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引論 穿針、穿行與穿衣:中國當代影像的空間生產與體感

從《半生緣》中的石庫門到《無窮動》中的四合院,從《雞犬不寧》中的長途車到《白日焰火》中的歌舞廳,從《世界》中的世界公園到《大城小事》中的東方明珠,從《傾城之戀》中的淺水灣酒店到《搖滾青年》中的天安門廣場……中國當代電影中的城市空間不僅在形態上各異,而且在性質上多變——很多空間并非客觀現實的忠實反映,而是包含了眾多主觀“建構”的成分。而在當代的先鋒視覺藝術中,城市空間的呈現更是紛繁蕪雜:從包劍斐《新空間系列》和宋陵《人·管道》中的“管道城市”到王浩《菜市場》和李天元《發廊》中的“日??臻g”,從劉小東筆下的“三峽民工”和喻紅畫作中的“街頭情侶”到趙半狄行為藝術和方力均雕塑作品中的“怪誕世界”,從張大力的涂鴉《對話》中的“空洞人頭”到王勁松的攝影作品《百拆圖》中的“視覺墻壁”,從許江的巨幅油畫《大轟炸》中的“歷史遺跡”到溫普林的視頻短片《大地震》中的“包扎長城”……由于較少受到形式和觀念的束縛,這些先鋒藝術作品能夠借由攝影、繪畫、行為、雕塑、裝置、視頻等多種媒介,更自由地表達對于中國當代城市文化和生存狀態的感受與反思。這些作品中的城市空間,正是本書所關注和討論的對象。

本書用“影像”(images)這一概念來指代和概括這些視覺藝術作品。作為人類對于視覺感知的物質“再現”,影像可以由光學設備(如照相機、鏡子、望遠鏡和顯微鏡)獲取,也可人為創作(例如手工繪圖)。作為一種視覺符號,影像是人與人溝通的視覺語言,可以簡單分成靜態和動態兩種。嚴格意義上說,“影像”并不包括雕塑、行為、裝置等藝術樣式或作品,但本書由于探討多維立體屬性的“城市空間”(物理空間和社會空間),因此在討論時并不嚴格將其隔之門外。

整體來說,本書以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城市化發展為經,以聚焦城市的影像作品(電影和先鋒藝術)為緯,以“體感”和“生產”為勾連和編織方法,鋪展中國當代城市的影像地圖。而在這一影像地圖上,本書尤其側重對北京和上海等國際大都會的精細雕琢,通過立體化和深度化的個案分析,探討空間與影像二者的交織與互動。在本書的引論部分,筆者主要針對空間的“生產”和“體感”進行解釋,尤其強調本書標題“穿城觀影”中“穿”的三重意義:穿針、穿行和穿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安县| 大城县| 潞西市| 绥化市| 大冶市| 中方县| 黄冈市| 赣榆县| 中卫市| 大兴区| 福安市| 太和县| 佛山市| 垣曲县| 渭南市| 喜德县| 阿拉尔市| 朔州市| 西畴县| 石首市| 凯里市| 石屏县| 济源市| 清原| 天水市| 桐梓县| 马山县| 山丹县| 开鲁县| 黑河市| 北海市| 普定县| 稻城县| 莎车县| 连山| 晋州市| 师宗县| 高邑县| 南充市| 富裕县| 大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