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降世之初
天下方太平
回顧大清帝國268年的歷史,其中涌現出好幾位雄才大略、彪炳青史的帝王。在這些人物中,有一個帝王的故事特別耐人尋味,曾引起后人無休止的爭論和猜測,他也因此成為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歷史上最具爭議的天子之一。那么,這位皇帝究竟是誰呢?也許您已經有了答案,他就是滿清入關后的第三位皇帝——雍正。現在,我們就從雍正皇帝的少年時代說起,看看這位極具傳奇色彩的天子是如何從垂髫稚兒成長為一代名君,為大清帝國做出杰出貢獻的。
話說康熙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78年秋天,對于大清皇朝來說,這個秋天意義非凡。這年8月,起兵謀反的平西王吳三桂在稱帝后一命嗚呼,以他為首的“三藩之亂”逐漸走向潰敗。在清軍的步步緊逼下,“三藩”的殘余勢力節節敗退,已無還手之力。大清帝國在入關34年后,基本上消除了威脅朝廷的各方勢力,在中原大地上真正站穩了腳跟。這年,康熙皇帝25歲,正是風華正茂的大好年齡。5年前,他不顧部分朝臣和祖母孝莊太后的反對,毅然決定撤藩,進而引起了“三藩之亂”。戰事既起,眾說紛紜。大臣們有的抱怨康熙太急躁,不該觸怒漢族權臣;有的擔心朝廷失敗,禍及自身,于是悄悄轉移家屬財物出京,準備逃回故土盛京;有的還不斷勸說康熙與吳三桂議和,以免落得死無葬身之地。面對種種猜疑和抱怨,康熙皇帝鎮靜自如,他聰明果敢地和“三藩”進行斗爭,終于換來了今天的勝利,當然格外高興。

銅瓦寺,位于昆明市區東北郊7公里處的鳴鳳山麓,坐東向西,是云南著名的道觀。主殿為青銅鑄造,熠熠生輝,耀眼奪目,故名之“金殿”。它是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平西王吳三桂在昆明重建的。
萬歲爺一喜,天下皆歡,大清后宮內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康熙帶領幾位前線將士向孝莊太后匯報戰況。在宮女們攙扶下,孝莊太后一一接見將領,并問詢吳三桂死亡的經過。一位叫圖海的將軍聲音洪亮地說:“回老佛爺,吳三桂知道自己末日到了,可還不死心,總想過把皇帝的癮,就在衡州搭了一席棚子,刷上黃漆,慌慌張張地稱帝了。老天哪能容他這樣的亂臣賊子!本來風和日麗的天突然狂風驟起,烏云漫天,頃刻之間電閃雷鳴,大雨傾盆而下,那席棚子被狂風卷上了天,黃漆也被雨水沖掉了,把吳三桂嚇得從座位上摔了下來,頓時嘴歪眼斜,再也不會說話了。”

清軍入關后統治中國的第一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
“阿彌陀佛,”聽到這里,孝莊太后口宣佛號,點著頭說,“好啊,報應得好!吳三桂也想坐龍椅,真是異想天開!皇上,吳三桂死了,這天下可算太平了,要好好慶祝一下才是。”
“是,”康熙微笑著答道,“孫兒已經傳旨,京城和全國各地都要慶祝。”
此時此刻,孝莊太后不免憶起大清入關前后的種種往事,想起幾十年來輔佐兒孫鞏固帝業,治理天下,終于換來今日安寧,真是感慨萬千。
就在這時,5歲的皇太子胤礽在宮女引領下走了進來,他見過太后和父皇,滿臉喜色地說:“皇阿瑪,聽說吳三桂死了,這是真的嗎?”
