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古稱“西岳”,雅稱“太華山”,為五岳之一,位于SX省WN市華陰市,在省會西安以東120千米處。
南接秦嶺,北瞰黃渭,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
中華之“華”源于華山,由此,華山有了“華夏之根”之稱。
華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為“第四洞天”,也是中國民間廣泛崇奉的神祇,即西岳華山君神。
共有72個半懸空洞,道觀20余座,其中玉泉院、都龍廟、東道院、鎮(zhèn)岳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等著名的道教高人。
華山古稱“西岳”,雅稱“太華山”,為中國著名的五岳之一,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中華”和“華夏”之“華”,就源于華山。華山是中華民族的圣山。中華之“華”,源于華山,由此,華山有了“華夏之根”之稱。這一成果首先被孫中山所引用,創(chuàng)立“中華民國”。
華山的道教宮觀很多,歷史也很悠久,早在漢武帝時就建有集靈宮,唐朝更陸續(xù)出現(xiàn)了一些由道士們自己所營建的宮觀,相傳大上方的白云宮就是唐金仙公主的修道處,至今遺跡猶存。
經(jīng)過宋、元兩代的發(fā)展,到明代華山上的道教宮觀已經(jīng)很多了,香火很盛。
由于廟宇最初多建在峰頂,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山洪暴發(fā),廟舍沖毀極多,故清代以后所重建的多改在峪內(nèi)。
華山最主要的宮觀是西岳廟。該廟在華山下十里之處,華陰東五里。舊址在黃神谷。
它始建于漢武帝時,即前面講過的集靈宮。東漢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曾立《西岳華山廟碑》,言東漢統(tǒng)治者祭華、修廟、祈雨等事。
北魏興光元年(公元454年),文成帝因舊廟已毀壞不堪,便在華陰東五里處的官道北興建新廟。從北魏開始直至清代,歷代人們都不斷加以維修和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