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宏觀經濟發展報告(2017):新常態、新格局
- 任保平
- 7259字
- 2020-07-31 14:54:57
2.3 陜西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升級對策
《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首次提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一名詞,隨后也正式確立了國家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這一決定。戰略性新興產業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主要是指具有成長潛力且消耗資源少、綜合效益好的產業。其對經濟的長遠發展、可持續發展及社會總體全局協調發展具有帶動引領作用。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包含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以及新能源汽車產業7大領域,具有全局性、長遠性、導向性及動態性的特征。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僅符合節能減排的要求,而且可以加快產業升級、提高傳統產業附加值,符合新常態下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陜西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是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強有效措施。本章著眼于對陜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水平現狀進行分析,并確定陜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全國范圍內的發展水平,最終發現產業發展過程中的諸多問題,為產業轉型升級方向與路徑的確定提供相關建議。
2.3.1 陜西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狀
(1)陜西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現狀
首先是產業規模,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陜西省近年來大力發展的產業,受到了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支持,從圖2-19中可以看出,自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概念于2009年由溫家寶總理強調重點發展以來,201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個數達到了近年來的峰值,并自2011年起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2014年,陜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單位數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個數達到2103個,占全國比重的1.04%。

圖2-19 2009—2014年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個數
資料來源:根據《陜西統計年鑒》(2010—2015)整理得到
如圖2-20所示,陜西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以上企業資產總值大體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除2013年有所減少外,其他年份均以較平穩的速度增加。

圖2-20 2009—2014年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以上企業資產總計
資料來源:根據《陜西統計年鑒》(2010—2015)整理得到
如圖2-21所示,陜西戰略性新興產業從業人員數除在2010年及2012年有明顯增加外,近年來呈現出逐年遞減的趨勢,已由2009年的74.8899萬人減少為2014年的60.5525萬人。

圖2-21 2009—2014年戰略性新興產業規上企業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數
資料來源:根據《陜西統計年鑒》(2010—2015)整理得到
(2)經濟效益水平
2009年以來,陜西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工業總產值以及工業銷售產值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這也說明從經濟效益方面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呈現出較好的態勢。由圖2-22所示,雖然陜西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但近年來工業增長率較2009年卻有了明顯下降,并且是呈逐年遞減的趨勢。

圖2-22 2009—2014年戰略性新興產業規上企業工業總產值及工業增長率
資料來源:根據《陜西統計年鑒》(2010—2015)整理得到
從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的變化情況來看,陜西戰略性新興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在2013年達到了近6年來的峰值,而后在2014年有略微下降的趨勢,但總體依舊呈上升趨勢;產業利潤總額2009—2010年有明顯的上升,而后上升速度變緩,最后自2013年起上升速度明顯提升,利潤總額在2013年顯著增加。

圖2-23 2009—2014年戰略性新興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及利潤總額
資料來源:根據《陜西統計年鑒》(2010—2015)整理得到
由圖2-24所示,陜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資產貢獻率2009—2012年均固定在某一水平,而自2013年起銳減,并且資產負債率也自這一年起陡增。與此同時,工業產品銷售率卻自2013年起有了明顯的提升。綜合以上不難看出,自2012年全國進入經濟新常態后,各省的經濟發展水平都有了相應的變化,都由以往的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以追求在經濟結構對稱的前提下發展。

圖2-24 戰略性新興產業資產負債率、工業產品銷售率及總資產貢獻率
資料來源:根據《陜西統計年鑒》(2010—2015)整理得到
2.3.2 陜西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發展現狀
如表2-13所示,2014年陜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R&D人員共有59488人,占全省比重的78.44%,處于較高水平;R&D支出與有效發明專利分別占全省的78.64%和83.67%。在全省范圍內,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投入水平處于較高的地位。
表2-13 2014年陜西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水平占全省規模以上企業比重

資料來源:根據《2015年陜西統計年鑒》整理得到
2.3.3 陜西戰略性新興產業能耗現狀
如表2-14所示,陜西戰略性新興產業對資源的消耗主要集中在煤炭上,消耗煤炭量占全省的比重為98.66%,并且對電力的消耗也較大,占全省比重為34.16%。
表2-14 2014年陜西戰略性新興產業能耗占全省規上企業比重

