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笑聲外的遐想:哲學的相聲或相聲的哲學
- 程宇松
- 7字
- 2020-08-21 10:23:57
第一章 關于相聲
第一節 笑的規律
相聲是什么?
單口相聲大師劉寶瑞先生在《兵發云南》中這樣講:“要按理由說,一個人(說),也可以叫說評書,也可以叫講故事,干嗎還叫相聲呢?這里頭啊,有個解釋。您比方說要是說評書,或者是講故事,您各位同志不笑,我們也能下臺。……加上‘相聲’兩個字了,單口相聲,這樣下臺就不行了。得怎么樣下臺啊?就是非得把您逗笑了。”從劉寶瑞先生的話中,我們可以知道:相聲的一個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能夠使人發笑。相聲的這個特征,相聲界的另一位大師侯寶林先生在《笑的研究》中也曾提及。侯寶林先生在《笑的研究》中這樣講:“大家喜歡聽相聲。相聲是一種笑的藝術,可以使大家發笑。”于是,我們得出了一個結論:相聲是一種使人發笑的藝術。
為什么說相聲是藝術呢?因為相聲是一種以說、學、逗、唱為表現形式的曲藝。侯寶林先生在《學越劇》中說:“相聲演員說、學、逗、唱哪樣都得學。”不過說、學、逗、唱是相聲的本質借以實現的手段。那相聲的本質是什么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來研究相聲最主要的特征——使人發笑。相聲用包袱來逗笑聽眾。包袱就是指使人發笑的笑料,抖包袱就是指講出使人發笑的笑話。相聲演員吳兆南先生說:“包袱啊,是相聲行里的術語。這包袱啊,就是我們說(的)相聲的笑點。……編作者采取各種的藝術手段將趣味、可笑的東西給包攏起來,等到時機成熟,演員突然把它打開,讓這些個可笑的東西呢呈現在觀眾的面前,這么著管它叫包袱。”
那為什么相聲能逗笑聽眾呢?劉寶瑞先生在《兵發云南》中這樣講:“相聲這個形式,這個藝術啊,我們隨便說,就可以夸張一些。因為什么呢?非得夸張啊,才可笑呢。……我這一說呀,您就得笑。……說到那兒,話搭話您就笑了。”侯寶林先生在《規矩套子》中這樣講:“逗笑也有逗笑的規律。你看相聲里邊一般常用的,就是對比的規律最多。對比,或者跳躍。這個事物本身它不可笑,因為在它那個環境里,你看著是合理的。你把它換一個地方,它就可笑了。”對比就是將兩個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比較。比如劉寶瑞先生在《假灶王》中,通過表現自己和周圍人的不迷信,對比出迷信的人的荒唐可笑;侯寶林先生在《婚姻與迷信》中,通過對比新舊社會的認識和習慣,揭示出舊社會迷信陋習的落后,讓聽眾感到可笑。跳躍應該就是將事物或行為換一個環境。侯寶林先生自己就在《規矩套子》中舉了一個例子:在籃球賽中,場外指導要求換人,運動員要做熱身運動,這并不可笑,因為它在那個與它相應的環境下。但是,要是這個運動員在公交車上做大幅度的熱身運動,那就有意思了。實際上,這就是事物或行為從其應該出現的環境向其不該出現的環境所進行的一次跳躍。
夸張就是放大,放大一樣事物或行為直到它大到可笑為止。侯寶林先生在《醉酒》中,通過放大醉酒者的行為,表現出了醉酒者的可笑。還有在《妙手成患》中,他通過放大醫術不精者的馬虎大意以及他們對患者進行治療的荒唐結果,使人聽來不禁一笑。
除了夸張、對比、跳躍之外,使人發笑的手段還有很多:聯系、反常、揭露、誤解、出奇。
聯系是將兩種毫不相關的事物聯結在一起,使人感到十分荒唐可笑。比如劉寶瑞先生與郭全寶先生在《批聊齋》中,他們把《聊齋志異》分別與趙樹理、曹雪芹這二位毫無關系的人聯系在了一起。還有,侯寶林先生在《文昭關》中,將北宋的佘太君與講述南宋岳飛抗金故事的京劇《滿江紅》聯系在了一起。在《歪批三國》中,他還將三國時字文遠的張遼與宋朝的張文遠聯系了起來。這些奇怪的聯結讓人覺得很可笑。實現聯系的手段就是聯想,通過諧音、重名等,人們會產生聯想,把毫不相關的幾個事物聯系起來。事實上,聯系和跳躍很像。聯系是將一樣事物與另一樣毫無關系的事物聯結在一起,而跳躍則是將一樣事物與和它毫無關系的環境聯結在一起。
