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筑夢遼河
- 中國石油遼河油田勘探開發(fā)研究院黨群工作部
- 10707字
- 2020-07-31 09:45:43
勘探團隊:眾里尋他千百度
一群淘氣的黑孩子,總是喜歡捉迷藏。他們一會兒跑到了山上,一會兒溜到了山腳,一會兒躲進了石縫,一會兒聚會在深坑,讓找他們的人很是受傷。他們就藏匿在一條河流千米之下的迷宮里。這條河叫遼河,黑孩子叫石油,前仆后繼風雨兼程不辭辛苦找他們的人叫遼河石油人,走在遼河石油隊伍前列的叫勘探團隊。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原是一篇可歌可泣的尋夢戰(zhàn)歌!
一封電報震京畿
歷史泛黃在一個畸形的年代,1967年,一支神秘的小隊伍悄悄地來到了遼河下游一個叫沙嶺的貧困小鎮(zhèn)。這個沙嶺地方不大,卻因為一次慘烈的戰(zhàn)斗而揚名軍史。誰也沒有想到,20年后,這里又成為另一場戰(zhàn)斗的前沿陣地。隨著一聲巨大的井噴的呼嘯聲后,一個人走進了沙嶺小郵局。只見他拿起一張電報紙,支開郵局的工作人員后,急急忙忙寫上了幾個字,鄭重地交給了郵局工作人員,并一臉嚴肅地說:不許看內容,請速發(fā)北京。
電報的具體內容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法查考了,只知道中國石油部震動了!國務院震動了!只知道幾個月后,一批批頭戴鋁盔身穿道道服的人高舉紅旗,拉著鉆機從大慶、大港、玉門等地蜂擁而至,只知道一個叫“673廠”的神秘單位在鑼鼓鞭炮聲中進入了中國石油部的序列。只知道這支隊伍越來越壯大,直至后來變成了“322”油田,遼河油田,人數(shù)已從百十人發(fā)展到幾十萬人,戰(zhàn)場西到錦州,北臨沈陽,南倚營口,東望鞍山,坐陣盤錦,鞭指渤海,輕騎讓遼河油田的大旗遠飄海內外!
從此,地下打破了千古的沉寂,地上更是發(fā)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異的巨變!一排排油井在廣袤的遼河兩岸星羅棋布;一座座高樓在昔日的“南大荒”拔地而起;一條條寬闊的柏油大道在稻海花香中縱橫延伸;一泓泓燈海在月光下流光溢彩;一座新型的石油城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在美麗的濕地上漂浮。
撫今追昔,我們怎能忘卻遼河石油人的風雨歷程,怎能忘卻石油勘探人的艱辛足跡。看看遼河油田勘探開發(fā)研究院的簡要院志吧!
1970~1974年會戰(zhàn)興隆臺,靠毛主席的兩論起家,經(jīng)過3年的實踐與研究,明確了斷裂構造帶是油氣聚集的基本單元,確立了整體解剖二級構造帶的思想,突破了“局部構造控制含油”的認識,1973年當年打出興411千噸井,馬20雙千噸井,打出或扶植了42口高產(chǎn)井。
1975~1981年勘探團隊發(fā)揚大慶“人拉肩扛”精神搬遷到了紅村,勘探4年,找到了曙光、高升、歡喜嶺三個大油田,在之后對西斜坡沈陽大民屯牛居的勘探中,對古潛山的勘探取得了進展。勘探西斜坡,認識復式油氣藏。用國務委員石油老部長康世恩的話來說:“復式油氣藏理論是石油勘探工作上的一個重大發(fā)現(xiàn)……是認識上的一次飛躍。”
1982~1986年,在勘探團隊搬遷至興隆臺后,應用二維三維等新技術勘探大民屯,5年的勘探,在大民屯凹陷共鉆探82口井,找到了大民屯、法哈牛兩個油氣田,找到了靜北等中上元古界灰?guī)r石潛山油藏和許多新油層,總結出了勘探古潛山的一套新理論、新方法。其中,安74井放噴日產(chǎn)原油2508噸,天然氣58000立方米,勝10、勝11井放噴,日產(chǎn)原油超千噸。
1986年,遼河油田實現(xiàn)了歷史性的突破,陸續(xù)發(fā)現(xiàn)并建成錦州、歡喜嶺、曙光、興隆臺、高升、茨榆坨、沈陽等10個骨干生產(chǎn)基地,投入開發(fā)34個油(氣)田,原油產(chǎn)量突破1000萬噸,成為我國第三大油田。1994年,原油產(chǎn)量達到1500萬噸,天然氣產(chǎn)量達到17.5億立方米。
可以說,每一個油田的發(fā)現(xiàn)和開發(fā)不能離開石油勘探開發(fā)團隊的集體智慧和責任感,每一口油井的高產(chǎn)不能離開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人的足跡和汗水!
