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2 氣候變化影響經濟增長質量的邏輯機制:基于四大維度的視角?

經濟增長質量是一種基于時代主題的全新增長理念,也是經濟的數量增長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氣候變化如何影響經濟增長質量具有復雜性特點,對其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加以闡釋具有重要意義。根據上一節對經濟增長質量內涵的界定,經濟增長質量是在經濟數量增長的基礎上效率提高、結構優化、波動平穩和收入分配改善的綜合體現。本節以經濟增長質量的內涵為基礎,闡釋氣候變化對經濟增長質量的效率、結構優化、波動性和收入分配的影響。氣候變化對經濟增長質量各個維度的影響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因此,本書以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因素為出發點,構建氣候變化影響經濟增長質量的邏輯機制。

3.2.1 機制之一:部門產出及生產率的維度

氣候變化引起等量投入產出的減少,降低消費者福利,影響經濟增長質量。鑒于氣候與農業生產力之間的自然關系,農業成為氣候變化影響的重點領域。溫度和降水是農作物生長的直接影響因素,農作物有其適應的溫度和降水,當氣候變化導致的溫度和降水超越了農作物生長的適應性閾值時,農業的產量會降低。同時,與工業和服務業相比,農業勞動力更多地暴露于氣候變化的影響中,因此氣候變化對農業產業的影響最為顯著,大量的研究都發現較高的溫度會降低農業產量。氣候變化對工業的影響主要在于極端氣候事件對工業生產的直接影響,如熱帶氣旋、龍卷風、冰雹等降低了電力系統的傳輸能力,極度的高溫、熱帶風暴等增加了工業生產的能耗,影響了工業生產的質量。氣候變化引起的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直接破壞了工業生產廠房設備,降低了工業部門產出。由于氣候變化的影響,無論是農業還是非農部門,等量投入都使得部門產出減少,因此,從福利分配的視角來看,氣候變化會降低經濟增長質量。

氣候變化對不同產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影響不同,進而影響經濟增長的效率與結構。氣候變化對產出和生產率的影響主要集中于農業部門,因為農業部門勞動力對氣候變化較為敏感,而且農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生產率的降低對農業部門的影響遠遠大于其他兩個部門。農業勞動主要暴露于氣候變化,室內溫度不一定與室外溫度相同,氣候變化可能通過非農部門的其他方面抑制氣候變化對非農部門勞動生產率的影響。例如,空調等制冷設備的使用使得氣候變化對室內勞動者的勞動生產率影響遠遠低于對農業部門勞動生產率的影響。氣候變化也會影響部門資本的生產率。全球氣候變化將提高平均溫度并轉變每日最高溫度和相對濕度的分布,從而使高溫狀況變得更為頻繁、更為極端。應對這種情況,工人本能的自適應行動就是降低工作強度或者增加短暫休息的頻率,高溫天氣增多的一個直接影響可能就是放緩工作和其他日常活動。無論是通過“調整自我步調”(降低產出)還是職業健康管理干預(增加成本),最終都會造成勞動供給和勞動生產率的下降,在資本存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勞動供給減少和生產率的下降都會使資本的生產率降低。同時,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繁出現使得資本的調整更為頻繁,資本折舊率上升,使用壽命下降,因此氣候變化使得資本的貶值加速,進一步影響了資本的生產率。勞動和資本作為生產的主要要素投入,其生產率揭示了要素轉化為產出的有效性,是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方面,其衡量了經濟系統投入產出的效率。氣候變化對勞動生產率和資本生產率的不利影響意味著等量要素得到更少的產出,從投入的角度來看,氣候變化使得單位產出的資源消耗更高。經濟增長質量的內涵之一即投入產出效率的改善,因此無論是從產出角度還是投入角度,氣候變化都降低了經濟增長質量。

由于氣候變化對農業部門的影響遠遠大于其他部門,氣候變化使得農業產出份額減少、工業產出份額上升。不同部門的氣候變化敏感性不同,氣候變化使資源從氣候敏感部門轉向非敏感部門,資源的重新配置使得氣候非敏感部門的增長更快,從而使得經濟增長結構發生改變。經濟結構的變化引起資源的流動和要素的重新配置,使得要素資源從氣候敏感部門向非敏感部門轉移,即要素從農業部門向非農部門的轉移,由于非農部門的生產效率高于農業部門,氣候變化促使要素從低效率的部門向高效率部門的轉移,促進了要素在各部門的有效合理配置和最優使用,帶來結構性增長,提高了經濟增長質量。

