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研究中國(增訂版)
- 曹錦清
- 3954字
- 2020-07-15 15:57:12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過程
傳統上或者說在新文化運動以前,中國人對歷史的表述有三種。一種說法是3000年文明,這是指從周開始,至今3000余年。另一個說法是4000年文明史,那是從夏開始。還有一種說法是5000年文明史,這是按照《史記》的傳統。司馬遷的《史記》是部通史,從黃帝開始寫起,從那時算起,至今是5000年文明史。
按照西方的標準,一個民族從野蠻狀態跨入文明的門檻,有兩個重大的標志,第一是城市的出現,第二是文字的出現。按照這兩個標準,中國5000年的歷史還在考察之中,因為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保留最早的是在商朝。商朝凡600年,前200年其國都在黃河流域,遷移不定,到了中期遷移到了現在的湯陰,也就是盤庚遷陰,商的第一個國都是在此地被考古發現的。目前正在尋找夏朝的國都,關于夏朝的國都在哪里,史學界有不同的說法,但是都沒有確切的依據。考古學家正在尋找中國5000年前的國都,尋找5000年的文字,這個任務并未完成。如果從城市和文字這兩個標準出發,我們的文明應從商朝開始。
現在我們都講5000年文明史,稱自己是炎黃子孫,所以,中華民族的第一個特征就是它的歷史特別悠久及它的綿延不絕,它跨越5000年文明而歷久彌新、彌大。這一特征是和其他古文明相比較而存在的。人類文明最早出現在歐亞大陸的北緯23°到30°之間,出現在四大河流域。這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兩大文明早在2000多年前就湮沒與斷絕了,印度文明有斷裂也有延續,它從最早的婆羅門教到佛教再到現在的印度教,從宗教文化的角度講,它有它的延續性,但是從政治版圖角度看,印度一直處于分崩離析的狀態。曾經有印度人統計過,印度只統一過一次,也即公元前3世紀的孔雀王朝,這個王朝崩潰以后,印度再也沒有建立起一個統一的王朝,以后的王朝都由外來民族建立,最后給印度版圖統一外觀的是英國。印度作為一個宗教文明綿延了3000多年,但印度的本土文化卻被外來的文化消滅了。
再看古希臘和古羅馬。古希臘是城邦制國家,每個國家人口不超過10萬。幾百個城邦爭斗不止,內戰不息,當它的新帝國興起的時候,城邦就成為一個過時的政體而在歷史上湮沒無聞。希臘的文化雖然綿延下來了,但是希臘人從此走向了衰亡。接下來的古羅馬在它的強盛期把整個地中海都變成它的內海,但是羅馬帝國在公元4—5世紀崩潰以后,再也沒有建立起帝國。西方人一直想要恢復古羅馬的輝煌,一直到希特勒還想建立第三帝國,但是最終失敗了。所以,羅馬人從偉大的羅馬人變成了可憐的意大利人,并且,意大利人也不完全是羅馬人的直系后裔。一個城邦制國家消失了,一個軍事殖民帝國消失了,從此不再延續。觀察西方文化,談論2500多年的西方文明,我們不要忘記它的載體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第一個載體是希臘人,第二個是羅馬人,第三個才是日耳曼人。日耳曼人經過漫長的中世紀,用1000多年時間消化和吸收希臘與羅馬的文字和思想,一直到1500年以后,西方人也就是現在的西歐人才踏上了一條文明創新的歷史道路,趕上了大航海時代、商業擴展時代、工業化時代。所以,西方文明的載體是不一樣的,而現在的西方文明載體已經越過了大西洋,美國是當前西方文明的核心載體。唯有中華民族歷5000年沒有斷絕,是同一個民族在不斷地擴展,不斷地綿延。
中華民族的壯大有其歷史過程,筆者稱之為滾雪球式的融合、壯大。這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
通過春秋戰國的戰爭融合,秦漢的統一標志著諸夏國家統一為一個單一的郡縣制國家。秦朝由于它的王朝短促而頗受后世儒家的攻擊,秦始皇在歷史上的評價向來很低。但是,作為中國版圖的第一個統一者,他第一次把長城以南、海南島以北都歸入到大秦的版圖。漢從秦制,所以,中華民族第一次大的融合是在秦漢之間。在西方對中國入侵以前,也就是西方從冷兵器進入熱兵器時代以前,整個歐亞大陸的主要問題是偏南方的農業文明和偏北方的游牧部落之間的關系問題。古代中國的主要問題是以長城為界的農耕民族和游牧部落之間的融合與戰爭。一直到漢武帝時期,經過幾十年、上百年的休養生息,終于建立起巨大的國力。漢朝分前漢和后漢,享國400年(后人以漢來指稱我們華夏民族,漢的出現標志著華夏民族第一次偉大融合的完成)。當時,在北方,與秦漢相對立的北方游牧部落也第一次形成了統一的國家形態,對長城以南的農耕文明的漢民族構成了強大的軍事威脅。
(二)第二階段
東漢以后分裂為三方,曹操統一了北方,但是赤壁之戰的失敗,導致三足鼎立的局面出現。爾后,在魏國,司馬懿集團在曹魏政權勢力上升,建立了西晉。西晉經歷了短暫的統一,之后進入八王之亂。之后的一二百年內,北方少數民族趁中原戰亂大舉南下,幾乎占據了整個黃河流域,和未向南遷的漢民族在這里發生了沖突也進行了融合。所以,漢民族和北方少數民族在黃河流域進行了一次混血,最后被漢文明所同化。東晉南遷到現在的南京,當時稱作建康,并建立了東晉。并由此建立宋齊梁陳,史稱南朝。北朝也經歷過北魏、北齊、北周等。這一段時期對于華夏民族而言是一個戰爭、沖突、流亡的時期,同時也是一個大融合的時期。生活在那個時期的老百姓是極其痛苦的。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數百年的痛苦、戰亂和流離失所,為佛教進入中國掃清了道路,或者說,中國接受佛教的社會心理因素已經具備了。