如果把當年在沙嶺留下的石油勘探人的第一行腳印比作沙嶺道邊的一簇簇小花,到今天,遼河油田已是百花怒放春滿園;如果把當年石油勘探人在黃5井留下的第一滴汗水比作一滴石油,到今天,遼河油田的石油已如滾滾的油河,浩浩蕩蕩流淌在共和國的偉岸身軀中!
讓我們永遠記住最早在遼河油田留下足跡的石油勘探人的先軀吧!他們叫楊繼良、王順榮、陳隆慶、張子忠、閆浩智、廖興明、張林生等等等等。
受團隊指派發(fā)電報的人叫姚繼峰,他所在的團隊當時叫石油地質隊,現(xiàn)在叫遼河油田勘探開發(fā)研究院。
油花香自苦寒來
遠隔千米地層,油層千變萬化,遼河地質構造復雜,勘探手段原始,找油談何容易。可是,作為“找油的眼睛,石油決策層的參謀,槍炮的標尺,尋夢的尖兵”的石油勘探人,肩負著祖國的囑托、強國的重任,他們別無選擇。每當回憶起當年的時候,那些已經(jīng)退了休的老地質們,常常面色凝峻,甚至眼含淚花。那是怎樣的風雨歷程啊!住在四面漏風的帳篷里,啃著涼饅頭就著溝渠里的“鴨子湯”,晚上凍得睡不著覺,起來打著手電看圖紙,白天徒步走十幾里路跑井場、看井位、撈沙樣。有一次,為了及時匯報工作,有幾個人竟借著月色,打著手電,淌著河渠,跟頭把式走了一夜。那時候,沒有良好的通訊設備,沒有計算機,沒有高科技的繪圖設備,沒有更多的技術參考,沒有舒適快捷的汽車,更沒有什么空調電腦,他們有的就是聰明的大腦和勤奮的雙手,有的就是一顆對事業(yè)無比熱愛、對祖國無比忠誠的心!
說到苦寒,其實更多的是來自地下的挑戰(zhàn)。遼河油田的地下石油條件特別復雜。好像是上天特意要考驗遼河石油人的智商和勤奮。非要“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它把地層扭曲的支離破碎,擠壓的面目全非,就像勘探團隊的老領導原石油部的王濤部長所形容的那樣:“遼河油田的地層就象一只打碎了的盤子”,“古潛山構造”“大民屯凹陷”“西斜坡斷裂帶”“火山巖裂隙”把石油和天然氣藏在里面,讓人們捉迷藏。
怎么辦?那時候有一句口號叫做: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沒辦法,祖國在等著他們,責任在召喚著他們!
就這樣,一口口油井開鉆了!一場場會戰(zhàn)打響了!一個個油田發(fā)現(xiàn)了!一條條油龍騰飛了!當年輕的遼河油田后來居上,一躍成為祖國石油工業(yè)的“油老三”的時候,我們怎么能夠忘記那些風餐露宿的日子,怎能忘記那些在石油勘探開發(fā)路上砥礪前行、勇于攀登的遼河勘探的先驅們!
