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張志
記錄者:王韞華
從前,在一個山城的文廟前,有一個炸果子的劉老,老兩口膝下無兒,就以每日炸果子賣錢勉強維持生活。
一天夜里,突然被一個竊賊撬開門,把近日積攢的賣果子收入的幾吊錢偷去,錢雖不多,可這是賴以生活的本錢哪,老兩口發現被盜,不禁痛哭失聲,尋死覓活。有個鄰居勸劉老說:“聽說新上任的王知縣斷案如神,何不到縣衙告狀?“劉老說:“我又沒看見是誰偷的,何況咱一個窮百姓,丟這么幾個錢縣太爺能管嗎?““可以去試試嘛,光哭也不是辦法呀。”在鄰居的勸說下,劉老到縣衙去告了狀。
這一天,正好王知縣升堂,劉老把托人寫的狀紙呈上。王知縣說:“你把丟錢詳細經過具實講來。”劉老說:“小人以賣果子為生,每天在文廟前炸果子,把賣錢
放入一個瓷壇內,攢夠了數以后,就拿出來去買面買油,可這一天早晨起來,想倒出瓷壇里的銅錢去買油時,卻發現錢被偷了,門已被撬開,可是沒見到是什么人偷的。小老兒就靠這點本錢維持生活,望大老爺與小人做主。”說罷痛哭不止。王知
縣稍作沉思道:“聞聽此縣孔夫子甚為靈驗,你既沒看見何人所偷,而那盛錢的瓷
壇當必知情,本縣定于三日后,在文廟中審問瓷壇,定能破除此案,你可將瓷壇送來,不得有誤,你且下去聽候傳審。”劉老叩頭下堂回家了,能不能破案,他半信半疑,可是王知縣要審瓷壇的消息一經傳出,人們都覺得神奇,都等著到時候看熱鬧
開始的日子到了咱們熙熙攘攘地奔向文廟而來。文廟的大院兒早已被人們擠滿了,大極前擺上了來案,瓷壇已放在桌上。不會兒王知縣在眾衙役護擁下進了文廟。
王知縣在圣人像前燒了香。便升堂審案。王知縣說:“昨夜禮夫子向本縣托夢說偷錢之事,競壇已知詳情,毫壇你何不供來。”說畢,便抱過競壇放在耳邊聽。不一會兒。又說:“啊,你當著這么多人不敢說,要等今夜無人時托夢告知本縣。
好吧,本縣今夜等你稟告,如若食言,本縣定當加罪于你。”然后宣布退堂。
相傳,過去在文廟前,都有一個水池名日伴池。池上有一小石橋,
出入廟都須過此橋,舊時縣里考秀才都在文廟內應試,考中者稱為“入伴“,就是秀才了,
秀才對知縣自稱晚生,所以秀才也對知縣稱學生,或叫癢生。當看熱鬧的人們出廟時,被衙役攔住了,聲稱:“縣太爺有令。每人須往伴池
內投銅錢-文,作為給孔夫子的香火費,否則不準出廟,多投不限。”于是有的多投,有的少投,有一一個人向池中投下一文銅錢,立即被衙役拘捕,然后王知縣又升
堂,問明被捕者姓名,職業以后,把驚堂木-拍,大聲喝道:“還不把偷錢經過具
實招來,方才瓷壇已暗稟偷錢者是你,快些招供免得皮肉受苦。”被捕的人是個市井無賴,見知縣大聲喝問,已經嚇得面如土色,以為整壇真的作證,只得招認,將贓物交出,王知縣命將犯人帶走,將錢還給劉老,宜告退堂。
旁聽的人們都覺得這王知縣真神哪。豈不知王知縣是利用人們的迷信心理。他問明劉老丟錢經過后,推斷丟錢不多,必是本街的無賴小偷所為,而劉老放入瓷壇的錢必定沾上了油潰。所以假說審瓷壇,招來看熱鬧的人,小偷也不能不來看,讓每人必須向池水中投一文銅錢,有油的水上必顯花,小偷便自投羅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