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輯 昔日重來

求學記

7歲時,我上了小學,是穿了補丁衣服去的。從幼時起就穿慣了補丁衣服,所以,倒也沒有感到不自在,也沒有羨慕過生活寬裕的同學。因為知道家境平常,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工人,所以學習并不要父母操心。粗茶淡飯,布衣穿結,生活上毫無可炫耀之處,但小學五年半中,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足以令我驕傲。那時候,父母最喜歡去開家長會,會上,我一定會受到老師的表揚,家長們投來的羨慕目光使父母無比自豪。

讀初中時,家里的境遇仍然未見多少好轉。父母也輔導不了功課,只是不斷地提醒我,他們什么也給不了我,全要靠自己努力,父親還專門給我寫了兩張勵志格言卡片,一張置于座右,一張置于鉛筆盒內,大致記得是要有恒心一類。在僅有的一間十多平方米的房里,放了兩張父親自己打的簡陋書桌,我和弟弟都有了做作業的地方。對這樣的條件,我已是心滿意足。

唯一的缺憾是買不起參考書,自己想了法子解決。一是星期天上外婆家去時,外婆常常會給我幾毛錢買餛飩吃,我便把這些錢攢起來買書。二是讀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從他“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的做法中得到啟發,手抄了一些書。記得當時中央電視臺開辦“三角函數講座”,父親聯系好了讓我到他的一位同事家去看。我從同學處借到一本教材,馬不停蹄地抄。同學催索,好說歹說才通融幾日,結果仍未抄完,令我痛惜不已。還有一次,在一個同學家看到一本20世紀30年代出版的數學習題集,因為有解題方法提示,我覺得特別解渴,所以借了回來,每天放學后便抄。當時正是隆冬,棉鞋穿了一天已經汗濕,又無棉拖鞋,只得穿著夏天的拖鞋抄錄。所以,宋濂那種“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的滋味我是略有體會的。

初中畢業后,我考取了省重點高中。學校遠,無自行車,每天步行數十分鐘到學校,放學又步行回家。路上的時間便用來默誦外語課文、歷史和地理知識。當時手表已在同學中基本普及,我還買不起,也沒覺得十分必要。在家中,學習條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是父親用硬板紙糊了一堵墻,把廚房一分為二,在外間放了一張寫字桌,這樣我和弟弟就不會互相干擾了。晚飯后我便一頭扎進我的“書房”讀書,也無奶粉、麥乳精之類相伴,全神貫注于書本時,往往連喝水也想不起。高中三年,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一二。

高考在即,我仍如平常一樣靜心讀書,按照自己制定的時間表雷打不動地執行,晚10時必就寢。從不深想考大學的事,父母也不問,父親只說如果考不上大學就頂替他進廠當工人。考試那天,早飯如常,并無特殊待遇。步行1個多小時到考場,中午在外婆家吃飯。母親抽空來看我,沒有直接和我對話,只是悄悄問外婆我考得怎樣,我聽外婆小聲說:“吃了兩碗飯,看上去考得不錯咧!”結果出來,竟是全省第一,雖然老師們都說在意料之中,卻是完全出乎我自己的預料。我平素只是穩穩當當地念書,從沒有想過名次之類。現在想來,正是由于父母一直給我一個寬松的心理環境,自己也從不考慮結果而只執著于過程,大概反會收自在輕松、水到渠成之效吧!

上大學臨行前,外婆送我一塊價值50元的地產手表,這在當時已很貴重;姨媽送我兩袋奶粉,這是我平生第一回知奶粉為何物。我就這樣帶著親人的摯愛和囑托,開始了新的求學生涯,一直到取得碩士學位。無論在哪里學習,無論到了學習的哪個階段,從未改變的,是自小培樹的恒心和毅力,勤奮成了我的習慣,融入了我的品性。

多年來,常有一些家長請我去輔導他們讀中學的孩子。那些父母憂心如焚,關懷入微,常常見他們沖好了奶粉、煮好了夜宵端給孩子。而有的孩子卻滿不在乎,并不珍惜這一切,聽輔導時也漫不經心。每當此時,我求學時的情景就會一幕幕地涌上心頭。我想對父母們說,望子成龍心莫切,不要給孩子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負擔;也不必對孩子呵護備至,應該讓他們經歷一點磨難,懂得“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而對那些孩子們,我則想借宋濂的話對他們說:你們無衣食之憂,無奔走之勞,無筆錄之苦,“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硕县| 巴里| 广灵县| 龙南县| 南江县| 安新县| 右玉县| 米脂县| 固安县| 兴义市| 扎囊县| 临夏市| 泗洪县| 图们市| 乌拉特前旗| 石门县| 苍溪县| 宜章县| 崇左市| 松溪县| 三穗县| 文安县| 田东县| 威海市| 洮南市| 蒲城县| 行唐县| 固安县| 通城县| 昭觉县| 平南县| 伊金霍洛旗| 兴文县| 定结县| 贵定县| 屏边| 瑞金市| 乌鲁木齐县| 武隆县| 宜都市| 团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