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的綠色建筑
- 趙先美
- 2568字
- 2020-09-02 14:52:35
二、綠色建筑的概念、發展原則及控制指標
(一)綠色建筑概念
綠色建筑是指在設計與建造的過程中,設計師充分考慮建筑物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利用光能、風能等自然界中的能源,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能源的消耗以及對環境的污染的建筑。綠色建筑的室內布局應十分合理,盡量減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陽光,節省能源,為居住者創造一種住在大自然里的感覺。以人、建筑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為目標,在利用天然條件和人工手段創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環境的同時,盡可能地控制和減少對自然環境的使用和破壞,充分體現向大自然索取和回報之間的平衡。
綠色建筑的重要核心思想是舒適、健康、高效。由于人們一天超過80%的時間在室內度過,室內空氣質量極大地影響著人員的舒適度、健康和生產效率,因此,如何創造良好的室內空氣質量已成為綠色建筑室內環境的關鍵問題。
綠色建筑首先應當以提高人的居住和工作環境質量為目標,即為居住者提供健康、舒適而安全的室內物理環境。為了保證室內舒適的要求,良好的建筑外部環境是必需的。它不僅關系到室內環境質量,而且是人們戶外活動的空間,更是全球空間的一部分,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所以,良好的建筑外部空間也是綠色建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滿足了人們對建筑室內外環境綠色要求的前提下,降低建筑能耗,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減小建筑耗能對環境和全球生態系統的壓力,成為綠色建筑的重要意義所在。因此可以認為,節能性好、資源耗費量低且具有良好的室內外物理環境是綠色建筑的基本特征。
2006年3月,我國出臺了第一部有關綠色建筑的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06),并于2014年4月對其又進行了修訂,該標準已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實施。該標準給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綠色建筑的定義,即“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其中,全壽命周期是指產品從搖籃到墳墓的整個生命歷程。對建筑物這個特殊的商品而言,全壽命即指從建材生產、建筑規劃、設計、施工、運營維護到拆除、回用,這樣一個孕育、誕生、成長、衰弱和消亡的過程。
對綠色建筑的理解主要應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一是綠色建筑首先考慮的是健康、舒適和安全,即保證人們最佳工作和生活環境的建筑;二是綠色建筑作為一種理念,并不指特定的建筑類型,它適用于所有的建筑;三是綠色建筑是在全壽命周期中能實現高效率地利用資源(能源、土地、水資源、材料)的建筑物;四是綠色建筑是對環境影響最小的建筑;五是綠色建筑是生態建筑和可持續建筑。
也有專家把綠色建筑的特點歸結為4R,即Reduce,減少建筑材料、各種資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Renewable,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Recycle,利用回收材料,設置廢棄物回收系統;Reuse,在結構允許的條件下重新使用舊材料。因此,綠色建筑是資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護環境、舒適、健康、安全的建筑,能實現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色建筑作為人類先進的乃至未來的建筑理念,應遵循全球人居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國際上公認的三大主題:即以人為本、呵護健康舒適;資源的節約和再利用;與周圍生態環境相協調和融合。
強調綠色建筑應具有以下七個特點:綠色循環、綠色布局、綠色水源、綠色能源、綠色回收、綠色環境、綠色居所。
綠色建筑的設計原則有以下六點:制定適用、經濟、具有美觀理念的建筑方針;因地制宜;建筑全壽命周期設計;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擁有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
(二)綠色建筑的發展原則與控制指標
1.綠色建筑的發展史
(1)古老的綠色建筑

圖1-2 傳統民居四合院

圖1-3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

圖1-4 廣州騎樓

圖1-5 吉薩金字塔群

圖1-6 帕特農神廟

圖1-7 索爾茲伯里石環

圖1-8 法國埃菲爾鐵塔

圖1-9 美國紐約利華大廈
(2)綠色建筑與傳統建筑的比較
綠色建筑與傳統建筑的比較如表1-1所示。
表1-1 綠色建筑與傳統建筑的比較

2.綠色建筑的發展原則
綠色建筑應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建筑理念。理性的設計思維方式和科學的程序把握,是提高綠色建筑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基本保證。綠色建筑除滿足傳統建筑的一般要求外,還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關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
建筑從最初的規劃設計到隨后的施工建設、運營管理及最終的拆除,形成了一個全壽命周期。關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意味著不僅在建筑的規劃設計階段充分考慮并利用環境因素,而且確保施工過程中把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運營管理階段能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低耗、無害的環境,并使之后所拆除的材料能夠盡可能循環利用。
(2)適應自然條件、保護自然環境
①充分利用建筑場地周邊的自然條件,盡量保留和合理利用現有適宜的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
②在建筑的選址、朝向、布局、形態等方面,充分考慮當地氣候特征和生態環境。
③建筑風格與規模和周圍環境相協調,保持歷史文化與景觀的連續性。
④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如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和廢棄物的產生,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3)創建適用與健康的環境
①綠色建筑應優先考慮使用者的舒適度需求,努力創造優美和諧的適用環境。
②保障使用的安全性,減少環境污染,改善室內環境質量。
③滿足人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為人們提高工作效率創造條件。
(4)節約資源與加強資源的綜合利用,減輕環境負荷
①通過優良的設計方案和管理模式,優化生產工藝,采用合適的技術、材料和產品。
②合理利用和優化資源配置,改變消費方式,減少對資源的占有和消耗。
③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地材料與資源。
④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積極促進資源的綜合循環利用。
⑤增強耐久性及適應性,延長建筑物的整體使用壽命。
⑥盡可能使用可再生的、清潔的資源和能源。
3.綠色建筑的控制指標
綠色建筑的控制指標是根據其定義,對綠色建筑的性能所做的一種完整的表述,如圖1-10所示,它可用于評估實體建筑物與按定義表述的綠色建筑在性能上的差異。綠色建筑的控制指標由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循環利用、室內環境質量控制和運營維護管理六類指標組成。這六類指標涵蓋了綠色建筑的基本要素,包含了建筑物全壽命周期內的規劃設計、施工、運營管理及回收各階段的評定指標的子系統。表1-2為綠色建筑分項指標及重點應用階段劃分。

圖1-10 綠色建筑的控制指標
表1-2 綠色建筑分項指標及重點應用階段劃分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