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林文史雜記
- 謝卓偉
- 1692字
- 2020-09-02 14:53:08
序言
歷史研究,旨于抉發隱微,使史實真相得椽筆而發潛闡幽,復其光彩,以補史闕,以裨后人追念與鏡鑒未來,而欲臻此目的。
廣搜歷史文獻,以備征稽考之據。縱然史料散佚,斷簡殘篇,搜羅匪易,而實地考察,采訪咨詢于鄉老耆英,卻不失為補救途徑之一。雖云掌故、巷說街談多有所不實或其疑信,欲予考獻征信則不易,然或個中不無蛛絲馬跡之遺可供探索,或因而偶知古跡之訊息,得睹幸存文物載體,若碑銘、譜牒、方志等類,未嘗不可以供治史取資者。
楚堅因究宋季大司馬江璆,以其相關文獻史料之淹沒,嘗于旁搜博采之余,多次征訪于德慶及縣西北隅之金林。以江璆籍在金林故,故尤冀金林有《鄉志》類,故特重十種方向之訪:一是地理方面之位置與地域、地質土壤、山川水文、氣候、物產;二是開發聚落方面之原居民、移民融入與拓墾及其歷代發展;三是政治沿革方面之鄉治古今、一般行政、戶政、警政;四是社會方面之宗族、人口、宗教、禮俗;五是經濟方面之農業、水利、財賦、實業、交通;六是文教方面之學校、社會教育;七是大事方面之兵防、戰爭、盜亂、災禍;八是文化方面之名勝古跡、寺觀、墓冢、金石碑刻、戲劇、音樂、詩文著作;九是人物方面之鄉賢、宦績、寓士;十是叢談方面之掌故、雜說、外編等。
可惜,訪知素無《志》,僅得其先民篳路藍縷、墾荒拓地而發展其地為德慶四鄉之一。其鄉村史悠久:清·光緒《德慶州志》載云:“端溪俚人岑斑,于此遇一珠,徑寸,夜光照灼,有如白日。”(《輿地紀勝》按:《寰宇記》作“遇于金林山”,互詳“大霧山下”)又《太平寰宇記》云:“康州端溪縣金林山,一名思金山。俚人有岑斑者,入山采伐,遇一寶珠,圓徑寸。始以為石,遂以歸……”
由此可知,金林建村可推算至南朝之前,即有1700年以上。再者,南北朝(420—589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南朝宋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南朝陳為止,該時期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清·光緒《德慶州志》載“隋末金林安仁里(今馬圩誥贈)人陳頵起兵隨百粵領袖冼夫人之孫馮盎歸唐平亂,以定一方之安寧”之史實,距今亦有1380余年。
獲睹肇筑于宋中葉而現存明清二代之麗先、應業、清軒、金波、他民、松巖、心亭陳公祠,及芝苑、協一書舍九座古建筑及重修之盛大謝公祠,與及所遺存碑記,稍知其建筑特色、歷史、藝術;復得游千年古剎慈祥寺于西山遺址及觀其所遺文物、“壽”字碑與石龜等;復往參觀慶安宮龍母行祠及關帝廟之外貌;步觀金林、高清、清軒三口古井,孔家巷,金林古城墻殘存實體;且獲聞農歷五月十三日風俗有關帝誕廟會之“嶺頭圩”盛會等,然于金林歷史文化之實質建設與整體發展尚諸多無所得,人與事疑信相參,無文可征,慨嘆不已!
日者,偶于德慶縣城中遇友人謝卓偉先生,說及訪事,始知其為金林人,于是其以耆宿憶述,對金林之典章文物,先民遷徙聚落、民風、禮俗、宗教諸人文娓娓道來,于我若空谷跫音,獲益匪淺,尤珍其所貽《宋殿中侍御史(謝文晏)墓刻》影印本。
氏于茶茗之余,取其文稿多篇以示,其內容為逐一細膩介紹金林多不為外人所知之掌故、藝文等,惟篇各出不同篇幅,長短不一,亦未作章節之分,或文雖獨立而言,記錄、統計卻偏于行文而迄無科學注明出典為依據,私為之憾焉。
誠然于此當可供后人窺金林千余年來地理、人文暨歷史及空間聚落發展變遷之轍跡,為來者開拓研究或修撰正式鄉史村志之參考資源,亦可供今之居民閑來欣賞閱讀,從中了解自家生活之所在地方文化,進而促進愛護鄉土,激發共同珍愛文化歷史資產,也可供觀光旅游導賞講解金林之參考數據焉。
蓋再略費心力,繁簡分合,削潤考獻,統計載錄有據而融通新舊,義取因時,若綱有綱,自是別有迥殊捫鑰,可作明燈、清音典范也。與之交流間,氏意同拙說謬見,稱將不惜心力作最后勘酌增刪,補偏起廢,務求至當,翔確有據為尚。
日者復晤,氏以文將付梓,力邀為序一文以弁書首,以評其得失。楚堅雖拙于文及一時難以集文征以論其委曲隱微,然以其濃濃念斯土斯民之情感,筆端呈現金林不少實質之材料與內容,具有將金林水鄉之美,掌故之奇、歷史文化,一一呈現,就地方文獻觀點觀之,自有其為金林歷史作證之參考價值在;益以拳拳勝意,婉辭難卻,綴數語以為序。
香港馬楚堅識于養拙堂
二〇一七年八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