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位于ZJ省HZ市西湖區龍井路1號,HZ市區西部,景區總面積49平方千米,匯水面積為21.22平方千米,湖面面積為6.38平方千米。
西湖南、西、北三面環山,湖中白堤、蘇堤、楊公堤、趙公堤將湖面分割成若干水面。
西湖的湖體輪廓呈近橢圓形,湖底部較為平坦,湖泊平均水深為2.27米,最深約5米,最淺不到1米。
湖泊天然地表水源是金沙澗、龍泓澗、赤山澗(慧因澗)、長橋溪四條溪流。
五代吳越國,西湖多年不修,為葑草蔓蔽。
宋景德間,錢氏歸宋后,廢湖兵,西湖又復湮塞。湖面一半為僧民所占。
宋慶歷間,葑土日塞,多為豪族占據,湖水益狹。
宋熙寧間,六井及沈公井俱廢。
宋元祐間,湖上葑田約二十五萬余丈(約四千一百多畝),幾近半個西湖被塞。江河行船不通,六井亦幾于廢。
南宋乾道元年以后,臨安居民日盛,河流漸塞,舟行困難,西湖淤積。南宋淳祐間,大旱,湖水盡涸。
元代,蘇堤以西湖面盡為桑田;蘇堤六橋之下,水流如線。
明初,西湖漸成平田,水塞不通。
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西湖葑灘嚴重。
440余畝湖面被占為田蕩(合約0.29平方千米)3120余畝湖面淤塞成淺沙灘(合約2.08平方千米)。
民國元年(1912年),浙江軍政府政事部主持拆除錢塘門至涌金門城墻和旗營城垣,辟新市場,沿湖筑湖濱路,離湖20米處設欄,內雜蒔花木,稱湖濱公園。
民國十七年(1928年),ZJ省政府在第三公園碼頭建立陳英士銅像;次年,國民黨ZJ省黨部于第二碼頭建“北伐陣亡將士紀念塔”。
民國十九年(1930年)春,HZ市政府在長生路之北至錢塘門頭,用浚湖之泥填為平地,約21畝余,辟為第六公園。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HZ市政府開始在第五公園碼頭,籌建八十八師“淞滬戰役陣亡將士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