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路原理
- 張冬梅 公茂法 張秀娟等
- 1326字
- 2020-07-10 09:10:44
習題一
1-1 說明圖(a)、(b)中

題1-1圖
(1)u、i的參考方向是否關聯?(2)u、i的乘積表示什么功率?(3)如果在圖a中u>0,i<0,圖b中u>0,i>0,元件實際發出還是吸收功率?
1-2 若某元件端子上的電壓和電流取關聯參考方向,而
u=170cos(100πt)V i=7sin(100πt)A
求(1)該元件吸收功率的最大值;(2)該元件發出功率的最大值
1-3 在題1-3圖中,各元件電壓為U1=-5V,U2=2V,U3=U4=-3V,指出哪些元件是電源,哪些元件是負載?

題1-3圖
1-4 在題1-4圖中,已知I=2A,求Uab和Pab。

題1-4圖
1-5 在指定的電壓u和電流i參考方向下,寫出各元件u和i的約束方程。

題1-5圖
1-6 求圖示直流穩態電路中電壓U。

題1-6圖
1-7 求圖示直流穩態電路中電壓U。

題1-7圖
1-8 在題1-8圖所示的RLC串聯電路中,已知uC=(3e-t-e-3t)V 求i、uR和uL。

題1-8圖
1-9 電路如圖題1-9所示,其中is=2A,us=10V

題1-9圖
(1)求2A電流源和10V電壓源的功率。
(2)如果要求2A電流源的功率為零,在AB線段內應插入何種元件?分析此時各元件的功率。
(3)如果要求10V電壓源的功率為零,在BC線段內應插入何種元件?分析此時各元件的功率。
1-10 試求圖中各電路的電壓u,并討論其功率平衡。

題1-10圖
1-11 已知E=3V,Is=-1A,R1=3Ω,R2=1Ω,R3=2Ω。求恒壓源E及恒流源Is的功率PE,PIS,并驗證功率平衡。

題1-11圖
1-12 求圖示電路中電流i。

題1-12圖
1-13 求圖示電路中電流i。

題1-13圖
1-14 在題1-14圖中,已知Is=2A,Us=4V,求流過恒壓源的電流I、恒流源上的電壓U及它們的功率,驗證電路的功率平衡。

題1-14圖
1-15 電路如圖所示,試求:(1)圖(a)中電流i1和電壓uab;(2)圖(b)中電壓ucb。

題1-15圖
1-16 如題1-16圖電路所示,(1)已知圖(a)中,R=2Ω,i1=1A,求i;(2)已知圖(b)中,us=10V,i1=2A,R1=4.5Ω,R2=1Ω,求i2。

題1-16圖
1-17 利用KCL和KVL求圖示電路中的電壓U。

題1-17圖
1-18 試求圖示電路中控制量I1及U。

題1-18圖
1-19 在題1-19圖中,設us=Umsinωt,is=I0e-αt,求uL、ic、i和u。

題1-19圖
1-20 如圖電路,參數已經給定。電壓U2=4V,求各元件電流、電壓。

題1-20圖
1-21 如圖電路,求受控源的電流4U?

題1-21圖
1-22 求圖示電路中電流I。

題1-22圖
1-23 求圖示電路中5V電壓源發出的功率。

題1-23圖
1-24 求題1-24圖中的R和Uab、Uac。

題1-24圖
1-25 求題1-25圖中的U1、U2和U3。

題1-25圖
1-26 求題1-26圖中的Ix和Ux。

題1-26圖
1-27 求題1-27圖中a點的電位Va。

題1-27圖
1-28 求題1-28圖中電路端口的伏安關系。

題1-28圖
1-29 圖示電路中,已知Us=5V,求Is。

題1-29圖
[1]注意:一般地,小寫字母是一個廣義的符號,它既可以表示隨時間變化的變量,也可以表示恒定的常量;而大寫字母只能表示常量。電路中的這種約定,也用于電路中的其他各物理量。例如,i或i(t)既可以表示隨時間而變的交流電流,也可以表示直流電流,而I只能表示恒定的直流電流或交流電的有效值。
[2]有關方向的說明:楞次定律指出,線圈中磁通變化引起的感應電動勢,其真實方向總是使其產生的感應電流試圖阻止磁通的變化,圖1-12(a)中,當電流增大時,按式(1-11)可知,uL>0,此感應電壓與外電路接通,形成了電流,此電流產生的磁通阻止了磁通的增加,與楞次定律相符。對于
的情況,讀者可自行分析。
[3]負載的大小是指實際電功率的大小。
[4]VCVS:Voltage Controlled Voltage Source電壓控制電壓源
[5]CCVS:Current Controlled Voltage Source電流控制電壓源
[6]VCCS:Voltage Controlled Current Source電壓控制電流源
[7]CCCS:Current Controlled Current Source電流控制電流源
[8]1845年,年僅21歲的德國大學生基爾霍夫,在歐姆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任意電路中電流、電壓所遵循的規律,即基爾霍夫定律(Kirchhoff's La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