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風雨“二線關”

在很多國人的印象中,深圳曾經是“國中之國”,因為作為中國人,到深圳必須辦“邊防證”,要過武警守衛的“關”。

這道關俗稱為“二線關”。

既然有“二線關”,那么必有“一線關”。先來說說“一線關”。

“一線關”其實就是國境線,深圳的“一線關”便是指深圳與香港的界限,在1997年香港回歸前,那道關就是國門。

那道關是1898年劃定的,當時在英國的武力脅迫下,清政府同英國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簽訂條約后的第二年完成了邊界勘定。

“一線關”是鐵絲網,全長285公里,其中陸地線27.5公里,沿岸線257.5公里。這道鐵絲網東起龍崗區南澳壩光,西至寶安區東寶河口。

但因為邊境畢竟是自然地形,無法像在紙上畫線一般絕對橫平豎直,深圳有些犬牙交錯的田畝便伸進了港方的區域,所以還設有6個過境耕作口、20個下海作業點,持有轄區戶口的深圳人可以憑證去港方的田地耕作、捕撈,屬于原住民可以自由進出的“飛地”,其中最大的一塊飛地是沙頭角,被設為“邊境特別管理區”。

深圳口岸、海關、檢查站分布圖

當然,從深圳去香港要過關,這個非常好理解,因為畢竟從法理上說,香港租借給了英國,當時還是英屬領土。

可是,為什么從國內其他地方到深圳,還要再設一道二線關呢?是否多此一舉?

這就和深圳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有關了。

1979年,中央批準設立深圳經濟特區,當時劃定深圳特區的時候,特區的面積沒有今天這么大,也就300多平方公里,而深圳市的另外1600多平方公里土地,便都劃到深圳特區范圍之外,如寶安、龍崗等區皆與特區無緣。

當初這種制度設計的初衷,是考慮到建立經濟特區屬于“摸著石頭過河”,沒有任何借鑒經驗,一開始如果攤子鋪大了,擔心收不了場,如果只在小范圍內試驗,萬一失敗可以立刻剎車。而且剛剛建立特區,如果不對各地涌入深圳經濟特區的人流加以控制,深圳將會無法承受巨大壓力。

于是4年后,一道長達84.6公里的鐵絲網建成啟用,東起鹽田小梅沙、西至南頭安樂村。這道高3米的鐵絲網將深圳分割成兩部分:特區內、特區外。使深圳成為中國唯一“一市兩制”的城市。

因此中國人要從國內其他地方到深圳去,必須辦一個邊防證。邊防證其實就是一張紙,上面手寫著姓名、籍貫、年齡,但并無照片。

每天在南頭、小梅沙等幾個關口,除了人頭涌動的排隊驗證進關者,還聚集著大量無證的人,他們心急火燎地四處設法搞證,所謂搞證,其實也就是花錢買證。

有個未經考證的小故事,今天的某房地產大亨,據說當年曾徘徊在深圳特區外,因為沒有邊防證,進不了特區,而且邊防證也賣脫銷了,他只好花50塊錢,找了一個當地人,被帶到鐵絲網中段的偏僻處,找到了一個缺口,偷偷進了深圳特區。像這樣無證被帶進關的人不在少數。

我曾經有幾年經常開車去關口接人,因為汽車進出的關口一般只是抽查,大部分可以輕松通過。再到后來,連抽查也不查了,你開車到關口只要稍稍減點速,武警微微一頷首,你就可以安然通過。

2005年,進入深圳特區的“邊防證”完成了歷史使命,退出了舞臺,人們只需憑身份證即可進入特區。

2010年7月1日起,深圳擴大了特區的版圖,特區范圍延伸至全市,特區總面積擴容為1997平方公里。

特區已經一體化,“二線關”卻依然寂寞地矗立著。

邊防通行證

久而久之,大家都發現“二線關”成了雞肋,當檢查者與被檢查者都覺得乏味時,游戲便進行不下去了。

八年后,2018年1月15日,國務院宣布:撤銷“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

武警在“二線關”巡邏

在風風雨雨中存在了35年的“二線關”,正式成為歷史名詞,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雖然“二線關”到2018年才正式拆除,但是大家都清楚,進入21世紀以后,人們心中的那個“關”早就拆除了,這是因為深圳的經驗越來越成熟,并且早就被推廣到全國各地了,當年的特惠已經變成了普惠,這是歷史的進步。

甚至建立經濟特區的真正目的,正是為了有一天取消經濟特區,或者說讓經濟特區普及化、舉國化。

四十年前,中國制造了一個特區深圳。

四十年后,中國有了更多的深圳。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陵水| 蛟河市| 房产| 厦门市| 旬阳县| 梅州市| 皮山县| 荔浦县| 通河县| 凌源市| 霸州市| 南川市| 读书| 玉屏| 德昌县| 台北市| 海淀区| 博野县| 尼玛县| 福贡县| 南陵县| 梓潼县| 布尔津县| 涟水县| 满洲里市| 永仁县| 五寨县| 湘阴县| 麻阳| 菏泽市| 名山县| 嘉黎县| 靖江市| 昌都县| 广宁县| 军事| 沅江市| 德昌县| 抚州市| 道孚县| 昌江|