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禮節

中國人乃至東方人的禮節有兩個截然不同的方面值得探究——一個是贊賞,另一個是批評。我們盎格魯-撒克遜人自認為具備諸多美德,卻處事剛毅有余,待人溫良不足。當我們來到東方時才發現,廣袤的亞洲大陸的眾多人民在化解摩擦以改善人際關系的藝術上遠勝于我們,我們由衷地欽佩,這是對一件事不得其法的人對游刃有余的人的敬意。對中國人最吹毛求疵的批評家也不得不承認,中國人已經把禮節提升到一個完美的境界了,這種境界是西方國家聞所未聞的,除非親身體驗,否則是不可思議、無法想象的。

中國的典籍告訴我們,禮儀準則有三百條,行為準則三千條[1]。如此重壓之下,一個民族能延續下去簡直不可思議。但是我們很快發現,中國人把禮節等同于教化一樣,成為一種本能而不用刻意學習。

這個民族的天才把西方只在宮廷和外交上才使用的繁文縟節變成人們日常交往的一部分。這并不是說,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被這些繁瑣的禮節束縛住了,而是說,這些禮節就像節日的盛裝,到一定場合就得披掛上,且中國人憑著精準的本能,總能識別出該用禮節的時機。如果身處這樣的場合,一個中國人卻不知道怎么做才合乎禮節,那就荒謬得像一個受過教育的西方人不知道九乘以九等于幾了。

西方人難以贊賞中國人的禮節,是因為我們心目中的禮節體現在定義上:“禮節是用善意的方式表達真誠的善意。”[2]那么,這個定義或許是基于這樣一種文明,它已經學會將每個人的幸福(理論上)都視為眾人的幸福。中國的禮節則全然不同,它是一種充滿技術性細則的儀式,像所有技術細則一樣,它們意義重大,但絕不是反映思想與情感的指征,而只是一個復雜整體中孤立的一部分。那一整套使用敬語的理論與實踐,即使不把西方人逼瘋,也至少讓他們頭暈眼花了,這些用敬語的表達方式讓人時刻牢記尊卑分明的社會關系,而尊卑有別被視為社會交往的基礎。敬語還是調整人際關系的潤滑劑。前因必致后果,后果定有前因,前后有序則諸事順遂。就如下國際象棋,先走的一方說:“我將我卑賤的禁衛軍移動兩格。”他的對手回應:“我也要對我謙卑的禁衛軍做同樣的調度。”他的敵手又宣布:“我用我可鄙的騎士進攻你高貴的禁衛軍,到達可鄙的F3位置[3]。”如此這般客套的程序要到下完棋為止。雖然輸贏并不會因這一大串形容詞而受到影響,但是,正如棋手糊里糊涂,不能說出下一步棋,就會顯得荒唐可笑,中國人如果不能對每一步棋給出合乎禮節的答復,就會成為大家的笑柄。因為對中國人而言,這些形容詞就是棋局本身,不知道這些謙詞就是不會下棋。

與此同時,距離中央地區的遠近不同,中國人恪守禮儀的嚴格程度也直接隨之變化。中央地區的禮儀是最嚴格正統的。當一個人與鄉下人在一起時,盡管鄉下人也同樣崇尚守禮,他卻無需精通城里人那些細枝末節的禮儀要求。

不過必須承認,也有極少數中國人不知道在特定的場合如何舉止得當,然而,即使是這些人,也遠勝過最有教養的外國人,相比之下,外國人就像是襁褓中的嬰兒。通常,除非這個外國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否則都會暗自擔心舉止失儀,唯恐暴露自己的淺薄無知。正是由于西方人連中國最粗淺的禮儀也無法遵從,且常常無知無畏,所以知書識禮的中國人才會毫不掩飾(而非故作姿態)地蔑視這些“蠻夷”——無知“方圓”,不曉規矩,甚至在見識了禮貌之美以后,對禮節仍倨傲地無動于衷,頑固地愚昧下去。

禮節如同氣墊,內里空無一物,卻有緩解震蕩的妙處。同時,平心而論,中國人對外國人的禮貌(亦如對他們本國人的諸多禮貌一樣)往往出于一種表現欲——顯示自己確實識得禮儀,舉止得體,而不是真心希望客人舒服。他堅持生起一堆你并不想要的火,還非得用這火燒水,為你沏一杯你厭惡的茶,哪怕你的眼睛被煙熏得難受,喉嚨被嗆得像剛吞下了一劑藥蜀葵的湯汁,主人至少表示出他懂得待客之道,如果客人不高興,那是客人的錯。與之類似,如果你到農村借宿,主人會認為他有責任把那簡陋的房間(象征性地)灑掃整飾一番,然而這套程序必定推遲到你來了才開始進行,并且全然無視你懇切的阻止,揚起那些陳年積塵迷了你的眼睛。《禮記》或許教導說,灑掃房間以待賓客,無論打掃起來會讓客人多么難受,也應該打掃。宴會也有相似的規矩,那簡直是禮儀門外漢(而且往往是一點兒經驗和知識都沒有的人)的噩夢,極度熱情的主人會特意往你的盤子里堆滿你應該喜歡的食物,絲毫不顧你其實并不想要甚至無法下咽。他仿佛在說,不高興可就是你自己的錯了,而他肯定是沒有失禮的。他在合適的場合做了合適的事情,沒人能指摘他的錯處。倘若外國人不懂游戲規則,那是他的事,可不關主人的事。