本來,大清舊制沒有立太子的規矩。當年,努爾哈赤設立八旗議政制度,共同治理國家。皇太極繼位后,逐步削弱八旗權力,鞏固皇權,可他也一直沒有立嗣。后來他突然去世,沒有來得及指明皇位繼承人。八旗舉行會議,選舉新君主,由于他們爭奪激烈,互不相讓,年僅6歲的九阿哥福臨意外地成為新天子,他就是大清入關后第一位皇帝順治。
順治24歲時,看破紅塵,出家為僧,他與母親孝莊太后共同指定三阿哥玄燁為帝,這就是康熙。由此來看,大清沒有立太子的先例,那么,康熙為什么立了太子呢?這說起來也與“三藩之亂”有關。
三藩叛亂之初,叛軍勢頭甚猛,打得八旗兵連連后退。為了穩定人心,爭取支持,康熙毅然決定冊立太子。他先后有過幾位皇子,可是大多夭折,只有大兒子胤禔和二兒子胤礽尚在,其中胤礽是皇后赫舍里氏生的。赫舍里氏家族顯貴,人才輩出,皇后的祖父索尼曾經是康熙初年首輔大臣,叔父索額圖是康熙重臣之一,深受重用。所以,太子之選自然而然落到胤礽頭上。就這樣,康熙破例立了太子,胤礽也就成為清朝第一位皇太子。可是,皇后赫舍里氏因生此子產后大出血而去世,小太子只好由孝莊太后親自撫育。康熙十六年,鈕祜祿氏被冊立為新皇后,她是康熙初年四大輔臣之一遏必隆的女兒,不幸的是,第二年年初,新皇后患病夭亡。年紀輕輕失去了兩位皇后,康熙的心情可想而知。如今,年幼的太子聽說吳三桂已死的消息,趕到父皇面前道喜,激起康熙種種復雜的情懷,他攬過太子說:“是啊,吳三桂死了,天下總算太平了。”
看到康熙有些失態,孝莊太后默默地念誦佛號,說道:“這天下是我孫子的,不是誰想奪就奪得了的。吳三桂一死,剩下的那些烏合之眾不足為患。皇上,這下你該放心了。你啊,小小年紀繼位,這些年來除鰲拜,撤三藩,勞心費力,也該歇一歇了。照顧照顧你的后宮和子女,享一享天倫之樂吧。”
康熙笑了:“祖母教訓的是,孫兒正琢磨著為太子請師傅呢。”
康熙的后宮和子女出現了什么問題?孝莊太后為何說出這番話?
四阿哥降生
康熙是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繼位后以“三藩、河務和漕運”作為自己為政的三大要務,為實現政治理想,他刻苦努力,勤政不怠,堪稱君王楷模。這樣一位年輕有為、人才出眾的天子,自然深得后宮嬪妃和宮女愛慕。在康熙身邊,先后出現過數位美麗聰慧的女子,她們為他生兒育女,陪伴他度過人生當中一段段豐富多彩的時光,這些女子中既有他的皇后、嬪妃,也有不少地位低微的宮女。其中一位姓烏雅氏的宮女,就與他演繹了一段后宮愛情故事。

雍正皇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
烏雅氏本是鈕祜祿皇后的宮女,滿洲正黃旗人,父親名叫威武,是三品護軍參領,這在清朝貴族中地位不算高。烏雅氏14歲進宮,4年來一直陪伴在鈕祜祿皇后左右,品行端莊大方,性格直爽剛毅,在深深后宮中倒是難得一見的女子。自從鈕祜祿氏受封皇后,她的地位也逐漸提高,與康熙見面的機會增多。有一次,康熙與皇后談論三藩之事,皇后說:“后宮不可以干預朝政,這是祖宗訂下的規矩,臣妾不敢議論朝廷大事。”當時,三藩之事頗為棘手,康熙本想與皇后交談一二,借此抒發心中郁悶,沒想到皇后拒絕了自己,不由得有些掃興。站在一邊的烏雅氏看出了皇帝的心思,她沉著地接口說道:“現在戰事吃緊,皇后娘娘身在后宮,卻十分牽掛前方的軍情。她常常對我們說,古代的花木蘭替父從軍,不但殺敵立功,還成為一名大將軍。我們雖不能沖鋒陷陣,但可以捐贈財物,發動兄弟姐妹,盡自己所能支持朝廷平叛。”
