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徐文榮:三農赤子
  • 竇軍生 施杰
  • 7918字
  • 2020-08-10 17:35:47

前言 在視界之外看待企業家的價值

(一)

在大歷史背景下研究和觀察中國企業家階層,相比個體成就而言,我們更關注案例帶來的時代價值與范式意義。這不難理解,拉長歷史的時間,我們會發現,歷史與生命相同,最美妙的是它發生演變的過程,不僅僅關乎當下,更關乎未來。因此,總結歷史的規律比講述歷史更顯重要。

中國企業史是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原因在于它多數時期都處于變革、轉型、震蕩之中。100多年來的中國,受外力沖擊,整個生產方式都在發生變化,中國企業在這種外部環境中也在不斷地蛻變重生。

追溯中國近代企業史,最早可以延伸到100多年前,如晚清時期張謇創辦大生紗廠,其最大的貢獻并不是興建了南通那片地方,也不是他用22年的時間締造了一個“大生帝國”,而是張謇作為中國企業家階層,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參照體系。總結而言,他“得寸進寸”的發展理念,漸進式地前行,給同時代其他地區的企業家及后世的企業家留下了最好的一種范式表達。

改革開放后的中國企業史更是這樣。1949年之后陸續誕生的企業家階層,大多數是通過自己努力成長起來的,而不是延續著過往的路徑自然成功的,他們憑著艱苦創業的精神、極強的學習能力等在制度紅利下不斷開拓創新。這帶給我們這些商學案例研究者最大的收獲是有了更多可供研究的范例。可以說,我們得益于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與中國企業實踐的騰飛,也是中國本土企業經營實踐崛起的紅利享受者,這讓我們更加感覺到這項工作賦予我們的使命。

我們帶著使命感走進橫店,走近徐文榮,努力去探究:徐文榮是一位什么樣的企業家?他帶給中國企業家階層的思考是什么,又為什么是徐文榮?橫店的“三農”(即農業、農村和農民)模式為中國當下的鄉村振興開創了什么樣的路徑?對于中國數億農民而言,這又意味著什么?

在橫店調研的數十日里,我們看到了一位普通的85歲老人,他身上有著歲月的滄桑,但就是這位老人,窮極一生為當地農民謀幸福。在他身后,留下的不只是一個發達的城鎮,更是能夠讓這個地區和后代子孫生生不息的前行力量。他說自己這一生造廠、造城、造景,創造了許多事物,但實際都是在做同一件事,就是讓橫店百姓共同富裕,讓大家過上更幸福美好的生活。他一生都在反復地講這句話,反復地做這件事,反復地證明中國農民的偉大力量。

走進橫店,近觀徐文榮,是一場美妙的旅程,就像《鄉村書》里的云:“云卷云舒——坐看云起。云起云涌——高唱如云,‘大風起兮云飛揚’。”讓我們穿透空間的云,穿透徐文榮歲月的云,去看他奮斗一生的事業。

(二)

徐文榮生于1935年,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土地改革、“反右運動”“四清運動”“文化大革命”、粉碎“四人幫”、改革開放。[1]他一手創辦橫店集團,發展橫店,帶領橫店人艱苦奮斗40年,使橫店農民的人均年收入從1975年的75元增長到2017年的6.5萬元,開始向“大康社會”邁進。

通常而言,我們在描述成功時都會極度謹慎。一個企業也好,一個地區也好,它的成功取決于眾多因素,而且某一個方面的成功可能會蓋住其他方面的缺陷,因此,在總結時我們會極為小心地描述某一因素的作用。但是,在橫店當地人眼里,徐文榮是“牽金牛的人”;在經濟學家眼里,徐文榮是“能人企業家”。在總結橫店成功范式的過程中,我們深感徐文榮對橫店做出的巨大貢獻,可以說,沒有徐文榮,就沒有今天的橫店。

徐文榮一心為橫店、為農民,有記者總結過,他用大半生做了三件事:建廠、造城、造景。

第一件事,建廠。1975年,徐文榮開辦橫店第一家正式工廠——橫店絲廠。此前,他在擔任橫店大隊支部書記時就已經小有嘗試,辦過小五金廠、糧食加工廠等。1975年之后,41歲的徐文榮正式開始創業辦廠,據他回憶,他總共辦過700多家工廠。

早期的辦廠經歷為今天的橫店集團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今,橫店集團在電氣電子、醫藥健康、影視文化、新型綜合服務領域擁有四大支柱產業齊頭并進,擁有6家上市公司:磁性材料領域的橫店東磁、醫藥制造領域的普洛藥業、節能電子制造領域的得邦照明、電機電氣領域的英洛華、影視領域的橫店影視、金融衍生品服務平臺南華期貨。橫店的“多元化發展、專業化經營”在中國本土企業實踐中堪稱奇跡。