正是遵照這種原則,一位中國新娘拜訪一位外國女士時,特意轉過身,背朝這位女士行了個禮,令這位女士既驚愕又惱怒。事后詢問才了解,新娘向北叩拜是因為皇帝居北方,卻不管當時的情況下,實際的受禮人在房間的南面。既然這位外國女士不知道應該站在房屋的哪一邊受禮,那么新娘就不理會她了,至少自己得表現出知道朝哪個方向行禮!

中國人的禮節常常體現在禮物的形式上。前文提過,這是給收禮者“面子”。送禮有一套固定的形式。常與中國人打交道的外國人總會收到一些點心盒,被紅紙精心地包裹著,裝滿了他絕不會吃的油膩膩的糕點。哪怕收禮者不愿收禮,且表示(被逼無奈)他只能轉送給其他中國人,送禮者也定是不會拿回禮物的。

中國人的禮節并不禁止人們對禮物吹毛求疵。人們經常打聽禮物的價錢。客人告辭時,主人通常會說:“太添麻煩您了;實在是讓你們破費了。”這樣的客套話。

有位外國人應邀參加一場婚禮,餐桌上擺滿了各式糕點,很是豐盛。席間,他發現有人端來一個盤子,盛著兩三塊點心,夸張地稱贊它們還是熱乎的(好像大家都愿意吃熱的似的)。他們把這位外國人視為貴賓,因而把這盤子先遞給他,他卻謝絕了。莫名其妙地,這似乎給婚禮投下了陰影,這個盤子被撤走了,沒有傳給別人。其實,這是一種風俗,參加婚禮的賓客都要捐出一些錢補貼主人辦婚禮的開銷。按慣例,錢是當客人仍在席上時收的,但礙于中國人的禮儀觀念,不能直接向賓客討錢,所以就以端來熱點心為幌子。除了這位不明就里的外國人,大家都明白這是個虛禮,而他的拒絕令其他人不便再當場拿出錢來。后來,這位外國人又應邀參加這家的婚禮,令他忍俊不禁的是,婚禮的司儀在吸取了上次的寶貴經驗后,用比西方人更坦率的方式對賓客說:“這是收禮錢的地方,把錢放在這里!”

就算全盤拋卻中國式禮儀中所注重的那些瑣碎而討厭的繁文縟節,因為那只是在設置條條框框,我們仍然應該在社會交往方面向中國人學習很多東西。我們當然應該保持真誠,但不要固守魯莽、唐突。西方人的堅定獨立結合些許東方人的溫文爾雅就再好不過了。

然而,許多西方人永遠不能以這種方式看待事情。一位相熟的朋友久居巴黎,不知不覺接受了那里的風俗,直到返回倫敦,見到朋友還會脫帽鞠躬。有一次,一位朋友無情地回敬他:“喂,老伙計,這兒可不是你們法國猴子耍戲法的地方!”若能集東西方的優點于一身,在狹窄而荊棘密布的中庸之道上穩健前行,這個人就太幸福了。


[1] 譯注:可能是指《中庸》中的“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2] 譯注:引用約翰· 威瑟龐斯(John Witherspoon)的名言“Politeness is real kindness kindly expressed”。他是蘇格蘭長老會牧師,簽署美國《獨立宣言》的代表之一。

[3] 譯注:原文為“到達我方國王旁邊的主教的開局位置往對面數的、可鄙的第三格”(to his King's bishop's mean third)。這是用描述性記譜法(Descriptive Notation)來記錄棋子的走向,這種舊時使用的記譜法現已被代數記譜法(Algebraic Notation)取代。按現在的記譜法,原文說的位置是棋盤上F3或者F6。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山县| 桦南县| 道孚县| 海原县| 旬邑县| 子长县| 泸州市| 敦化市| 泽州县| 罗江县| 土默特右旗| 土默特右旗| 永兴县| 大洼县| 德州市| 眉山市| 彰化市| 济宁市| 台东市| 金乡县| 西平县| 新和县| 安西县| 德惠市| 定日县| 西乡县| 祁阳县| 雅安市| 白水县| 竹溪县| 阳信县| 澄迈县| 泾川县| 宜宾市| 巴塘县| 龙州县| 湖南省| 北票市| 张家港市| 林州市| 远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