從民族融合角度來看,一是北方的游牧部落進入黃河流域,和殘存在黃河流域的漢人進行通婚,進行融合。二是黃河流域相當一部分漢族遷移到了南方,這是漢民族的第一次歷史性的南遷,和長江流域的,包括更南的廣東和福建的土著,進行了通婚和融合。當時的土著有各種稱呼,統稱為北越(這個越和現在廣東省簡稱的那個粵是同音同義不同字)。北方先進的農耕文明和政治管理形式也向南方移動,這樣,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再加上珠江流域就形成了一個大唐盛世,中華民族迎來了第二次偉大的融合。
大唐盛世結束得太早,唐朝于公元618年建立,755年發生安史之亂,中央政權衰微,地方勢力坐大,史稱藩鎮割據,對那些不斷進入中國的少數民族也無力加以反抗。公元907年之后,大唐崩潰進入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十國這個階段比較短暫,這一時期又是一個民族融合的高潮,也是漢族繼續南下的高潮。
之后,歷史進入宋朝時期。宋在經濟上比較發達,技術上有所創新,文化上十分輝煌,但是軍事上特別羸弱。原因是宋定都開封,北面黃河,無險可據,另外,河西走廊和河套流域被西夏占領,蒙古草原被遼、金占領,這樣,一個主要的戰略武器也就是馬匹特別少,而單靠步兵不足以戰勝強大的騎兵。
宋朝羸弱,一直到了蒙古民族在漠北的興起,也就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崛起于漠北。成吉思汗先向西進行擴張,進入中亞,也就是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一帶,然后,蒙古騎兵加上中亞騎兵(蒙古人聯合了色目人,也就是現在回族的祖先。中亞人因為膚色有些白,眼睛有顏色,所以我們把他們叫做色目人),自西向東,先滅亡了西夏,而后與南宋合作攻遼,再之后,蒙古軍隊越過長江,攻入四川、云南,最后把南宋消滅,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大元帝國。這個游牧民族建立的強大國家的漢化程度不夠,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的繼承能力較差,也造成統治經驗不足,享國不到百年就被朱元璋所滅。但是,大元帝國的建立也為各民族的進一步融合及版圖的進一步擴展建立了巨大的功勛。云南正式并入中國的版圖,并且從此成為中華民族永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應該說是元朝所開創的。大元的版圖,為各民族的融合,包括歐亞大陸的交往、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的重新開通,功不可沒。
當然,這一次東西交流,主要是對西方有利。如果沒有這次交流,中國的四大發明大概就不會傳到西方,而沒有中國的四大發明,西方的崛起是不可能的,這不是筆者的判斷,而出自西方的偉大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當然,這對中國也有一些好處,比如說,中東的伊斯蘭教歷也即天文學傳到了中國。元朝大科學家郭守敬是回族人,明朝的鄭和也是回族人。所以,民族的融合和版圖的擴展在漢唐的基礎上進一步向前發展。
(三)第三階段
最后是為我們當前13億人的中華民族奠定了政治基礎的明清兩朝,尤其是清朝。中國自兩漢以后,一直以中國人或漢人來指稱自己。民族這個概念是從西方輸入的,所以,近代以來,如何根據西方概念來進行自我指稱就是個很復雜的問題。孫中山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其實,這兩句話不是孫中山的原創,而來源于明朝的《討元檄文》。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派徐達率數萬大軍直搗大都(今北京),出發前讓劉基寫了《討元檄文》,檄文里面就有這兩句話,所以,朱元璋的起義有民族革命的意思。這兩句話被孫中山吸納了,但是孫中山所說的“韃虜”指的并不是從海上入侵中國的西方列強,而是指滿族貴族。但是,要把滿族貴族驅逐出去,趕回老家,老家又在哪里呢?黑龍江省和吉林省的一部分可以稱為滿族的老家,遼寧省則一直在大明的有效管制之下。“驅除韃虜”之后建立的中華民族的版圖又應如何劃分呢?孫中山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這種狹隘的種族革命妨礙了他對未來的中華民族和中華民族版圖的考慮,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才想到五族共和,在五族的基礎上使用了“中華民族”這個概念。
“中華民族”這個詞是梁啟超于1905年前后首先提出來的。按照西方的標準,要建立起一個民族國家,或者叫state,或者叫nation,或者叫state-nation,總而言之,是一個民族建立一個國家。中國主要有五大民族,所以,孫中山再把五大民族包含在一個概念之下,叫中華民族。
解放以后,我們按照四個標準——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經濟生活、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進行了民族識別,結果,越識別,民族越多,一直到1979年定下56個民族。近代以來,中國被迫納入西方的話語體系里面,只能用西方的概念來進行自我表達,這就產生了問題。需要考慮的是,首先,56個民族都很古老,有各自的文化和血脈傳統。其次,中華民族還很年輕,中華民族這個概念才產生100年多一點,所以,要形成中華民族這個共同的觀念,要維持中華民族永不分裂,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