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書法藝術興始于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于異地,留于異時,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
因此,產生了文字。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
漢字的刻畫符號,首先出現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畫符號只表示一個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沒有確切的含義。
漢字書法為中國文化的獨特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來有三大類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漢字則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實物畫出來。
不過畫圖更趨于簡單化、抽象化,成為突出實物特點的一種符號,代表一定的意義,有一定的讀音……
我們的漢字,從圖畫、符號到創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隸、楷、行、草,各種形體逐漸形成。
在書寫應用漢字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獨一的、可以獨立門類的書法藝術。
概述
從夏商周,經過春秋戰國,到秦漢王朝,二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也帶動了書法藝術的發展。這個時期內,各種書法體相續出現,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簡帛朱墨手跡等。其中篆書、隸書、草書、楷書等字體,在數百種雜體的
篩選淘汰中定型,書法藝術開始了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