十年磨一劍
油田開發(fā)40年轉瞬過去了,歷史的車輪碾到了21世紀第7個春天。從2007年到2017年,世界發(fā)生了巨變,遼河油田勘探開發(fā)石油的進程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遼河石油該找的地方已經(jīng)幾乎找遍了,開發(fā)原油的產(chǎn)量每年在遞減,市場經(jīng)濟的大潮也讓遼河石油人首當其沖面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此時,遼河油田勘探團隊兵強馬壯,已經(jīng)由大慶“673廠”地質隊、“673廠”地質團、“三二二”油田地質指揮部、遼河石油勘探局地質處、老地質團更名為遼河油田勘探開發(fā)研究院。研究院的大樓與遼河油田的首腦機關——遼河油田總部辦公大樓一道之隔,傲然挺立。
這個時期的遼河勘探人已經(jīng)以全新的面貌出現(xiàn)在遼河兩岸的土地上。他們已連年為油田千萬噸規(guī)模的穩(wěn)產(chǎn)提供了強勁的動力,從而使遼河油田勘探開發(fā)研究院一躍成為了“全國模范地勘單位”“集團公司科技工作先進集體”,榮獲遼寧省五一勞動獎狀。科技先進,設備一流,人員精良,隊伍素質和業(yè)務水平以非當年所比。地質勘探的技術手段早已進入了的三維成像、四維成像階段,電子計算機的廣泛運用,電腦電視等通訊信息電器讓地質勘探開發(fā)研究進入了電器化高科技時代。
但是,勘探開發(fā)遼河石油的難度比起當年依然是絲毫未減,在某些方面甚至難度更大。難度之一是遼河盆地的石油存儲面積僅一萬多平方千米,在中國各個油田中屬于小字輩,在這一萬多平方千米的面積中,可以說該找的地方幾乎都像過篩子一樣把地下的石油找了個遍,再發(fā)現(xiàn)新的油氣儲量就像有些人比喻的:“在鐵板上種莊稼,在雞蛋里找骨頭”,難上加難。難度之二是儲油理論的諸多禁區(qū)束縛。在一些老的觀念中,很多地方是沒有石油存儲的可能。比如火山巖裂隙、趙家潛山、清水凹陷等。難度之三是:雖然我們的科技水平和找油手段已經(jīng)趨于現(xiàn)代化,非往日所比,但是,離國際的科技高精端還畢竟有一定的差距,怎么辦?中華民族的復興之夢在等待各個領域的中華兒女去圓,遼河油田的幾十萬職工家屬的“飯碗”在等待遼河石油勘探人的“米”。此時的遼河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從領導到每一名干部職工無不感到“壓力山大”。
油田的決策層們幾乎天天都在聽來自勘探開發(fā)研究院的工作匯報,有的領導甚至晚上沒事也要到燈火通明的研究院大樓院里走一走、看一看。而研究院人更是心急如焚,多次召集專家和有關部門領導及科研人員開會研究,立項攻關,坐陣指揮,調動所有職能部門和科研人員的主觀能動性,要求大家一定放下包袱,解放思想,開拓思維,勇于創(chuàng)新,大膽向各種儲油禁區(qū)“亮劍”。是他們,用智慧為遼河牽出一條有一條黑色的油龍。
蔡國剛:火山巖勘探專家
1988年,懷著對石油勘探工作的熱愛和對遼河油田美好的向往,蔡國剛畢業(yè)分配來到勘探開發(fā)研究院從事油田勘探工作,一干就是21個春秋。21年的工作生涯,他每個腳步都堅實有力。
大膽探索,書寫遼河火山巖勘探新篇章
火山巖是一個重要的勘探領域,目前在世界范圍內,遼河油田在火山巖上的勘探水平“處于國際同行業(yè)領先地位”,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賈承造在2002年6月召開的全國火山巖油氣藏研討會上給出的評價。而提到遼河油田的火山巖,就不能不提蔡國剛這個“火山巖勘探專家”。
“九五”初期,火山巖的勘探一直不被大家認同,由于火山巖不具備油氣成藏條件的傳統(tǒng)勘探理念,在地質研究和部署井位時,總要刻意避開它。但蔡國剛卻堅持“火山巖可以作為勘探目的層”的觀點,他說:“就是這個地區(qū)沒有資源,我也要找到原因何在!”他帶領不到10人的項目組,廣泛搜集國際和國內有關火山巖勘探的資料,同時,對遼河盆地內的火山巖區(qū)域進行了大量認真、細致的研究工作,根據(jù)以往的勘探實踐,大膽地提出“歐利坨子地區(qū)的火山巖可以作為砂巖儲層之外的兼探目的層”的新觀點。并在油氣勘探已經(jīng)停滯了十幾年的歐利坨子地區(qū)部署了歐26井,獲得了工業(yè)油流。