第二件事,造城。徐文榮打造了橫店城鎮,開創了一條橫店內生式的城鎮化道路。橫店原是一個只有39個行政村、2.4萬人口,面積僅為39.7平方公里的窮鄉僻壤,如今,橫店有122個行政村、20多萬人口,鎮域面積有121平方公里,而且橫店人民早已實現了小康生活。2019年,橫店集團實現營收850.7億元,帶動橫店上繳的稅收占東陽市稅收總額的近一半。這個城造得成績斐然,不單是經濟上的變化,還解決了“三農”現代化的核心問題,工農關系、城鄉關系進入無差別階段。

如今的橫店,完全不像一座小鎮,發達程度絲毫不亞于現代化大都市。橫店人,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他們經濟條件好,在廠里做工有工資,在家里種田有收入,在景區務工也能賺錢,甚至還有的去當群眾演員,收入更高。徐文榮這樣形容橫店,“已經圓滿完成了建設小康社會,正邁步進入‘大康社會’”。

第三件事,造景。橫店有工業,工業能“輸血”,能發展影視旅游等第三產業。雖然資金是最大的難題,但有了工業這塊“壓艙石”,橫店得以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真正實現工業反哺的目的。

橫店地少人多,過去是典型的農耕社會特征,這樣的自然條件,能發展什么產業?徐文榮說,要做文化產業,發展影視文化,發展旅游產業。橫店是不沿海、不沿邊的山區,但徐文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將劣勢變成優勢,大批的影視劇組、外來人員來到橫店都是選擇就地消費,徐文榮將這一切發揮到極致。影視城就是這么發展起來的。

圓明新園更是一個創舉,歷時5年,投資300億元,以四荒地[2]為主,內含自然山體,總占地7000余畝[3],復建了北京圓明園84%的建筑景觀,這是徐文榮最大的一個文化夢想,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文化工程。之所以一定要建,是因為徐文榮不止一次地說,圓明新園傳承的是中國文化,要走向世界,把橫店建設成為“世界影視文化名城、國際旅游休閑之都”,并實現“世界最美鄉村在中國,中國最美鄉村在橫店”的目標。

歷經40余年的奮斗,橫店從一個偏僻的小鄉鎮,發展成今天的小城鎮大都市,從表層看是經濟的發展,從深層看則是精神文明的提升,是橫店農民意識的覺醒與前進,而這比什么都重要。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哈耶克說過,文明不是人的大腦設計出來的,而是從千百萬個人的自由努力中生長出來的。

橫店成功的背后,是企業家的選擇與價值,歷史學者傅國涌將其稱為企業家階層的建設力。傅國涌很喜歡“建設力”這個詞,他詮釋說,中國企業家這個角色本質上是一種建設力,代表新生的力量,只有在工業文明轉型的時候,才會以一種獨立的狀態出現,通過企業家的建設力,介入一種新的生產方式,來塑造社會。[4]

(三)

“在人生豐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覺得真正可貴的,不是政治上的國家,而是有創造性的、有感情的個人,是人格。”[5]愛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觀》里直接表達了對個體的尊重和喜愛,他對個體情有獨鐘,認為只有個體才能創造出高尚和卓越的東西。

回顧歷史,中國社會在歷經外部變革過程中,誕生了一大批具有建設力的個體,他們在商界、學界,以及教育、思想、文化、農村等不同領域致力于建設性的事情。與過去我們所說的以破壞力推動社會發展不同,建設力是一種呈螺旋式上升的力量,時而波瀾壯闊,時而和風細雨,但始終是一種交纏著向上發展的力量。

以建設力的維度來思考徐文榮的價值,我們會發現,他在幾十年的創新創業實踐中在三個方面極大地推動了國家和社會的發展。

一是徐文榮真正地把“三農”問題想透了,并走通了。橫店鎮地處半丘陵半山區地帶,自然資源匱乏,沒有鐵路、國道,沒有機場、港口,周邊又沒有大城市相鄰,人均耕地不足半畝,長期處于貧困狀態。

從1975年開始徐文榮在橫店辦廠,238名農民洗腳上田,當上了工人,在而后的幾年中,徐文榮帶領當地農民,以廠辦廠,廠中建廠,陸續辦了針織廠、內衣廠、印染廠、絲織廠、化纖紡織廠。他不但自己辦廠,還帶動大家辦廠,在橫店形成“針織一條街”。到1980年,徐文榮抓住機會發展磁性材料,迎來重大的戰略轉折,而后他堅持“非高科技不上”的原則,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20世紀90年代初,徐文榮又果斷開發文化力,在橫店辦起文化村、度假村、娛樂村,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與此同時,橫店的影視文化也開始享譽世界。

