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政學
- 杜振華
- 3036字
- 2020-08-28 13:51:13
1.1 財政的產生和發展
1.1.1 財政的產生及其內涵
財政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在國家產生以前,原始公社末期已經存在著從有限的剩余產品中分出一部分用于滿足社會共同需要的經濟現象。國家產生以后,為了維持國家機構的存在并保證實現其職能,必須依靠政治力量,強制占有和支配一部分國民收入,以保證國家機器的運行和社會的發展,從而從一般經濟分配中分離出獨立的財政分配,于是產生了財政。
財政是一種經濟行為或經濟現象,這種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的主體是國家或政府,因而財政是國家或政府的經濟行為。從起源上考察,財政是伴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人類社會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出現私有財產,社會分裂為階級才產生了國家。國家一旦產生,就必須從社會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國民收入來維持國家機構的存在并保證實現其職能,于是才產生財政這種特殊的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
財政內涵包括2個方面:一方面,財政是一個經濟范疇,是以國家為主體的經濟行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國民收入用于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支出活動,以達到優化資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經濟穩定和社會發展的目標。財政的本質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參與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所形成的一種特殊分配關系;另一方面,從實際意義來講,財政是“理財之政”,是指國家(或政府)的一個經濟部門,即財政部門,它是國家(或政府)的一個綜合性部門,通過其收支活動籌集和供給經費和資金,保證實現國家(或政府)的職能。
“財政”作為一個經濟過程,包括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兩個部分。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于稅收和國債,財政支出主要包括社會消費性支出、財政投資性支出和轉移支出。
由于社會生產方式及由此決定的國家類型不同,財政經歷了奴隸制國家財政、封建制國家財政、資本主義國家財政和社會主義國家財政的歷史演變。
根據財政功能和性質的不同,在不同歷史階段,人們又把“財政”稱作“國家財政”“公共財政”等。
財政是伴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財政活動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經濟現象。我國歷史上,一般用“國用”“國計”“度支”“理財”等來說明財政,也就是政府理財之道;用“治粟內史”“大農令”“大司農”等來記載當時的財政管理部門。在中國財政學著作與教科書中,“財政”一詞一般被認為是在清末由日本移植過來的。由此說來,財政活動雖然是一個古老的經濟范疇,但是“財政”一詞出現在中文詞匯中時間并不長。但根據史學家萬明考證,實際上,我國早在明代就已開始出現“財政”一詞。明代內閣權臣嚴嵩文集中有《贈李運司序》云:“《易》曰:何以聚人,曰財。夫財者,王者所恃以合天下之眾也。《周禮》一書,理財居其半,圣人思理財之難,故制為法,纖悉備密,擇吏而慎守之。故吏者,天子所恃以守天下之法也。吏不良則法廢而莫守,法不守則財弊而莫理,財莫理,則天子不得。今之鹽課,國用所需,財政之大者也,特置運司以領之。其長曰使,曰同知,皆秩高而位寵,常選諸吏有材谞勞績者表用之。”又云:“戶部郎中新城李君擢為兩浙運司同知。君初為令、為州守、為揚州同知,以入戶部,前后皆有財政,君皆優為之?!鄙鲜鰢泪运啤敖裰}課,國用所需,財政之大者也”中的鹽課,是中國古代的鹽稅,是古代國家財政中的重要稅收項目,也是中國歷代王朝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1]。孫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時期,宣傳三民主義曾多次應用“財政”一詞強調財政改革,民國政府成立時,主管國家收支的機構命名為財政部。美國政府相應機構的英文用詞為“department of treasury”,本來的意思是金庫或國庫,在我國則譯為財政部。
