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量變到質變:中國經濟的現代化理路
- 劉向東
- 5331字
- 2020-07-31 15:23:18
第三節 從封閉型經濟轉向開放型經濟
過去40多年,中國更多的是從國內視角來參與全球問題的討論。中國的成功一直是發展中國家強勁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在全球總產出中的份額從1990年的1.5%上升至2017年的15.3%。中國融入世界經濟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加入WTO時,中國有過忐忑和疑慮,但還是認清了方向,中國不可能在封閉中求得發展并實現現代化,必須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不斷地從融入全球生產網絡中受益,同世界其他國家建立起強勁的經濟聯系,愿意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并為世界的和平發展和繁榮做出更大的貢獻。
一、中國以積極的姿態逐步融入全球化進程
(一)中國經歷了由開放倒逼到主動融入全球化的調適過程
中國改革開放的40年也是中國逐步參與經濟全球化并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40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幸運地跟隨了全球化的潮流,逐步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從設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和沿海省份到加入WTO,經歷40年的開放倒逼改革過程,中國已逐步形成了現有的開放型經濟體系。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主要是以出口導向的方式參與世界貿易,而到后期,中國對經濟全球化的認識越來越深刻,也越來越主動地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參與全球化的領域更加廣泛深入。
(二)中國加速融入全球化的進程不可逆轉
中國加速融入全球化表現突出的第一個時期是從鄧小平“南方談話”到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前(1992—1996年),這一時期表現為貨物與服務出口占GDP比重快速上升階段(見圖2-1),同時經濟增速也出現了連續5年的兩位數增長。加速融入全球化表現突出的第二個時期是加入WTO之后直到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前(2003—2007年)。這一時期,中國繼續加大投資,增加產能,促進經濟增速保持高增長,同時利用加入WTO融入全球市場的機會,將“引進來”和“走出去”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段時期出口占GDP的比重超過全球平均水平,呈現出快速增長態勢,經濟增速再次出現連續5年的兩位數增長。正是經歷了這兩個加速融入全球化的時期,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1.75%攀升至2015年的14.89%,并在2010年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著中國主動適應并掌握全球化發展的規律,不斷從全球化帶來的國際協作分工中獲益。近年來全球化進程盡管遭到保護主義、民粹主義的挑戰,但中國已認識到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的特性,繼續主動擴大開放,深入地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并從融入全球生產網絡中受益。

圖2-1 1960—2017年中國貨物與服務出口占GDP比重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
(三)中國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以高度責任感參與全球可持續發展
在工業化早期,中國粗放式發展造成高消耗、高污染和高排放,也帶來了生態環境惡化和資源衰竭。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位置,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將綠色發展作為引領中國發展的理念之一。全國各地遵照新發展理念要求,通過節能減排綜合舉措、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環境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PM2.5濃度和單位GDP能耗持續下降。2017年,中國重點城市的PM2.5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了34.6%,單位GDP能耗下降至約0.606噸標準煤/萬元,與美國、德國、日本的差距縮小至2~3倍。2016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0.7%,已連續2年出現下降,遠低于4.2%的10年平均增速水平。
(四)中國參與并融入經濟全球化,付出了一定的資源環境代價
中國參與全球化進程中除了提供廉價勞動力,還付出了一定的資源環境代價。近年來,盡管中國開展了艱苦努力的“藍天保衛戰”,但當前中國主要城市的空氣污染程度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據世界衛生組織2016年發布的全球2964個城市空氣質量排名,中國城市的排名較低,PM2.5年均值全國最低的三亞位列第1572名,而廣州、上海、北京分列第2693、2733和2917位。世界銀行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中國碳排放總量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2006年為4.9公噸/人)超過世界平均水平(2006年為4.6公噸/人),并呈現較快幅度的增長(2014年為7.5公噸/人)(見圖2-2),逐步逼近德國(2014年為8.9公噸/人)和日本(2014年為9.5公噸/人)等發達經濟體。在降低單位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方面,中國比其他國家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圖2-2 1978—2014年全球與中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
