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糾結的換裝偶人:文化安全視角下的日本文化研究
- 甘能清 汪靜
- 1748字
- 2020-09-02 14:57:52
第二節 日本文化安全嗎
關于“日本文化”的概念,我國日本文化研究學者王勇先生指出,“‘日本文化’之概念,可大可小,因人而異。大者,如家永三郎的《日本文化史》,涵蓋人文社科之全部;小者,如石田一良的《日本文化:歷史的展開與特征》,限于日本人的精神構造”。根據《辭海》的“文化”定義及王勇關于“日本文化”概念的理解,可以認為,“日本文化”從廣義上講,是指日本在其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是指日本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本書所說的“日本文化”側重于廣義的理解。
用文化安全的四個維度觀照日本文化,可以發現日本人從來沒覺得自己安全過,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危機意識似乎從未間斷。比如“日本沉沒”“列島危機”“失去的十年”等夸大其詞的用語,都是日本人自己提出來的。日本人幾乎從來不談“文化安全”,談得更多的是日本文化“不安全”的一面,尤其是日本文化的“安全保障”。日本學者如石森秀三、津田幸男等關于這類問題的研究,大多使用“文化安全保障”或具有相同含義的表述,他們更加關注的是日本文化當中“不安全”的一面以及如何解決這些“不安全”的因素,以“保障”日本的“文化安全”。比如語言文字上受外來詞的沖擊,年輕人濫用外來詞造成日本年紀大的人無法聽懂年輕人講話的現象,日本年輕人的精神荒蕪現象,正值青壯年卻“有家不回”、游蕩在街頭的流浪漢現象,大好青春卻宅在家里的、數以百萬計的“蟄居者”現象,青春蓬勃的美少女為了一點零花錢不惜出賣身體的“援助交際”現象,熟諳高科技卻被邪教洗腦的“奧姆真理教”教徒問題等,都引起了日本學者及民眾的高度關注。之所以如此關注文化的“不安全”“文化的安全保障”,應該不僅與日本人對文化的理解有密切的關聯,更加與日本人總是行進在“不斷接受強勢文化的挑戰和沖擊的‘不安全’境遇”的途中,即日本人普遍的“危機”意識有密切的關系。日本人總是在問題還不怎么構成“危險”時就積極干預,全社會參與。比如中小學生拒絕上學的問題,學生間恃強凌弱的“校園欺凌問題”,可以說很多國家都有這個問題。但是日本人的“危機”意識讓他們早在問題的萌芽狀態就積極干預了。可以這樣說,當狀況還沒有達到“安全”問題的級別時,他們已經按照“安全”的標準應對了,如對蟄居問題的處理等。另外,有些文化現象在日本已經可控,并不影響日本的文化安全,而對其他國家來說卻構成“文化安全”問題,比如日本的成人出版物、成人動漫等。如果用文化安全的標準來評價日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它是成功維護文化安全的典范。
日本曾經數次徹底投入地向外國學習,卻沒有被同化,反而不斷地吸收強勢文化,使本土文化不斷發展、增強,形成了獨特的“日本文化”。能做到這一點,日本文化到底有哪些神秘特質呢?這些值得我們思考。
關于日本文化的特質,日本學者石田一良提出了一種解釋框架——“換裝偶人”,意思就是日本文化本身就像一個偶人,外來文化只是一件漂亮的衣服。有時候他們把漂亮的衣服層層疊加在身上,等到看中下一件漂亮的衣服時,再把以前的衣服脫掉。因此,日本文化轉型時似乎少有糾結和困惑,能做到轉換自如。日本文化的很多樣式都體現了這一原則,石田一良將其稱為“函數主義”
,比如日本的連歌(基于和歌的一種娛樂文藝),以及日語語言文字的誕生和發展就是一個極好的例證,本書將在第七章進行詳細探討。
日本一旦吸收某種文化后,就會加入自己的原創,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一旦接觸,馬上消化,日本文化這個“偶人”的消化吸收功能很強大,已經形成了某種固定模式。“吃進去的是‘外’,吐出來的是‘和’”。日本人曾經用“和魂漢才”和“和魂洋才”這兩個詞高度概括對外學習的宗旨。
總體來說,日本在“文化安全”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他們很少陷入意識形態的糾結和爭論。日本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堪稱典范,日語的推廣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日本文化產業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樹立日本的國家形象加分不少,無形中壯大了日本的文化“軟實力”。盡管如此,日本國內極少輕言“日本文化安全”。基于這樣的事實,拙著定名為“文化安全視角下的日本文化研究”而非“日本文化安全研究”之類的,主旨是從文化安全這個視角來審視日本文化,考察它的得與失,而不是要討論日本文化安全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