這番話讓康熙皇帝大吃一驚,他是絕頂聰明之人,對皇后非常了解,知道這番言論絕不可能出自她的口中。他盯著烏雅氏打量了一會兒,緩緩說道:“嗯,還是皇后想得周到。”
自此,康熙就注意上了烏雅氏,對她率真、剛強的性格產生了好感。一來二去,兩人產生了感情。就在鈕祜祿皇后去世不久,烏雅氏受孕懷子,由宮女晉升為答應,進而成為常在。
答應和常在是清后宮里的一種級別稱謂。在大清后宮中,為皇帝挑選嬪妃和宮女非常嚴格,一般3年進行一次選秀。其中選出的秀女是專門為皇帝準備的女子,她們不用出力工作,一旦得到天子臨幸,可以直接晉升為貴人。宮女則不同,她們負責后宮各種工作,包括衛生、飲食、衣物等等,很難與皇帝接近。就是得到天子臨幸,也必須先成為答應、常在,才能晉升為貴人,跨入嬪妃行列。
烏雅氏得到康熙臨幸,自然十分激動。特別是受孕后,她更加高興,似乎看到了自己更為光明的未來。她終日里小心謹慎地護持胎兒,盼望著孩子能夠早一天降臨世間。
康熙皇帝是一位性情天子,雖說已有許多子女,可對出身較低微的烏雅氏還是十分照顧,常常親自去看望她。這一來,身為后宮之主的孝莊太后就不滿意了,她提醒康熙不要厚此薄彼,應該顧全大局,不能冷落了其他嬪妃。康熙自幼由祖母養育成人,和她的感情非常深厚,一直聽從她的教導。在太后的干預下,他不得不壓抑著自己的感情,周旋在眾多嬪妃之間,有意冷淡烏雅氏。好在烏雅氏知書達禮,明白自己的處境,并不爭風吃醋,只是默默地孕育皇子。
轉眼間,1678年12月來到了。烏雅氏懷胎十月,臨產在即。作為一名身份較低的常在,她被安排到一處普通的宮室里等待生產。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她順利地產下一名男嬰。聽到孩子嘹亮的哭聲,烏雅氏長長地呼出了一口氣,她掙扎著坐起來望著兒子粉紅的小臉,心里有說不出的喜悅。可是這份喜悅沒有持續多久,接生的嬤嬤走進來抱起孩子,無情地說:“小阿哥該抱走了,您安歇吧。”說完,她抱著孩子頭也不回地走了。
烏雅氏清楚宮中制度,身份在妃以下的嬪妃無權撫養自己的子女。孩子生下來后,必須交由貴妃、皇貴妃或者皇后養育。如今,后宮沒有皇后和皇貴妃,自己的兒子又會交給哪位貴妃撫養呢?皇上知不知道自己生了兒子呢?帶著種種疑慮、不忍和難過,烏雅氏悄悄流下了眼淚。
孩子一落地,康熙就得到了消息,他立即傳旨讓嬤嬤把孩子抱到佟佳氏貴妃處。佟佳氏是康熙生母孝康章太后的侄女,康熙的親表妹,一等公佟國維的女兒。佟佳氏品行高貴,性情和善,與康熙關系極佳。她入宮多年來,只生過一個女兒,可惜殤逝了。所以,康熙有意讓她育養新生皇子。
當嬤嬤把新生皇子抱進佟佳氏宮內時,她高興地一把接過來,端詳著嬰兒的臉蛋連連說道:“多可愛的孩子,多可愛的孩子。”那神情舉止,竟比自己生了兒子還要得意。不一會兒,康熙也來到了,他看了看孩子,半是喜悅半是傷感地說:“算起來,這是朕的第11個兒子啦。可惜啊,那么多都夭亡了。”在此之前,康熙有過10個兒子,不過幼殤的很多,存活下來的只有康熙十一年(1672年)、十三年(1674年)、十六年(1677年)先后出生的胤禔、胤礽和胤祉,其中胤礽已經封為太子。清室的規矩,皇子夭折不序齒,所以,這個新生皇子如果健康長大,算起行次來,反倒居了第4位,成為康熙朝的四阿哥。
不知這位皇子能不能健康成長,他日后的人生之路又會遭遇哪些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