反常就是故意違反常理。劉寶瑞先生在《韓青天》中就使用了很多反常的手段。劉寶瑞先生的《韓青天》中,通過表現民國時期的山東軍閥“韓青天”即韓復榘的荒唐演說,諷刺了那些軍閥,也逗笑了聽眾。相聲表演中經常見到反常的表現手法。比如,侯寶林先生在《戲劇雜談》中說自己三十八歲,卻研究了戲劇五十多年。在《歪批三國》中——不管是在侯寶林先生的版本中還是在劉寶瑞先生的版本中——也多次用到這種手法。歪批嘛,就是不按常理地、胡亂地對事物進行解釋。
揭露是對表面合理的事物進行深究,以剝去其合理性。侯寶林先生在《妙手成患》和《笑的研究》中,對“笑一笑,十年少”這句俗語做了深究,將這句話的荒唐方面加以揭露。他假設這句話是真的,然后將其后果展現給聽眾,以使人發笑。當然,這里的揭露并無諷刺之意。在《猜謎語》中,郭全寶出了四個謎語,謎底是四味中草藥:“眼看來到五月中,佳人買紙糊窗欞,丈夫貿易三年整,一封書信半字空。”侯寶林先生問他答案時,他給出了很合理的答案:“頭一句話是‘眼看來到五月中’,打一味中草藥叫‘半夏’。……一年不(是)十二個月嗎?正(月)、二(月)、三(月)為春,我說是‘眼看來到五月中’,四(月)、五(月)、六(月)為夏,五月中呢,五月的中旬,剛剛過了個半個夏天,所以這藥材叫‘半夏’。……第二句話是‘家人買紙糊窗欞’,打一味中草藥叫‘防風’。……佳人買紙糊窗戶,防備著往里刮風。……‘丈夫貿易三年整’,打一味中草藥叫‘當歸’。過去有這么個規定,出門貿易三年頭上應當回來。……‘一封書信半字空’,打一味草藥叫‘白芷’。……‘一封書信半字空’嘛,打外邊來了一封書信,打開一看,上面連半個字都沒有,白紙一張。”而侯寶林則將這四個謎底的合理性給完全推翻了,他這樣問:“那要閏四月呢?……夏天都過了一半了,應該改紗窗了,你再糊窗戶熱呀。……那要他(指在外貿易的丈夫)在外面又結婚了呢?……來一封信連半個字都沒有,那郵局怎么給送來啊?”侯寶林通過將謎語中的不合理性揭露出來,達到了讓聽眾捧腹大笑的效果。
誤解常見于單口相聲中。單口相聲講的故事,一般都會充滿巧合、奇遇。相聲演員這是想通過巧合和奇遇,來制造出讓人莞爾一笑的誤會。在劉寶瑞先生的《黃半仙》中,老黃被誤以為是神機妙算的半仙。在他進宮給皇上算卦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機緣巧合,讓大家都誤以為他真會算卦。這些誤會讓作為旁觀者的聽眾聽來可發一笑。其他的手段有的也能為單口相聲所用,有的則不太常見。例如,聯系、揭露在使用時,有時需要旁人幫忙。要想促成兩種事物的聯系,就要通過聯想,而要激起聯想,有時需要提示。當然,有時相聲演員也可以當自己的提示者。揭露一般也需要陪襯,畢竟哪有自己揭露自己的呢?不過,揭露諺語、陋習這類事物,一個人是可以做到的。對俗語的揭露有時并沒有諷刺的意思。相聲演員有時僅僅是通過對俗語進行深究,來展示其中的夸張成分,以此讓聽眾發笑而已。
出奇就是出乎意料。在劉寶瑞先生的《扒馬褂》中,劉寶瑞為了給“債主”馬季解圍,對他的胡說八道做出了很多牽強的解釋,使聽眾捧腹大笑。那出奇和反常是一個意思嗎?不是。反常是違反常理,有出人意料的性質。而出奇,則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因此出奇和反常一樣,都與揭露——捧哏對逗哏抖出的包袱的揭露——聯系密切。在侯寶林先生和郭全寶先生合說的《猜謎語》中,二人互相出謎語,謎底都讓人意想不到。在最后,侯寶林給郭全寶出了“半夜叫門問聲誰”這個謎語,但二人在謎底到底是什么這件事上發生了分歧。郭全寶堅持認為謎底是“我”。于是,二人模擬了謎語的場景,郭全寶想要讓侯寶林承認“我”這個答案是正確的,而侯寶林每次給出的回復都出人意料,不承認“我”這個答案是合理的。這些都是出奇。當然,一般這種出奇也是經不起推敲的。畢竟,完全符合常理,就既不出奇,也不可笑了。
這些抖包袱的手段使用起來并不是孤立的,它們相互交織、融合,共同為相聲效果服務。
但是,相聲的本質又是什么呢?
首先需要對相聲的表現形式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