這口井成為了遼河油田以火山巖為目的層的第一口井,開創(chuàng)了東部凹陷中段火山巖油氣藏這一新的勘探領域,從而揭開了遼河油田火山巖勘探的序幕。
兩年之后,蔡國剛和他的項目組再接再厲,于緊鄰歐利坨子的黃沙坨部署了小22井,又獲得高產(chǎn)工業(yè)油氣流,從而發(fā)現(xiàn)了黃沙坨油田。通過進一步工作,該油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達到了2171萬噸,成為東部凹陷勘探史上儲量豐度最好的一個區(qū)塊。從此,遼河油田實現(xiàn)了“由避火山巖到找火山巖”勘探理念的轉變。
作為盆地所所長,蔡國剛不僅在科研戰(zhàn)場上不斷創(chuàng)新,在管理領域也探索出一套讓青年人成長成才的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為更好地完成承擔的各項工作、進行技術攻關創(chuàng)造了條件。他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雙軌制”管理法,重新劃分了行政班組和業(yè)務領導,成立了勘探部署、科技攻關、技術應用三個專業(yè)攻關小組,由大家推選出專業(yè)尖子帶隊,跨越研究室進行人力資源的重新整合。為了培養(yǎng)遼河勘探后備人才,蔡國剛率先在本單位開展了師徒“結對子”“探井基礎數(shù)據(jù)整理”“青年崗位理想責任論壇”等活動,鼓勵和推進青年人盡快走上工作崗位,肩負起科研重任。
鐘情事業(yè),把勘探發(fā)現(xiàn)當作最大的快樂
“在多年的勘探工作中,我一直把勘探發(fā)現(xiàn)當作自己最大的快樂和生存的最大價值,我要想在勘探上有所創(chuàng)新和突破,就必須有對這份事業(yè)的高度熱愛和永不放棄的精神。”蔡國剛這樣說。
在火山巖勘探的功勛井小22井部署的過程中,就經(jīng)歷了難以想象的曲折歷程。從1996年開始到1999年3年時間里,蔡國剛帶領他的團隊始終堅持不懈,克服種種困難,努力改變人們觀念中對火山巖不能成藏的傳統(tǒng)認識,反復修改方案,先后13次匯報,最后終于得到審批。在該井鉆到3200米左右時,打到了堅硬的玄武巖,劃眼就劃了一個月。完鉆初期試油產(chǎn)量達到了66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誰知,好事多磨,小22井在生產(chǎn)1周之后,產(chǎn)量居然下降到只有1噸油左右,經(jīng)過反復的研究,蔡國剛認為是壓裂液沒有完全排完而污染了地層,于是采取了液氮氣舉工藝,實施了兩次沒有成功。第三次加大劑量后,讓人期待已久的油流終于自噴而出。
21年來,為了更好地完成各項科研項目和生產(chǎn)任務,蔡國剛把自己全部心血都投入到了遼河油田的勘探事業(yè),經(jīng)歷了種種困難,也收獲了豐碩的成果。在這21年里,遼河油田勘探戰(zhàn)場捷報頻傳,火山巖、巖性地層、中央凸起、興隆臺潛山、高升潛山等領域不斷取得新的突破與發(fā)現(xiàn),蔡國剛和他的團隊為遼河油田實現(xiàn)資源替換率大于1、盆地勘探踏上良性循環(huán)軌道做出了杰出貢獻,真正使遼河盆地切實發(fā)揮了油田公司資源勘探開發(fā)“主戰(zhàn)場”的作用。
身先士卒,勾畫奉獻的人生軌跡
蔡國剛謙虛地將榮譽與成果其歸于他的團隊,他說:“勘探工作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勘探成果不是個人的貢獻,而是一個團隊努力的結果,我能做的只是身先士卒。”熟悉蔡國剛的人都知道,他是個“拼命三郎”。部署歐26井的時候,蔡國剛到了忘我的境界。一天,他拿著三盒煙、一盒方便面來到辦公室,開始了一天的研究工作,查資料、做解釋,時間一分分地過去,他依然埋頭工作,忘記了時間的流逝。等到他感到口渴相找點水喝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整個樓里就剩他一個,原來已到了后半夜3點鐘。方面便吃完了,煙也抽完了,又沒有水喝,蔡國剛只能戀戀不舍地回家睡覺。第二天八點鐘,他又拿著三盒煙、一盒方便面來上班了。
