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政治的歷史向度
- 李里峰
- 2006字
- 2020-07-29 11:00:37
四、結語
回顧百余年來的記憶研究,起先是心理學家對個體記憶的研究一枝獨秀,具有健全心智的個人乃是無可置疑的記憶主體;自哈布瓦赫以降,社會學家的集體記憶研究逐漸占據(jù)上風,群體不僅成為個體記憶框架的塑造者,而且被賦予了與個體相同的認知和記憶能力,個體記憶的主體性受到質疑。就其歷史觀而言,前者傾向于將記憶與歷史相等同,是一元論的本質主義視角;后者強調歷史與記憶的對立和博弈,是二元論的建構主義視角。就其方法論而言,前者強調個體行動者的獨立性和能動性,體現(xiàn)了方法論個人主義的基本特征;后者深受結構主義和社會決定論的影響,傾向于貶低行動者實際擁有的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
建構論者將記憶視為社會建構的產物,強調集體框架對個體記憶的塑造和支配,無疑極具創(chuàng)造性和沖擊力,為記憶研究開辟了一個新天地;但他們反對把個體視為能動的記憶主體,將集體記憶與個體記憶相對立,進而剝奪個體記憶的主體性甚至可能性,卻似乎走過頭了。法國心理學家布隆代爾曾為哈布瓦赫《記憶的社會框架》撰寫書評,一方面稱贊該書是“社會學能為心理學服務的一個新的、重要的范例”,另一方面又對作者“以抽象的方式用社會學的人(homo sociologicus)來批駁心理學的人(homo psychologicus)”的研究旨趣表示不滿。(24)這種看法多少是有些道理的。
20世紀80年代,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提出“結構化”(structuration)理論,試圖以結構的“二重性”(duality)來調和社會理論中客體主義(objectivism)與主體主義(subjectivism)之間的二元對立。對于記憶研究者來說,這種嘗試或許可資借鑒。記憶的產生和傳承既要以個人為載體,又必然受制于集體框架。集體框架強有力地制約和塑造著個體記憶,個體記憶也以一種更隱晦、更微觀的方式支撐和塑造著集體記憶。我們與其在個體記憶與集體記憶之間作非此即彼的二元區(qū)分,不如將記憶視為個體在集體框架下不斷“結構化”、不斷“生成”(becoming)的結果;與其為個體記憶之主體性與集體記憶之建構性孰輕孰重而喋喋不休,不如去尋繹、理解、闡釋記憶之于不同群體和個人的多元意義及其互動關系。
(1) 本文原載《江海學刊》2012年第4期,第171-176頁。
(2) 對集體記憶與個體集體之關系的反思性述評,尤其是“記憶的微光”(相對于“記憶的強光”)之于強勢社會記憶研究范式的啟迪與矯正作用,參見劉亞秋:《從集體記憶到個體記憶:對社會記憶研究的一個反思》,《社會》2010年第5期。
(3) 參見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1997年,第50-51頁。
(4) 張春興:《現(xiàn)代心理學——現(xiàn)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8-272頁。
(5) [法]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95頁。
(6) [英]巴特萊特:《記憶: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理學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85-389頁。
(7) [美]科塞:《導論 莫里斯·哈布瓦赫》,載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9-40頁。
(8) 張春興:《現(xiàn)代心理學:現(xiàn)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82頁。
(9) [美]科塞:《導論 莫里斯·哈布瓦赫》,載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4頁。
(10) [英]特納編:《Blackwell社會理論指南》,李康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08、517頁。
(11) [英]德蘭迪、伊辛主編:《歷史社會學手冊》,李霞、李恭忠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593頁。
(12) [英]特納編:《Blackwell社會理論指南》,李康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26頁。
(13) [英]特納編:《Blackwell社會理論指南》,李康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28頁。
(14) [法]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2-123頁。
(15) [美]康納頓:《社會如何記憶》,納日碧力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4、117頁。
(16) [英]特納編:《Blackwell社會理論指南》,李康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26-527頁。
(17) [美]舒衡哲:《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在博物館的光照之外》,《東方》1995年第5期。
(18) [法]塞托:《日常生活實踐1.實踐的藝術》,方琳琳等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19) 姚映然:《受苦人——驥村婦女對土地改革的一種情感體驗》,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20) 方慧容:《“無事件境”與生活世界中的“真實”》,載楊念群編:《空間·記憶·社會轉型——“新社會史”研究論文精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86-487頁。
(21) [法]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3-75頁。
(22) [英]特納編:《Blackwell社會理論指南》,李康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28頁。
(23) [法]塞托:《日常生活實踐1.實踐的藝術》,方琳琳等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0-11頁。
(24) [美]科塞:《導論 莫里斯·哈布瓦赫》,載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