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二人轉
- 說說點墨
- 徐徐九章
- 1468字
- 2020-08-19 09:06:33
二人轉(Er ren zhuan),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是一種有著三百多年歷史,悠遠的原始文化傳承的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
它植根于中國東北民間文化,屬于中國走唱類曲藝曲種,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東部三市一盟和HEB省東北部等地區。表現形式為一男一女,服飾鮮艷,手拿扇子、手絹,邊走邊唱邊舞,表現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獷,唱詞詼諧風趣。
東北特色二人轉主要來源于東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蓮花落。用東北人的俏皮話說:二人轉是“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二人轉是在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上,吸取了河北的蓮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場等演變而成。二人轉自草創至今,大約有近300年的歷史,藝人師承關系可上溯到清朝嘉慶末年。二人轉在歷史曾形成東、西、南、北四個流派。清后期和民國初年出現“闖關東”大潮,大批山東、河北人進入東北,“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的二人轉就是“闖關東”的人從關內外帶至關外的。
二人轉名段有《大西廂》、《回杯記》、《祝九紅吊孝》、《梁塞金搟面》、《馬前潑水》、《包公斷太后》等。
二人轉植根于東北民間文化,所以其表演臺詞中帶有一些鄉村特色、俗色酸、但二人轉內容并不以俗色酸為主、二人轉的戲詞中有很多都是和“評劇”“東北大鼓”“蓮花落”是相通的。這種現象一直到1980年吉林省民間藝術團成立,其前身是吉林省吉劇團二隊。
傳統二人轉皇后【筱蘭芝】
經過吉林民間藝術團的修改之后有很多唱段成為了二人轉的知名唱段。例如《豬八戒拱地》《回杯記》《馬前潑水》《西廂觀畫》《罵鴨》《梁祝下山》《包公斷太后》《水漫藍橋》《二大媽探病》《孫悟空三調芭蕉扇》《醉青天》等等。在改編出大批傳統劇目的同時,吉林省民間藝術團也培養出了眾多的二人轉表演藝術家,丑角演員有韓子平、秦志平、董連海、徐振武、尹偉民等等,旦角演員有鄭淑云、董偉、李曉霞、關長榮、閆淑平、楊宏偉、孫曉麗、等等。
二人轉這個名字最早見于“中華民國23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東日報》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館,邇來未識由某鄉邀來演二人轉者,一起數人,即鄉間蹦蹦,美其名曰‘蓮花落’,每日裝扮各種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BJ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大會上,東北代表團的二人轉節目正式參加演出,從而二人轉這個名字首次得到全國文藝界的承認。
二人轉的歷史就是一部吸收各種藝術精華的歷史。二人轉戲歌是二人轉曲調與當代流行元素結合的產物,綜合了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戲曲唱腔和帶有鮮明時尚元素的通俗歌曲的技巧。由于戲歌聽起來象戲又象歌,它既能讓帶有懷舊情緒的中老年觀眾接受,又能得到年輕人的喜愛。
近幾年來,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二人轉戲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閆學晶演唱的系列曲目,大致可分四類:歌頌浪漫愛情的《藍河怨》《西廂記》《回杯記》《送情郎》等經典作品;反映民族文化和地域風情的《節氣歌》《看秧歌》《白雪花》《關東情》《回家》《老家》《請到吉林來》等歌曲;反映百姓生活的《老百姓的事情大于天》《打是親來罵是愛》《縣長下鄉到咱家》等歌曲;以二人轉藝術自身為主題的《關東人與二人轉》《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等歌曲。
其中最后一類歌曲十分有特色,既反映了老百姓對二人轉的喜愛,也指出了二人轉藝術的主要特色和內容。類似的還有劉和剛演唱的《東北二人轉》,閻淑萍演唱的《我是二人轉人》,潘長江演唱的《二人轉東北人》,柴寶玉演唱的《風風火火二人轉》,孫小寶、金玲演唱的《情系二人轉》,小沈陽、沈春陽演唱的《二人轉轉歌》。這些歌曲同時也為二人轉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