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茨伯格論管理
- (加)亨利·明茨伯格
- 2688字
- 2020-08-03 16:36:55
申請者的輸入
對進入MBA項目的學員,主要有兩套標準為選擇基礎。首先,是他們自己向項目提出申請。也就是說,挑選學員的候選庫,并不是以什么領導能力、實際能力或潛在能力作為界定條件,申請人有就讀MBA的愿望即可。當然,這或多或少地表明申請人對管理有興趣,但大多數(shù)情況下,只不過表明申請人對高收入有興趣。商學院固然可以根據(jù)領導能力或管理潛力來篩選候選人,但在那個年紀,就比方說24歲吧,候選人才剛剛有兩三年的全職工作經(jīng)驗,故此,這種挑選方法實在相當之隨性。
另一套標準是績效的硬數(shù)據(jù)。雖然沒有工作表現(xiàn)的硬數(shù)據(jù)(候選人最多就工作過一兩年),但考試成績肯定是有的:考試分數(shù)GPA(畢業(yè)平均成績)和聲名狼藉的GMAT(研究生管理學科入學考試)分數(shù)??蓜e小看了商學院對此的重視。畢竟,它們能提供選擇的客觀標準,而跟管理有關(至少是跟管理教學有關)的一切,務必以客觀至上。至于目標是什么,無關緊要。
我不知道說GMAT得高分跟管理實踐的成功有關,到底有什么證據(jù)。當然,分數(shù)低(至少,對母語為英語的參試者而言)大概表明智力有點問題,而良好的管理者必須是個聰明人。但多聰明才夠呢?人們早就知道,智力(智商測試里所說的“智力”)高低,和創(chuàng)造力高低毫無關系。換言之,聰明人的創(chuàng)造力各有高低。我相信,他們的管理能力同樣各有高低。實際上,倘若我看到一個GMAT得796分,或者畢業(yè)平均成績4.9的學生,我會禁不住好奇,這家伙是不是個“天才白癡”,也就是俗話說的那種只會考試,卻不懂怎么跟客戶說話的人。
我是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的碩士畢業(yè)生(不錯,也就是個年輕的MBA)。最近校方的雜志4上公布了1986年MBA班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500多人競爭185個就學名額?!毙7桨焉暾堈邆兎殖?2個等級,“大致以總成績?yōu)閯澐只A”,總成績由多種因素構(gòu)成,包括了GMAT分數(shù)和GPA成績?!爸饕浫〉氖乔叭齻€等級的申請者?!睂嶋H上,頭兩個等級的申請者無一落選或后延(只有一些延期入學的),而第8到12級的申請者則統(tǒng)統(tǒng)被拒。第1等和第2等申請者的平均GMAT分數(shù)都是680,GPA成績分別為4.5和4.6。至于第8到第12等的申請人,GMAT平均分在590到615之間,GPA成績在4.1到4.3之間。我認為麻省理工完全是按照這兩個分數(shù)的高低來錄取學員的,不過副院長巴克斯對此提出了異議。但上述結(jié)果,的確表明校方非常重視GMAT和GPA分數(shù)。
要不就這樣說,校方在評估管理潛力時,認為這些分數(shù)與其他較為軟性的因素之間存在明顯的聯(lián)系。
幾年前,哈佛大學教授斯特林·利文斯頓(Stirling Livingston)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叫作“受過良好教育的管理者之神話”。5這篇文章實際上提出了與上述看法截然相反的證據(jù):學員在哈佛商學院的成績與之其后在管理崗位上的成功沒什么聯(lián)系。利文斯頓認為,有必要評估學生的直覺技能和職業(yè)感覺,而不僅僅是掌握學術理論的本領。
然而,要評估MBA申請者的直覺,有這樣一個問題:在人年輕的時候,直覺根本沒什么機會得以表現(xiàn)。人對剛剛理解的東西,是無法有效發(fā)揮直覺的。所以,要想知道大多數(shù)MBA申請者是否具備良好的直覺潛力,是很困難的。
