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關,是長城的關口之一,位于中國HEB省易縣城西40千米的紫荊嶺上。為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之險。東漢時名為五阮關,又稱蒲陰陘,列為太行八陘之第七陘、天下九塞之第四塞。紫荊關由五座小城組成:拒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關城、小盤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嶺城。
紫荊關,宋時名金陂關,后因山多紫荊樹而改名。位于居庸關、倒馬關之間,與二關號稱內三關。原關門之門券上有“紫塞荊城”4字石刻,現已傾圮。“紫塞荊城”4字石刻仍在,在紫荊關鎮南面。
紫荊關位于易縣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荊嶺上,關城東為萬仞山,千嶺聳立,峭壁懸崖;城西有犀牛山,蜿蜒向西,與盤石口相接;城北為拒馬河,谷寬坡陡,浪高水急;城南是黃土嶺,背千山萬壑,層巒疊嶂。
紫荊關城就建在這依坡傍水、兩山相夾的盆地內。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內長城的重要關隘之一。
古人對其地勢和軍事地位有一段形象描述:“南阻盤道之峻,北負拒馬之淵,近似浮圖為門戶,遠以宣大為藩籬。
一關雄距于中,群險疵于外,規模壯麗,屹然為畿輔保障。”紫荊關位于居庸、倒馬二關之間,號稱“內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