其實,平時只要蔡國剛身在盤錦,即便是節(jié)假日,也會來單位查看鉆井動態(tài),及時了解鉆井進展。如遇到特殊情況,他都第一時間趕到現(xiàn)場進行勘察,并提出新的建議。2007年9月,遼河油田召開勘探工作會議,會議當天他剛匯報至兩分鐘時,就突然感覺胸悶,全身乏力,一下暈倒在了匯報臺。原來,蔡國剛為準備匯報材料,一個星期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臨匯報前一天他一夜沒合眼。大家對他的敬業(yè)精神報以熱烈的掌聲,蔡國剛聽出了大家對他的理解,聽出了對他的莫大鼓勵。他說:“為了工作我付出了很多,但我從來沒有后悔過,因為我用奮斗換取了勘探上的發(fā)現(xiàn),為油田的發(fā)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面對鮮花和掌聲,蔡國剛卻并不輕松,他說:“作為資源型企業(yè),如果找不到后備儲量,油田的發(fā)展就無從談起,我感到自己的擔子很重很重……”十多年前,他親手寫了這樣一副對聯(lián)來勉勵自己:尋覓良師益友,品讀佳貼專著,練就內功,耕耘遼河坳陷紛繁復雜之地域;破戒陳規(guī)陋習,安定浮心躁氣,修得品行,成就遼河勘探絕對神圣之事業(yè)。十多年后,他依然故我,在鐘愛的勘探事業(yè)上,立德修行,不斷磨礪,書寫自己無悔的人生篇章。
竇欣:勘探路上的鏗鏘玫瑰
“風雨彩虹,鏗鏘玫瑰,再多憂傷再多痛苦自己去背,風雨彩虹,鏗鏘玫瑰,縱橫四海笑傲天涯永不后退……”這首歌正是竇欣的真實寫照,她堅強自信,踏實工作,她溫柔含蓄,關心同事,她是我們心目中的鏗鏘玫瑰。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她時刻以黨員具有的先進性和模范帶頭作用要求自己,愛崗敬業(yè),踏實工作,不斷提高政治素質。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她勤奮學習,不斷進取,以新技術、新方法作保障,不斷開辟新領域。作為一名項目經(jīng)理,她帶領全組成員加班加點,夜以繼日地工作,不斷為遼河油田增儲上產(chǎn)。
自從事勘探工作以來,竇欣兢兢業(yè)業(yè),為工作殫精竭慮,共參與部署了探井近五十口。2000~2004年竇欣擔任北區(qū)室潛山項目組組長。在工作中首次將大民屯凹陷十五塊三維地震資料進行疊后連片拼接,并進行構造解釋,提出部署沈625井,獲得日產(chǎn)油252噸的自噴高產(chǎn)油流,隨后又部署了沈628井獲得日產(chǎn)117噸的高產(chǎn)油流,這兩口井的巨大成功,打破了近10年大民屯凹陷勘探僵持的局面,開創(chuàng)了大民屯凹陷低潛山勘探的新局面。因此竇欣獲得了油田公司重大貢獻獎,得到了油田公司、院兩級重獎。在從事大民屯凹陷研究的4年里,該地區(qū)部署的30余口探井中,有21口探井井位是竇欣提出的,占探井總數(shù)的近80%,其中獲工業(yè)油氣流井19口,包括沈223、沈229、沈253等多口高產(chǎn)工業(yè)油氣流井,探井成功率達到了90%以上。
2004年,竇欣被調入西區(qū)室工作。她負責的部署齊231、齊232、齊233及歡169井均獲工業(yè)油流。隨后她對西斜坡的稠油進行了整體研究,部署了錦315井及千73井,兩口井均獲成功。整個西斜坡稠油上報近億噸儲量,西斜坡稠油勘探獲重大突破。2005~2006年作為項目負責人,她將勘探思路和重點轉移到尋找?guī)r性油氣藏中來。為了探索尋找?guī)r性油氣藏的勘探技術和方法,在當時的冬日會戰(zhàn)中,竇欣幾乎日夜工作,每天都埋頭于數(shù)據(jù)、圖表和研究中,連續(xù)的勞累和睡眠不足使她住進了醫(yī)院。出院沒幾天,她又一頭埋進工作中。經(jīng)過近20天的奮戰(zhàn),她帶領全組成員先后部署錦306、錦307、錦310井等7個井位,其中錦310井獲日產(chǎn)80多噸的高產(chǎn)油氣流,打開了該區(qū)巖性油氣藏勘探的新局面。2005年,該項成果獲得了油氣勘探重大發(fā)現(xiàn)一等獎,竇欣也被評為研究院“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
