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唇間的美色
  • 孟暉
  • 2151字
  • 2020-09-15 15:03:41

胡服變作漢衣冠

“烏紗帽”的含義可說是路人皆知,“戴上了烏紗帽”、“丟了烏紗帽”這類表達在今天仍然得到經常性的應用。經由古代繪畫以及戲曲表演,人們形成了深深的印象:頭戴烏紗帽,身穿盤領袍,腰掛玉帶,足蹬皂靴,便是中國古代官員的經典風貌。不過,這一套服飾在歷史上其實有個鮮明的起點,那就是北朝后期。在秦漢魏晉,在南朝,甚至在北朝前期,都絕對看不到類似的男服樣式。

對于發生在北朝的這一次重要的服飾變革,唐宋學者們心里都明鏡兒似的知根底。如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指出:

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靿靴、有蹀躞帶,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馳射,短衣、長靿皆便于涉草。

朱熹也在《朱子語類》中明確道:

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領衫、靴、鞋之屬。先王冠服,掃地盡矣。中國衣冠之亂,自晉五胡,后來遂相承襲,唐接隋,隋接周,周接元魏,大抵皆胡服。

江蘇金壇南宋周瑀墓出土上領衫實物(現藏鎮江博物館)

陜西禮泉唐章懷太子墓壁畫(現藏陜西歷史博物館)中的初唐軍官形象??梢郧宄吹?,一對“上領”一旦打開并反折,便形成類似今日西服的翻領。

朱子提到的“上領衫”、“上領服”,就是“盤領袍”的前身,在北齊時代最初出現的時候,這種上衣確實是“窄袖”的“短衣”,一如沈括所指出,其形制處處都是為了便于騎馬、射箭、在草原上跋涉而設計。這種上衣最特殊之處便在其領式,唐宋時稱為“上領”,明代則稱為“團領”、“盤領”或“圓領”,是將領口挖裁成緊繞脖頸的圓形,紐扣的結扣處在兩肩頭。如此的形式顯然是為了防止風沙從領口灌入,另外,一旦天氣轉熱,解開肩頭的紐扣,將一對“上領”外翻,便形成敞開的“翻領”,猶如今日西裝的翻領,這樣一來,就可以散熱透汗了——因此它也是中國服飾傳統中唯一有翻領的衣式。也是在上領袍、衫上,為了騎馬的方便,而開創性地引入了可能是從波斯傳來的“開衩”。紐扣、開衩這些在秦漢服飾中從不曾有的元素,從此將逐漸變幻為中國傳統服裝上閃閃生光的亮點,而其最初出現在上領袍、衫上,都是為了服務于馬背輕馳的便利。

扎在上領袍腰間的皮帶是一種形制特殊的“蹀躞帶”,在帶身上嵌有一個個金屬環,其中裝綴細長皮帶——叫作“蹀躞”——這些垂帶上均設有多個帶扣,可以把佩刀、箭囊以及各種隨身所需的小物件一一掛在上面,恰恰是適合游牧生活的一種攜物方式。入唐以后,農業社會的定居生活方式成為常態,人們無需在腰帶上攜掛日常物件了,環便逐漸化身成華貴的飾牌,演變出文學中經常提到的“玉帶”。至于長靿靴,則顯然是“皂羅靴”的源頭。

在北朝后期,還出現了一種新型的頭飾“幞頭”。按《隋書·禮儀志》的觀點,幞頭倒是來源于“漢衣冠”——前身是東漢以來的幅巾,即方頭巾。(不過,孫機先生認為,幞頭是由鮮卑帽改進而成,因此仍然是“胡服”的一種。)在北周武帝的時代,幅巾被加以改造,在巾的四角縫綴上系帶,同時發明了一種非常漂亮的結系方式,將一對巾帶結在腦后,另一對巾帶反系向前,于頭頂的髻前綰結,因此也叫做“折上巾”。發明幞頭的目的,同樣是“便武事者也”(《新唐書·車服志》),用輕質的絹羅將頭發束緊,頭頂上輕便利落,自然無礙馳射。不過,大致在隋唐之間,為了追求造型的美觀,幞頭之內被加上硬質襯冠。自唐至宋,巾角也轉換成花樣翻新的帽翅,同時改用硬挺的漆紗當做面料,最終形成“烏紗帽”。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出土唐代狩獵紋金蹀躞帶

孫機《從幞頭到頭巾》中關于幞頭具體系結方式的示意圖[原圖見于《中國古輿服論叢》(增訂本),第210頁]

陜西禮泉唐章懷太子墓壁畫《打馬球圖》局部

《三才圖會》中展示的“烏紗帽”與“盤領衣”

總之,幞頭、上領袍、蹀躞帶、長靿靴,本是一套完整的騎馬服,是戰服,或者說,是一套完整的騎兵軍服。隋、唐都是以馬上得天下,其上層社會由剽悍的軍功貴族構成,于是,這一群體日常所穿的服裝便在國家政治中心自動確立為一種服裝標準。早在南北朝時代,上層社會的“常服”便發生了南北的分野,南朝男性貴族仍然保持上襦下裙的衣式,而“北朝則雜以戎夷之制”,并且“雖謁見君上,出入省寺,若非元正大會,一切任用”。隋唐兩朝沿襲了北朝時代的作風,雖然非常認真、嚴謹地以“復禮”的精神制定了全套的繁復的儀服制度,可惜在馬背上跑野了性子的健兒們沒一個能習慣長裙、高履、危冠之類——你能指望艾森豪威爾天天穿裙子四處走嗎?所以,除了“元正大會”一類的莊嚴場合,平常還是照穿方便利索的戰服。唐家天子就帶頭不認真尊行古禮,據《舊唐書·輿服志》:

其常服,赤、黃袍衫,折上頭巾,九環帶,六合靴,皆起自(北)魏(北)周,便于戎事。自貞觀以后,非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皆常服而已。

李淵、李世民這兩位天生的戰士,都是以巾、袍、帶、靴完整配套的戰服作為常裝——整個上層社會也都是如此。

日久相沿,這一套輕捷剽悍的服裝竟逐漸演變成寬緩華貴、雍容溫雅的宋、明官服。直到清代強行確立一套新體系的“胡服”,“烏紗帽、圓領袍、腰帶、皂靴”才成為“前朝職官公服”(清人葉夢珠《閱世編》)而匯入歷史記憶。

(有興趣者可進一步閱讀孫機《南北朝時期我國服制的變化》、《從幞頭到頭巾》、《中國古代的帶具》、《兩唐書車[輿]服志校釋稿》,均見于《中國古輿服論叢》,文物出版社2001年。)

明呂紀、呂文英《竹園壽集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局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翔县| 北流市| 浦江县| 六枝特区| 天峨县| 石阡县| 永宁县| 遂平县| 白城市| 通榆县| 鸡西市| 太原市| 隆昌县| 文山县| 夏邑县| 交城县| 聂荣县| 孝昌县| 鲜城| 青龙| 南召县| 板桥市| 钟祥市| 唐海县| 屏东市| 永胜县| 南汇区| 呼和浩特市| 芜湖县| 东山县| 河池市| 新田县| 敦化市| 嘉善县| 夏津县| 罗甸县| 荥经县| 博乐市| 肇东市| 扶沟县| 松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