(五)中國經濟面臨產業轉移外遷的壓力
在全球化條件下,中國也在遭受產業外遷的痛苦。尤其是隨著中國土地和勞動力成本的攀升以及環境治理標準的提高,具有傳統出口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正在喪失低成本優勢,被更具勞動力成本優勢的國家替代,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以“雁陣模式”相繼向外轉移,產業分工向其他發展中國家進一步擴展。印度、越南等新興市場國家甚至非洲國家正承接更多的制造業分工,構成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后勁。即便面臨產業向外轉移和工作崗位流失的難題,中國也不會開全球化的倒車,而采取貿易保護主義的措施,而是通過自身努力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抵御產業轉移帶來的“產業空心化”風險。
二、中國將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很可能會對經濟全球化產生向后拉的沖力,而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堅定支持者。中國堅定支持由WTO規則主導的多邊貿易體制,并在遵循國際規則的前提下繼續參與全球化進程,同時也積極參與全球化國際秩序重構,努力成為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維護者、建設者和貢獻者。中國充分利用現有世界貿易規則,持續維護并推行以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為主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積極推動制定更為公平、包容、健康的國際規則,支持推動WTO規則向更好的方向改革,并且讓更多的參與者從中獲益。例如,中國正通過公開對話、討論和構建所有人共同受益的伙伴關系,化解對全球化的疑慮、質疑和反對之聲。
(一)中國在完善全球治理體系中發揮應有的建設作用
中國積極維護推動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既是全球化的倡導者,也是積極的踐行者。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全球經濟治理機制作用在減弱,中國主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改革,堅持多邊投資貿易體制,完善世界經濟政治秩序。近年來,中國在推動全球經濟治理變革中的作用不斷提升,使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全球經濟治理中來。中國積極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和亞太自貿區協定(FTAAP)建設,積極參與全球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等國際合作,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大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支持亞投行、絲路基金等金融機構的發展,為加強各國宏觀政策協調形成協同共享的政策框架,提供了新的平臺和渠道,進而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提供支撐。
(二)中國致力于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中國堅持捍衛開放、透明、普惠、共贏、可持續的經濟全球化,堅持推進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經過長期的努力,截至2017年底,中國已簽訂10多個雙邊和多邊貿易協定。2018年11月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進一步擴大從世界各國進口的力度。積極推進中國企業“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建設,并在廣大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加大投資力度,不僅帶動了當地就業和經濟發展,而且以切實行動促進世界經濟的包容、平衡和普惠發展。2016年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利馬會議上提出要讓經濟全球化進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倡議建設亞太自貿區。這將是一個長期的全球化愿景。中國一貫主張建設開放透明、互利共贏的區域自由貿易安排,也正積極參與多邊經貿投資安排的談判,積極推動包括RECP在內的多邊合作機制,加快中美、中歐等雙邊FTA和BIT談判進程,構建高標準的區域貿易投資網絡,通過推動亞洲區域合作,為全球化提供新的發展動力。
(三)“一帶一路”倡議增添全球化開放包容新內涵
“一帶一路”建設踐行了全球化的基本理念與原則,體現了促進全球經濟社會均衡、包容、可持續發展的新內涵。作為加強交流和國際開放方面的倡議,“一帶一路”能有效克服傳統全球化帶來的發展不平衡的弊端,引領經濟全球化回歸人類發展的本質。“一帶一路”倡議不失為全球化的一種新的思路和嘗試,而且踐行了全球化的基本理念和原則,并且增加了更多公平、包容的內容,能夠讓不同制度、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和地區參與進來,受到沿線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歡迎。“一帶一路”框架倡導的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體現了均衡、包容、可持續發展的新內涵,并為全球發展注入穩定因素,尤其是在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縮小貧富差距,幫助貧困人口脫貧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可以說,“一帶一路”倡議以及配套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推進方式可以彌補現行全球化格局中忽視新興經濟體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利益的缺陷。