20世紀40年代中華書局出版的《辭?!穼Α柏斦钡慕忉尀椋贺斦^理財之政,即國家或公共團體以維持其生存發達之目的,而獲得收入、支出經費之經濟行為也。例如,管理國家收支的工作名之曰財政工作,管理機關名之曰財政部、財政廳、財政局等,研究財政的學問名之曰財政學,已經約定俗成,為社會所公認。
1.1.2 財政的發展及財政學的產生
“賦稅是政府機器的經濟基礎”[2]。英國的威廉·配第1662年發表的《賦稅論》是最早的財政學專著,他主張財政支出按國家職能劃分為軍事、行政司法、宗教、教育、社會事業和公共土木工程等項目,并認為國家支出應以提高生產率、振興產業為目標,削減非生產性支出,增加生產性支出。賦稅是將人們的一部分財產轉移給政府,人們所納賦稅應以其在公共秩序中所享受的權益而定。他提出了“公平”“簡便”“節省”的征稅標準。在稅收制度上,他主張以地租為主要稅源,以單一國內消費稅取代其他稅種,并傾向于實行比例稅制。
被恩格斯譽為創建了財政學的亞當·斯密,1776年發表的《國富論》,被認為是古典經濟學派的非財政學專門著述中較為系統描述財政學理論的代表作,是第一部從理論上系統闡述財政理論的著作。亞當·斯密創立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和財政學體系,被譽為“政治經濟學之父”和“財政學之父”,標志著自由貿易、自由放任的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形成。斯密在《國富論》第五篇“論君主或國家的收入”中論述了政府義務、公務、收入和支出,認為應將政府的職能限于一定的范圍之內,如國防、司法、行政、公共秩序的維護等,資源配置的任務應在“看不見的手”——市場的供求和價格機制的引導下完成。
斯密之后,李嘉圖、穆勒、薩伊、馬歇爾、瓦爾拉斯等經濟學家進一步發展了市場經濟及自由放任的理論。大衛·李嘉圖發表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為古典經濟學的終結。大衛·李嘉圖繼承和發展了威廉·配第和亞當·斯密的財政思想。其財政思想主要包括:(1)賦稅的來源。李嘉圖認為稅收來自勞動產品的價值,賦稅是一個國家的土地和勞動的產品中由政府支配的部分,它最后總是由該國的資本中或是由該國的收入中支付的。但稅收不論來自收入還是來自資本,都是對積累的減少。(2)稅收原則。李嘉圖的稅收原則沒有像亞當·斯密那樣比較系統和全面地對稅收原則進行分析。他認為社會一切收入都應征稅,人們應按自己的財力來負擔稅收;政府稅收只要負擔合理,為了公平地征收稅收,應該建立以工資稅、利潤稅和農產品稅組成的稅收制度。另外,李嘉圖認為政府財政支出是非生產性的;政府稅收是用于政府支出,因而也具有非生產性;稅收具有妨礙生產和耕種的通病,給生產帶來負擔。此后,約翰·穆勒所著《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中,專門論述財政問題的第五篇的標題是“政府的影響”。
財政學名稱的最先提出,是在德國舊歷史學派學者卡爾·勞(1792—1870年)1826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第一版中,該書明確提出了財政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存在的條件已經成熟,應該給這門獨立的經濟學科新分枝冠以財政學名稱。1832年他出版了書名為《財政學基本原理》的專著,確定了財政學的研究對象,定義了財政學的概念,強調財政學的應用科學性,論述了財政學與政治經濟學、國家經濟政策等范疇之間的聯系和區別。他使財政學脫離了政治經濟學母體,并成為一門自成體系的獨立學科。
后來,各種財政學專著不斷涌現。1892年巴斯塔布爾(Bastable,C.F.)的《公共財政學》出版,緊接著,普蘭(Plehn,C.C)1896年出版了《公共財政學導論》,阿當斯(Adams,H.C)1898年出版了《財政科學:公共收支探索》等。1936年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被認為是當代西方財政理論形成的標志。這些專著系統地反映總結了當時財政研究的成果,又以自身理論體系的建立和發展,反過來促進了財政研究的發展和深化。
財政學科通常被命名為“財政學”(public finance);之后,學者們更喜歡用“公共部門經濟學”(public sector economics)的名稱;也有學者采用“政府經濟學”(government economics)或“公共經濟學”(public economics)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