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完美“老司機”夢想
自從汽車被發明以后,人類又多了一項生活技能——駕駛汽車,也多了一種職業——司機。當汽車開始遍布大街小巷以后,我們也發現生活中還多了兩件不好的事情——交通擁堵和交通事故。尤其是車禍導致的死亡人數,都隨著汽車的普及而不斷攀升。
1925年,美國車禍造成21900人死亡,到1953年,這一數字幾乎翻了一番,達到37955人。越來越多的交通事故,促使政府和社會開始思考,如何通過技術手段解決汽車的安全問題,讓人們的出行更加放心、可靠。于是,從這時起,人們就有了發明自動駕駛汽車的念頭。
很多孩子都玩過遙控汽車玩具。1925年,無線電設備公司Houdina Radio Control在一輛普通汽車的后座上安裝了一個無線電接收器,通過無線電的方式來實現車輛方向盤、離合器、制動器等部件的遠程操控,雖然這種遙控汽車不算是自動駕駛汽車,但也與我們俗稱的“無人車”很接近了。
但隨后的幾十年,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非常緩慢,主要進展僅僅是為汽車增加了定速巡航、雷達等輔助駕駛功能,直到21世紀以后,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爆發,自動駕駛的研究才重新煥發風采。
如今我們所說的自動駕駛汽車,已經可以稱得上是一臺移動的計算機,其本質是軟件定義汽車(Software Defined Vehicles,SDV),是汽車智能化的集大成者。
如果讀者身邊有研究自動駕駛技術的專業人士,那么不妨和他們簡單聊上幾句,很可能從對方口中聽到L1、L2、L3和L4這類術語。對于專業技術人來說,這些名詞就是評價自動駕駛技術水平的標準。
說到自動駕駛的標準,目前公認的汽車自動駕駛技術分級標準有兩個,分別由美國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簡稱NHTSA)和國際自動機工程師學會(簡稱SAE)提出。前者將自動駕駛技術從低到高劃分為0~4級,后者劃分為0~5級,但在對每一級別的功能描述上基本一致,唯一的區別是,SAE把NHTSA關于最高一級的功能又細化為兩個級別,由此才會多出一個級別,如圖3-1所示。
說起來,這兩套標準本質上都是一樣的,SAE的標準相對簡單明了,使用更多一些罷了。
L0:無自動化,完全由駕駛員進行駕駛操作,屬于純人工駕駛,汽車只負責執行命令并不進行駕駛干預。
L1:駕駛支援,自動系統有時能夠幫助駕駛員完成某些駕駛任務,且只能幫助完成一項駕駛操作。駕駛員需要監控駕駛環境并準備隨時接管,如車道保持系統、定速巡航系統等。

圖3-1 自動駕駛分級圖
L2:部分自動化,自動駕駛系統有多項功能,能同時控制車速和車道。駕駛員需要監控駕駛環境并準備隨時接管,如,自適應巡航系統等。
L3:有條件自動化,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車輛可以完成所有的駕駛動作,并具備提醒駕駛員的功能。駕駛員無須監控駕駛環境,可以分心,但不可以睡覺,需要隨時能夠接管車輛,以便隨時應對可能出現的人工智能應對不了的情況,如激光雷達、高精度地圖、中央處理器等。
L4:高度自動化,完全自動駕駛,駕駛者可以有、也可以沒有,但依然在特定的場景下實現,如激光雷達、高精度地圖、中央處理器、道路智能化基礎設施等。
L5:完全自動化,完全自動駕駛,且在任何場景都可以(待研發中)。
仔細看自動駕駛的分級標準,細心的讀者會發現,人類駕駛員參與操作汽車的內容,隨著級別的升高而逐級減少,直到完全不參與。這其中的關鍵分界線就存在于L3和L4之間。自動駕駛不等于無人駕駛,真正意義上的“無人車”,應該至少達到L4級別,才是名副其實的無人駕駛。
