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07:新帝國的試驗
- 楊照
- 1216字
- 2020-07-15 17:17:29
02
必須由北朝追溯隋唐由來
過去傳統歷史觀中,最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是“正統朝代”?!罢y朝代”觀念建立了一套單一傳承的系譜,這套系譜上列的是“夏商周秦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對于分裂的南北朝,是將南朝視為“正統”的。隋唐緊接在宋齊梁陳之后。如此走下來,在解釋歷史時制造了一個巨大的困擾,那就是忽略甚至扭曲了隋唐的來歷。楊家建立的隋代、李家建立的唐代,其根據地都是北方而不是南方,他們的武力與權力不是繼承南朝的,而是來自北朝,在北方崛起之后才興兵南下,滅亡了南朝。如果照原來的系譜看,我們是無法從南朝歷史中追索理解隋唐的。
建立隋唐這兩個朝代的勢力,都來自北周,要從北朝的歷史中才能弄清楚這兩個朝代是怎么來的,以及他們用什么方式取得政權、建立了什么樣的朝廷。例如隋朝這個“隋”字,我們小時候讀書考試常常被提醒不要寫錯,是“隋”而不是“隨”,但為什么有這個朝代、這個字呢?那就得回到北周的歷史來查考。
隋文帝楊堅的父親是楊忠,在北周時被封為“隨國公”,是那個常見的“隨”,而不是“隋”。楊堅篡奪了北周,要建立新朝代,很自然就選擇了原有的封號“隨”,可是這個字里有一個辵部(俗稱“走之旁”)在中間,辵部的原意,就是走,楊堅覺得不太吉利,要走、要離開,去哪里?建立的新朝代最好是長長遠遠,不要變動,不要被取代,所以就決定將“隨”改成了“隋”。
清代考據學發展到“考史”的階段,這個“隋”字還曾經一度成為焦點,學者們找到了一些文獻或碑文的資料,用的不是“隋”而是“隨”,從而提出了假設,認為“隋”字是唐朝人傳抄時寫錯了,后來以訛傳訛的。不過到了民國時期,經過岑仲勉等人更仔細的檢驗,確認了應該是朝代建立時就決定創造了這個少見的“隋”字為名。
明明朝代叫作“隋”,為什么唐朝還有許多寫成“隨”的記錄?岑仲勉的解釋是唐人知道楊堅創“隋”字的用意,既然“隋”沒有維持幾年就滅亡了,表示這個朝代還真是坐不穩政權位子,早早就上路離開了,所以就帶著嘲弄的意味幫他們把辵部給補了回去。
另外一種可能更符合事實的解釋,則必須先弄清楚隋朝楊家和唐朝李家在北周的關系。在這兩家建立前后相續的朝代之前,他們是一起在北周帶兵當官的。很像是少年時代就認識的朋友,其中一個雖然后來改了名,但老朋友總是習慣仍以舊名相稱。唐代留下的“隨”舊字來自記得楊家是北周的“隨國公”,也就提示了這兩家在北周曾經并肩發展的過去。
追索隋唐的來歷,就要從北周上溯到宇文泰的西魏。經過了“六鎮之亂”,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名義上的皇帝還是元氏家的,但東魏實權掌握在高歡手中,西魏的實質統治者則是宇文泰。宇文泰掌控的西魏,在當時的南北政權中,是最小、最弱,而且形勢最不利的一個。在西邊有突厥威脅,東邊緊鄰東魏,東魏的人口與資源遠遠多過西魏。在它的南邊還有南朝,即梁朝和后來的陳朝,尤其是梁朝在梁武帝時代,不斷發動北伐。
然而正是為了應付這樣的不利局勢,西魏發展出一套方法,后來的隋唐就是靠這套方法才得以統一中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