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東岳、泰岳,為五岳之一,位于SD省中部,綿亙于泰安、濟南、ZB三市之間,總面積2.42萬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山體上留下了20余處古建筑群,2200余處碑碣石刻。
1982年11月8日,泰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987年12月12日,泰山被列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1987年12月12日,根據世界遺產遴選標準(Ⅰ)(Ⅱ)(Ⅲ)(Ⅳ)(Ⅴ)(Ⅵ)(Ⅶ),泰山(Mount Taishan)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編號437)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成為中國世界遺產之一。世界遺產委員會對泰山的評價是:近兩千年來,莊嚴神圣的泰山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對象。山中的人文杰作與自然景觀完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國藝術家和學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國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2011年11月,中國泰山風景名勝區與美國美洲杉和國王峽谷國家公園(Sequoia & Kings Canyon National Parks,美洲杉國家公園和國王峽谷國家公園)締結姊妹公園。
因為東方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古代中國先民又往往把雄偉奇特的東岳視為神靈,把山神作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對象來崇拜,于是,地處東方的泰山便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靈之宅”。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一,權力的象征。為答謝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
相傳遠古時期,黃帝曾登過泰山,舜帝曾巡狩泰山。商周時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腳下建東都,周天子以泰山為界建齊魯;傳說中秦漢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后秦始皇(前219年)、秦二世、漢武帝(前110年、前109年、前106年、前104年、前103年、前98年、前93年、前89年)、漢光武帝(56年)、漢章帝(85年)、漢安帝(124年)、隋文帝(595年)、唐高宗(666年)、武則天、唐玄宗(725年)、宋真宗(1008年)、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禪致祭,刻石紀功。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27次。歷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鞏固自己的統治,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皇帝的封禪活動和雄偉多姿的壯麗景色,歷代文化名人紛至泰山進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以千計的詩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馬遷的《封禪書》、曹植的《飛龍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詩文,成為中國的傳世名篇;天貺殿的宋代壁畫、靈巖寺的宋代彩塑羅漢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國書法藝術之大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畢至,是中國歷代書法及石刻藝術的博覽館。泰山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筑群22處,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史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圍就被人類所開發,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便是佐證。再早還有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戰國時期,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筑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泰山與孔子活動有關的景點有孔子登臨處坊、望吳圣跡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臺、猛虎溝等。神山、文化寶庫泰山有“五岳之首”、“五岳獨尊”的稱譽。它是政權的象征,成為一座神圣的山。
泰山宗教發祥久遠,佛教于4世紀中期傳入泰山。后趙永寧二年(351年)高僧朗公首先到泰山岱陰創建了朗公寺和靈巖寺。魏晉南北朝時期,泰山較大的寺院有谷山玉皇寺、神寶寺、普照寺等。著名的泰山經石峪是北齊人所刻的佛教經典《金剛經》。唐宋時,靈巖寺極為鼎盛,唐宰相李吉甫反把泰山靈巖寺稱為天下“四絕”之一。
泰山道教早在戰國時就有方士隱居岱陰巖洞;秦漢后詞廟林立,現存有王母池(群王庵)、老君堂、斗母宮(龍泉觀)、碧霞祠、后石塢廟、元始天尊廟等。其中以王母池為最早,創建于東漢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以前;以碧霞祠影響最大。泰山是王母娘娘神話傳說的發祥地。早在魏晉時期就建有王母池道觀。王母池位于泰山南麓環山路東首,古稱“群玉庵”,又名“瑤池”。
三國魏曹植有“東過王母廬”的詩句,唐李白有“朝飲王母池”的吟詠。詩人王心鑒在《登岳》一詩中亦有:“優游沐清風,騁懷嘯岱山。漢柏揖朝華,秦松別暮煙。云海洗心塵,天路褪狂狷。由來訪勝境,乾坤此為巔。”的詩句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