此外,即便申請人具備直覺潛力,但要是潛力尚未發(fā)展成熟,也就無法將之應用在培訓過程當中。于是,大多數(shù)傳統(tǒng)MBA培訓項目被簡化成了正規(guī)分析。學生們只重視正規(guī)知識,一般而言即是技術類的知識。當然,畢業(yè)之后,這些知識能讓他們獲得快速晉升——如果說為期兩年的商學院培訓是以晉升為目的的話,至少這個目的總算是達到了。毫不出奇,只要直覺一抬起它神秘的腦袋,年輕的MBA畢業(yè)生們就忙不迭地把它給打壓下去。(在會后的談話中,我向一班MBA學生講述了這些看法,一位年輕的學生評論說,“如果你根本沒辦法衡量直覺,又憑什么來挑選它呢!”真是非同尋常的評論啊。)
我的管理教育入學標準很簡單:在管理崗位上取得了確鑿的成功。這意味著兩點。首先,申請人必須具備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在考慮是否接受這類教育的時候,他們至少應該有個三十來歲。我偏好專一精深的經(jīng)驗,也就是申請人的經(jīng)驗全都來自同一個行業(yè),最好是同一家組織。只有這樣,知識基礎才扎實、“深厚”(人類學家愛用這個字眼)。我不愿接受所謂的“職業(yè)經(jīng)理人”,那種不停從一個崗位飛到另一個崗位的“候鳥”。其次,候選人的領導和管理能力應當是確鑿的,得到了證實的。換言之,他們不應當是自己選自己,而應當由追隨他們的下屬、尊敬他們的同僚、賞識他們的上司,對其加以舉薦。依靠這樣的方式,管理培訓才不會浪費在不太可能成為高效管理者的人身上——我以為,如今相當多的MBA學員都不太可能成為高效管理者。
當然,在這里,我假定MBA意味著A(administration,指管理)與B(business,指商業(yè))的結(jié)合。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要培訓商業(yè),也要訓練管理。也有人認為,我們應當把兩者拆開,為企業(yè)里的特定崗位培訓人才(也就是更側(cè)重分析性的崗位,如市場研究或會計等),而不是假裝我們要把學員培訓成管理者。但這需要改變大量的既定心理期待,不僅包括申請者的心理期待(這些公司相信,因為自己在MBA教室里坐了幾年,很快就能走上權(quán)力崗位),也包括很多招聘公司的心理期待(這些公司相信自己聘用的是未來的領導者),甚至還有商學院的心理期待(它們是按每年出產(chǎn)60 000名MBA做的教學經(jīng)費預算,至少在美國是這樣的)。
我的意思并不是說管理教育沒作用,我只是說,要是學生們沒掌握領導訣竅,它就沒什么意義。若干年前,赫伯特·西蒙在“先天天賦-后天教育”的辯論中曾說,要是你想培養(yǎng)出一流的運動員,你必須先找個“老天爺賞飯吃”的好苗子(比如我這樣的人就不成),然后“憑借實踐、學習和經(jīng)驗,把天賦變成成熟的技能?!?a href="../Text/Chapter-97.xhtml#ee">6對于管理,我們有很多東西可供傳授,但我們總該把知識教給會用的人吧。
和其他理論一樣,管理理論是概念化、抽象化的。沒有經(jīng)驗的人無法理解。他們必定會像失去控制的加農(nóng)炮一樣到處亂開火,以為線性規(guī)劃和投資模型能解決世界上的一切問題。與之相反,老練的管理者有經(jīng)驗,能夠控制概念。一些人會半扣著扳機,尋找暫時應急的解決方法。至少,經(jīng)驗能讓人懷疑理論的可行性。即便是對卡爾·波普(Karl Popper)這樣的科學哲學家來說,檢驗應用理論的最佳方法,仍然是看聰明的從業(yè)者能不能利用它更有效地解決自身的問題。
[1] 美國和加拿大高中畢業(yè)成績以5分為滿分。—譯者注
[2] 1963年,我的GMAT得了602分,GPA成績還不到4分。倘若是在1986年,我能劃入哪個檔次呢?
[3] 巴克斯曾在自己的文章中說,“申請者在可衡量的素質(zhì)方面,實在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申請人的GMAT平均分高達630分,GPA平均成績是4.3分”(p.3)??晒芾硭刭|(zhì)真的能衡量嗎?扎萊茲尼克在《財富》雜志上發(fā)表的那篇文章指出,這種對數(shù)字的依賴傾向發(fā)展到了何等嚴重的程度:1958年斯坦福大學開辦MBA班時,錄取學員GMAT平均得分為500分;而到了1968年,96%的錄取者GMAT分數(shù)都在650分以上(p.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