3.2.2 機制之二:支出結構的維度

氣候變化影響商品的相對價格,相對價格的改變進而影響消費的支出結構。氣候變化引起各種疾病發病率上升,使得居民的醫療費用上升。溫度上升導致氣候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增加,引發農產品減產歉收,進而使得糧食價格上升,由于糧食需求缺乏彈性,在收入保持不變的條件下,糧食價格的上升抑制了對工業品的消費,導致工業品價格下跌和實體經濟企業利潤下降,進而抑制了工業生產基礎性原料的消費需求。氣候變化改變了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工業污染是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工業發展所引起的氣候變化,使得工業發展的成就大打折扣,進行合理的工業結構調整,減少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的數量,加大清潔能源的使用,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推動力。

氣候變化對收入分配的影響也會影響總的消費支出結構。氣候變化使得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減少遠遠大于高收入人群,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加大,使得商品的消費比例增加,改變了支出結構。氣候變化通過影響收入和不同商品的相對價格,經由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影響支出結構。總的來說,支出結構變化是由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驅動的,氣候變化對商品相對價格和人均收入以及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影響驅動支出結構的變化。

支出結構的改變,使得供給結構不再與需求結構相吻合,在利益的驅動下產業結構被迫調整,資源重新進行有效的配置。由于各部門的資源供給條件不同,部門產出增長對資源的依賴程度不同,所需的資源種類也不一樣,因此,如果能有效地調整產業結構,促進新的產業部門替代資源短缺的產業部門,或者擴大需求較高產業部門的生產規模,就可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提高資源投入的效率,從而影響經濟增長質量。只有產業結構變化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且對技術能夠加以有效利用時,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才能從生產率低的部門向生產率高的部門轉移,促進要素的合理有效配置,提高經濟增長質量。

氣候變化導致更多的資源從研發支出轉向了氣候的治理支出,抑制了生產技術的提高,而氣候變化得到政府的重視之后,更多的資源可能會用于減緩氣候變化和節能減排的研發,有可能促進技術的進步和部門生產率的提高,技術的進步決定了生產率的長期增長,生產率的提高意味著等量生產要素可以得到更多的產出,技術進步消除了收益遞減的限制,產生了收益遞增,提高了生產率水平和經濟增長質量。

3.2.3 機制之三:經濟波動的維度

氣候變化最直接的影響是產出和資本的直接損失以及對勞動生產率的沖擊。氣候變化使得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和損失的強度不斷加大,極端氣候事件可能破壞生產性資產,加速資本折舊,改變投資模式,使得投資從生產性投資轉向適應氣候變化投資。另外,持續氣候的影響可能導致生產技術的變化,如極端氣候事件導致資本的直接損失使得資本出現了更新替換,進而使得更先進的技術蘊含在新技術中,氣候變化對資本的負向沖擊和對技術的正向攻擊導致經濟波動加大。氣候變化引起傳染性疾病發生概率的增加,從而損害了人們的健康狀況,也會降低要素的生產能力。人體需要在環境中處于熱平衡狀態,保持一個特定的體溫,勞動會提高人體的溫度,在工作環境溫度不斷升高的情況下,人體調節體溫的能力會下降,在環境炎熱、潮濕的環境下,人體無法正常工作,因此,氣候變化會使得戶外的勞動生產率和體力勞動效率下降。當人們進行體力勞動時,為避免體溫升高,身體內部產生的熱量就需要散發到外部環境當中。如果體溫超過39℃就可能引起中暑,而體溫一旦超過40.6℃就會危及生命。在這些嚴重的健康狀況發生之前,較低一些的熱暴露則會減弱工作能力、減弱從事腦力勞動的能力并增加發生事故的風險,所有的這些影響都會降低工作能力、降低勞動生產率。

氣候變化還會導致勞動力供應發生變化,對勞動力市場形成沖擊。例如,全球氣候變化將提高平均溫度并轉變每日最高溫度和相對濕度的分布,從而使得高溫狀況變得更為頻繁、更為極端,為應對這種狀況,工人本能的自適應行動就是降低工作強度或者增加短暫休息的頻率。氣候變化可能對人類健康產生不利影響。極端氣候可以直接影響健康,特別是對于已有呼吸或心血管疾病的人,極端的氣候變化加大了病發的概率,降低了其勞動生產率和勞動供給。此外,溫度還會影響污染水平和食物腐敗的速度,特別是在低制冷環境和潛在媒介傳播疾病的環境中,這些都可能對健康產生影響,健康狀況與勞動供給和勞動生產力的正反饋效應使得勞動供給和勞動生產率進一步降低。