說他把“三農”問題想透了,是因為他看清了“三農”問題的本質。農業是經濟范疇,農民是人口范疇,農村是地理范疇,三個概念相互獨立,但這并不意味著要狹隘地去理解這三個概念。從事農業的不一定是農民,農業也不一定必須在農村,農村更不是只能發展農業。

徐文榮最先打破的是,農民作為人口范疇時農民身份的束縛。橫店實現了“農民—工人—市民”的轉變,橫店農民洗腳上田當工人、領工資,今天他們擁有與城市市民同等的身份待遇,享有社會保障、醫療、教育、公共設施等優越資源。從戶籍制度來看,橫店農民是農民,但從結果來看,橫店農民等同于市民,甚至幸福指數超過市民。

中國鄉村問題中歷來最難解決的兩大問題是,錢從哪里來,以及農民向何處去。改革開放40余年,大部分鄉村發展起來皆因走城鎮化、工業化道路,沿海地區、城市近郊這樣的成功例子比比皆是,結果是鄉村發展起來了,農民無法扎根,城中村、失地農民問題突出。

況且,在廣大中國鄉村,更多是像橫店這樣沒有區位優勢、自然資源稟賦不足的內陸地區,找不到突破口,很難振興。此時,徐文榮帶領的橫店城鎮化之路提供了一種參照體系,這也是橫店的成功所在。說徐文榮將“三農”走通了,也正是因為如此。在這樣一個內陸地區,橫店走出了一條鄉村產業振興的道路。不是所有地區都適合發展工業,農村在經濟上轉型,要從農產品經濟、原材料經濟、鄉村工業化轉型到服務經濟,服務經濟不是只能在城市存活,在農村一樣可以發展。

二是徐文榮開拓了制度創新,“社團所有制”模式極大地釋放了制度變革的活力。

1978年,當安徽省鳳陽縣小溪河鎮小崗村18位農民,冒著極大的風險按下一份“大包干”合同書的紅手印時,他們并不知道,這一次的“冒險”成為推進整個中國土地制度改革的關鍵一環。農業實施“大包干”,集體壟斷的農地產權制度轉變為兩權分離的農地產權制度,即集體擁有土地所有權,農民以家庭為單位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這是一次巨大的制度變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變了以人民公社制為核心的農地制度,并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經濟活力。

同樣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離小崗村600多公里的浙江東陽橫店鎮,也在醞釀著一次大的變革。當時,經濟學家陸續提出市場經濟和企業產權界定問題,不過,學界的思潮還未對企業實踐有太多影響,而橫店已經開始渴望沖破體制的束縛。1984年,橫店工業公司組建,同時鎮工業辦公室撤銷,橫店工業公司有了自主權。

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鄉鎮集體企業實施股份制、租賃制和產權拍賣的三個“試行辦法”,鄉鎮企業的產權歸屬問題第一次在橫店引發激烈討論。

如同小崗村的18位農民,徐文榮帶領橫店廠長以上干部召開會議,三天閉門會議,不準回家,不準請假,關乎中國企業史的一次重大制度變革就此開啟——橫店誕生了社團所有制模式。經濟學家樊綱稱,社團所有制的美妙在于厘清了企業與政府的關系,將產權界定為社團所有成員共有(而不是社區成員共有),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原則上認定為利益“相關人”,而不是企業的決策人,隔離了鄉政府的干預。[6]同時,資產并不量化到個人,而是認定為橫店集團成員共同所有。樊綱總結道,橫店集團無疑是我們進行制度分析的一個很好的案例。

中國的“三農”問題專家周其仁對橫店社團所有制模式也投注了極大的熱情,他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直言:“我們在橫店反復調查的一個題目是,當時的徐文榮從哪里獲得足夠的談判‘籌碼’才成功地主導了這場不同尋常的‘制度變遷’。”[7]最后得出一個答案,徐文榮擁有兩種力量源泉——通常的企業家才能與作為制度企業家的才能,前者是做出成功的投資和經營決策的才能,后者是實現“制度和組織創新”的才能。

制度企業家,這是極高的評價。中國改革開放40余年,涉及制度的創新與模式的創新,大多數企業家在模式創新方面釋放了經濟和主體的活力,但像徐文榮這樣能夠實現制度創新的情況并不多見。制度變革不僅帶來某一個企業和地區的發展,更是沖破了中國面臨的一些困境,解決了中國的一些問題。