(四)中國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努力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中國主張和中國方案,積極加強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互聯互通,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通過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實現共建共享,實現全面地參與全球化進程。這意味著中國將要使用新的共贏思維規劃全球化的未來,采用務實的發展理念推動全球化朝更健康的方向發展。“一帶一路”倡議通過推動中國內陸向西開放和一體化發展,帶動沿線國家實現共同現代化,開創包容性經濟全球化,體現了中國擔當與中國智慧。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是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和中國綱領,也是推動全球化持續健康發展的新思維。“一帶一路”倡議的順利實施,有助于推動現有治理機制的改革,將為國際關系與全球治理提供一個新的發展典范,表明中國正在承擔相應的歷史責任,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更多優質的國際公共產品,發揮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完善的建設作用。
三、中國致力于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推動區域一體化
為了抵御美國貿易政策內傾轉向帶來的沖擊,區域貿易便利化安排成為推動貿易增長的重要途徑。以WTO為主導的多邊規則面臨被邊緣化和重新修訂的不確定性。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后,貿易政策表現出放棄多邊和重視雙邊的傾向。這種傾向已經造成美國參與的多邊貿易制度被邊緣化和重新修訂的問題。近期,發達國家都在強調公平互惠的貿易,并提議修訂WTO規則,而且把矛頭對準了中國,這種做法實在是令人吃驚。中國加入WTO后始終是規則的遵守者、維護者和貢獻者,很少挑戰現有的國際規則,美國依據國內法律開展“232”調查、“301”調查,把WTO規則置于一旁,采取單方面加征關稅等有違WTO規則的做法。如果說WTO規則存在缺陷或漏洞,要對其進行查缺補漏則需要廣泛的多邊場合商討,特別是要重視廣泛發展中國家成員國的意見,否則修訂后的規則也很難符合公平貿易原則。
(一)中國堅持維護以WTO為主導的多邊貿易規則體系
長期以來,中國高度重視自由貿易、區域一體化和國際合作。中國的態度已反映在國家的政策文件之中。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動形成全面開放的新格局,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逐步健全開放型經濟新體制。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加強與國際通行經貿規則對接,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的背景下,中國領導人在多邊場合多次表達堅定不移地推進經濟全球化,主張建設開放透明、互利共贏的區域自由貿易安排,愿同有關方推動多邊自由貿易談判進程,而不是搞排他性、碎片化的小圈子。習近平主席在2017年達沃斯論壇上就表達過這樣的觀點。即便在當前全球經濟出現新變局的情況下,中國在推動區域合作和達成自貿區談判方面也不遺余力。例如,在RCEP談判上,中國是該項談判的積極推動者,一如既往地尊重并支持東盟在談判中的核心地位,繼續發揮更加具有建設性的作用,與談判各方一道,努力推動協定盡早達成。據筆者了解,2015年以來,中方都在各種場合表達了希望當年底完成RCEP談判的愿望。
(二)中國把市場開放視為倒逼國內改革的動力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對此紀念的最好辦法就是更大程度地深化改革開放。2018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向世界宣布中國主動擴大開放和深化改革的決心和舉措。對很多國家來說,開放市場對國內產業發展有利有弊。中國在權衡利弊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市場開放,并將其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以開放倒逼改革以期達到開放的預期目標。例如,近年來中國出臺了若干重大政策措施,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完善外商投資管理體制,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汽車、銀行、保險、證券等行業外資股比限制;2018年版負面清單由之前的63項縮減至48項,在金融、基礎設施、交通運輸、汽車等22個領域均推出了開放的舉措;積極探索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嚴厲打擊侵權假冒違法犯罪行為;主動擴大進口,大幅度降低汽車、日用消費品等進口關稅,加快推進加入WTO《政府采購協定》進程,2018年11月在上海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等。
(三)中國促進在區域合作中形成政經良性互動的局面
在區域合作中,經濟合作固然重要,但若缺乏必要的政治互信,負面的政治情緒就會拖累經濟合作。不彰的政治關系必將制約相互間開放市場。近年來,中國積極采取“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策略,積極改善與周邊國家的政治關系,強調互利共贏,在考慮符合本國人民利益的同時,兼顧合作伙伴的利益。在區域自貿協定談判中,中國積極通過溝通交流發揮建設性作用,盡可能促進政治關系改善,而不去推動過分以政治目的為主的FTA,爭取形成政經良性互動的局面。在此方面,區域學術機構和智庫間的合作交流也能發揮“以經促政”“以民促官”的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