、拖延,總是想以最小的付出得到最大的回報。冷靜下來想想,假使你在做一件事,最先想到的是這件事可以為你帶來什么利益,你就會機械地去完成某個任務,這對于提高個人能力是不利的。只有你真正投入到工作中,真心想要把事情做好,你才會不斷地去探索,讓自己進步。
真正的工匠之心首先需要思考的不是興趣和利益,而是我能做什么,只有這樣,才能專注于“把事情做好”。
第二階段,我想把事情做好。出色的工匠是不允許自己和團隊敷衍了事的,應當懷有一顆不斷追求細致完美、精益求精的工匠之心。
那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呢?第一,他們知道,能夠耐住寂寞,肯花時間去學習是擁有高超本領的必備素質。就像中國人常用“學三年幫三年,冷板凳準備坐十年”來形容工匠的堅持。在日本,著名的秋山木匠出師前必須修行滿八年。這就是所謂的“一萬小時定律”。第二,即使已經擁有了扎實的基本功,還要秉持學習的態度,不斷地完善自己,同時改進工作方法,用心去理解消費者需要的產品和服務,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不止步99%的品質,而是苛求99.999%的完美程度。追求卓越的品質,不刻意追求數量,這種重質量輕數量的觀念一直是工匠所要秉持的。稻盛和夫曾說:“我的產品研發成功率100%,因為我們從來都不曾放棄。”創新是精通的副產品,要達到精通,唯有通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來培養。因此,要站在市場和客戶的角度去思考,擁有持之以恒的決心,因為任何發明和創造都不能一蹴而就。
工匠創造產品,是秉持一顆苛求完美的心,不斷督促自己精益求精,他們從不盲目地追求數量和市場份額,還經常自我反省。
第三個階段,做事要憑良心。我們周圍在不斷出現“天價”“極品”“奢侈”這類字眼,很多產品名不副實,最終只能走向衰亡。
優秀的工匠對自己的產品和服務的成本、價值都很清楚,但他們總是很低調,從不吹噓自己,也從不虛夸產品,還總是想辦法降低成本來面對持續增長的成本壓力,來滿足更多消費者的需求。他們更不會以次充好,總是傾盡心力把最好的原材料用到產品中,為消費者的利益著想,為生態環境著想。
“北京同仁堂”屬于全國中藥行業的老字號。他們始終恪守“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秉持著制藥過程中的細致精神。其產品以“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而享譽海內外。
所謂的“工匠之心”,就是腳踏實地做好產品,真正為消費者服務。在工作過程中,工匠可以享受工作帶來的充實感,既可以在與產品互動的過程中享受成長與快樂,還可以享受服務被人接受并喜歡的滿足與喜悅。他們秉持初心,去做長久的事。
如今,重視質量、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被廣泛推崇。但是每當我們提及工匠精神,不少人會拿國產產品與德國、日本的產品作對比,將產品存在差異的原因全部歸于文化傳統中工匠精神的缺失,這個說法有失公允。
回顧歷史,日本和德國制造的產品也曾被貼上過“低端廉價”的標簽,它們現如今所樹立的高端品質形象離不開當時實施的“質量革命”“質量救國”“質量振興”等戰略,離不開先進技術的支持,離不開全面教育,它們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
作為后進工業化國家,中國制造最初只能憑借“物美價廉”的優勢進入國際市場,但在超高速的發展階段中,市場上就開始充斥著假冒偽劣和低端產品,這是因為很多企業為了追求一時的經濟效益而忽略了產品的品質與內涵。
隨著高鐵、核電、家電、手機等一系列高質量產品走出國門,國內的消費者也逐漸找回信心,中國制造也開始被人們所認同,其美譽度正在回升,這是令人感到欣慰的。現階段,正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契機,生產和制造模式發展也發生了重大變革,這些改變正好賦予了工匠精神新的理念和內涵。
正所謂“十年磨一劍”,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品牌的養成和質量的提升也是如此。要想培育工匠精神,使其與時俱進,就需要我們不斷增強品牌意識,不斷完善激勵制度和社會文化環境,提升軟實力,塑造“中國制造”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