一方面,經濟波動較小的沖擊可能會對社會福利造成非常大的影響。經濟波動的加大會對經濟健康運行造成很大的沖擊,損害經濟的動態效率,影響資源的配置和有效利用,造成社會資源浪費,影響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經濟波動會加大經濟運行的潛在風險,破壞經濟長期的穩定運行機制。經濟運行波動越小越平穩,資源配置和利用的有效性越強,可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另一方面,較高的經濟波動使得收入波動增加,使得全社會預防性儲蓄上升,在儲蓄完全可以轉化為投資的條件下投資率上升,提高了經濟的產出水平和增長率,增加了消費者福利。經濟波動使社會投資更多地轉向高風險高收益的高科技領域,促進經濟增長效率的提高,進而提高了經濟增長質量。

3.2.4 機制之四: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維度

氣候變化對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影響主要取決于不同收入群體的氣候暴露程度、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以及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由于低收入人群的社會地位、自身資源和綜合能力都落后于高收入人群,低收入群的氣候暴露程度往往大于高收入人群,而且低收入人群應對氣候災害和災后恢復的能力較差,個體資源的缺乏降低了低收入人群應對氣候災害的能力,阻礙了其從氣候危害引發的損失中盡快恢復。例如,低收入人群的經濟活動大多是在室外進行,更容易受到變幻莫測天氣的影響,而高收入人群的工作環境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較小;高收入人群更有可能會通過購買保險應對意外損失,而個體資源的缺乏常常會阻礙低收入家庭購買必要的保險。因此,低收入群體的氣候風險暴露程度更高,對氣候變化損失的適應和恢復能力較差,更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危害。由于氣候變化對低收入人群的不利影響遠遠大于高收入人群,氣候變化加大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

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增加直接阻礙了實現經濟增長成果的共享,減少了社會的福利水平和幸福程度,從而降低了經濟增長質量。收入不平等導致社會政治不穩定、資源分配高度不公,導致犯罪暴力行為和社會沖突增加,降低了經濟增長質量。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決定了人力資本的累積水平,從而影響了經濟增長質量。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動力,決定了經濟增長效率和福利分配。當收入分配不平等時,低收入人群更多的收入將用于生活必需品的消費,會降低對人力資本的投資,甚至選擇不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加之資本市場機制的不完善,低收入者不能獲得足夠的資本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提高個人能力,進入高收入行業,人力資本投資不足使得低收入人群從事規模報酬遞減的傳統行業,限制了其向現代的規模報酬不變行業轉移,阻礙了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

收入分配不平等改變了市場需求結構,影響了經濟增長質量。當財富集中于少數富有的人手中時,將導致對奢侈品的需求增加,而抑制了制造業的市場規模,導致國民對國內產品需求不足。收入分配不平等使得低收入人群的消費水平下降,高收入人群的奢侈品消費增加,改變了需求結構,在國內市場需求比較狹小的情況下,工業化進程就不可能實現。因此,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增加,制約了工業化的進程和經濟的發展,改變了市場需求結構,影響了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

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增加,可能會促進經濟增長效率,提高經濟增長質量。不同階層的投資能力不同,高收入階層投資水平較高,投資收益也高,因此,邊際儲蓄傾向較高,而低收入階層的投資機會少,投資收益低,邊際儲蓄傾向也低,收入分配不平等導致高收入者的收入增加,進而儲蓄增加會導致更高的投資,提高了社會儲蓄率和投資率,影響了經濟增長的效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来县| 十堰市| 乌鲁木齐县| 内丘县| 罗平县| 秭归县| 黎川县| 三河市| 榕江县| 外汇| 平定县| 江孜县| 龙海市| 湾仔区| 新郑市| 大田县| 钟山县| 兴业县| 桐庐县| 鄂尔多斯市| 同心县| 增城市| 郓城县| 沁阳市| 嘉鱼县| 株洲县| 深圳市| 珠海市| 鲜城| 宜黄县| 类乌齐县| 五华县| 芦山县| 牙克石市| 潮安县| 新蔡县| 靖西县| 田林县| 彭山县| 汝州市| 东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