我們不由得會問,一輛“無人車”是如何自如地行駛在道路上的呢?拋開無人駕駛神秘的技術面紗,其中的核心原理并不難理解。人類司機駕駛一輛汽車的最關鍵動作分3部分:觀察路況、判斷形勢和做出反應。人類可以自己獨立完成這3項任務,但是一輛“無人車”需要通過專業的工具分別實現以上3項功能。
因此,可以把自動駕駛系統劃分為3個部分:感知層、決策層和控制層,分別負責這3項任務。
● 感知層:司機的眼睛和耳朵,用來掌握車輛周圍的環境情況,需要使用到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GP S等器件以及高清數字地圖軟件。
● 決策層:司機的頭腦,通過感知層傳來的信息,運用算法進行分析決策,并向控制層輸出調整車速和方向的指令,需要使用具備人工智能算法的系統平臺,能夠通過復雜的算法模型高速運算車輛傳感器采集的海量數據,是自動駕駛的核心要素。
● 控制層:司機的手腳,接收來自大腦的指令,控制車輛的制動踏板、加速踏板和方向盤等,按照既定要求調整車速和方向。
如今,在自動駕駛領域,存在兩種理念,分別對應兩類不同的技術路線。一類是以谷歌、北京百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度)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主張越過L1~L3級別,利用深度學習直接研制出具備L4級別的無人車,我們叫它“一步到位”的激進派;另一類是有著深厚百年汽車制造功底的日美歐車企,主張從輔助駕駛逐步過渡到自動駕駛,先做到L3級別,我們叫它“循序漸進”的穩健派。
(1)激進派
谷歌早在2005年就涉足了無人駕駛領域,由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的主任、谷歌街景地圖服務的創造者之一塞巴斯蒂安·特龍(Sebastian Thrun)領導研發。憑借自身強大的人工智能算法實力,谷歌無人駕駛項目一路走來,遙遙領先于其他競爭對手,2012年獲得美國首個無人駕駛車輛許可證,2016年更是拆分出獨立的子公司Waymo,專門運營無人駕駛業務。2017年,Waymo獲得了美國國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機構的認定文件,正式允許真人乘坐無人車。
在國內無人駕駛領域,百度處于領先地位。百度仿照“安卓系統”,走的是開放平臺路線。2017年,百度推出向全球開發者和汽車產業免費開放的Apollo平臺,平臺上提供具備L3、L4級別的自動駕駛功能模塊,與汽車產業合作研發無人駕駛汽車,目前在全球范圍內擁有大約180家合作伙伴,其中包括戴姆勒、寶馬、博世等汽車及配件行業巨頭。Apollo被業內稱為是無人駕駛領域的“安卓系統”。
(2)穩健派
穩健派主要是傳統車企,作為汽車產業的中堅力量,車企才是自動駕駛技術最終的落腳點。由于常年深入在汽車行業,對汽車本身的理解與新進入的互聯網公司并不相同,傳統車企更看重的不是先進技術,而是行車安全,這讓大部分車企對待自動駕駛技術沒有那么理想化和激進,反而更加謹慎和穩妥,主張從輔助駕駛技術入手,一步步走向無人駕駛。
盡管人工智能掀起的無人駕駛熱潮引起了眾多資本和媒體關注,但車企本身依然依托自身成熟的研發和生產系統,將新的技術有效融入其中,以輔助人類獲得更好的駕駛體驗和更高的安全系數作為目標。
無人駕駛依賴于人工智能技術,特別是深度學習,百度和谷歌以搜索引擎公司起家,自帶AI技術基因,無人駕駛起步早、跑得快也在情理之中。而傳統車企的優勢在于硬件制造,也就是自動駕駛的控制層上。雙方的出身基因不同,決定了對待自動駕駛這類新事物的看法和行動側重點也不同。但兩大派別并不是競爭關系,很大程度上需要雙方廣泛的合作,發揮各自在軟硬件上面的優勢,才能造出讓用戶放心的無人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