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城觀影:中國當代影像的空間生產與體感
- 陳濤
- 3387字
- 2020-09-01 14:41:23
分章與架構
所謂“穿城觀影”,不僅指的是通過城市空間來觀看和分析影像作品,更強調通過城市影像的“穿針引線”“穿街走巷”和“穿衣配飾”來審查中國當代的城市化發展。這種思考方式,延續了筆者在《底層再現:中國當代電影中的城市游民》(以下簡稱《底層再現》)一書中基本的學術思想和社會關懷,同時以一種新的思考方式(生產和體感)來研究當代城市題材的影像作品。
在研究對象方面,本書將當代的城市影像作品簡單而直接地分成兩大類:電影和先鋒藝術。正文的三大部分則分別對應于“穿城觀影”的三種分析視角:再現、生產和體感——雖然這樣區分,然而在具體論述和文本細讀時并不完全嚴絲合縫,而是強調三者之間彼此勾連與互通的關系。
第一部分“再現·底層·邊緣”分為四章,分析的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電影中的底層和邊緣空間形態。對于這一問題,筆者在《底層再現》一書中從“階層”這一視角切入,深入論述了中國當代電影對“城市游民”這類底層人群的藝術再現和政治代表,不僅勾勒出當代城市游民電影形象的大致譜系,而且分析不同類別的導演(在資本來源、制片方式、藝術風格、意識形態等方面)各具差異的“再現”方式,從中管窺我國社會現實與電影產業的雙重發展癥候(37)。在此基礎上,本書在這一部分從“空間”的角度繼續探討,思考這些城市底邊空間的(現實)生產與(影像)再生產方式,以此反思中國當代城市化在空間發展上的文化癥候。
第一章“傳統與現代的雙重變奏”針對中國搖滾題材電影中的北京城市空間進行分析,一方面梳理中國搖滾電影的文化變遷并展示多樣性和多面向(時尚、叛逆、勵志、懷舊等)的影像風格;另一方面提示電影中傳統和現代兩種文化空間的碰撞與對峙。第二章“邊緣與戲謔”則探討當代底層喜劇電影,不僅講述其“戲謔”式展演的意義,而且思考其空間“重塑”的特征。如果說前兩章分析的都是電影類型,那第三章“‘新作者電影’的突圍”所針對的則是電影導演個案。本章通過探討刁亦男三部長片中較為獨特的城市空間,管窺中國式黑色電影的視覺樣貌,并講解刁亦男作為導演的轉型之路。第四章“底層、父權與懷舊”則針對一種具體的空間形態——四合院進行分析,分析中國當代電影如何再現和塑造四合院這一典型的北方(尤其是北京)城市空間。
這四章分別通過不同類型、風格、導演的電影,分析其中所再現和敘述的空間,所討論的具體城市空間表現出多樣性和差異化的特征,既包括北京等較為宏觀的都市對象,又包括四合院、天安門、長途車、舊倉庫、胡同、城墻、街道等較為微觀的空間形態。
第二部分“生產·拆遷·招魂”的四章所探討的是先鋒藝術,思考中國當代觀念藝術作品對于城市空間建構、生產和拆遷的再現。城市空間包括物質性的鋼筋水泥,更包含精神性的社會關系和情感記憶,因此這四章在討論視覺影像空間時聚焦于“有溫度”的空間形態和社會關系,并著重考察藝術作品對于“中國式”空間的再現,尤其思考當代先鋒藝術家們如何思考“家庭”這一主題(或母題)。在分析藝術作品時,這四章不僅重視內容呈現與藝術技巧,更強調媒介(如美術、攝影、涂鴉、視頻、裝置、行為)的重要性。這些不同形式、內容和媒介的先鋒藝術作品,都再現了當代城市化進程中“家”“城”和“國”的變化與轉型,表達了對于“藝術自主性”的張揚與追求。
第五章“拆吶,中國”關注城市化中最關鍵和最突出的議題之一——“拆遷”的視覺藝術再現。本章首先簡要梳理了中國先鋒藝術如何回應與表現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城市化進程,在此基礎上細讀了三個平面視覺藝術作品:王勁松的《百拆圖》、盧昊的《消失的家園》以及張大力的《對話》。第六章“異質與想象”則探討了當代先鋒藝術作品中的“長城”,通過具體細讀諸多表現或利用“長城”的藝術作品(徐冰的《鬼打墻》、王友身的《報紙·廣告》、溫普林的《大地震:包扎長城》、鄭連杰的《捆扎丟失的靈魂》、谷文達的《聯合國·DNA長城》、蔡國強的《為長城延長一萬米》等),思考其中“長城”的空間性質和意義。而第七章“懷舊與招魂”的分析對象從物理性的空間形式轉為社會性的空間形式,思考“家庭”在當代觀念攝影作品中的再現問題;尤其通過研究馮夢波的《私人照相簿》、鄭連杰的《家族歲月》、海波的《三姐妹》、宋永平的《我的父母》等觀念攝影作品,討論藝術家們以家庭照片再現記憶的兩種方式——懷舊與招魂。第八章“三口之家”繼續探討先鋒藝術所再現的“家庭”空間,重點則從內容轉移為形式——影像(尤其是繪畫和攝影)作品的“構圖”。
在第二部分的這四章中,前兩章偏重于物理性的建筑空間,后兩章則偏重社會關系的情感空間。然而正如文中所說,所有空間都是物理性和精神性、建筑實體和社會關系的整合與統一,因此無論包扎的長城抑或被拆毀的墻壁,都承載著諸多情感和記憶;與此同時,無論老照片的相框抑或三口之家的構圖,也與房屋的拆建及家庭的分合有直接的關聯。
而在第三部分“體感·漫游·穿行”中,筆者試圖從“再現”轉向“體感”,思考當代電影作品如何借由都市漫游者、出租車、地鐵、時尚衣飾等形式“體感”城市的脈搏,“接觸”城市的情感。電影中的城市空間,不僅能夠以背景、主題和象征符號的方式被再現(represented),而且能以身體記憶和空間感知的方式被體現(embodied)。因此,在這一部分的四章里,筆者嘗試以不同的對象與角度,觸探影像“體感”城市的方法。
第九章“體感上海的方法”以20世紀以來中國愛情電影中的上海空間為例,思考“愛情”這一元素作為溝通身體和城市空間感知媒介的可能性。本章細讀《地下鐵》《大城小事》《夜·上海》這三部影片,尤其強調愛情作為城市的轉喻(metonymy)功能,探討電影如何借由密閉空間、城市地標和織品建筑等空間形式溝通身體與城市,體感時尚上海。第十章“游走于雙城之間”則將焦點投注于中國香港導演許鞍華,分析她對于張愛玲小說的兩次改編——《半生緣》和《傾城之戀》,尤其思考改編過程中的“影響焦慮”與“雙城情結”。第十一章“都市現代性的五副面孔”和第十二章“城市的皮膚學者”共同針對電影中的出租車意象進行探討,其中第十一章梳理了世界范圍(尤其是中國)電影中的五種不同的出租車司機形象;而第十二章則從接觸、漫游與穿行三個角度細讀《夏日暖洋洋》《夜·上海》《李米的猜想》《午夜出租車》等影片,分析出租車電影的“穿街走巷”如何參與影像的“穿針引線”,并引發人物和觀眾的“情生意動”。
第三部分的四章內容雖然探討了不同的空間形態(上海、出租車、老公寓、地鐵等),分析的對象(電影改編、城市書寫、人物形象)也各異,然而所采用的研究視角都是“體感”理論,包括空間接觸感染、感官地理、織品建筑等。這些理論勾連起影像、觀眾、城市之間的相互“體感”,在空間問題上提供給我們有別于“再現”和“生產”的另類思考方式。
(1)H. Porter Abbott. 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Narrativ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2.
(2)Roland Barthes and Stephen Heath. Image, Music, Text. New York: Hill&Wang, 1977: 111.
(3)Robert Altman. A Theory of Narrativ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8: 3.
(4)Richard Koeck. Cine-Scapes: Cinematic Spaces in Architecture and Cities. New York: Routledge, 2013: 21.