資料來源:根據《2015年陜西統計年鑒》整理得到
2.3.4 以西安市為例的產業集群現狀
西安市是陜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核心地域。近年來,西安市將發展重心放在高新區,并以高新區作為發展核心區域,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以及建設國家級軟件產業基地,并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增強高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同時積極發展物聯網產業和航空航天產業,均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因此,陜西相當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都從西安開始逐步發展擴散。表2-15顯示的是通過對西安市區位商的計算來考察西安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群情況。
由表2-15可知,西安市長安區、航空基地、高新區、航天基地、雁塔區、碑林區、未央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綜合實力較強,區位商均大于1,產值較高,且產業集聚程度較高,發展態勢較好,未來應在保持此類區域發展力的基礎上增強建設工作力度。而經開區、周至縣、蓮湖區、高陵區、閻良區、戶縣、新城區的區位商均小于1,藍田縣、臨潼區、灞橋區、國際港務區、灃東新城的區位商甚至低于0.5,表明其產業集聚程度較低。
2.3.5 陜西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水平
為了解陜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全國的整體水平,此處在季凱文(2014)建立的指標體系上進行篩選,確定了如表2-16所示的具有3個維度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水平評價的指標體系,具體維度和指標體系如表2-16所示。
表2-16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水平指標體系

對全國30個省、自治區(由于西藏缺少大量數據,此處將西藏剔除)、直轄市(不包括港澳臺地區)進行主成分分析,將12個測度指標提取為以上3個綜合指標,計算出各成分系數矩陣,以這三個成分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權重,計算綜合得分,得到綜合排名,如表2-17所示。
表2-17 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各維度及綜合排名

續表

資料來源:筆者使用SPSS 22.0處理得到
綜合排名顯示陜西省排在全國第18位,由各維度排名不難看出,總排名居于前3位的江蘇、北京及河北在各維度排名方面都有著不同的表現。江蘇是典型的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前期沒有注重可持續發展的地區,雖綜合排名居首位,但環境污染也同樣是30個地區中最嚴重的,這也為陜西未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敲響了警鐘。目前陜西在綜合排名中尚且不算前列,但環境污染已高居全國第5位,這也表明陜西應當加大在環境治理方面的投入力度。同時,河北省排名居全國第3位,但河北省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環境污染方面卻是全國各地區中排放最小的,而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投入力度卻位列全國第1位,是典型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地區,值得陜西借鑒學習。陜西省也應當繼續加大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投入力度,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并在發展過程中注重可持續發展,以更好地適應新常態下經濟的發展趨勢。
2.3.6 陜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存在的問題分析
通過以上數據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陜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產業地區發展不均衡
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很大一部分行業都是由以前的一些傳統產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轉化發展而來的,因此各地區會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有的優勢,發展得更好,而之前的落后地區會因為原有的不足,再加上新的投資引進不足導致各地區差距逐漸拉大、產業地區發展不平衡。
(2)產業發展規模偏小以及各產業發展不均衡
陜西省自提出戰略性新興產業以來不過5年時間,總體來說還處于初步建設時期,起步晚、`轉化難,缺少大規模企業尤其是新興產業,還處在培育和發展期,規模小、輻射和引領能力較弱,與一些新興產業發達地區如江蘇省、廣東省相比,差距較大(曾昭寧、王娟,2012)。再加上產業發展環境還不夠完善,各項法律制度、投資體系等機制也還處于建設階段,缺乏市場誠信體系保障,最終導致貨款拖欠、企業流動資金缺乏等問題,從而影響了企業發展,阻礙了產業做大做強。同時,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間也存在發展不均衡的問題。陜西省在航空航天、汽車機械制造方面有著先天發展優勢,有良好的發展基礎。陜西是傳統能源大省,傳統能源產業比較發達,然而新能源產業發展卻比較落后。
(3)產業科技術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取決于其高新技術的發展,而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陜西省即使在技術方面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投入力度較大,總體來說技術水平在全國范圍內也并不算翹楚,其中R&D支出、R&D人員、有效發明專利等技術水平在全國占比均很小,如表2-18所示。因此,科技發展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表2-18 2014年陜西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水平占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