三是“共創、共有、共富、共享”的“四共”價值觀是思想上的飛躍。

歷史舊觀的背后是一類人的記憶,昨天的歷史帶來今天的奇跡,但往事終究如煙,流年如同碎影,在徐文榮80多年的人生路上,昨天的橫店已是過去時,永存未來的是亙古不變的“四共”思想。

到今天,走進橫店,我們還能看到橫店鎮有一處大的院落,那是橫店共創共有共富共享工作委員會(簡稱“四共委”)所在地。圓明新園建設時,“四共委”與橫店集團脫離,單獨設立。“四共”價值觀就像橫店的太陽,指引著橫店發展。

“四共”最初隨社團經濟提出,共創、共有、共富、共享的“四共”思想基礎在于共創,用《資本論》的觀點來看,勞動創造價值,有了共創才有而后的共有,從整個集體經濟來看,勞動群眾共同享有產權,即為共有。最后,共富、共享是集體所有制的終極目標。

如果社團所有制是徐文榮開拓的制度創新,那么“四共”思想就是他作為企業家開拓的商業文明。提起商業文明,我們不得不提到財經作家秦朔,在他的《文明尋思錄》一書中,秦朔直言不諱,商業世界里確實有不擇手段的“壞學生”,但那些積極創新的企業家總是努力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對社會福利的增益,有時比單純的慈善大得多。[8]

(四)

有人說,商業案例的研究與寫作,必須一只腳站在門里,一只腳站在門外,意思是離主角太近了,看不清視界之外,離主角太遠了,又無法有切實的感受。因此,我們總結徐文榮的價值時,始終保持這樣一種距離,視界之外,人物為本,盡力在“一腳門里一腳門外”的距離中感受人物的思想與價值。

由此出發,本書圍繞徐文榮的初心,以及他在“三農”問題上的思考與實踐,探尋徐文榮以“中國農民”為榮的自信之源,剖析總結橫店每一個重要發展節點上的獨特路徑和內在邏輯,思考探索橫店從“老三農”跨越到“新三農”、實現文化引領美好生活愿景的可持續發展之道。

從架構上,全書以上、中、下三篇為總體架構,以理念為始,以過程為重,以可持續為終,以“徐文榮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就是幫助農民富起來,過上好日子”為全書的落腳點。本書從理念、制度、路徑三個維度對橫店模式進行縱向剖析和橫向比較,揭示了橫店“三農”模式背后所蘊含的文化自信和共同價值。

本書的完成離不開徐文榮先生的大力支持。我們提出要做這件事情時,專程拜訪了徐文榮先生,他所給予的最大尊重和支持,使得我們能夠近距離地了解橫店集團、了解橫店這個區域。作為橫店集團的創始人,徐文榮先生與我們分享了他自己寶貴的回憶,讓我們知曉橫店集團以及橫店區域的崛起并非一朝一夕,更不是命運的偏愛,而是一顆赤子之心的執著前行所必然得到的最偉大回報。我們看到,無論是在人格上的表達,還是在行動上的堅持,這位1935年出生的中國優秀民營企業家一生所思所想皆為農民。他是一位卓越的領導者,一位樸實的實干家,更是一位農民企業家,是他實現了橫店無限的可能。

感謝追隨橫店“四共委”徐文榮主席多年的“四共委”主席助理李堅強先生,他對橫店集團以及“四共委”的歷史如數家珍,對橫店精神的理解深入骨髓。他原汁原味的描述,還原了很多過去的畫面,讓我們近距離地認識徐文榮先生,了解他的寶貴品質和人格魅力,還有一些充滿了人文氣息的小故事。從他的口述中,我們仿佛依稀看到了那個奔跑在苜蓿地里、躺在草地上攝像留念的徐文榮先生。“大地之子,三農情懷”,徐文榮先生對土地的深深熱愛,讓他那一剎的笑容永遠定格。

感謝橫店“四共委”副主席張田芳女士、創業元老翁留女女士,以及橫店“四共委”員工代表管國瑜先生、金青峰先生、范紅娜女士、葛建陽先生……他們中既有橫店集團的老員工,也有新伙伴。從橫店集團到橫店“四共委”,他們始終追隨徐文榮先生,在改變橫店“三農”面貌的路上,他們初心未改,一直都在。在和他們的交流中,我們能感受到橫店精神的內涵與傳承,能體會到橫店人的責任和使命,也能從不同角度領悟到徐文榮先生的非凡魅力。