(5)Stephen Heath. Questions of Cinema,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1.
(6)Stephen Heath. Questions of Cinema,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1: 7.
(7)Mark Garrett Cooper. Narrative Space. Screen, 43.2(2002): 145.
(8)Michel Foucault. Questions on Geography. in C., 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1972-1977. Gordon ed. Brighton: Harvester Press, 1980: 65.
(9)Henri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lackwell, 1991: 2.
(10)Henri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lackwell, 1991: 5.
(11)Alois Riegl. Historical Grammar of the Visual Arts. New York: Zone Books, 2004: 12-15.
(12)[德]瓦爾特·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王才勇譯.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60.
(13)[德]瓦爾特·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王才勇譯.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65.
(14)陳濤.“幻影之旅”鏡頭的美學特征.文藝研究,2016(2):102-104.
(15)Linda Williams. Film Bodies: Gender, Genre, and Excess. Film Quarterly, 44.4(1991): 2-13.
(16)Ben Singer. Melodrama and Modernity: Early Sensational Cinema and Its Context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
(17)Vivian Sobchack. The Address of the Eye: A Phenomenology of Film Experienc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18)Laura U. Marks. The Skin of the Film: ntercultural Cinema, Embodiment, and the Senses.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0.
(19)Mark B. N. Hansen. Bodies in Code: Interfaces with Digital Media.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20)étienne Souriau, Une ontologie de l'instauration. Paris: Librairie Philosophique J. Vrin, 2015.
(21)Martin Heidegger. 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 Poetry, Language and Thought. A. Hofsdater, ed. New York: Harper&Row, 1971(1951): 143-162. 以及Martin 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5(1962).
(22)Otto Friedrich Bollnow. Der Mensch und der Raum. Universitas, 1963(18): 499-515.
(23)Maurice Merleau-Ponty.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1962(1945).
(24)Paul Rodaway. Sensuous Geographies: Body, Sense and Place.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25)Gaston Bachelard. The Poetics of Space. Boston: Beacon Press, 1994(1958).
(26)Christian Norberg-Schulz, G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New York: Rizzoli, 1991(1979).
(27)Paul Rodaway. Sensuous Geographies: Body, Sense and Place.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22.
(28)陳濤.“幻影之旅”鏡頭的美學特征.文藝研究,2016(2):97-104。
(29)Henri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lackwell, 1991: 78.
(30)張小虹.城市是件花衣裳.中外文學,2006(3):168.
(31)張小虹.城市是件花衣裳.中外文學,2006(3):172-173。
(32)Mark Wigley. White Walls, Designer Dresse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5.
(33)Walter Benjamin. The Image of Proust. Illuminations. New York: Schochen, 1969: 201-215.
(34)Elspeth Probyn. Outside Belongings.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35)Elizabeth Wilson. The Sphinx in the City: Urban Life, the Control of Disorder, and Wome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36)Henri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lackwell, 1991: 123.
(37)陳濤.底層再現:中國當代電影中的城市游民.中國戲劇出版社,2015:21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