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風云變幻
- 元末小鹽王
- 蜀心
- 1959字
- 2020-11-18 23:38:43
花廳內,幾個剛剛屠殺完數千蒙古士兵的將領坐在右邊,一股血腥之氣直愣愣地往鼻子里鉆,讓廳內的氣氛變得肅殺了起來。
方國瑛,方禮和一眾浙東使團坐在左邊,豆大的汗珠從之前開始就沒停地滾落。
話還沒說上兩句,人就先殺了幾千個,哪有這樣談判的啊……
方禮心中暗暗想到,卻不敢表露絲毫的不滿,恭恭敬敬地等待著首座上的張士誠發言。
“方國瑛!方禮!你們二人可知罪?!”
突然,一聲無比威嚴的聲音從張士誠嘴中吼出,面向左側的浙東使團。
“臣等……有…有罪,臣等知罪。”
“既然都知罪,俺也不和你這小丑多嘮了。”
張士誠提了提腿,目光平視方國瑛。
“方國珍那老賊派你們來求和,開出了啥子條件?”
方禮略微躊躇了一下,謹慎地說道:“回稟公爺…俺…俺們愿意奉上黃金千兩,白銀十萬兩,糧草五萬石以向公爺謝罪!”
斟酌著吐出了一段話之后,方禮抬起頭看向張士誠。
“哈哈哈哈!你這話好似放屁!”
張士誠猛地一拍桌子,狠辣地盯著方禮。
“千兩黃金?十萬白銀?好富的土豪啊!”
“三萬松江百姓的性命,三縣血流成河,你們就用這點東西來贖罪?!”
“公爺……后續還有”
方禮被張士誠的目光逼視,竟低下了頭顱。
張士誠冷笑了一聲,朝著李伯升揮了揮手。
“老李,你給這位方大公子念一下俺們的議和書。”
“諾!”
李伯升朝著張士誠點了點頭,邁步站了出來,用洪亮的嗓門大聲念道。
“方國珍本為海寇,作惡東南沿海,近來竟投降韃虜,聯手殺害無辜百姓,占我漢家江山,本罪無可赦。”
“但念時局未定,北韃仍猖,吾列以下四條,予其改過機會。”
“一,方國珍及時與元廷決裂,停止向北方運輸糧草,并向江浙稱臣。”
“二,松江三縣百姓,凡愿意遷居者,均不得阻攔。”
“三,一月內籌集銀二十萬兩,金三萬兩,交付江浙。”
“四,凡是江浙方面的海船途經海域,方國珍船隊均不得阻攔。”
李伯升的聲音在花廳內回蕩,不知不覺中,方禮的綢衣已經濕透。
他明顯的感受到了四周的將領們灼灼的目光,彷佛只要張士誠一聲令下,他們就會操刀沖殺過來。
“方公子,你意下如何?”
方禮思前想后,腦海中映出了打敗了孛羅帖木兒四十萬元軍的江浙紅巾,終究還是緩緩地吐出了幾個字。
“罪臣……沒有異議……”
……
廬州路,總管府。
大勝過后的喜悅并沒有在這里體現出多少,朱重八,徐達,周德興,湯和四人圍在一盞火燭前,顯得有些鬼鬼祟祟。
湯和最先開口了。
“大哥,郭元帥的親兵昨兒來傳信了,說是要大大地重賞你,并且過幾日會來接管廬州和這七萬弟兄……”
“大哥,當時俺們從濠州出來的時候,可是一個他郭元帥的兵兒都沒有帶,這七萬人馬,大多是俺們招來的弟兄啊!”
周德興為人老實,一聽郭子興要來平白無故的坐享其成,立刻急得跳了起來。
“就這樣全交給郭元帥,是不是太……”
湯和,周德興二人的話語清晰地進入了朱元璋的耳中,他搖了搖頭,目光不知看向了何處。
“俺們都受過元帥的恩德,這些人馬可都是淮西子弟兵。”
“他老人家要拿去,俺們能有啥子辦法呢?”
朱重八那黝黑的臉映照著燭火,折射出令人難以捉摸的光芒。
他露出白白的牙齒,對著其他三人咧嘴笑了一下。
像是在感慨,也像是在詢問。
雖說朱元璋是淮西兒郎的主心骨,但他終究還是別人的女婿,這支軍隊在名義上依然屬于郭子興統帥。
可實際,就難以分清了……
“俺可不管啥子郭元帥!反正大哥不發話,俺的軍隊可不交出去!”
湯和大嘴一撇,將腰間的長刀放在了桌上。
“湯大嘴,胡鬧!”
對于湯和這句幾乎已經完全越矩的話語,朱重八只是淡淡地斥責了一句,緊接著就沒了下文。
從外頭吹來的風將蠟燭的燭火飄搖了兩下,四人的影子隨著燭火移動,氣氛似乎一下子變得緊張了起來。
一直都沉默著的徐達突然挪了挪身子,壓低聲音說道。
“大哥,你說個法子,俺和俺手底下的弟兄們都會死心塌地的跟著你干。俺的兩萬,湯大嘴和三弟各一萬五千,這五萬人就是你的刀把子。”
“你指哪……”
徐達的聲音更低了些,眼神不由自主地飄上了北面兒的濠州城,緩緩地吐出了最后幾個字。
“俺就打哪!”
……
龍鳳二年夏,當最后一絲寒冷從北方散去,元廷這艘腐朽不堪的大船即將墜落,中華大地的江山上,各路英雄豪杰,草莽奸賊沉沉浮浮,換了一個又一個。
在南方,一代淮西霸主郭子興在南下廬州的路途中遭到山賊襲殺,意外身亡。
翌日,朱元璋在廬州舉行了盛大的哭喪禮,緊接著領兵五萬開進濠州城,正式入主淮西。
江浙霸主張士誠向東暫時和方國珍簽訂了議和條約,向西承認朱元璋淮西新主的地位,向北繼續支持毛貴經營山東,向南積極防御石抹厚孫的殘余勢力。
四面的和平環境,在亂世的戰火中極為難得。
如此持續下去,無疑為江浙幾省贏得了極其寶貴的修生養息的時間。
位于湖廣一帶的徐壽輝趁著孛羅帖木兒大敗的好時機一舉收復了江西的大片領土,重新稱霸長江中游。
在北方,劉福通,關先生,毛貴等人趁著元廷糧食供應不上,圍剿又屢戰屢敗,便兵分三路,從陜西,山東,河南同時向北發動進攻,打響了北伐的第一桿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