在今年的項目研究工作中,竇欣帶領全組成員對1000多平方千米的三維地震資料進行了精細構造解釋與儲層預測,先后部署了洼110、洼111、馬南15、雙231等7個井位。然而,由于本次工作量大,項目組成員一直處于較緊張的工作狀態(tài),竇欣更是如此,節(jié)假日或晚上加班是常有的事,有時甚至白天晚上連軸轉。她有時只好把小孩一人放在家里,自己在機房加班,十點多才披星戴月地往家趕,陪孩子入睡。今年8月末,院里組織了多米諾骨牌家庭賽,她雖然為兒子報名,卻無法抽出時間去和兒子一起參賽,只能在結束的時候帶著歉意匆匆趕來。正是她這種兢兢業(yè)業(yè)的工作熱情感染了項目組每一個人,因此項目組人員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加班加點,在四個月的努力奮戰(zhàn)后,井位部署終于取得圓滿成功。
在圓滿完成各項生產(chǎn)任務的同時,竇欣還自覺加強自身的專業(yè)技術知識的學習,不斷進行知識的更新和補充,以便適應時代的需要。現(xiàn)今巖性油氣藏的勘探已成為目前以及下步勘探的重點,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在勘探部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她在工作中常常潛心研究Landmark軟件的應用,并且深挖該軟件的強大功能,讓Landmark軟件在更多方面為勘探服務,同時她更加注重對新技術、新方法的學習和研究,從而使自己的業(yè)務水平在工作的同時不斷得到提高,并且運用這些新技術、新方法,解決了許多科研生產(chǎn)中遇到的難題。另外,竇欣還注重積極把研究成果和勘探實踐認識進行理論升華,力爭發(fā)揮更大的社會效能,為青年員工成長成才提供一條有利途徑,她參與編寫的《西斜坡中南段油藏分布特征研究》被收錄入《遼河油田勘探開發(fā)研究院優(yōu)秀論文集》;她獨自編寫的《鴛鴦溝地區(qū)巖性油氣藏儲層預測方法及效果分析》發(fā)表在《特種油氣藏》,《鴛鴦溝巖性油氣藏儲層預測及效果》發(fā)表在《第12屆三省一市環(huán)渤海灣淺海油氣勘探開發(fā)技術論文集》上,并獲得二等獎,為展示遼河勘探界的技術水平做出了一定貢獻。
在這些工作研究成果取得的同時,竇欣從不忘記對青年員工的培養(yǎng)。對于青年員工,竇欣以身作則,因材施教。在每天的工作中,竇欣都用她那嚴謹務實,腳踏實地的態(tài)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青年員工。對于剛畢業(yè)的年輕人,她幫助其適應工作環(huán)境,引導其愛崗敬業(yè)、勤奮好學、獨立思考,培養(yǎng)他們嚴謹務實的科研精神;對于已經(jīng)有工作經(jīng)驗的員工,她依然親歷親為給予指導,引導他們成長成才,早日成為技術骨干。同時,在生活上,竇欣關心每個員工的家庭狀況,無論大事小事,只要是她能幫得上的,她都會盡全力予以關心和幫助。在青年員工面前,她既有師者的嚴厲、更有長輩的慈愛。對待每個年輕人,她都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充滿善意,飽含期望。
鏗鏘意為堅強、獨立、自信,玫瑰意為美麗、感性、溫柔,鏗鏘玫瑰正是兩者完美的結合,在工作中,竇欣就是鏗鏘玫瑰的化身,她用全情的投入和無私的付出向我們展現(xiàn)了一位優(yōu)秀的黨員的風采;她用真誠的關懷和無微不至的關愛打動了我們每一個青年員工。風雨彩虹,鏗鏘玫瑰,竇欣會以更大更紅艷的花瓣盛開在遼河油田的科研工作中。
郭彥民:困境中奮起
