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涅瓦河畔的冥想
- 徐新輝
- 933字
- 2020-09-02 14:54:41
大馬廄橋
大馬廄橋南連皇家馬廄,北通百萬富翁大街,全長17.6米,寬11.6米,是圣彼得堡最早的木橋之一。
1753年,由設計師赫爾曼·馮·博列斯(Herman Von Boles)負責設計,在這個位置建造了一座木吊橋,由此奠定了現今大馬廄橋的建筑風格和裝飾格調的基礎。
1828年,由工程師亞當、特雷特和蓋斯特(V. Geste)負責設計和建造了一座單孔拱形鐵橋,于同年11月6日正式落成。
在建橋過程中,發生了不少有趣的事情:因小馬廄橋放棄了原設計方案,大馬廄橋的拱頂設計方案就直接套用了小馬廄橋原來的設計方案;在建造橋墩時,工匠們根據施工標準,集思廣益,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附近運河堤岸坍塌的石頭和被拆除的蘇沃洛夫斯基橋的石料,順利完成了建造橋墩的任務。
橋頭四角的花崗巖貼面上,各有一個鑄鐵基座,上立燈柱,支撐燈罩。
大馬廄橋落成后,歷經百年的風霜雨雪,除了日常維護,無須大修,足以證明此橋橋梁設計科學、建筑工藝精湛、工程質量上乘。
1935年,人們對大馬廄橋進行了一次綜合維修,用鋼筋混凝土加固了鑄鐵拱券,翻新了橋身和橋面護欄。
1951年,維護橋燈,翻新護欄。2000年,對大馬廄橋進行了一次整修,以迎接2003年圣彼得堡建城300周年盛大慶典。
大馬廄橋的裝飾高貴典雅,端莊瑰麗,遠觀近賞,盡顯風采。橋身用鑄鐵板覆蓋,包裝板面由植物花葉裝飾。
在主拱券內,沿著拱軸線,左、中、右各裝飾著三組用長矛挑起的月桂枝葉。每一組月桂枝葉裝飾中,以小月桂花環為中心,長矛串起月桂枝葉,向左右兩邊各伸展出桂枝,左右對稱,簡潔明了。桂枝末端,可見長矛的矛身。長矛和月桂,和諧統一,寓意深遠。
以拱頂為中心,向拱腳的起拱線延伸,環生出一條裝飾花邊,將拱券左右分出對稱的兩個獨立空間,而月桂枝葉使得整個拱券俏麗橫生,輕盈靈動。拱背上方,設置著15個小拱,減輕了橋身的重量。小拱的每個拱板上裝飾著一個月桂花環。橋面護欄的裝飾也別具一格,長矛間隔并置,欄桿立柱之間,鑲嵌著三個由長矛串起、交互并置的月桂花環,環環相扣,相互滲透,靈氣十足。
整體上看,月桂樹枝飄逸靈動,秀氣流暢;月桂花環上下呼應,左右映襯,充滿著人文情調和詩情畫意,構筑了一幅象征榮譽和勝利的全景式立體畫面。
大馬廄橋和小馬廄橋遙相呼應,相容共生,點綴著運河兩岸的無限風光,延續著城市的歷史文脈,展現著獨具一格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