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大城市人口調控研究
- 周爽
- 2416字
- 2020-07-31 15:29:54
2.2 適度人口理論
西方適度人口理論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起初研究的是一個國家最適宜的人口數量、人口規模,后來又研究最適宜的人口密度和人口質量等。適度人口思想最早來源于英國經濟學家坎南(Edwin Cannan)。他在1888年出版的《初級政治經濟學》中從人口增長是否有利于獲得最大生產率的角度,研究了適度人口問題。他認為研究“人口規律”就是去尋求能獲得最大生產率的人口數量,人口過多或過少都不利于國家或地區的發展,二者之間必有一個最合適的人口數量。在任何一段時間里,假定資源、資金、技術等條件不變,一國的適度人口是使人均產量或人均收益最大的人口數,與這個人口數相對應的人均產量或收益最大的點稱為“最大收益點”。人口增長在未達到“最大收益點”之前是人口不足,超過“最大收益點”之后則是人口過剩(見圖2.1)。

圖2.1 坎南的適度人口示意圖
瑞典經濟學家威克塞爾(Johan Gustaf Knut Wicksell)在1910年發表的《適度人口》中最早使用了“適度人口”這個術語。他強調,一個國家的人口應當有適度的規模和合理的密度,這個“適度人口”必須同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相一致,不應超過該國農業資源及其提供食物的能力所允許的限度;適度人口是該國工業潛力允許的最大規模生產所能容納的人口。英國人口學家卡爾·桑德斯(Alexander Morris Carr-Saunders)在《人口問題:人類進化的研究》(1922年)一書中最先比較系統地闡述了“適度人口論”。他認為人口的“適度數量”,是考慮到自然環境、已經采用的技術水平以及人民的風俗習慣等因素,能夠提供按人平均最大收益的人口數量。面對當時人口城市化所出現的各種問題,他又提出了能使居民獲得高生活水平的“適度密度”問題。美國人口學者費倫奇(J. Ferenczi)在《人口的綜合適宜》(1938年)中把適度人口研究擴展到人口質量,提出了人口的“適度質量”概念,主張用適度的人口數量和質量,應能使每人獲得最高的人均收入,并保證社會的和平與幸福。
當代適度人口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國著名人口學家阿爾弗雷·索維(Alfred Sauvy)。他在1952年出版的《人口通論》中,一方面繼承前人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適度人口”的傳統,另一方面把“適度人口”的概念擴大到非經濟領域,考察許多非經濟的社會因素同人口增長的關系。他認為:“適度人口也就是一個以最令人滿意的方式達到某項特定目標的人口。”在這些目標中,首先應當考慮個人福利,所以要著重考察“經濟適度人口”。索維所說的“經濟適度人口”是指在最有利的條件下達到最高生活水平的,即最高的按人平均產量和收入的人口,也就是獲得最大經濟福利的人口。他比坎南等人前進一步的地方,是考察了技術進步等經濟增長變量對“適度人口”的影響,提出了人口“適度增長”的概念,由“靜態適度人口論”推向“動態適度人口論”。通常所謂“靜態適度人口”,是指假定在生產技術、經濟結構、物質資源、產品分配、年齡構成、工作日等條件不變,并且充分就業,又沒有國際貿易和移民的情況下,按照一定的經濟標準所確定的最適合的人口。而所謂“動態適度人口”,是指假定在生產技術、經濟結構、物質資源、產品分配等條件發生變動的情況下,按照與經濟增長有關的經濟標準所確定的最適合的人口;主要研究在生產技術等條件發生變動的情況下,人口增長率同經濟增長或社會福利增長的關系。索維還提出了“實力適度人口”,即一個國家達到最大實力時的人口。“最大實力”隨邊際產量和生活水平而變動,當邊際產量剛好超過最低生活水平時的人口,就是一個國家的“實力適度人口”。一般情況下,一個國家的實力目標和經濟目標是一致的,但是執政者往往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和軍事目的而要增加人口,認為隨著人口數量的增長,國家的實力也會增長。所以,索維斷言“實力適度人口永遠高于經濟適度人口”。在索維看來,重要的是精確計算“適度人口”。只有對它做定量分析,才能知道實際人口低于還是高于“適度人口”,即一個國家是人口不足還是人口過剩。索維還認為,要改善人口的現狀,必須縮小適度人口與實際人口之間的差距。和一些馬爾薩斯主義者解決人口過剩問題的主張不同,索維認為,如果人口過剩,除非有可能向外移民,否則最好是提高適度人口,而不是減少實際人口。辦法是增加就業機會,而不降低個人效率和福利。他提出了人口上限和人口下限的概念及其制定辦法,界定了人口過剩的內涵及其表現特征。他還具體定量地計算出法國適度人口約在5000萬~7500萬人。
經濟學家科爾(A. Cole)和胡佛(H. Hoover)提出從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宏觀模型出發,來確定最佳人口規模的理論。根據科爾和胡佛的理論,可以把人均收入與人口規模看成函數關系,在一個國家的特定時期內,當非勞動資源的供給不變時,存在一個能使人均收入最大化的人口規模,這一規模就是最佳人口規模;與之相適應的人口,就是適度人口。適度人口并不是固定的,當資本積累、技術進步和新的自然資源獲得開發時,人均收入的增加和最佳人口的擴大就會同時出現。
由此可見,適度人口概念是指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勞動力恰好能夠最充分地利用本國可獲得的資源時的人口,或當某國在一定條件下達到最高生活水平時的人口。適度人口概念與人口承載力有關,它展示了人口與經濟、資源、環境的關系。適度人口思想包括三個方面的內涵:一是適度人口是人類追求的人口與經濟、資源和環境關系的理想狀態,其標志是人口充分就業、平均生活水平高、均衡的人口構成和豐富的資源(潛力)等,是人口與經濟、資源和環境的高度平衡關系;二是適度人口是一個彈性的概念,強調人口與經濟、資源和環境的關系的可變性,即不同的技術水平下有不同的適度人口;三是適度人口是一個相對概念,它是相對于經濟、資源和環境而言的。適度人口理論認為,任何一個城市和地區都存在理想的人口規模和結構,因此人口調控是必須的。當人口過多時需要進行調節達到適度人口,當人口過少時需要進行干預,從而實現適度人口。適度人口理論不僅表達了人口調控的必要性,而且指明了人口調控的目標,盡管適度人口很難界定和測量。不過,適度人口理論更多從人口數量調控出發,而對人口結構調控關注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