滿墻的圖紙、滿柜的專業(yè)書,是海洋勘探所所長郭彥民工作中的好幫手;桌上的毛筆和茶,是他業(yè)余的最愛。電腦旁觸手可及的香煙和“喉寶”藥片,也是必不可少的。四年前,臨危受命的郭彥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當時,遼河灘海勘探向新層系的探索接連失利,外圍礦區(qū)多年沒有突破,新能源勘探前路未卜,員工情緒低落。他的家庭也面臨疾病的重大考驗。每次回想起當時的情景,郭彥民都心緒難平,不由自主地摸出香煙。
“面對困境怎么辦?是保守中庸之道得過且過,還是振奮精神尋找出路?”不惑之年的郭彥民經(jīng)歷過痛苦掙扎,恢復了平時的沉著冷靜。人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奮起,鳳凰只有在浴火中才能涅槃。在科研戰(zhàn)線摸爬滾打了十七個年頭的他,深刻地理解勘探工作和科研工作者。“思路更新、技術創(chuàng)新”是他經(jīng)常掛著嘴上的話。為了盡快找到工作的突破口,他對海洋所組織架構進行了調整,推動所室班子崗位下移,班子成員直接參與到具體研究工作之中,引領不同領域基礎地質和部署研究;針對重點目標和重大項目,打破探區(qū)和行政界限,整合全所有限優(yōu)勢技術力量,開展集體攻關;實施科研生產(chǎn)過程化管理,以所室班子和技術骨干為核心,堅持對重點科研生產(chǎn)工作的思路、組織、節(jié)奏及輸出成果跟蹤審查,堅持井位部署基礎資料和匯報工作所內審查,確保研究水平和井位部署質量。
通過調整,在勘探研究和部署中,組織責任更加明確,思路更加清晰,操作更加規(guī)范。依托重點、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突出灘海“走滑斷裂帶構造演化及油氣富集條件”“中古生界潛山內幕結構及油氣運聚條件”“薄互層砂巖地震地質統(tǒng)計預測方法”及外圍“中生代殘留凹陷構造演化及沉積體系”“火山巖巖性、巖相預測及油氣成藏模式”等自主攻關,有效促進了灘海、外圍勘探部署思路轉變和勘探技術水平提升。
2012年,郭彥民組織外圍地區(qū)科研人員利用新采集的三維地震資料,進行構造精細解釋、儲層預測等研究,綜合分析沉積背景、有利巖性及源儲關系等因素,將目標鎖定在陸家堡凹陷的九佛堂組碎屑巖和義縣組火山巖,優(yōu)先部署了廟31井。11月,廟31井獲日產(chǎn)127方的高產(chǎn)工業(yè)油流,成為遼河外圍油氣勘探史上第一口日產(chǎn)超百噸的探井。隨后,庫2井再獲日產(chǎn)30.19立方米的高產(chǎn)工業(yè)油流,為確保遼河油田增儲穩(wěn)產(chǎn)提供了重要補充。
他深知,勘探工作要有所突破,人才隊伍建設要抓好。為此,他組織完善了多項人才培養(yǎng)制度,通過多渠道開展青年技術培訓,搭建青年成長平臺,大膽選拔青年骨干擔任項目經(jīng)理、促進所內人才流動、有針對性地交叉學科培養(yǎng)等多種方式,培養(yǎng)了一批綜合型勘探后備人才。
在2013年油田公司科技成果匯報大會上,海洋所有兩項成果榮獲三等獎,這兩項成果都是由青工牽頭完成的。灘海地區(qū)碎屑巖儲層具有成因類型多、以薄互層為主、單層厚度小、橫向變化快的特點,儲層預測難度大。然而,青工董德勝卻是儲層預測方面的佼佼者,談到自己的成績,他感慨的說:“郭所長對青工的要求很高,經(jīng)常詢問我們最近在學習什么,工作進展如何,有什么困難,勉勵我們工作就是不進則退的過程。”目前,該所共有11人走上項目經(jīng)理的崗位,在科研生產(chǎn)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不進則退,這是郭彥民深有體會才說的話。作為海洋勘探所的“領路人”,面對油氣富集程度低、勘探成本大等諸多“先天不足”的條件,要有所突破,何嘗不是不進則退的過程?四年的辛苦耕耘,他付出與收獲著。在這條艱辛的勘探之路上,他和他的團隊仍在不懈地探索著、拼搏著。
周鐵鎖:尖兵中的尖兵
“野外踏勘組”在油氣勘探開發(fā)最前沿,在資料匱乏的“勘探荒地”探險尋寶,采集巖石樣品、測量地質剖面、確定儲層質量、分析勘探潛力,找到新的油氣顯示,為礦權申請、地震及井位部署提供依據(jù)。
老王出野外總是奔著山去,因為山上的巖石連著地下地質體,找到“露頭”,才有可能找到油氣藏。