資料來源:根據《陜西統計年鑒》(2015)、《中國統年鑒》(2015)整理得到
由上述分析可見,陜西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阻礙了未來能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2.3.7 陜西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
(1)創新科技驅動
創新是推動產業生產發展的第一動力,這是亙古不變的命題。戰略性新興產業統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文化、政策和制度體系建設,努力營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的環境,強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努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促使行業內部的每一個參與者都能踐行創新理念,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持續的發展動力。
(2)產業集聚
陜西戰略性新興產業應當以科技創新為源頭,以特色園區和基地為載體,選取相應的優勢行業作為核心行業,積極推進產業集聚,打造具有創新力、經濟效益好、產業特色鮮明的陜西新興產業發展園區基地,推進產業集聚化、規模化和高效化發展。
(3)外向型發展
陜西省應當積極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積極推進陜西新興產業國際化水平。以更開放的理念和更加包容的方式踐行外向型發展理念,加速更新產業鏈的全球配置,開展全方位、高水平的國際產能合作。
(4)需求引領
供給與需求之間一直以來都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供給側和需求側都是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因此,陜西省應當把市場需求擺在拉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首要位置,強化需求側政策引導,在企業實行創新的同時培育和帶動新消費,并積極營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激發市場活力。
(5)由外部依賴型轉向內生型
在未來的產業發展過程中,陜西省應當以高新技術為驅動力,同時培育大規模企業,形成產業集聚,減少對外生因素的過度依賴,向內生增長轉變,提高產業的生產效率。
2.3.8 陜西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升級的模式
在當今經濟環境動蕩的情況下,不管是經濟發達體,還是經濟新興體,每一個國家都面臨著相同的問題:即傳統經濟增長力正在衰弱,需要在新常態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力。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我國政府在2009年下半年才正式提出的,美國、日本以及芬蘭等發達國家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做了很多嘗試,而這些發達國家所做的嘗試對陜西省也具有十分有效的參考價值。
(1)日本的技術引進、吸收及消化模式
由日本不同階段主導產業的變化不難看出日本是一個十分注重技術引進的國家,注重技術發展水平的更新,這對推動日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20世紀50年代,日本的主導產業為勞動密集型輕紡織業和農業,并將過去的軍事基地全部改建為輕工業生產地,而在60年代,伴隨著自動化技術的引進,日本開始著重發展重化工業,并建立了集高質量與低價格于一體的原材料供給體系,實現了經濟的跨速增長。同時,材料體系的建立與健全也促進了鋼鐵工業的發展,進而推動著運輸鋼鐵原材料的船舶工業的發展,最終使得整個工業體系呈螺旋式增長發展,推動著日本經濟的繁榮發展。如今,日本自進入21世紀后積極推行產業的國際化與生產的智能化和高效化。其中,部分原有支柱產業如汽車、鋼鐵產業越發成熟,而部分新興產業如信息通信等與社會資本設施相關的產業也在不斷發展。其中發展過程中具有代表意義的產業有光電子產業、信息通信產業、健康和福利產業、環境及新能源產業。日本主要通過對技術的引入和消化吸收實現發展,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和成本,使產業得以高效、快速發展。
(2)美國的技術創新、政府干預及產業集聚模式
美國作為世界大國在技術方面一直保持著絕對優勢,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與發展也一直處于時代前沿。美國十分注重對人才的培養,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美國并沒有選擇“機器人”作為主導產業,而是選擇了以“互聯網”為主,進而以信息產業和生物產業等作為主導產業。同時也形成了以波士頓、圣地亞哥等地區為主要集聚地的生物技術基地以及以硅谷為中心的科技基地。現階段,美國政府大力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正推動一場以新能源為核心的產業革命。積極研發新的生產技術,大力推動產業朝清潔化方向發展,降低能耗并減少環境污染。美國雖是一個以市場為主體的資本主義國家,但在產業政策制定的過程中政府卻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芬蘭的科學選擇主導產業及模式
芬蘭人口僅為530萬人,國土面積為33.8萬平方公里,且氣候惡劣。早在19世紀中期,芬蘭還是一個偏遠落后的歐洲貧困地區,但在二戰結束后,不到半個世紀,芬蘭就從一個以發展木材及金屬加工為主的小國家,迅速成長為一個以高新技術產業支撐的經濟強國。在發展過程中,芬蘭結合自身優勢,從產業發展的基礎出發,迎合世界的需求趨勢,最終制訂出產業發展的戰略規劃與轉型升級方向。20世紀80年代,芬蘭電信產業位居世界前列,芬蘭政府因此決定大力發展以現代通信技術為核心的高科技產業,并出臺了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后來芬蘭在面臨經濟危機時,政府和民眾依舊堅持沒有放棄通信產業,選擇堅持發展并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這也最終使芬蘭成為當今世界的通信產業大國。同時,芬蘭是個自然能源缺乏的國家,能源消費的70%要靠進口,為了改善這種狀況,芬蘭把新能源和節能環保這兩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確定為主導產業并制定出臺了能源多元化政策,鼓勵開發和使用清潔型以及可再生新能源。