感謝橫店集團董事、資深副總裁徐文財先生,他用理性且思辨的話語娓娓講述了徐文榮先生的理想抱負、前瞻思想以及橫店集團在不同階段的發展重心,讓我們充分了解了一個優秀企業家不平凡的成長歷程。

感謝橫店集團副總裁、橫店影視股份公司董事長徐天福先生,橫店集團副總裁、東磁股份公司董事長何時金先生,浙江聯宜電機董事長許曉華先生,他們都是橫店集團麾下上市公司的帶頭人,從這些優秀企業家的述說中我們無時無刻不感受到一個好的創始帶頭人是多么重要!正是在徐文榮先生共同富裕的創業初心感召和帶領下,才鑄就了橫店集團堅實的產業基礎,成就了橫店一個又一個的夢想。

感謝橫店集團黨委書記、副總裁呂躍龍先生,橫店集團董事、資深副總裁胡天高先生,橫店集團董事、副總裁厲寶平先生,橫店集團董事、副總裁任立榮先生,橫店集團總裁助理、文榮醫院董事長杜偉群先生,橫店集團總裁助理、橫店影視職業學院董事長韋國清先生,橫店集團總裁助理俞中強先生,橫店影視城董事長桑小慶先生,他們從不同側面的描述,傳遞給我們的是一個優秀團隊對于共同信念的認同和堅守,讓我們進一步體會到了橫店集團特有的價值貢獻模式。

感謝橫店的居民代表們,他們是金世理先生、董梅芳女士、李江蘋女士、杜兆民先生。他們得益于橫店集團的發展,或自己辦工廠、開飯店當老板,或在村里上班。在采訪中,他們用簡單而樸實的話語,訴說了橫店日新月異的變化,表達了對橫店集團、橫店“四共委”的感謝,讓我們感受到他們對徐文榮先生的尊重與感恩,他們與橫店共生共進。

感謝“橫漂”代表崔立明先生,他是橫店影視產業發展的親歷者。他用多年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橫店發展影視產業給他及周邊人所帶來的巨大機會,道出了對這個第二故鄉的炙熱情感,以及對徐文榮先生由衷的敬佩之情。

感謝橫店“四共委”辦公室主任金玲琳女士、橫店集團總部辦公室主任周金法先生、副主任吳閃閃女士以及所有在我們調研過程中給予幫助的橫店員工們,正是你們的支持和配合,才使我們高效、順利地完成調研并獲取到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由衷地感謝我們優秀的創作團隊,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魏江教授、鄔愛其教授、章重遠副教授、劉洋老師、陸婷婷老師,考拉看看張小軍研究員、馬玥研究員、熊玥伽研究員、李立研究員、李莎研究員、徐麗研究員、嚴青青研究員。本書離不開教授們學理視角的思考,離不開優秀商業作品創作團隊考拉看看成員的協作。相信這會是中國商學院最好的實踐成果之一,也將是中國本土管理學史的一大開創。

[1] 2018年,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開展改革開放40周年口述史料征集活動,徐文榮寫了一篇文章,題為《個人命運總是同國家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改革開放40年,橫店的發展之路》,此文詳細回溯了自己的一生及橫店的發展路徑。

[2] 四荒地具體指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未利用土地。

[3] 1畝≈667平方米。

[4] 破壞力與建設力觀點來自于傅國涌的《轉型時代:企業家階層的選擇》一文,文中稱,建設力分為兩種,一種是個人的建設力,另一種是團體的建設力。我們調研后認為,中國農民企業家徐文榮對于商業史和“三農”實踐史都產生了一種獨特的建設力。

[5] 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M].方在慶,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6] 樊綱.中國農村企業組織的演化及其理論啟示—有關“橫店模式”的一些初步思考[J].經濟研究,1997(5).

[7] 周其仁.大型鄉鎮企業研究:橫店個案筆談[J].經濟研究,1997(5).

[8] 秦朔.文明尋思錄(第三輯):觸摸中國商業文明的時代脈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团风县| 兴业县| 蒲江县| 黑龙江省| 黎川县| 鄱阳县| 扶余县| 吴桥县| 阿克| 中西区| 高平市| 榆社县| 尼玛县| 淄博市| 南投县| 巫山县| 太原市| 淳化县| 龙门县| 神池县| 连江县| 凌云县| 中卫市| 固安县| 乌兰察布市| 永清县| 商南县| 奎屯市| 凌海市| 十堰市| 定日县| 盈江县| 右玉县| 维西| 阿尔山市| 嘉祥县| 随州市| 万盛区| 梅州市| 宿松县| 建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