老王叫王占忠,他所在的單位是研究院勘探綜合所區(qū)域室預探選區(qū)項目組。他是項目組最年長的技術專家。周鐵鎖是他的徒弟,西北大學礦產(chǎn)普查與勘探專業(yè)的研究生,這個團隊的負責人。
研究院的科研人員習慣把這個團隊叫作“野外踏勘組”,稱他們?yōu)椤凹獗械募獗薄_@是因為野外地質調查是礦權申請、地震及井位部署的第一手資料。
這個項目組被稱為“遠離鮮花和掌聲”的科研團隊,他們研究的領域,都是些被人認為無勘探價值的新區(qū)、新領域。能夠在“禁區(qū)”找到“油苗”,是他們最興奮的事。“油苗”是指藏在巖層里像涂上瀝青的石頭,這漆黑的顏色意味著歷史時期這里曾有油氣藏。2010年,他們在遼西新區(qū)喀左地區(qū)繪制冰溝剖面時,就曾敲出巖石里的“油苗”,部署3口探井都在中新元古界見到良好油氣顯示,證實該領域具有較大勘探潛力。
興奮難有,寂寞常伴。在荒山里尋找有價值的剖面需要西天取經(jīng)般的執(zhí)著。他們跋山涉水,從清晨到日暮。山高路險,滑倒了爬起來;餓了,面包就著涼白開,吃完接著走。爬完十幾千米山路,還要背回幾十千克重的石頭。走過2000多千米的山路、背回500多千克巖石樣品、繪出50條重要剖面,換來遼北新區(qū)33966平方千米礦權以及貧瘠地帶的6口效果良好的探井。
這是項目組2009年成立以來的事。
一次,到遼北地區(qū)三四百米荒山上進行野外地質調查時,老王剛上山就崴了腳。大伙兒不忍心,讓他在原地等著。可老王不干,既然上了山,哪能不干活?硬是堅持走了十幾千米的山路,繪出一條3千米多的剖面。
為了完成另外一條15千米的完整剖面,他們下到十幾米深的溝里,測量完才發(fā)現(xiàn)根本沒有爬上去的路。大家只好用錘子一點點在堅硬的巖石上鑿出勉強可以蹬踏的小坑,花了幾個小時才爬出來。
問及這些事情的具體時間,老王和小周卻說,家常便飯,在野外這種事太多了,誰會記得?
四季穿戶外裝,每年要準備兩三雙戶外鞋,是項目組的“標配”。可即使如此,還會經(jīng)常被鋒利的巖石和樹枝劃破,周鐵鎖甚至曾被灌木根穿透了鞋底,直接扎破了腳心。
快到退休年齡的老王從1980年工作到現(xiàn)在,前后干了20來年野外勘探。他總是說,我孩子大了,老人身體還好,沒有負擔,能多干就多干點。
遼西地區(qū)第一口探井韓1井開鉆正值中秋,周鐵鎖在井場堅守了一個多月。他說,那井就像我自己的孩子啊,可他家里不到一歲的孩子只有媽媽的陪伴。現(xiàn)在孩子已經(jīng)上小學了,他幾乎沒時間管。
“前輩們的成果也是這樣跑野外跑出來的。我的師父,我?guī)煾傅膸煾福覀兌家粯印!敝荑F鎖還記得,7年前剛被分到預探選區(qū)項目組時,整天面對荒山和冰冷的石頭,也曾落寞過。但如今,他深知他和項目組的每一步都可能發(fā)現(xiàn)新的希望,每一錘都可能意味著新的發(fā)現(xiàn)。
尾聲
蒹葭蒼蒼,在水一方。在遼河這片熱土上,遼河石油勘探人走過了一條艱難而又光榮的歷程。他們可能默默無聞,他們有的已經(jīng)無法看到今天,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和彪炳青史的業(yè)績,他們可能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人,就像你我他。但是,他們卻共同擁有著一種精神:一種抱團取暖的團隊精神,一種堅韌不拔迎難而上的精神,一種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勇于探索大膽創(chuàng)新的精神!他們知道,擺在他們面前的還有諸如“致密油”等很多課題和挑戰(zhàn),但是,只要這些精神不丟,試問還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還有什么禁區(qū)能檔住前進的步伐?他們從“人拉肩扛,風餐露宿”的“673”走來,他們向更加輝煌的未來走去。他們盡情地在遠古、太古、潛山、凹陷的迷宮里遨游、尋覓,在那里陶冶情操,磨煉心智,追尋快樂,實現(xiàn)夢想,把理想寫在千米地下。
眾里尋他千百度,猛回頭,他們正在燈火闌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