(4)巴西、俄羅斯及印度的集中發展模式
發展中經濟體通常由于沒有與發達經濟體一樣先進的生產技術而只能選擇從某一領域開始發展,逐步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巴西因其擁有豐富的生物質資源而長期致力于生物燃料技術研究和產業開發。目前巴西的乙醇燃料生產工藝已成熟,其生物燃料生產位居世界第2,成為世界上成功使用生物燃料代替石油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唯一不生產純汽油的國家。俄羅斯以工業生產為主,發展新興產業主要是將目光集中在航空工業、船舶及制造業、核能工業等領域。而與中國同樣屬于人口大國的印度在此方面也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印度在信息、生物等產業領域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態勢,同時在這兩個領域均采用簽訂研發外包合同的方法來培育產業的技術能力,并最終取得了顯著成效。
結合以上對其他國家及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升級模式的對比分析,在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升級時都離不開科技的推動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參考以上轉型成功的城市及地區的發展經驗,陜西未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模式也應當是因地制宜地選取主導產業以改進當前的產業結構。
2.3.9 陜西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升級的對策
(1)加強國際交流合作,促進大型高科技企業在陜西落戶,帶動陜西產業發展
陜西省近年來與國際接軌合作頻繁,以三星12英寸閃存芯片項目落戶陜西為契機,相繼引入強生、賽峰、霍尼韋爾等國際著名企業,未來必將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進駐。因此,陜西應當牢牢抓住這個絕好的發展機會,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加強國際交流合作,與時俱進,堅持“走出去”的發展戰略,積極嘗試新型發展模式,促進陜西省研發機構和企業開展全球外包服務活動,開拓國際市場。
(2)大力推行“人才強省”戰略,使優秀人才投入產業生產研發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對于推動產業向創新驅動轉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為使陜西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更具競爭力,必須要打造一支專業的人才隊伍。政府可以積極設置相應的研究機構,鼓勵高校間多進行學術交流與合作,集合各方力量大力推進相關科學技術的研究。為使人才得以留下,可以采取相應的人才照顧政策,如可以對科技人才實行所得稅方面的優惠,或者解決其職稱評定或者子女上學等方面的問題,增強人才的黏性,使更多的人才加入建設陜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隊伍中來。
(3)加強產業集聚,形成產業鏈條
產業集聚有利于產業鏈條形成,使戰略性新興產業得以集中發展,提高生產效率。基于此,陜西應當每年都挑選一個發展態勢好、經濟效益好的企業作為核心企業,帶動其他企業一同發展,并最終形成一條生產效率高、經濟效益好的產業鏈,吸引投資者,最終輻射全省,帶動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4)拓寬融資渠道,完善融資機制,推動產業多元化融資
政府應當建立多元化投融資體系,并加大資金投入的力度,鼓勵陜西省金融機構和風險投資公司加大對戰略性新興企業的支持力度。同時大力支持民間資本投資,完善融資機制,建立相應的風險投資基金,以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創新。政府可以積極促進天使投資與創業投資對產業的引導作用,吸引社會資本的支持,以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對于公共性強和前期投入比較大的項目,應采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即PPP模式)的模式,鼓勵企業與政府進行合作投資建設,真正實現多元化融資,最終使全社會資本共同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5)減少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限制,降低市場準入門檻
為進一步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陜西完成轉型升級,陜西省政府應當積極開展對企業的扶持優惠政策及申報手續的免費培訓宣傳,簡化申報流程,減少注冊費用,減少審批時間,加強申報過程中對企業的指導,確保政策落到實處,普惠企業。在稅收方面,可以降低對新興中小企業的稅負,并給予其適當的減免扶持。
(1) 陜西省統計局.http://www.shaanxitj.gov.cn/site/1/html/126/131/138/11701.htm.
(2) 中國行業研究網[EB/OL].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31226/154956383.html.
(3) 中國行業研究網[EB/OL].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31226/154956383.html.
(4) 陜西省能源局[EB/OL].http://www.sxsnyj.gov.cn/newstyle/pub_ newsshow.asp?id=1010594&chid=100430.
(5) 數據來源:騰訊財經[EB/OL].http://finance.qq.com/original/bigdata/xinnengyuan.html.
(6) 西安市規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監測報告[EB/OL].http://www.sei.gov.cn/ShowArti-cle.asp?ArticleID=276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